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弘宣天 |

 

 

24
神學論集
(1975)p299-306
   

從牧靈與教理觀點下討論救援



弘宣天

 

本屆研習會中,已經從各個角度討論過救援。我們的題目很明顯地分為兩部分:牧靈和救援。教理既包括在牧靈裡,所以我不想分開來討論。首先,我想簡單地講一講現代牧靈的看法及態度;然後再講救援與現代牧靈較有關的一些問題。

A.現代牧靈的看法與態度
我們可以用四個名詞來分析現代牧靈態度與方向:那就是全體、交談、聖事、福音。有些現代的神學家,把牧靈工作當作全教會的工作,所以包括司鐸、修道人及世俗教友共同的行動,每一個人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可是都在分享著同一的行動。牧靈也包括人生活所有情況:禮儀、工作、社會、日常生活。所以,牧靈工作是全教會都在行動的工程,不再以聖職人員為全權代理人,世俗教友僅是接受者。這個牧靈行動有雙重目標:
一、反省天主的啟示,而把笑示解釋給現代的人。
二、檢討現代人的生活,為能了解天主的啟示。
這個啟示需要教友互相解釋,並要向非教友解釋,所以可以說,牧靈行動是人與人,人與天主交談的地方;從另一方面來看,牧靈行動也是實行教會當作聖事的使命,教會是天主與人類交往的聖事,這就是說:藉著教會,所有尋找天主的人,能與祂建立交往;這並不是說,那些人一定都要正式地進入教會。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們仍須努力避免聖職主義的態度,而多多鼓勵教友好好扮演他們的角色!因為既然教會包括了兩者:即聖職人員及教友,假如多半依靠一方面的工作,就不能真正的成功;尤其該檢討的是,現在禮儀與講道方面,教友的參與感足夠與否?這兩個行動既然是全教會的,那麼為什麼不能多請教友來準備,並改革方法?教會牧靈另外一個重要之點教會所宣布的,不只是救援的道路,同時也宣布救援已經在基督內完成;教會邀請人類相信而接受這個完成過的救援,天主與人類已經建立了一個絕對的交往,目前只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參加這個交往,這可說是基督教會的特徵。由於這個觀點,有些現代的牧靈問題,可以獲得解決:如教會的革新,適應現代的世界並深入現代的世界。這個必須全教會來解決。第二個問題是信仰的成熟以及教會在現代世界的使命,交談的態度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第三是教友的數量和教會的身分與特點;假如我們視教會為聖事及福音的法律,數量便不那麼重要,而教會的身份和特點也比較清楚。所以我們的問題是:我們要怎樣把這個救援傳報給現代的人?怎麼樣在教會內互相宣報,為讓大家不斷地追求救援的圓滿?怎樣宣報給教會以外的人,使他們更正式地分享這個救援?救援奧跡的那一些方面比較吸引現代人?
─個人的救贖與天主光榮的表現;
─天主的工程與人的合作;
─個人方面與團體方面;
─現世方面與末世方面;
─接受救援與傳播救援;
我們要用怎樣的言語?怎樣的標記和比喻?怎樣的生活行動?而且首先檢討我們目前所用的言語、標記、行動,這些是否吸引現代人?最基本的,也要知道現代人是怎樣的人?當然,這麼多問題,不能在一個演講範圍內得到解答,而且嚴格地說,每一個信仰團體應該為自己答覆這些問題。全世界的教會,在某一種程度內,也需要讓每一個地方教會回答這些問題,非洲教會和拉丁美洲的教會的答覆不會完全一樣;臺北市的教會和山地教會的答覆也不可能一樣。所以,在這個演講裡,我只要試著為諸位提供一些觀點和路線,以及救援奧跡不同的各方面。

