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 |

 

 

25
神學論集
(1975)p457-467
   

聖經辭典

 

 

房志榮

 

 

聖經辭典 思高聖經學會編著 一九七五年四月十五日出版

 

「聖經辭典」剛一出數版,思高聖經學會主任陳維統神父即託人帶來一本相贈。以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在臺北懷寧街基督教中心與陳神父晤面,他囑咐筆者為新辭典寫一篇書評。這樣一本大書仔細評述起來,不是一件易事,一時也難交卷,於是靈機一動,鼓勵正在讀聖經的神學院學生多多翻閱新出版的辭典,由其中選一些篇幅來試評一下。結果筆者由三十三篇中選出四篇刊在這裡,即第一年神學生方濟會修士闕凱評「太古史」,第二年神學生寶血會修女黃漱芳評「洪水」,第三年神學生仁慈聖母會修女黃鳳梧修女評「先知」,第三年神學生耶穌會狄明德神父評「聖詠集」。

這是非常零星的一些評斷,所涉及的範圍十分有限,但一葉知秋,由這些神學生的期望,在前線的聖經學鬥士可考慮他們應朝著什麼方向繼續努力。其他未在此發表的評述還有不少可取的資料,為了不加重這篇書評的篇幅,只得一一予以割愛。

聖經辭典一書為思高聖經學會所編著,辭典正文共二千六百三十條,分佔一千一百三十六頁,附篇共四,附錄凡五,插圖五十八幅,外加彩色地圖七,前後並有各類索引,以今日中華教會人力、物力、才力觀之,不可不謂是一本巨作!

以外形觀之,紙張之精美,字體印刷之清晰,插圖之悅目,裝訂之精細高雅……為眾目共「睹」之事實。尤為佳者,若與思高先前所出之聖經諸書並置,儼然成為一套,頗為悅目賞心!

在序中,開門見山地闡明其立場,其對象、宗旨、資料來源和取採標準,其釋經之最後準則,並略為介紹其大體之內容、嘗試過之努力、性質、共同觀點及編輯之目標……等等,使人讀後頗有「應知書中文,字字皆辛苦」之感。

 

太古史

本人將大部份有關創世紀第一章到第十一章的題目閱過一遍。共有:梅瑟五書一七四六、太古史二0八、樂園二三八二、亞當七七二、卮娃一一六、原罪一四二六、蛇一七七七、罪二0八二、加音三0四、洪水一二四0。族譜一七三六、古代民族分佈三六四、地四七0、追源學一五九八等項目。這一篇小文章就依據「聖經辭典」在這些項目中給我的印象,感受,做一個綜合。

說明聖經與科學的真理,例如地、大地四七0,說出聖經作者依其宇宙觀寫在聖經內。

聖經與歷史,創世紀一~十一章,不是嚴格的歷史事實,但是是在信仰啟示下對原始歷史的「回顧」、「歸原」(參二0八太古史)。

聖經強調的是其神學意義,信仰的表達。不是在教訓人人文、地理、歷史以及政治演變的科學知識(三六四古族分佈結論)。

在各項目註釋多採用以聖經註聖經的方式,並且指出其神學的意義所在,例:「樂園」二三八三,由宗教比較學上論「樂園」為出發點,而後進入以「救恩史」之啟示下看「樂園」在新舊約經書中的含意。其中間以「聖經」和近來「神話」比較做聯接點。如此看來,「聖經辭典」中對各項目的敘述,不以文學批判為基礎,僅依其神學意義,或說事先有個「骨架」,而後將「肉」填於其中。這一種方法十分清晰,只可惜有許多別的看法因此而排之門外。

對亞當七七二、卮娃一一六、加音三0四、似乎視做一個真有之人。或許「辭典」在表明──在啟示下,思想推論中,原始的第一個人的存在應為事實(參一四二六原罪)。這一種看法不能說它不對,但是仍有別的看法「辭典」中未加說明,這樣好像有一點自說自道,不管別人怎樣想。

這一本「辭典」是集體論著,似乎其中有一點不太配合的跡象,例如:二0八「太古史」中提到「J」,則用「註」說參見一七四六「梅瑟五書」,而梅瑟五書中卻未對此一問題做一詳盡解釋。再則,二0八太古史執筆翟煦神父思路似乎不與一七四六「梅瑟五書」執筆陳維統神父相同。

綜合以上的感受,我個人認為「聖經辭典」內容實在不少,也十分清晰,神學意義之註釋亦合乎教會當局的教導。只可惜,對目下其他學說未做一詳細介紹或批判。

 

