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樂俊仁 |

 

 

25
神學論集
(1975)p443-456
   

對照法(contrast)與同一化

(identification)

 

-運用大眾傳播的兩項原則-

 

 

樂俊仁

 

 

一.大眾傳播

近來大家對大眾傳播越來越重視,東也開會,西也開會,這是一個好玩象。至少對大眾傳播的影響力可以有進一步的了解,如果我們能把握幾項原則,在牧靈工作上必能有所進展。

一個傳教士經常在電台廣播,不時在電視露面,報上更是常見大名,開道理班時又是幻燈又是電影,堂裡的教友隔週就收到他發的印刷品……事實上他不一定收到了大眾傳播的目的。

本文只提出許多原則中的兩活點:對照法與同一化。先就資料傳遞的原則,分析視聽教育。再以新約中的章節予以比較,因為,大眾傳播的原則並非我們這一代的新發明,我們只發明了一些器材,而這些器材能擴大原先的效果。就像一個人做了一個很好的演講,沒有擴音器的話,效果只能達到五十個人;有了擴音器,可以達到幾千人,透過收音機或電視可以達到幾百萬人。可是假使這篇演講冗長乏味,雖有主旨,卻缺少內容,或內容與主旨不協調,結果是什麼也達不到。準此,不在電台工作的傳教士也能藉大眾傳播的原則,改進自己的牧靈方法。

 

二.視聽教育

1. 眼的作用

 A. 白紙黑字

一張雪白的紙上寫出墨黑的字,黑白分明,我們的眼睛很容易便能分辨出所寫的是什麼(在此並不包括懂不懂所寫的,這巳經是腦的作用了)。同理在一面黑牆上,用白灰或白漆刷的圖樣也必然十分醒目。經驗告訴我們,白紙上寫白色的字或黑紙上寫黑的字,我們的眼就會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在白紙上寫出灰色的字沒有黑色的字清楚;在黑紙上的灰字也沒有白色字清楚。這些是每個人都能認出的事實。

 B. 幻燈片

提到幻燈片,大家就會想起,把窗簾拉攏,房間裡越暗越好。在臺灣沒有冷氣的房間,在白天放幻燈片等於蒸饅頭。近來在幻燈片的製作上,在攝影的技術上走出一條新的路子。一方面在黑白幻燈片的裝作上改成黑底白字,圖表也好,交字也好,能在不很黑暗的情況下也看得很清楚。根據經驗,黑底白字又改成了藍底白字,使眼睛看起來更舒服些。至於彩色幻燈片的製作,只有在攝影技術及底片的性能上求改進,原則很簡單,畫面上只要有很明亮的彩色及很暗的彩色(深色),而不要介於中間不明不暗的彩色,則效果也能很好。

 C. 廣告

最好的例子是電視廣告了。黑白的也好,彩色的也好,製作人嘔盡心血,希望廣告要醒目。讀者不妨自己花些時間去做個比較。

 D. 視覺

我們每一隻眼睛的網膜上有一億二千萬網膜桿(區分明暗)及六百萬視網膜錐(分辨彩色),它們與四十萬根神經纖維相聯,這些纖維則束成一條視經通往腦部。只要我們睜開眼睛,就不斷有電流通往腦中樞,由每條神經纖維電流強度的不同,在腦中使能分辨出眼睛所看到的景像。與本文有關的只是:神經纖維彼此之間在收到景像之後有抑制作用。比方,有一束神經纖維,我們稱之為甲(其他的神經纖維束分別稱之為乙,丙,丁…),甲所相連的視神經桿看到一個黑紙上的白點,甲所輸送到腦中樞的電流與在甲周置圍只看到黑紙的乙,丙,丁…等的電流,其強弱有極大的差距,這個差距越大,腦中所構成的影象也越清楚。至於纖維束間的抑制作用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比方來說明:一排士兵蹲在地上,軍官發號令:「起立」,他先聲明了:「最慢站直的人要出公差。」本來這排士兵由蹲而站的速度都差不多,可是某兵生怕輪到公差,靈機一動,使出一個損人利己的招數,當號令一發出時,他雙手分別按在鄰兵的肩上,用力向下一撐,自然比別人先站直,而可憐的鄰兵則比別人慢了一著,不得不去出工差。這個靈感便是我們收到與周圍景像不同的衝擊,沒有收到這項衝擊的鄰側纖維束則受到了抑制的作用,軍官一方面看到兩位鄰兵比別人慢,也該看到某兵比別人快,由於某兵的快,更顯出兩位鄰兵的慢。這項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為什麼黑紙上的白字清楚,藍(深藍)底白字的幻燈片放映時不需要暗室,廣告商在畫面上花了許多心血。

