| 神學論集主頁 | 顧保鵠譯 |

 

 

26
神學論集
(1976)p585-607
   

耶穌會第卅二屆大會(一九七五)文獻之一

我們今日的使命:服務信仰、促進正義


顧保鵠譯

 


1. 很多耶穌會士從各地請求大會對我們今日的使命定出一個清楚的決定和方針。第卅二屆大會願意在此答覆這些請求。
2. 耶穌會今日的使命是為信仰服務,而促進正義是構成此一服務的必要部份,因為這是人與人和平相處的一個條件,而人與人和平相處則是與天主和好的一個條件。
3. 依照某種程度來說,這是耶穌會原有的使命(1),但這種使命,因著現代人的需要與希求,而有了一個新的意義與特殊的迫切需要。在此光照下,我們願意用一種新的觀點來研討這一問題,現在我們正面對著許多新的挑戰。
4. 新的挑戰:今日我們第一次有著總數約有二十萬萬的男女不認天父及其所派遣來的聖子、耶穌基督(2),然而他們卻在渴求著這位他們在內心深處所朝拜而在表面上尚未認識的天主。
5.新的挑戰:許多我們同時代的人,被人的理性所迷惑,所控制,以致失去了 「天主的感覺」Je sens de Dieu ) ,有的忘記了「人的奧祕」 (Le de I’ homme)及其最終意義,有的竟唾棄所有的最終意義。
6. 新的挑戰:今日的世界,人與人間的關係與日俱增,但卻被不公平所分裂著;這種不公平不只存在於人與人之間,而且還存在於統制著國家及國際團體生活的一些社會、經濟、政治機構中。
7. 要使我們對這些新的需求的答覆有效,我們的答覆必須是完全的、普遍的、植根於信仰及經驗中的,還須是多方面的:
--完全的:我們一面須在熱切的祈禱中尋求支援,確信只有天主能轉變人心,同時還須奉獻出我們自身及我們所有的一切:我們的個人,我們的團體,我們的機構,我們的財力,我們的傳教工作;
--普遍的:耶穌會每一個肢體須按照自己的能力及職務,同本會的共同使命合作無間,整個修會團體在伯鐸的繼承人、全教會的負責人,聖神所建立於各教會的牧者的首領的領導之下,協力同心(3)
--植根於信仰及經驗中的:經驗將幫助我們更了解如何去答覆這些從新環境中產生的新需要;
--多方面的:世界各地的環境各有不同,我們應培養我們的適應能力,為能隨地制宜,但同時常該望準著我們惟一而不變的目標:服務信仰,促進正義。
8. 假若我們生活於此的世界帶給我們一些新的挑戰,同時它也提供我們一些新的工具,新而更適當的方法,來認識人、人性及社會;來溝通人的思想、想像及感情;使我們的行動更為有效。我們應學習著用來服務信仰,發展人類。
9. 為此,我們必須重新估價我們傳統的傳教方法,以及我們的態度,我們的機構,為能適應現時代的,並在快速變化中的世界的新需要。
10. 這要求我們有明辨的能力:依納爵在神操的經驗中教我們的這個明辨能力,我們應用來更深刻地去認識各種鼓動人的動向、願望和鬥爭,總之,使人動心的一切。
11. 因此,我們今日的使命是去宣講、揭示基督,使眾人得以認識自創世之初,即願與世人同居共處,並在他們的歷史中工作的那一位(見箴八22—31;哥一15—20)。 12. 願大家深信,在完成我們的使命中,使工具(人)與天主聯合,並準備他好好讓天主的手引導的方法,比那些準備他與人聯合的方法更為有效(會憲,八一三)。
 