洪水

思高聖經學會所編著的聖經辭典有關「洪水」的解釋,其解釋雖未詳盡,但也清楚、易了解。其內容共分九段,前三段敘述聖經中論及洪水之事,並引證新約聖經以證實洪水滅世的傳說。第四、五段論及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聖經學者以聖經中的洪水敘述為屬局部性的,原因是根據地質學、考古學、物理學證明水災不可能殃及整個世界。第六、七、八段述及聖經以外全球民族幾乎都有洪水記載,且有共同因素,基於這些發現,學者想推翻解經學家們的兩種傾向,即認為聖經中洪水之說的翻版及洪水的局部性。最後第九段的結論認為洪水問題仍有不少的困難,讓學者去研究,但主要有關聖經上洪水的倫理教訓是不變的。

在讀完這篇「洪水」註解後,覺得其寫法後病次序:先介紹聖經中的洪水敘述及其意義,之後列出學者對聖經記載洪水的懷疑,而編著者想找出事例以解決這種懷疑,但最後的結論卻很中立的讓人去作研究。這點是該註解的最大優點,編著者是站在一種維護傳統的立場上作解釋,但仍然不失其容觀的態度。開始幾段驟然看去,似乎編者很強烈肯定洪水的事實,特別對於洪水屬世界性或局部性很認真的去證明,但最後卻鼓勵人去研究,而其最中肯的是講出聖經洪水敘述的主要目的──倫理性不變:這亦是註解中的一大優點。

不過筆者對於此註解仍嫌其未能更開放大膽地研究與詳細的分析,神學上的主要意義也仍未能詳敘。

首先在第一小段中,最好先講出洪水是寫太古史,在人類歷史中,可讓人查考的,是人能看見大水泛濫,然後溯源而寫成一種洪水的文學類型。這樣使讀者對於洪水問題不會斤斤計較於考古學、物理學、地質學而感到承認洪水事實的困難,或對聖經有所懷疑,卻會用另一個觀念去看洪水記述的主要價值,因此有興趣去探討洪水的意義。

同樣在這段中既然講出洪水是因人罪惡而引起,所以洪水之後是人類的再生階段,那麼亦有另一個意義須指出:洪水的敘述與天主創造的敘述相輔相成,二者都出於天主的決意,在創世時天主決意創造人,而洪水是因有限的人犯罪,所以天主決意滅人。但敘述洪水的特徵是一面消滅世人,另一面卻保存部份的人類。

第二小段言及聖經洪水傳說是由J.P二文件湊合而成,因此斷定洪水傳說遠比聖經成文古老。既然J.P文件在此傳說中如此重要,所以最好簡單介紹一下聖經寫洪水時如何把J.P兩文件合併,如P的章節較長、更豐富、J只在P的底稿上滲透等。

洪水是否局部性的問題,在這篇註解中佔著主要的位置,如要找出確實的證據以證洪水屬事實且為世界性,那是很牽強的,倒不如注意洪水的真實價值和意義。例如說:洪水普遍之敘述的來源是人類對自己存在的偶然性有所感受而寫,因為人意識到自己為有限,且知非但自己會死亦知整個人類會被消滅,所以洪水就是這樣感受的表達,雖然有不少作家供給此資料,但絕不會有覆蓋世界的大水,而是每地區的災禍就把其感受表達出來。後來人類有了國家政治後,毀滅的可能變成局部性,即每個國家可消滅其他國家,這樣對人類整個毀滅的看法減低,但到了默示錄文學,又提及世界被毀滅之可能。

若用以上對洪水的解釋,則會使人明白且接受,並且領會到一種神學上的解釋,不會為維護洪水的全面性而忽略其主要的神學表達,亦不會使自己陷入一種困難問題圈子中的。

至於該註解中言及世界民族幾乎都有洪水傳說,並不因此就能證洪水殃及全世界。此外雖然各處洪水有共同點,但聖經與其他文化敘述洪水有所不同,聖經中有其神學化,在描寫洪水時強調出天主與人的關係。

在講洪水的最後結語,還有一點值得加上的就是,天主藉洪水毀滅有罪的人,但結果天主仍表示出愛人的行動,因為天主給人最大喜訊──對人類祝福並與人立訂盟約。

結論:本辭典的「洪水」條使我覺得在思高學會的寫法中巳有了進步。它在研究開放的氣氛中去表達學者的意見,而且在最後讓人作自由研究。只不過仍然覺得未能深入地以神學作解釋。

 

