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神學論集
(1975)p11-19
   

瑪爾谷福音的組織系統(註)

 

關於耶穌公開生活的敘述,在對觀福音中,要以瑪爾谷為根據,因為瑪竇及路加受瑪爾谷的影響頗多。

此處不擬討論瑪竇所擅長的耶穌的講詞,而只討論耶穌公開生活的事蹟敘述;至論有關耶穌童年及受難的?述,也不在本文範圍之內。

要分辨瑪爾谷福音的原始組成計劃,並非易事,學者的意見也不盡相同。但是,瑪爾谷福音內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有一些明顯的「段落組合」,致使該福音內的事蹟,大都有次序上的組合,而不是一連串偶發的事蹟。因此,瑪爾谷會有意地安排了這些段落的組合,而顯示其內在的統一性。

 

一、 瑪爾谷福音的文字組合

除了最後三章,有關受難復活的敘述,我們可以找出下列十二個段落的組合:

1. 一1~13:耶穌傳教的引論

2. 一14~45:傳教的開始—第一個安息日:這一段由一個「撮要」(一14)開始,其主題在描寫耶穌在葛法翁度安息日一整天所作的事(一21~39),在這以前(一16~20),及以後(一40~45)的幾節,綜合起來,瑪爾谷有意給我們介紹耶穌宣講的一個樣本。

3. 二1~三6:五次與法利塞人衝突:這幾件事情大概不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但是內容相似,所以收集在一起,用同樣的格式來編排:a耶穌的作為;b法利塞人的責難;c耶穌的答覆。

4. 三7~35:耶穌周圍所發生的事情:這個題目不能確切綜述其內容,因為這一段本身沒有清?的統一性。這裡有一個「撮要」(三7)開端,描寫耶穌的行動所造成的贊成(群眾)與反對的(經師、親屬)氣氛。

5. 四1~34:比喻組:共有五個比喻(瑪爾谷喜歡用「五」這個數字):播種、燈、尺度、種子、芥子。

6. 四35~六6:奇蹟組:選擇各種不同的奇蹟,共有五個:平息風浪、驅魔、治病、復活, 最後因為納匝肋人不信,耶穌不給他們行奇蹟。

7. 六7~29:耶穌聲名遠揚:這一段,如同上述第4段,是全部福音中沒有連貫性和統一性的兩段。

8. 六30~八26:麵包組:這一段和下一段(9)特別詳細。這一段內都提到「麵包」(餅)的事:兩次增餅、門徒沒有洗手就吃餅(七2)、客納罕婦人要求吃餅屑、門徒在船上只有一個餅(八14…)。這一連串事件,用兩個相仿的系統貫串起來,形成兩串敘述:

兩次增餅       六30……  八1……

兩次過海       六45……  八10

門徒不了解      六52  八14……

兩次與法利塞人辯論  七1……   八11……

耶穌兩次警告     七14……  八14……

各用一個奇蹟結束   七13……  八22……

9. 八27~十52:基督奧蹟的顯示:由伯多祿宣信而開始的這一段,如前所說,是相當長篇而較詳細的一段。如同上一段(8),這一段也是以對比形式而寫成,但不是兩串,而是三串對比。每一串對比都有:預言受難、復活、教訓、顯示榮耀。第一串內,與顯聖容相連的事蹟,是討論關於厄里亞的來臨,及治好附魔的兒童。第二串內,由九41以後,附加了一些教訓。這可用表格說明如下:

八31…首次預言受難 教訓:棄絕自己 顯容
伯多祿宣信八27~30 九30…二次預言受難

教訓:作最末的 

耶穌聖名的能力

十33…三次預言受難 教訓:為眾人役治好瞎子
     
對基督門徒的愛德  
  論壞榜樣  
  論離婚  
九41~十52 道理附錄 耶穌與兒童  
  富貴少年  
  財富之害  
百倍的賞報  

 

伯多祿宣信在瑪爾福音內佔著很重要的位置,是全部福音的分水嶺及中心點。

10. 十一1~26:耶穌在耶路撒冷的事蹟:這是聖週最初三天的經過,在伯達尼與聖城之間的幾次旅程:榮進耶路撒冷(主日)、清除聖殿(星期一)、詛咒無花果(星期二)。

11. 十一27十二44:在耶路撒冷與法利塞及撒杜塞人的五次衝突:這一段很有統一性,相似公開生活開始時在加里肋亞的五次衝突,現在是在耶路撒冷的工作開始,可見瑪爾谷所作的有意的對比,及其寫作計劃。這五次衝突是:耶穌事的權柄、向凱撒納稅、復活、最大的誡命、默西亞為達味之子及達味之主。但此處與在加里肋亞不同者,是在第一個衝突之後,耶穌以惡園戶的比喻教訓法利塞人,又在最後的衝突之後,以窮寡婦的例子指摘他們。這五次衝突與在加里肋亞所發生的一樣,其時間、地點並不確定,不一定發生在耶路撒冷,也不一按此時間順序。