B.救援與現代的牧靈
一、個人的救贖與天主光榮的表現
人的救援就是天主光榮的表現。最近數十年來,我們習慣於「救恩史」這個說法;可是,有些神學家已經開始從別的角度觀察,即從天主的顯現看人的救援,人的歷史。天主與人類的交往,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從人一方面看,是人的救援;從天主一方面看,是天主光榮的表現。我們習慣說,天主聖子降生為人,是為了拯救人類;也習慣在每年復活節前夕的禮儀中聽到:亞當的罪稱為幸運的,竟使我們獲得如此偉大的救世主。但是,這些說法並未表示整個的奧跡,不應視降生為人的奧跡為一種需要,就如被人的罪所引起的。很久以前,神學家也討論過:縱然人類可能不犯罪,聖子也要降生為人:這首先是天主的顯現,然後才是人的救贖;或者說天主的顯現包括人的救援;可是,不但帶來了人的救援,或者換句話說,人的救援,不是天主顯現的目標,而是天主顯現的效果:天主顯現帶來的,不但有救援,而且也有無限的幸福、無限的圓滿、帶來了天主本身;如聖若望所說:「耶穌講完了這話,便舉目向天說:『父啊!時辰來到了,求你光榮你的子,好叫子也光榮你:因為你賜給了祂權柄,掌管凡有血肉的人,是為叫他將永生賜給一切你所賜給他的人。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派遣來的耶穌基督。我在地上,已光榮了你,完成了你所委託與我所作的工作。』和『現在人子受到了光榮,天主也在人子身上得到了光榮。』所以,按照人只關心自己救援的程度,我們能夠強調不同的方面。人的問題,不但是解決自己所感覺的需要,也是自由地答覆另外一位的邀請,就是說,天主自我的交往,救贖我們的信仰,也是對天主的邀請一個自由的答覆。在世界雖然距離理想尚遠;但可以說,日益增多的人,能夠滿足物質方面基本的需要,因此自然地—較不易感覺需要一種超脫的援助;所以可能的是,比較能吸引這些人的,是答覆天主的邀請這一方面。有些人認為:臺灣最近的經濟發展,對傳教工作一種阻礙;但是所謂的阻礙是我們沒有改變傳統的態度。我們不必時常強調信仰的功用方面,即是信仰能給與人什麼;我們也該強調比較積極的一方面。
二、天主的工程與人的合作
救援是天主的工程,也是人的合作,按照出谷記所載,天主看到子民的痛苦而決定拯救他們。子民不能自救,但是從起初天主也決定藉著人自由的合作而拯救人:從梅瑟到瑪利亞,天主不斷地用自由的人作為救援的工具。時至今日,天主仍然利用有限的、軟弱的教會作人類救援的聖事。我記得前幾年上教義課時,解釋救恩史,有一位學生問道:「神父、天主拯救人類,怎麼那麼慢,需要那麼長的時間?」答覆就在於此:天主決定了靠人自由的合作而完成人的拯救。降臨期禮儀的氣氛,也特別強調這一方面,等待和緩慢地追求救恩。救會及人類的歷史,也很清楚地表現這一方面。有些時代,表面上看來,在救恩史方面,好像是一種停頓,甚或退步。有的人成熟的程度像小孩子,有的是少年,有的是成人,按照不同的程度,也可以強調不同的方面。現代的人可以說有一點少年的態度,最近幾十年人類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創造能力;另一方面,尚未完全體會到自己的軟弱:一如少年需要表現自己的能力,而需要拒絕別人的依靠,自己以為根本不需要援助;這樣到達某一種程度,只是成長的一個階段而已,所以我們也不必勉強現代的人接受他以為不需要的援助;可以當做他的旅伴,而且也可以邀請他的援助,這樣他便會發現自己需要援助。我有時聽到有些本堂神父說:現代的人,即便是教友,好像不需要天主,不需要我們。這怎麼辦?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邀請他們幫忙?為什麼不給他們介紹一些挑戰?不乾脆向他們說:就是因為你感覺不需要天主,你就可以比較自由地跟祂交往。現代的人比較喜歡創造自己的歷史,那麼為什麼不從這一方面開始?有的人拒絕宗教信仰,是因為他們以為對本身的成長,對他們向世界所應負的責任有所阻礙;他們以為信仰只是軟弱人的拐杖。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有時會給人這樣的印象;在我們的言語、行動上,我們有沒有表現信仰也是一種挑戰?比如泰澤青年所發出的喜訊,剛好用現代的語言表現出信仰的挑戰:復活的基督使喜悅在人類的內心深處復甦。祂正要為教會帶來一個新紀元,一個沒有特權,與全人類共享的教會,全人類看見的共融的處所。祂將給我們充分的想像力與勇氣,來開闢一條與全人類和好的道路。祂要我們奉獻生命,努力使任何人不再成為別人的犧牲品。