一.我們的使命:昨日與今日
耶穌會的特恩(昨日)
13. 我們被召去分擔的使命,是把天父的愛,把祂將自己作為永生的賞報(許諾)的愛啟示給人。耶穌被遣到世上來服務,並將自己的生命獻作群眾的贖價的使命(見瑪廿38),來自天主的垂視世界。我們基督徒的共同使命,亦即被派遣將救援啟示給人,並為著人的更豐富的生命而工作的教會的肢體的使命(見若十10;瑪九36;十1~42;若六),則來自耶穌的使命。
14. 依納爵及其最初的同伴,在神操的經驗中,曾努力細心觀察了當時的世界,並去發現它的需要。他們也很久瞻仰了「天主聖三視察這充滿人類的世界的整個表面」,並決定「第二位要降生成人,以拯救人類」。他們同天主一起良久觀察了他們時代的人類,「一批一批的」,「這般複雜差異的,衣服不同,姿態不同;有的是白種,有的享受平安,有的彼此戰爭;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健康,有的病弱;有的在生,有的在死……」(4)。他們這樣學習著如何去響應基督的號召,建立祂的神國(5)
15. 依納爵和他他第一個使徒隊伍,聯合在同一的信仰(的神視)中,被同一的望德鼓勵著,並固定在切願為基督同伴的同一的愛中,深信他們愈緊緊相連於同一個使徒性的、司祭性的修會中,並以愛與服務的特殊鎖鍊連結於伯鐸繼承人,並許下自己為著教會全球性的使命,願意隨便被調遣,就愈能為他們同時代的人服務。
16. 在這光照之下,我們的修會生活更應有一個真正的使徒幅度。我們奉獻給天主,實質上就是一種先知式的棄絕偶像:棄絕金錢、快樂、名譽、權勢,棄絕世俗所慣於崇拜的一切,我們的貧窮、貞潔、服從應明顯地為此作證。縱然未來神國的所有影子(anticipation)都是不完善的,但賴天主的恩賜,這三愿應能宣揚以福音精神建立人間交融的可能:在於分享,而非獨佔,在於大方、公開,而非尋求階級、種族的特權,在於服務,而非統治或剝削。我們這時代的男男女女需要這種末世的展望及意義深遠的末世影子。
17. 教宗保祿三世(一五四○)及教宗儒略三世(一五五○)確定耶穌會創立的宗旨為「首先以公開的講道和各式各樣的對天主聖言的服務,並以領導退省和給兒童及平民教授要理,更以聽告解和別的聖事來增進基督信徒心靈的力量等方法來護衛及傳揚信德,並扶助人靈更明瞭基督的聖道及在靈修生活上的進步」;也「為使不和的人重歸於好而工作,並為那些在監獄中或病院中的人幫忙與服務,及為一切有利於天主的光榮,和大眾幸福的愛德事業而工作」(6)。這些最初的原則為我們依然是極為重要。
今日
18. 耶穌會今日的使命是一種信仰的司祭性的服務,亦即一種志在幫助別人走向天主並按照福音的幅度和要求而生活的使徒工作。按照福音的生活是一種去掉一切自私及一切追求個人利益,和各式各樣的剝削近人的生活。這是一種反映出完美正義光輝的生活:不但須承認並尊重所有人的,尤其是弱小者的權利,還須有效地促進這些權利和尊嚴,並慷慨地同情別人的,即使是外人或仇敵的痛苦,甚至寬恕別人的冒犯,還要以和解來超越一切仇恨。這種心理準備不能單靠人力獲致,這是天主聖神的效果。惟有祂能變化人們的心,並以天主的慈愛和力量充滿他們。天主曾以這種力量證明過祂的正義,因祂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以仁慈待我們,待我們一如祂的朋友(7)。從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促進正義是信仰的司祭性的服務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19. 教宗保祿六世在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三日的訓詞中重申我們今日遵守對教宗服從愿的方式」在於完成他已在第卅一屆大會時託付給我們的使命,即抵抗現代各種各樣的無神主義。教宗並讚美耶穌會士,在各個世紀中,站在各種觀念的十字路口,和社會衝突的中心,也就是人們最熱烈的願望與永恆的福音訊息會面的地方(8)。若我們願意忠於我們原來的使徒事業,並忠於教宗託付我們的使命,我們應如依納爵觀察他那時代的世界一樣地觀察我們的世界,為能聽到在人痛苦和願望中重新死而復活的基督的呼聲。
20. 在我們的世界裡,有億萬圓臚方趾的具體的男女忍受著貧窮和飢餓的痛苦,忍受著富、資源分配不均,不公平的痛苦,忍受著社會歧視、種族歧視、政治歧視的痛苦。世界各處,人類的生命和人性的優點天天受到威脅,雖然現代技術已給人提供了許多可能性,但愈來愈顯出,人還沒有準備好為一個更公正更人道的社會的誕生而付出代價(9)
21. 我們中每個人至少都模糊地感覺到,這些問題同時是個人與心靈的,也是社會與技術的,甚至關係到人的意義,人的命運,人的未來。我們時代的男男女女,不但渴望麵包,也渴望天主的聖言(申八3;瑪四4)。因此,應以新的強度去宣傳福音,使人人都能聽到。乍看之下,今日天主似乎不在大眾中,甚至也不在人心中。然而我們若留心細察,我們將看出到處人們切望與耶穌基督相遇,並體驗到祂仁愛、正義、和平的神國。
22. 最後兩次主教會議所討論的「世界正義」和「現時代的福音傳佈」,給這些期待與各方的心願帶來了清晰的回聲。我們這世界的這期待,通過大會的主教們,使我們看出我們應作的見證和我們今日的使命應走的具體途徑。
23. 世界的這些問題與期待也就是我們的問題與期待。一方面,我們有分於這世界的盲目與不公平,我們自己也需要為福音所感化,並與在今日世界中以聖神的德能而行動的基督相遇。另一方面,我們正是被派遣到這世界、我們的這世界上來的:它的需要與願望是朝著我們所應傳播福音的方向而發。
 
