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民國六十四年一月二八日,我去參加第四屆神學研習會,主題為救援問題,由臺南成世光主教講儒家思想中之得救,年來成主教強調天主教當本國化,最近他出版了天人之際一書,膾炙人口。他謂儒家素來「尊王攘夷」,不易接受其他思想。
然而儒家卻接受了佛教思想,雖然韓愈在原道中主張「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即令僧道還俗,燒他們的書,寺廟改成民房;並上諫迎佛骨書,但他與當時的處士高僧仍有來往,歐陽修與浮屠秘演等文章,即與和尚有詩文交往,蘇軾與高僧詩文交往者更多,宋朝儒家受佛家影響尤深,像朱熹竟以佛教理論來注解四書。
其中原因,是佛教能知接受我國文化,將佛經譯成中文。我國的佛教思想,與原來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有相當大的區別。又知以佛教補充儒家思想的缺點,即宗教思想。孔子素不談宗教問題,他說,「敬鬼神而遠之,不知生,焉知死」;所以成主教主儒家不是宗教,而是一種道德學說,自有他的理由(註)。然而我國的有知識者,往往視儒教如宗教,亦為事實。民國初年,康有為等且想將儒教定為國教,終因天主教學者馬相伯等聯絡其他宗教領袖,竭力反對,幸未成為事實。
明朝末年,耶穌會士利瑪竇等將天主教傳入我國,知道將我國儒家當時最缺少的學問,數學與天文及科學與天主教教義一齊介入,因而受到士大夫的歡迎。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等紛紛加入天主教,若不發生禮儀之爭,可能我國教務早已發達了。
因此我想到要儒家思想,容易接受天主教的思想,當以天主教來補充它的不足,如貧血人希望給他輸血一樣。在救援問題上,儒家性善性惡問題,爭辯了二千餘年,仍未解決,若天主教能給以適當合理的解決,我國思想界會加以接受的。因此在小組會議中我曾經提出,次日又在大會討論時提出,似乎引起大眾的相當注意。晚飯時好幾位神父修女都要求我將它寫出,回至主教團秘書處後,參考了幾本書籍,如孟子,荀子,胡適之的中國哲學大綱,又趁赴聖多瑪斯哲學院避靜之便,至圖書室參考了幾本書籍,特別已故學友楊紹南司鐸之人生哲學概論,及徐復觀先生之中國人性論史(商務)可謂對這問題最有價值的專書,序,目錄,參考書不算外,正文也有六二九頁,現將這問題簡單地介紹一下。
第一、 儒家對人性善惡的意見
在孔子以前,很少提及這問題,只有詩經大雅蒸民篇有:「天生蒸民,好是懿德,有物有則,民之秉彝」一句,似乎說人性美,好德行,所以是善的。
一、孔子:孔子對人性善惡問題發表不多,所以弟子曾說:「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但他說過:「人之生也直」(雍下);「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可說他是主張人性善的。
二、孟子:第一個對人性善惡問題發表意見,並說出人性善的理由的當推孟子,他的理由有三種:
(1)「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者,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2)人皆有善端,他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公孫丑)
(3)人皆有良知良能:「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其兄也」。既然人都有良知良能,又有善端及惻隱之心,所以孟子就結論人性是善的。(見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二八九頁至二九六頁)
三、告子:他主張人性無善無不善,或曰性可以為不善;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告子上);孟子駁他的理由,見同一處,不贅。
四、荀子:他主張人性是惡的,與孔孟的意見正相反:「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此處的偽字當作人為的意義去懂,不當以虛偽的意義去懂。為證明自己的學說,他又繼續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者,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荀子書中有性惡一篇,專列人性惡的問題,且三引孟子性善說,即加以辯駁:「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曰:是不然」
五、漢朝儒家董仲舒,揚雄,王充等,可謂折中派,他們主張人性善惡相混,聖人性善,常人性惡。
第二、 儒家對人性善惡問題
儒家對這一問題意見不同,可能由觀點不同而來,孔孟以人為天所生,本性自然是善的,又因他們都是聖人,想別人亦如自己一樣,都是善人,所以結論人性是善的。
荀子生於戰國混亂時代,見到惡人多於善人,所以就結論到人性是惡的。
他們大前提既然不同,結論自然亦異,孔孟既然以為人性是善的,人皆可為堯舜,所以主張該用道德仁義禮智來治天下,週遊列國,勸行堯舜禹湯文武之道,結果失敗,沒有君主願實行他們的意見。
荀子既以人性是惡的,所以主張以法律刑罰來治國,他的弟子商鞅變法,使秦強大;李斯繼之,遂滅六國,統一天下,所以是成功的。
人性善惡問題,可說是我國倫理的特色,西方人很少討論這問題,希臘大哲學家蘇克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沒有討論過這問題,羅馬倫理家如色內加等亦不注意這問題。
儒家對人性善惡問題,爭辯了二千餘年,究竟誰有理,仍說不出來,徐復觀寫了六百餘頁的巨作,專門討論這個問題,也未下一結論。在表面上,似乎是孔孟學說勝利,因為自漢以來,孔孟被視為儒家正宗,而荀子告子等,幾乎被人忘卻,所以科舉時代人人必讀的三字經,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似乎是確定的真理,而荀子的性惡論提也不提,似乎毫無價值。但由日常生活上,大家又感覺荀子的觀察,有其獨到處,所以有「行善如登山,作惡如流水」,「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俗話。若人性是善的,何至如此?所以人性善惡問題,為儒家仍是一個謎,至今未有解決,再辯論一二千年,也未能能解決,只有在天主教的教義中,可以找到合理的解決。
第三、人性善惡問題
這一問題在天主教義內,可以找到合理的解決,天主教承認人為天主所造,所以人性是善的,正如孔孟所說;再進一步,天主教不但說人性是善的,還是聖的,因為天主造人之初,即將人提高至超性境界,成為天主的子女,並賜他們特恩,如不死亡,無肉慾衝動等;但不幸原祖背命,犯了原罪,為他們自己及後代子孫,都帶來了無窮的災殃,失去了超性的生命及特恩,連本性也受損失,故人「行善如登山,作惡如流水」,所以荀子的觀察是對的。
原罪是一端天主啟示的教義,由本性理由,是推不出來的,所以不能怪孔孟不知這點,只是他們忽略了實際觀察人生,所以他們性善的學說是不合實際的,是錯誤的。
只有天主教的原罪教義,能適當合理地,解決人性善惡的問題,能補充我國儒家之不足。不但在這問題上,在其他許多問題上,如宇宙、人類的來源,造物主問題,鬼神問題,人自由問題,世間痛苦問題等,天主教都能對儒家及佛教有所貢獻,補充其所不足;在今日宗教合作呼聲中,似乎這是當做的事,若能有人在這方面,多加研究,將其心得寫出,則為我國文化前途及天主教在我國的前途,皆能有重大影響。因拭目待之。
註:錢穆等及西方漢學家,亦有這種意見:參閱陳立夫主編孔子學說對世界之影響七—二三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