三、現世方面與末世方面
救援一方面是在這個世界開始,另一方面是在末世完成。第一方面包括各方面的進步及改變:物質方面、經濟方面、政治方面、社會等等;但是,這些進步還不能算完美的救援。福音上一邊說:「天國就在你們中間」,一邊也邀請我們每天祈禱:「願的國來臨」。耶穌講道時,也行了一些物質方面的神蹟:治好了許多疾病;這是救援現世的具體表現。但是,新約最後一句話,仍是「主,請來吧!」這表示救援尚未完成。現代的人類,雖然還有許多逃避現世的方法,但是,對宗教性的逃避是特別敏感。現代的人比較喜歡具體的、實際的、現世的,能夠測量的事實,所注意的,特別是「現在」,為什麼不特別首先介紹給他救援的這一方面呢?前幾年有人寫過「我們逐漸面對一個無宗教的世界:這是因為以前我們培養了一個無世界的宗教」。因為有時宗教逃避了世界:所以現在世界有時會拒絕宗教。幾十年來一般的「政治神學」,就是想避免這個危險。在很多地方,傳統的說法「熱心的教友」現在已改成「獻身的教友」;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也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那些人想把福音的訊息,用當地的、具體的表現,表而出之。拉丁美洲的教會發現:若要真正傳播福音,需要像耶穌一樣,同時治好那個社會的疾病:基本問題是經濟及政治方面的管轄。所以福音的訊息,也必須有這樣的作用。上屆的全球主教會議,最重要的議案之一,也是傳播福音與人發展的關係。保祿六世主要的通諭之一,也是「人民發展」。這些現象,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現代教會與人類的方向指向何方。但也並非告訴我們,要把理論束諸高閣,而是要我們特別注意比較實際的救援現象。
四、個人方面與團體方面
救援一方面是個人性的,另一方面也是團體性的。至少從以色列先知時代,聖經告訴我們:每一個人不論他的祖先如何,都要在天主面前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但是從開始,天主所召叫的不是個人,而是團體;接受救援的是個人,但卻是在團體之中;同時,每一個人也對團體的救援負責。現代的人,雖然還有很多個人主義的表現,但是不能否認的是:人們比較珍惜團體。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上,因為現代的交通發達,可以說人不能不多注意團體;但人生其他的方面也多少受到這個影響:比如在禮儀和靈修生活方面,目前有一些相當普遍的團體性的表現,二十年前根本難於想像;但這些成就不能阻止我們繼續檢討。我們需要不斷地捫心自問:我們的教會性的行動,我們的禮儀,我們的靈修,雖然有很大的進步,是否已完全符合現代人的願望?我們的祈禱,我們的聖事,到什麼程度是團體的?到什麼程度只是一起做的?我們的基督徒生活,到什麼程度,建立在信仰團體上?到什麼程度,只靠傳統的制度?有些新的方式,新的潮流,並不只是時髦,其真正的目的是幫助發現而實行團體價值:因為有些外在的因素,雖然表面上並不重要,但是卻非常阻礙團體的表現。
五、接受救援與傳播救援
人一方面是救援的接受者,另一方面也是救援的傳播者。第二方面就是傳教使命的由來:教會就團體,就每一個基督徒兩方面而言,不能不傳播所接受的救援。事實上,只有這個方法才能夠達到一個成熟的信仰。只有已經體會過救援的人,才能夠傳播給別人:反之,一個人能夠把救援傳播給別人,也是表示自己體會到了救援。初步接近教會的人,當然不免到某一程度是因為自我的得救;可是在培養他們的過程中,他們逐漸地關心大眾的得救與否,還是我們的責任。
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信仰團體,決定充當信仰傳播者時,才開始真正成為一個信仰團體。三年前在臺灣很少聽到教友使徒工作,目前業已經常聽到,雖然多數人對教友使徒工作到底是什麼,還不甚了然,但至少表示一個成熟的信仰開始了。



 
| 神學論集主頁 | 弘宣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