二、新的挑戰、新的需要、新的期待
24. 我們有使命向之傳播福音的這個世界的第一特徵是:我們應向之傳報耶穌基督的那些男女分散在各處,生活在很不同的環境裡。實在說來,他們從未聽到過祂,或至少還不夠認識祂。
a. 以前我們有所謂的「傳教地區」我們的前輩曾在那裡努力合作,藉傳播福音,創立或增設新的基督徒團體。今日,這個傳報耶穌基督的直接傳教工作,依然是主要的工作,因為,實際上從未有過這麼多的人還未聽到救主耶穌的聖訓;同時,與其他宗教信仰者間的交談,是我們今日愈來愈重要的一個使徒工作。
b. 此外,在一些傳統的基督信仰地區,我們的事業與活動,我們的退省院,我們的中小學,仍繼續擔任著為信仰必要的服務。然而這些地區中的許多男女,我們已無法用這些事業與機構的聖言服務接觸得到。一向所稱的「信友地區」反而變成了「傳教地區」。
25. 在我們傳報耶穌基督及其福音時,另一重要事實是:一些新技術及人的科學的一些新發現。在我們對人與世界的習慣看法上,出現了一些屢次完全不同的觀點:將一切相對化。這些新的發現已改變了傳統的看法。
而且文化的、與社會結構的改變,對個人的及集團的生活,及其操作,都有深刻的影響。同樣,價值的層次,與熟悉的表徵,由於強調計畫、程序、與具體實施的新企望的發展而到處逐漸解體。
26. 人與世界的俗化,因團體、階級、年齡、地區,而有著不同的形式。但無論何處,都成了傳播福音的新的、空前的挑戰。
a. 一方面,某些不正確的天主觀念--讓公平的結構繼續存在並合法化--這些觀念顯然已不再能容忍。更進一步,某些對天主的模糊觀念--卸卻人自身的責任--這些觀念也無法接受。
這點,我們和我們同時代的人都能感覺到,而我們也許比別人更清楚,因為我們願意傳報在耶穌基督身上啟示給我們的天主。因此,我們應為自己,也為別人去努力研究一套新的語言,新的表徵,能使我們自己,並幫助別人,越過被毀了的偶像,找到真實的天主:那位曾在耶穌基督身上,甘願參與人的滄桑,並與人的命運緊緊相連的天主。那位曾在耶穌基督身上,甘願參與人的滄桑,並與人的命運緊緊相連的天主。一個活生生的對耶穌的回憶要求人這個忠實的創新。
b. 另一方面,有些傳教的結構,因被視為與被擯棄的社會制度相聯,事實上已成了問題。我們的傳教事業和機構,與許多教會機構一樣,往往也在度著一般機構和媒介所遭遇的所謂危機。這是我們和我們同時代的人所生活的,所感到特別痛苦的。我們那種修會、司祭、使徒的獻身,屢次不為我們四週的男女看出有何意義。縱然我們有堅強的信德和堅決的自信,有時這意義,連我們自己也看不清楚。因此有一種不適之感;也許因此我們緘默、退縮。可是,目前某些宗教革新的跡象使我們重複堅定我們的獻身,並為我們開闢出一些新的傳教途徑。
27. 另一個有意義而為我們的傳教使命特別重要的輻軸是:今日人們原可以創造一個更公平的世界,但人並不真願意如此。人類對世界及自己所獲致的新的控制力往往用以去剝削一些個人、集團或民族,而不用來平均分配地球上的資源;結果更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裂痕與隔離,而非交融與往來,更加強了對別人的壓迫與控制,而並沒有本著人類真正的博愛來尊重個別的或集團的權利。這些不平等與不公平不能再被視為出於「自然的」命運,而實是出於「人為」與人的自私。所以若不傳報耶穌基督基督及其所完成的媾和奧祕,不足以言促進基督精神的完整的公義:因為是基督開闢了人心深處所渴望的完整而永久的解脫之路。反過來說,若無決心去促進正義,也就非真正的傳報基督及其福音。
賭注
28. 一些不約而同的迫切請願由耶穌會工作的世界各處寄來,請求大會定出一個清楚的抉擇,使耶穌會能堅決地參加促進正義的工作。這一抉擇為我們今日的使徒工作是非常迫切的。因為基督訊息的中心是天主在基督內顯示自己是人類的慈父、並藉聖神召人皈依。這種皈依不可分地包括兩點:以子女的心情對待天主,並以弟兄的心情對待我們的近人。沒有弟兄之愛及其所要求的正義,即沒有對天主之愛的真正皈依。對傳教使命的忠實要求我們把別人引向完整的救援,即首先引向天父的愛,其次,連帶地引向弟兄之愛及正義。傳播福音是傳播實行弟兄之愛的信仰(參閱迦五6;弗四15):不促進正義,也就沒有真實地傳播信仰。