2. 耳的作用

 A. 在臺北火車站聊天

嗓門不大的人要想和一位好朋友在臺北車站的候車室裡聊天是很辛苦的。火車的汽笛聲、播音器的指示,小販的叫賣,候車旅客的談話,小孩的哭叫……構成一首沒有系統的交響樂。我們的耳由於接受的聲音過多,干擾過分強列,往往不能分出我們所要聽的聲音。

 B. 抑揚頓挫

如果我們和某人在一間很安靜的房裡談話,而這位老兄可能情緒不好,有點應付的趨向,雖然有問有答,但是每個吐出來的字都是一樣的聲調,沒有強弱之分,這種談話也是很辛苦的,常常會聽而不懂。

世界各國語言都講究字音的高低強弱,有輕重之分。句子也按其結構有特別的語調(比方問句的尾音提高)。古來說書的人便是深得其間的要領。同樣一篇講詞或一份資料,某甲唸來一聽就懂,某乙唸得就不如某甲。

 C. 立體音響

辨別方位最敏感的器官是眼睛。近來為了改進音響效果,立體音響的設備逐漸普遍,聽一張立體音響的唱片,有坐在音樂演奏會的感覺。耳朵對方位的辨別本來沒有眼睛敏銳,但是透過立體音響,可以幫助耳朵辨不同的音色。在音樂演奏會裡,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位置,藉著立體音響聽唱片(或廣播、或錄音帶)令人有身歷其境的感受。

 D. 聽覺

音波的傳遞:由發音─外耳─中耳 ─內耳─聽神經─腦,這個過程甚為複雜,牽涉到機械的作用,電流的作用,神經細胞的作用,在生理學上還沒有一致的解釋。我們可以把握的一點是;對比的原則(與視覺類似)。

3.排斥作用

 A. 貓與老鼠

一隻貓懶洋洋地躺在一角曬太陽,周圍發生的一切與牠似乎毫無關係。走過的行人或別的貓,牠好像都沒看見,周圍十分嘈雜,牠也毫不理會。突然間,牠由躺的姿態換成半蹲的姿勢,有隨時一躍而起的架勢,同時牠的耳朵也轉來轉去,像雷達探測器的天線,因為牠聽到一個很小的聲音,也許是所有聽到聲音中最小的了,可是牠知道,只有老鼠才會發出這樣的聲音,所以立刻進入了捕鼠的警備狀況。

一點小小的,由老鼠發出的聲音對貓有特別的效果,發生成串的連帶作用,排斥了其他的一切感官,貓的注意力全面集中在這上面了。

 B. 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這句成語的來源大家都很清楚。楚歌所帶來的是項羽部下士氣的瓦解,由於聽到楚歌,就聯想到……。貓與老鼠的關係是由本性(本能)而來。在「四面楚歌」的側子裡則是:由「聽到」引出「想到」,這過步驟正是人與人之間傳遞一個思想的重要因素。楚歌本身的調子及歌詞好不好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楚歌所引起的思潮。唱得齊不齊聲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在唱!

 C. 舊地重遊,觸景生情

一位七十歲的老人,有一次偶然路過自己長大的村莊,看到當時就學的校舍,天天上學所走的小道,那個熟悉的轉角…,村裡雖然改變了不少,但是這位老人一看到自己長大的村莊,他的思潮便倒退了六十年,往事一幕一幕在腦中重演。「看到」與「想到」,「老人」與「童年」的引線人是「村莊」。沒看到就不容易想到,至少不那麼生動。若沒有在這村莊度過的童年,也不會看了這過村莊而引起一連串的回憶。

 D. 機會教育

前面的幾個例子對視聽的原則畫出一個簡單的輪廓。眼與耳是我們接受外界資料最重要的感官,若外界的資料對我們的感官有足夠的衝擊力(比方:藉了明顯的對比、對照),我們的大腦便能清楚地收到這份資料,若這份資料同時具有與其他資料發生關係的特性,那麼這份資料在我們的腦中也會發生很大的作用,不論是資料的儲存、整理、綜合、比較及再應用都能有更大的效率。