先知,先知職責

本條由雷永明神父執筆,分五項介紹:其字義、歷史的演變、任務及奇恩、職責之起源、最後言及新約中之先知。

在術語一項中,編者先介紹先知在以色列民社會中的地位,其原文,語根含義……等基本觀念,最後認為其語根含義中以「代言人」一詞稱先知最為恰當!今在中文直接譯為「先知」則易生誤解,以其為說預言者。其實先知最重要之職責在於傳遞天主使命,教訓當時代的人遵守天主盟約。固然,其中首要的對象是以色列人!鑑此,思高以為「信使」一字實為最恰當之譯文,但由於「先知」一詞在民間沿用巳久,故仍保持!此項中亦言及:先知男女可任,如何鑑別真假先知,聖經上描繪「先知」的其他字彙,最後給了「先知」一字一個定義。有關「先知職責的起源」,首先解釋了先知來源的特殊性:「召選」是其唯一原因。由於人性基本上的相同,在表達上可能在各宗教中是大同小異,但是其內容及來源能截然不同!於是思高解釋了在以色列內的先知在現象上可能與近東各民族相同,但實質則相異的原因!也聲明了先知是不能與國家民族英雄等人物等量齊觀,以自然因素來解釋先知的來源是一個澈底錯誤的行為!先知之問題可循二路探討:一為詳述其定義,一則是在救恩史的過程中去看出先知的正義和使命,後者是思高欲採取的途徑!

對「先知歷史的演變」思高分為三段介紹:梅瑟到撒慕爾,撒慕爾到亞毛斯,亞毛斯到瑪拉基亞,它認為撒慕爾前甚少先知現象,正式的活動始於撒慕爾,此段期間有所謂先知集團,先知學院等組織的出現,其中是否有關係,則不可得知!只知其中共度團體生活,有著標誌,須勞作以供食用!也接受贈品,他們過的不是獨身生活,這類團體直到西元前八世紀方才消失,原因是受盡充軍流離之苦的以色列再度忠於盟約,於是先知作用巳不顯著,但並非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智者」,此段中思高再度提及真假先知之分是在於是否獲得召選。

在「先知的任務和預言的奇恩」中,思高以督促以色列民守約及預備新約的來臨作為先知任務的中心:前者是尋常的,為保持以色列民在禮儀。教導上的完整。由於當時是神權政體,所以先知雖是宗教人物,卻在政治上時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所謂「預備新約的來臨」就是所謂的「默西亞的預言」,這是思高所謂先知任務的非常目的。對於「預言奇恩」,思高認為是由三成份形成:召選、默示、和宣講。召選的體驗使先知在艱難境遇人支持下去,直到殺身成仁,在所不惜。此處思高責斥以欺詐學說和幻覺學說來解釋先知現象的理性主義者,因為他們欲以哲理來解釋啟示。天主默示的方法有言語,夢境和神視。其第三成份則是宣講,宣佈天主的信息。宣講的方式有三:最通常的是言語,也有以著作的,也有用象徵行為的。

最後介紹的是「新經中的先知」,在新經中,思高的編者認為,先知的意義與舊約不同。舊約裡,先知是中心;新約裡,先知雖然也是神恩性的人物,但只是「輔助」宗徒傳教的宣道員,且應由教會的正統來辨認其道理的正統,及品行的正當。

思高的先知介紹基本上相當的完整,在廣面上巳觸及有關先知的一切,筆者只是提出下列幾點意見,可能在綜合後能形成對於「先知」較立體性的介紹。

首先,在介紹的過程裡發現其中有著一些重複的地方,如:「真假先知之別」及「召選」就曾經再度出現過。如果後面的介紹是使前面的更深入,雖然其間巳交雜了其他的概念,尚可使思路相連,也能使人由淺入深。但是有時卻是平行的。於是,若能在結構上稍微改變一點,把「召選 」和「真假先知」同置於「先知職責之起源」一項中,可能會使人覺得在結構上更為緊湊和簡潔。

其次,在內容上,論及「先知歷史的演變」,並未分清在整個以色列歷史中的普遍先知現象及其高峰的黃金時期,也未清楚說明形成黃金時期的因素!於是在思高的敘述中把全部的先知現象描繪得相當平淡,無立體感。其實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因其啟示宗教的本質,先知一類的人物是必然發生的現象,因為舊約中天主的啟示尚是隱藏的,天人間的傳遞消息的人就是「先知」,所以先知是以色列救恩史並存的,這是在這水平面上因著一些因素使焦點發生,形成先知現象高峰時期,於是先知現象蓬勃,進入到垂直面,這情形具體地是發生在以色列的王國時期。眾所週知,以色列是一個盟約的民族,有司祭、國王、先知、這三種被天主選為幫助及提醒以色列人守約的人,但是王國時期,政治上雖強盛,但宗教生活腐敗,國王與司祭失職,人民如無牧之羊,無人啟蒙,於是天主興起先知,拯救此危機,是天主對人表示祂愛的一種標記!是所謂召任先知之起源。這背景的敘述可能會使先知現象的敘述顯得富有生氣。