29. 我們一切傳教工作的效果,尤其對無神主義的戰爭,與此有著密切的關係。實在,在各種形式下猖獗著、否認著人--天主的肖像、基督的弟兄--的尊嚴與權利(14)的不公平,都形成一種實際的無神主義,都否認著天主。崇拜金錢、進步、榮譽、權力的結果,即是這種制度化了的、為一九七一年主教會議所譴責的不公平之罪,是它把人--壓迫人的人在內--引進奴役與死亡之門。
30. 今日,當有些人在設法建立一個無神世界並竭力為此工作時,我們應努力明白顯示基督信仰的希望並非鴉片,反之,它推動我們去堅毅地、實際地改造這個世界,使之成為另一世界的標記,「一個新天新地」的標記和保證(默廿一1)。上一次的主教會議也曾強調過這一點:「託付給我們的福音,為人類,為整個社會,是在現在就應開始並在地上就應顯現出來的救援的福音」,縱然「完全的解脫須在現世生命的彼方才能圓滿達成」(15)。所以促進正義是傳播福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1. 因此,我們是一群愛天主與服務人群不可分離的福音的證人。在這個世界裡、我們認識它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的力量,也認識它的機械性及它的種種定律。在這種世界裡,福音的服務不能豁免針對這些機構的有計畫的努力。
32. 然而,今天一如昨天,只在社會的或結構的一面為促進正義和拯救人類而工作是不夠的,雖然此點也十分需要。我們應去打擊不公平的根子,在人心內的根子。為此我們應去改變產生不公平並助長壓迫性結構的人的態度與傾向。
33. 此外,為能完全達到我們努力的目標,我們促進正義的努力應能引導人去願意並接受末世的解脫與救援。我們所用的方法,我們的行動,首先須顯示出耶穌所宣佈的真福的精神,並有助於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協調。藉此,我們促進正義的努力同時也必將是天主的精神和力量的顯示,並能滿足人的最深刻的需要:人不只需要麵包與自由,也需要天主及其友誼,需要成為祂的子女。
一些必要的條件
34. 這些挑戰是巨大的,遠遠超越我們的能力的。可是我們將全力以赴。賴天主的聖寵,一個新的傳教意識在全修會中逐漸鞏固起來。從各處傳來一些革新及適應傳統傳教方法或完成一些新任務的願望,甚至堅決的志向(engagement) 。下文所提及的這些方針是願意批准並確定某些抉擇或鼓勵一些更堅決的志向。
35. 更深入世界 我們往往同無信仰的環境以及不公平與受壓迫的日常而具體的後果太少真實的接觸,以致有危險聽不到由我們時代的男女向我們所發出的渴求福音的呼聲。因此,更堅決地深入世界是我們使徒性的信、望、愛將受的一種決定性的考驗。我們是否準備好,在我們的信德、望德受到無信與不公平的考驗的艱難環境中,賴著活的使徒團體的支援,明智地為福音作證?另一方面,我們是否準備專心研讀一些高深而艱難的,但為了解及解決現代問題往往愈來愈必需的學問:不論是神學,哲學,或人的科學?倘若我們願意將我們的信德、望德同別人分享,並傳播一種為我們同時代人所期望的福音,則這樣深入世界是必需的。
36. 深入世界,因地區之異而有不同的形式。不論形式如何,我們必須先有堅固的教育,弟兄間的團結一致,並對自己身份的清楚意識。而且無論何處,還須按照不同的國家、集團或等級、環境,顧及文化的接觸、交融(本位化)。這為傳播福音,迎接耶穌基督,是絕對必要的。
37. 和別人更密切地合作 我們的入世精神有何傳教價值,在乎是否使我們與別人密切合作:與地方教會的其他人士,與不同派別的基督徒,與其他宗教的信徒,與一切「嗜義如飢渴」,並願把我們的地球改造成友愛而準備承認耶穌基督、接受天父的世界的一切人士合作。大公運動於是成了我們生活、思想和行動的一種狀態和精神,不僅是某一個別的職務。這種與世界同其廣闊的大公運動是今日為傳播與接受福音所不可或缺的,因為福音顧及不同文化和傳統精神價值,以及各團體各民族的願望。
38. 使徒工作的能源 這樣,我們又回到了神操的根源。在神操的經驗中,我們一面可以藉在基督內的天主的愛的新的相遇,不停地更新我們使徒性的信德與望德,一面可以在基督的使命中加強我們作祂同伴的意志:同祂一樣,與貧窮弱小的人在一起,以開拓祂的神國。在這同一的神操經驗中,我們學習著不斷檢討我們的各種努力,並漸漸吸收我們應在每一行動中反映出的依納爵的使徒教育。
 