為了達到這項目的,站在教育的立場,許多人推荐「機會教育」。尤其在生活教育方面,機會教育更是提出了極大的成果。被動的「機會教育」要等有了機會才能施展機會教育,主動的「機會教育」卻努力去製造機會,這項「主動性」也是今日視聽教育的特色。在沒有情況的時候製造情況,在有情況的時候不錯過良機。

機會教育的所以有效在於「切身」,不只限於身歷其境,進一步要達到「切身有關」。以下是個極簡單的例子:美國有個商人是職業性的競選專家,他專門為兩黨在競選時做宣傳徽章。有一次他說:「幹我們這行的,與屠夫在這一起時,就談肉。和麵包師傅在一起時,就談麵包;兩人同在一起時,就要談「三明治」了。」這位商人很懂得如何製造「機會」,他的主旨不是談「肉」、談「麵包」、談「三明治」,三者只是製造機會的媒介,因為,與屠夫切身有關的是肉,與麵包師傅切身有關的則是麵包,而三明治可以一箭雙鵰。

 

三.新約中的對照法與同一化

1. 對照法

 A. 教訓

  a.你們聽見對古人說過……我卻對你們說……(瑪五21~47)

你們聽見對古人說過:「不可殺人」;……
我卻對你們說:誰向弟兄動怒,……

你們聽見說過:「不可姦淫」;……
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而貪戀她的,……

又說過:「誰若休妻……
我卻對你們說:除了姘居外,……

你們又聽見對古人說過:「你不可發虛誓」,……
我卻對你們說:絕對不可發誓……

你們聽見說過:「以眼還眼,……
我卻對你們說: 不要抵抗惡人……

你們聽見說過:「你應……恨你的仇人。」
我卻對你們說:當愛你們的仇人……

在以上的對照句裡,「我」這個字的特別意義是耶穌以天主子的身份發言(祂訓誨他們,是像一位有權威的人(谷一22)。 按上下脈絡來看,21到48節是補充17節的:「我不是來廢棄,而是來完成。」如今姑且撇開這些不談,只看這些對照句的結構。

如果把21到48節中「你們聽見對古人說過……」去掉的話,耶穌的教訓仍是完整無缺。但是加上對照的句子,把猶太人當時的倫理思想(舊約的精神)做為背景,這過背景具了內容上的對照性,也暗含了時間上的劃分:古與今,猶太人聽起來就更刺耳了,這過對照法引起聽眾極大的注意力,當然是在預料之中。而新約與舊約不同的精神也表明得一清二楚了。

  b.偽君子、外邦人─真基督徒 (瑪六1-8)

當你施捨時……
就如那些偽君子……

當你祈禱時……
不要像偽君子……

當你……不要嘮叨不休……
像外邦人……

這幾句對照法使我們聯想到論語中頻頻出現的:「君子……小人……」(比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正反兩面在這種結構之下完全能襯托出來。許多人的偽君子行為往往只是下意識的,透過這種對比,立刻能恍然大悟,對「表」與「裡的」區分能深刻的體會。

在學校裡我們常能見到兩種典型的老師:一種是從早到晚對學生說: 「你該……」,另一種是說:「你不准……」,學生聽多了就皮了,只認為老師嘮叨。若能把正反兩面做適當組合,當能事半功倍。

 B. 事蹟

  a.治癒癱子(谷二5-13)

……有人帶著一個癱子到祂那裡來……耶穌見到他們的信德,就對癱子說:「孩兒,你的罪赦了。」……有幾個經師……心裡想道:「…他說了褻瀆的話。…」耶穌…….就對他們說:「……是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容易呢?還是說:「你起來,拿起你的床來行走」容易呢?……」祂就對癱子說:「……起來,拿起你的床來,回家去吧!」……

這過治癒癱子的奇蹟把治病引到赦罪,兩者是相呼應的對比,治病的能力引出赦罪的權柄,以兩者的對照引出「人子」的「權柄」,由經師的不信托出四個把癱子抬來的人的信德。

  b.寡婦的獻儀 (谷十二41-44)

耶穌……觀看眾人怎樣捐獻銀錢……。有些有錢的人投下很多錢。有一個貧窮的寡婦……投了兩個小錢……祂……對他們說:「……這寡婦捐獻的,比眾人投入庫的多得多」。……

第一個對照是:有錢人──窮寡婦、很多錢──兩個小錢。第二個對照是:窮寡婦捐得多──眾人(特別是有錢人)捐得少。第一個對照與第二個對照相映之下,又構成第三個更強烈的對照:天主眼裡的多少與人眼裡的多少不同。

2. 同一化

  A. 慈善的撒瑪黎雅人(路十25~37)

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來……有一個司祭偶然從那條路經過……又有一個肋未人走到那裡……有一個撒瑪黎雅人行路來到身邊……誰是那遭遇強盜的近人呢?……你也去照樣做吧!