再者,論及「先知的預言」時並未深入一步介紹先知言論的分類、內容、及討論時應注意的事項……等。相信這類的介紹可能對「先知」整體認識大有助益。通常在討論先知言論時我們會注意三件事:誰說話?向誰說話?說了些什麼話?在論到「誰說話」及「向誰說話」時能使讀者看出先知的角色,他與天主與他的同胞之間的關係。在這關係中我們能領悟先知原來是這一類的人。擔負著這一類的使命。在論及「說了些什麼話」,那就涉及言論通常可分為「判決」及「救援」兩種,這兩種分類囊括了全部先知的預言的內容。前者可以算是在思高中所云是一種督促以色列守好與天主定的約,並以嚴厲的口吻宣佈不守約的後果──是一種判決!這種言論多半是出現在充軍前,以色列人在萎靡的生活中:拜偶像、不正義……無所不為,天主藉先知宣布此言論其目的不在於「罰」,而在於提醒以色列與自己的關係,要重整此關係隱判決言論的對象有個人也有團體,這種言論,到以色列充軍時漸漸清失了,化之而起的是「救援」的言論。救援的言論就是思高所謂之「默西亞的預言」,判決言論潛隱的原因可能因為先知們認為以色列被逐出預許的福地巳經是莫大的「判決」。此時應是堅強以色列人希望的時期,故此「救援言論」彰顯了天主對以色列的諾言、保證,這諾言及保證藉著過去的經驗使以色列民在充軍中對天主懷著不變的希望!但這並不是說在充軍前就無救援言論,這種說法只是要表達在那一段時期裡某種言論特別顯著而巳!兩種言論都是在表達雅威對以色列的愛及關懷。及提醒以色列和祂在盟約中的關係,在此幅度中論及先知的角色,不是更有意義及富有生氣嗎?

 

聖詠集

本條由陳維統神父執筆,共分八項,順序介紹聖詠的名稱、篇數和次第、結構、標題、作者、體裁、分類、及其價值。

在「名稱」的介紹裡,編者謂猶太人稱之為「讚美歌」或「祝禱」「祈禱」都說明了它的內容。在希伯來文裡雖用不同的名稱來稱呼它,但是它終究是為抒情、讚頌、訓旃與祈禱的詩歌,在它的「篇數和次第」說明無論是希伯來或希臘文本中篇數都是一五0篇,而次第上卻有一篇在秩序上有出入。

在「結構與形成」裡說明聖詠仿梅瑟五書分為五卷。每卷以光榮頌作結,而全部聖詠的最末一篇是光榮頌。言這五卷結構的形成思高推斷在卮斯德拉時代,是為第二座聖殿中歌詠和禮儀所需而形成的,在形成集合前巳有許多小集子的存在,用在同一性質的禮儀中。事實上,編者也承認聖詠集的形成並不如此單純,因為聖詠在歷史中有著無數次的適應,並在適應中發展,使其內涵日益豐富。這發展可能是由私人的祈禱到公開的禮儀祈禱,由地方會堂的聖詠發展到耶路撒冷聖殿的聖詠,由王國的聖詠發展到默西亞的聖詠:由此觀之,聖詠形成的問題實在是錯綜複雜的,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

在「標題」的討論上說到原來有標題的共一百零一篇,都指出當時的生活與現……等等,但是到了希臘文譯本,其標題學者們均認為非原著,但來源甚古老。標題的分類有歷史性的,禮儀性的、音樂性的。在「作者」部分,思高承認聖詠集非一人一時所作,只是歸名於達味,因他的作品最多,而且他也有著詠歌的稟賦!在「體裁」上只提出一點,就是以希伯來文的字母來排列分節,為其特色。

最後言及聖詠的「分類」,及其「神聖價值」,首先,思高承認對於「分類」的問題,學者們猶是意見紛紜!有以文學觀點分類,此處是以內容與體裁來分類,謂分為:讚美、感恩、哀禱、詠史、訓誨、王國等六類,但不管如何都是以天主為中心的。至於它的神聖價值是眾所周知的,在此不再贅述。

一般而論,陳神父對聖詠的介紹巳經相當的詳盡,而且最可稱許的一個態度是,編者從不掩飾在聖詠的討論上許多事尚為不定論。但是,為了使這段更為完善,我們提出下列的意見:

首先,在結構上能不能考慮把聖詠形成的過程與作者二項放在一起討論,因為這兩件事實實在有內在的關聯,「作者」一字的意義,實在也應重新界定,把聖詠的作者只限定於原始作者實在是需要費一番功夫,而且實在說,聖詠原始作者是誰為今日人無大關係,重要的是如何在歷史過程中演變成今日的形態。而且「名稱」一項中的原文實在是不需要加入的。

在聖詠的「分類」裡,如果能再簡單發揮一下每分類的構造、意義、及演變,其誦唸或詠唱時之生活實況……等,則能使讀者遇到聖詠內蘊的生活,含蘊著豐富的情感及美,唱出人內心深處,非概念所能表達的豐富現實,若要廣泛並深入介紹,有無盡量的資料,思高一書的介紹巳經算是令人滿意的了!

 

 

 
| 神學論集主頁 | 房志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