三、今日的使徒抉擇
人與結構
39. 為著天主的愈大光榮,並為著拯救世人,哪裡有希望收到更普遍的神益,或那裡有被遺忘或處在更大的需要中的人們,依納爵願意他的同伴就到那裡去。但有時我們也許會問:今日哪裡是最需要的地方?哪裡是有希望收到更普遍的神益的地方?
40. 人們愈來愈意識到:社會的結構直接影響著世界及人的自身,影響著人的思想及感情,以及人願望的最深處。因此,我們雖然還須直接與個人,與那些不公義社會結構的犧牲者,及那些對社會負有責任或有影響者來往,但為了解救人類精神的及物質的困苦而改造世界結構的行動,確實與我們的使徒工作是緊緊相連的。
41. 這樣一個展望,可以把兩種心願連在一起,願最廣大的人群獲得神益,願為處在最困苦中的人群服務,朝此方向傳播福音。此一傳播,愈有實際的行動去促進正義及為神國所傳福音就愈容易被接受。
社會服務
42. 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和我們傳播福音的使命,要求我們與那些無權力、無發言權的人聯合起來,為促進正義而努力。這努力叫我們真正認識他們所有的生活困難,並承認及負起我們在社會中所有的責任。
43. 耶穌會的會院應協助它的每一會士去克服能妨礙他真正了解一城、一地、或一國,甚至國際間的社會、經濟、政治問題的一切阻力、畏懼、或怠忽。認識這些問題能幫助人了解怎樣使傳揚福音工作更為有效,並配合其他專長,切實地為促進正義而獻出自己的力量。
44. 在每一事件中,都需要從社會、政治的角度去分析它的環境,愈嚴格愈好。為此,須應用一切聖的學問或世俗的學問,以及各種理論的或具體的學科。這一切需要專門及精深的學問。同時也需要從牧靈及使徒工作觀點去嚴格分辨是非輕重。從而激發我們正式介入,然後經驗將告訴我們如何再進一步去推動。
45. 地方(會院)的長上,應參與這種分辨與選擇,甚至省會長每每也應參加。這樣往往能超越一切不可避免的磨擦,而保持團結一致。長上不但能幫助會院容忍某些由服從承擔的較特殊的使徒工作,而且還能使全體有分擔此責任的感覺。假如一個會院在這種選擇中親自、或至少通過長上,曾參與過,那麼為此而遇到困難,就更有準備面對困難,因為吾主曾說:「為義而受窘難者,是有福的」(瑪五10)。
46. 促進正義的工作不能沒有困難。但有困難的工作能使我們傳播的福音更具意義,更容易為人接受。
與貧苦人共甘苦
47. 這個抉擇令我們重新考慮應與那些人站在一起,和應選擇那些使徒工作。實在,促進正義,為我們不只是許多使徒工作中的一種,即一種社會工作;它應是我們一生關心的對象,且是我們一切使徒工作的整個幅度。
48. 同樣,與生活困苦,集體受人壓迫的人同甘共苦,不應只是幾個耶穌會士的事。與窮人站在一起應是我們個人的和團體的,甚至全會的生活的特色。為此,我們的生活方式必須有所改變,使我們所宣發的貧窮愿令我們相似貧窮的基督,祂曾願與最貧乏的人同其貧乏(10)。這個檢討與抉擇在我們的入世機構及使徒事業上同樣重要。
49. 往往我們的出生,及我們所受的教育,我們所屬的修會,使我們免受貧窮,甚至免度簡樸的生活,與日常的操心。我們能有的某些知識和某些權力,不是大半人所有的。因此,我們中應有更多的人度一種與低收入家庭同樣的生活:即與那些在所有的國家中,往往組成大多數的貧窮者與被壓迫者一樣。而且,我們應藉著把我們連結於一身的本會,藉著弟兄間的來往與消息的流通,並藉著那些生活在其中的弟兄們,對那些最貧乏者的困苦,願望,更為敏感。這樣,我們學著視他們的憂慮、希望,為我們的憂慮、希望。惟有如此,我們所宣稱的與貧苦人同甘共苦,才能日漸成為真實的。
50. 與貧苦者忍耐地謙虛地一起行走,在由他們接受了很多之後,我們才可以學習如何去幫助他們。缺少了這種耐心的嘗試,我們為貧苦被壓迫者所做的工作,可能事與願違,甚至妨礙著我們所願意幫助的人說出他們的願望,而無從有效地擔負起他們個人及團體的命運。藉這種較謙卑的服務,我們可能有機會引導他們,在困難奮鬥之中,找到那位藉聖神生活著行動著的耶穌基督。如此,我們可以給他們傳報那位把人類建立在真正的彼此友愛中而與之和好的天父。
信仰的服務
51. 我們的生命,我們對生命的神學理解,及應為我們心思、行動中心的與基督的個人交往,並不構成可能與我們使徒工作相對的三個階段的三種場地。反之,促進正義,介紹我們的信仰,以及協助人與基督相遇,卻是我們使徒工作的永恆幅度。