聽眾一開始會把自己當做這個從這個從耶路撒冷下來的人,這條路的荒涼是眾所週知的,設身處地一想,這種情形非常可能,下意識就會聯想到:那怎麼辦呢?這是第一步的同一化。

電視也好,電影也好,偵探片多半很受歡迎,因為偵探片非常容易引起觀眾的同一化,觀眾不由自主地與片中某一個角色同一化了,否則看的時候不會那麼緊張。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觀眾與受害人(直接受害人或間接受害人)同一化了。兒童觀眾中則有百分之九十九與警探同一化了。另有極少數的人與其他人物同一化,比方有人與導演同一化了(要是我來導演,就不這樣處理。)有人與演員──就演技而言同一化了(要是我來演,就演不那麼逼真。)有人與惡徒同一化了──也許。他自己是幹這一行的,或與警察之間有干戈(我才不那麼笨,讓警探一下子就抓到了。)

第二步的同一化是與司祭及肋末人,這時一連串的藉口──不能停下來的理由紛紛出現──要是我啊!也沒膽子停下來。

第三步的同一化是與撒瑪黎雅人,可是事實上,這位經師(其他猶太人亦然)的同一化又回到受難人身上,因為撒瑪黎雅人是世仇。比喻中撒瑪黎雅人的善行並不那麼容易改變猶太人的同一化,耶穌也理會這點,為了使這個對照法能圓滿結束,所以說:「你也去照樣做吧!」聽眾回家後細想之下必能了解整個的比喻。

 B. 魚網的譬喻 (瑪十三47~50)

……魚網撒在海裡……滿了,人就把它拉到岸上來;坐下揀好的放在器皿裡,把壞的丟在外邊。世界末日……把惡人從義人中分出來……

耶穌的聽眾中有不少是漁夫,所以一提到打魚—他們的本行,同一化的程序就容易多了。第一步是聽眾與打魚的人同一化了,當然!把好的與壞的要分開,這是我們的例行公事。

第二步是聽眾與魚同一化,由好魚與壞魚引伸到義人與惡人。我們都是人,在世界末日不是義人便是惡人,天使要來執行他們的例行公事!

像這樣的比喻自然極容易吸收。耶穌問:「這一切你們都明白了嗎?」他們說:「都明白了。」(瑪十三)

 

四.靈牧工作

上面的一大串例子相信都不難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好,在新約中也好,還有許許多多的好例子。把原則歸納出來也不難,要把這兩條原則貫澈到我們的工作上去則不是一兩天的事,要持之以恆,要花一番心血!

 A. 講道

對照法及同一化的應用,在主日道理或要理班中最容易直接練習,所涉及的因素比較少,自我檢討的途徑很明顯(參看神學論集第17號。三七九~三八四頁)。

 B. 教友證道

在小圈子裡教友證道尤其具備極大的同一化能力。比方在聖母軍中若是婦女佔多數,一位家庭主婦做個小小的證道(個人的體驗),多半能引起許多的共嗚。在工青會中職工青年之一做個證道也能有同樣的效果。對於旁聽的傳教士而言更是大好機會,去熟悉各行各業的術語,以便日後充實自己的語庫。

 C. 善會

如今我們強調「自傳」,如何把「以前不通行」,但「今後要努力」的對照使教友體會出來,的確是當前的一大急務。如何使教友體驗到傳教是為教會── 天主的國,不是為「教會」──聖統(神職人員)。的強弱程度,也是各善會在工作上積極的程度。在此謹奉勸各位傳教士慢慢地去把「教會」當做「聖統」代用詞的習慣!那麼教友的自我意── 「教會興衰、人人有責」才能建立起來!

 D. 結論

堂區也好,教區也好,免不了常要做些有系統的計劃,這些計劃必有很好的用意,很好的出發點,若能也考慮到視聽的教育的原則,那麼許多心血就不會白費了,許多經費也不會白用了。

我們都願意努力使我們的「宣揚福音」成為酵母,而不成為死麵。

祂說:「我要用什麼來比擬天主的國呢?
    它猶如酵母,
    婦女拿了,
    和在三升麵粉裡,
    直到全部麵團都發酵起來。」(路十三20~21)

 

 
| 神學論集主頁 | 樂俊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