52. 我們不應只滿足於檢討我們對正義的努力(engagement)。這努力,我們原應表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的。我們也應對我們傳播真理的能力--即賦予我們這努力意義的真理,以及引導人們按照福音在他們的生活中找到基督的能力,予以評價。同樣,我們也應以批判的方式,對我們所做的努力予以評價,一面為幫助基督徒在信仰遇到困難時,堅定他們的信仰,一面為能真正與無信仰者接觸(見卅一屆大會法令三,特別是一一號)。
傳播福音與教會本位化
53. 最近幾年來,教會願意更完善地表現出它的大公性,因此更注意到教會肢體間的不同之點。遠超已往,今日教會設法保存,融化各集團與各國家所有的特點與願望,無論是有關社會經濟的發展,或有關基督奧蹟的了解與他們歷史及傳統的協調。
54. 福音「降生」於教會生活中,意味著在不同文化遺產下,按照地方或環境的不同,應以不同的形式傳報基督,與基督相遇。因此,在許多基督團體中,尤其在亞洲及非洲,這個「降凡的政策」要求與其他大宗教傳統的繼承人有進一步的交談。在這些國家工作的耶穌會士應注意及此。在有些已不配再僭用基督之名的西方國家內,神學與禮儀的語言應以另一種方式來改革。至於在一些顯然以無神思想為主的國家內,以新的方式傳播福音是急不容緩的。不論何處,佳音的傳報,若願意有效地被接受的話,不但要求我們的生活須印有我們為正義服務的印號,一如基督所要求於我們的,而且神學反省、要理、禮儀,以及牧靈行動的一切結構,也該配合實際經驗將要昭示我們的種種需要。
55. 耶穌會,因了它普遍性的使命及其傳統的傳教方法,對此有特別的責任。我們中每一個人應努力使他的全部工作能促使信仰與教會生活誕生在我們所服務的團體的不同傳統及特有的文化中。同時也使全體信徒匯合在同一的信仰中。
56. 此外,今日的教會已意識到一件事實,即本位化問題不只關係著一國的文化價值,也關係著國際間深入而經久的文化交流所產生的新而普遍的價值。面對這些新價值,耶穌會應在這世界性的教會本位化的責任上協助教會。
神操
57. 在這一切事上,神操的工作被公認為非常重要的。神操教育的特點之一是消除人與天主間的阻隔,使天主聖神親自引導人與天主相遇。依納爵的這個神操教育法是叫人尊重每個人,他的教育,他的天賦,以及幫助他成為今日的他的一切傳統。此外,這種教育是一種探索和分辨的教育法;它教人去與天主相遇,為找到祂的聖意及其道路,因為天主在祂的子民間,在每人的背景裡,在他的生命中,召喚每個人。
58. 神操也能訓練出一些對不正確的思想體系能保持距離、同時能為改革社會與文化結構而努力、並自己與救主天主有親身經驗的教友。為此,神操為我們是一個有重大價值的工具,它的價值歷久彌新。因此,為使神操對我們的時代發生作用所做的一切研究,以及為適應新的需要所做的試驗,應受鼓勵。而且,這神操精神原應滲入我們所做的一切聖言服務的各種形式中。 使努力的目標更趨一致
59. 介紹了我們各種使徒活動的幅度之後,大會願意遵照總長於一九七○年代表大會的演詞中指示的方針,重新指出神學反省,社會工作,教育,及大眾傳播對今日傳播福音的特殊重要性。它們的重要性在乎它們能在人們發現自己最深的需要中,給予人一種更廣泛的服務。
60. 這點具體地引領我們:
——用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去作已在科際間進行著的、並已整合於不同文化及傳統中的神學反省,以期適當地闡明教會與人類今日所面臨的一些重要問題;
——用更多的行動去喚起改革社會者的福音意識,並去為貧苦者及被壓迫者服務。
——去繼續並加強教育工作,不斷地檢討教育的整個過程。我們應教育青年與成人去為別人,並與別人一起而生活而行動,為建立一個更正義的世界;我們也應努力工作,給予我們的教友學生一種教育,使他們的信德成熟,並熱愛著耶穌基督,使他們能在別人身上找到祂,找到之後,能在近人身上事奉祂。藉此,我們能在改造世界的教育工作上培育英才,有所貢獻;
——去檢討我們是否有能力,把我們所關心的事,不只去傳給我們直接遇到的人,還能去傳給那些我們永遠沒有機會個別遇到,而只能在我的工作中,在我們努力改變社會空氣--思想和行為--使他更為人道的事上幫忙的人。社會傳播工具的特別重要性,由此更為顯著。
61. 最後,我們不可想這些方針是各不相干的:這些都是一個使徒工作彼此相輔相成的不同方面,一切都望準著人類整體發展這一目標。
 
四、使命要求本會成為一體
62. 使我們分散在各處盡使徒工作的耶穌會聖召,要求我們在今日的環境裡,重新堅固地團結在我們所共屬的修會裡。
63. 由此可見使徒團體的重要性。長上應是會院團結的保證人。每人應能從會院獲得他所需要的支持:藉祈禱、弟兄的交融、舉行聖體聖事等。會院也應是每個人在他的使徒工作上必須決定其取捨的最適當的地方。
64. 第卅一屆大會已清楚說明了耶穌會內團體生活的條件(11)。我們覺得似乎需要補充的是,縱然我們會院的成員分散在不同的工作中,但我們的會院團體必須更是使徒性的。
65. 不論和別人一起工作,或單獨工作,每位耶穌會士應是並感到自己是「被遣派的」。長上的責任是,在參與了每個成員的分辨天主聖意的工作之後,保證大家都參與著耶穌會全球性使命的使徒工作。他應確定與調節省會長所派給每人的工作,並促進會院各肢體間以及耶穌會全體間的團結一致。
66. 隸屬於耶穌會的這種關係是最重要而應超乎其他一切組織(如耶穌會會內會外各式各樣的組織)。這種隸屬關係在其他關係上蓋上烙印,其他的關係皆因這種隸屬而變成了「使命」。這個使命,為耶穌會所賦予,也能由耶穌會加以檢討,本會能為著天主更大的服務而重新批准或加以改變。
67. 長上的責任要求恢復訴心的習慣,如此長上方能參與每個人分辨天主聖意的工作,而予以協助(十三)。其責任也要求他經常藉著同伴的協助,考慮新興的傳教需要,及應付的可能性。其責任還要求他鼓勵膽小的人,並刺激尚抱觀望態度的人;他還要注意使每個人都能參與會院團體及使徒工作,使他能熱誠地工作,克服一切使徒工作中的艱險。
68. 我們所屬的--使徒整體耶穌會應超越於地方性的團體之上;是它把我們納入了會省的使徒團體。而且會省雖是較大的使徒工作的分辨處與集中處,但也是整個耶穌會全體及使徒工作團體的一部分。耶穌會的全體才應是那些大的抉擇與方針的研究所及決定處,對此本會的每個肢體應感到自己負有共同的責任。
69. 這個要求我們大家對教會全球性使命的服務,要準備著隨時響應,並要有一個使徒式的機動性。總長應在顧問們的協助下,有效地鼓勵我們,按照全會的幅度,共同為福音與促進正義而服務。但我們也請求所有的耶穌會弟兄們,尤其是省會長們,對總長所應負起的這個鼓勵和協調的責任,予以創造性的協助與經常的合作。縱然這樣需要打擾我們在較小天地中的習慣和寧靜。在今日的社會裡,人與人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不論由社會的結構或宗教的觀點及願望上看,倘若我們願意忠於我們的使徒使命,這種努力的協調是不可缺少的。
 
五、實際的措施
70. 我們今日傳教使命的一般抉擇與方針有著一些具體條件,這裡我們願意更清楚地指出某些特點。
意識化的程序與使徒的明辨
71. 由於耶穌會士工作地的環境不同,大會無法為這裡所列的抉擇與方針訂出一些適合於各處的意識化(conscientisation)與行動的固定程序。大會請求耶穌會各會省或各地方團體繼續研討出一個反省與傳教檢討的程序,以期找到一些切實的路。
72. 這裡並非指一種調查,而是指一種反省和依納爵神操傳統辨別神類的評判步驟(processus)。祈禱與「無所偏向」的努力或使徒性的可遣性(disponililit)於此極為重要。
73. 這種意識化與明辨的程序在Octogesima Adveniens (N. 4)通牒中已有過提綱絜領的描寫。它把我們的經驗、反省、與抉擇或行動,照我們「在行動中保持默觀」與習慣,維持在一個恆久的自動自發的互相作用的關係上(interrelation dynamique)。其目的在保證人的思想、習氣及心靈的轉變,使使徒性的決定成為可行的。
74. 我們的批判與明辨的努力,也將涉及我們在傳播福音中(即同時認真履行信仰服務及促進正義的要求)所遇到的一些問題的辨認(identification)與分析,以及我們的結夥與使徒工作(engagements ap.)的辨認與評價。我們在哪裡生活?我們在哪裡工作?怎樣工作?同誰工作?在思想及權力上我們跟誰有默契、關屬或妥協?我們能同樣向教友或別的人講論耶穌基督嗎?……這一切都須在個人、團體及全會的層次上加以評價。
我們使徒活動的不斷評價
75. 大會請求大家在使徒行動的選擇上與在某些程序或優先的決定上,應注意上面所列出的那些方針。
76. 檢討傳教工作及決定人力與物力的傳教方針時,應注意我們的教育機構、雜誌、堂區工作、退省院、以及我們負責的其他傳教工作,在為信仰及正義的服務上,所能擔負的角色。不但有組織的傳教活動應在這光照中檢討,我們每個人的傳教工作也應如此檢討。
77. 在每一會省或每一會區,或至少每一參贊區,應有一個評價或檢討傳教工作的切實機構(見卅一屆大會法令22)。為評判這機構的效能,似乎也應實施一種檢討,必要時,應代之以別的更有效的機構,使能確實負起一個較廣大的明辨責任。負責的高級長上每年應將所做的工作向總長報告。
使徒性介入的幾個特殊例子
78. 大會承認生活在人類活動的各階層並與之合作的重要性,尤其在那些比較俗化的地區。大會也承認在某些環境中,從事一種與狹義的司鐸工作沒有直接關係的職業也能收到真正傳教的效果。(卅一屆大會法令23 n12)
79. 大會認為這種介入(engagements)也可能是本會使命的對象,但須有下列的條件:應是長上所派遣的;目的應顯然是傳教的;應以失去或不利於基督信仰的地區為優先;工作應與我們的使徒生活及與本會全體的使徒服務的司祭性質能並行不悖;並不違背修會生活的基本要求:祈禱及內修生活,與一位長上並一個耶穌會會院的聯繫,以及遵守神貧,保持使徒的機動性。
80.促進正義的切實志願自然會有某些有關社會的及群眾的義務(engagements)。 但為一些特殊的義務,應遵照教會在這方面的共同習慣(見一九七一年主教會議),以及總長所定的規則 (AR. XV, 942)。假如在某些地方,看來需要定出一些標準,規則或指示,則省會長可在地方性的會議中(在可行範圍內)予以訂定。這些規則一經總長批准,省會長按照情形,在當地主教或主教團同意之後,有權同意或拒絕某一特殊義務的實施。
國際性的合作
81. 現時代的一些重要問題是國際性的。因此必須有一種真願被隨意調遣的意願及機動性,才能增加對國際性計劃的合作與協調。本會全體會士,尤其是富有國家的會士,應盡其所能地努力與那些能造成公共輿論的人及與國際機構合作,使在全球各民族間的關係上促進正義。為此大會請求總長委任其顧問中的一位,依照上面所列的抉擇與方針,確保在傳播福音的服務上,及促進正義上、那些必要的合作與協調。
 
 

 
  1. 見教宗保祿三世及儒略三世批准的耶穌會「修會格式」,特別是第一號。
  2. 見神操102號
  3. 見梵蒂岡二屆大公議「教會憲章」,22號。
  4. 神操102及106號(聖子降孕瞻想)。
  5. 見神操91至100號(神國瞻想)
  6. 見教宗儒略三世批准的耶穌會「修會格式」第一號。
  7. 見致羅馬人書五8-9
  8. 見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三日教宗保祿六世向第卅二屆大會會員的演詞。
  9. 這些現時代的憂慮和疑問可在「牧靈憲章」,「慈母與導師」,「和平於地」,「萬民的進步」,「八十年代」等文件裡,找到一個福音的和使徒性的回聲:今日世界的焦慮藉這些教會訓導文件為我們所知曉,並在我們的生活及我們使徒服務的雙重層面上向我們挑戰。
  10. 見神操90 147 167號;瑪廿五35—45,及本屆大會論耶穌會貧窮的法令。
  11. 見卅一屆大會法令19。
  12. 見本屆大會有關「心神團結」的指示,特別有關靈修生活及團體生活兩點。
  13. 同上。

 

 
| 神學論集主頁 | 顧保鵠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