12. 十三1~37:末世講詞:如同在加里肋亞的五次衝突之後,瑪爾谷安排了一段道理講詞(即上述第5段比喻組,谷四1~34),同樣,在聖城五次衝突之後,也有一段末世道理講詞。請注意瑪爾谷福音內,僅有這兩段純粹屬於講詞的部分,不像瑪竇有許多講詞,但實際上瑪竇所有的講詞,瑪爾谷內也都有簡略的摘要,只是沒有加以發揮而已;比如,瑪竇(十章)的傳教講詞,可見於谷六7~11;教會講詞(瑪十八),可見於谷33~48;只是山中聖訓(瑪五~七),瑪爾谷完全不提(除了谷九43~47幾句約略提及)。瑪爾谷在簡短引論之後(十三1~5),似乎將其末世講詞分為五段:謹防假基督及末世先兆(6~8)、迫害(9~13)、大災難(14~23)、人子來臨(24~27)、基督再來(parousia)已經迫近,但時間不能確定,要清醒期待(28~37)。這些講詞,很顯然的是由片段組合而成的,瑪竇也是用這種方法「編排」他所收集的講詞(見論瑪竇福音的組成)。

瑪爾谷十四~十六章專論基督的受難與復活,與瑪竇十分近似,容待另文合併討論。

二、 瑪爾谷文字組合的基本主題

瑪爾谷一些比喻、爭論、奇蹟加以分組編排,雖仍保持其歷史及文獻的價值,但明白顯示出他主要的宗旨、是在提供教理教授資料,為初期的傳教士提供宣傳福音的手冊,而不是為耶穌作傳記。大家逐漸承認瑪爾谷主要地在傳授道理思,而不是以寫傳記為目的。雖然我們不能以「保祿神學」或「若望神學」的說法來稱「瑪爾谷神學」,但不能否認瑪爾谷也在發揮其神學 理論。

現代的「文學類型」分析方法、發覺這些資料是在初期教會,即在瑪爾谷福音以前,即已存在,但其編排與結構,仍出自福音作者的手筆。現在我們正要研究作者如何編排,其主題或宗旨何在。

A 各段落之間共有的主題

如上文所述,瑪爾谷福音有顯明的段落,在尋找每一段落的主題之前,我們先尋找各段落共有的主題。

大家都知道瑪竇福音的中心思想是「天國」,瑪爾谷福音的總概念則是「耶穌本身」,他要用敘事的方法指出「耶穌是誰」。瑪爾谷福音的每一頁,幾乎都在提出這問題:有時很明顯:「這人到底是誰?」(四41);有時間接提出:「有人說……但也有人說」(六14~15);有時針對耶穌的作為而發問:「這是怎麼一回事?」(一27),「他這一切是從那裡來的呢?這是什麼樣的智慧……奇能?這人不就是那個木匠嗎?他不是…?(六2~3)。耶穌目己也逐漸顯示其身份,於是問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你們說我是誰?」(八27、29)。

固然三位對觀福音作者都強調「默西亞的奧秘」,但在瑪爾谷福音內特別深刻,成為一個特色(就是耶穌再三嚴禁魔鬼、受奇蹟者、門徒等顯示他的身份:(一33、44;三12;五43;七36;八26、30;九9),但其教育用意是為叫人集中注意力,並了解其為默西亞的真義,而逐漸顯示出來。

因此,瑪爾谷的每一個段落的主題,應從這一個總主題之下去尋找:耶穌是誰?

B 每一段落的主題

瑪爾谷福音的題目,即開宗明義地指出:「天主子、耶穌、基督」(默西亞、受傳者、救世者)

的福音,已經把總主題和盤托出,整個十六章即在解釋這個奧蹟。下面再分段指出每段的主題

1. 一1~13:引論:若翰為嚮導,介紹耶穌:耶穌受洗,從天上證明他是天父喜悅的愛子;耶穌受撒殫的試探、反對。從此已經顯出天主子耶穌基督,光榮與痛苦的使命。

2. 一14~45:耶穌的話具有超自然的神秘效力:召叫門徒、制服邪魔、吸引眾人。

3. 二1~三6:默西亞救主:這一段的主題應在五個衝突中找出耶穌的箴言(Apophthegm )。在五次衝突中,前兩個衝突的主題是「耶穌與罪惡」,耶穌的箴言在於二10及二17。最後兩個衝突的主題是:「耶穌與安息日的法律」:其箴言在二27及三4。中間衝突的主題是:默西亞—新郎(二19),他來揭開新的宗教事實、新的婚宴:新衣服、新酒(二21~22)。新郎—默西亞就是這個段落的主題,他要赦罪人,他要實行仁慈的法律,救人的法律。

4. 三7~35:這一段雖沒有明顯的統一性,4只在環顧一下耶穌周圍所造成的氣氛,但在內容上也更加深了第一段所揭示的「贊成與反對」的情景。

5. 四1~34:天國的奧秘、基督的奧秘:第一及第三個比喻,說明天國的實現要求人的合作;第二及第四個比喻,說明天國的實現是靠天主的力量,而不是靠人力。這兩個意思並不衝突,而是相輔相成。第五個比喻是結論:天國由小及大、發展神速。

6. 四35~六6:默西亞的仁慈神能,形成新的境界:制服大自然(四35~41)、邪魔(五1~24)、疾病(五25~34)、死亡(五21~24、35~43)。這一段與前一段彼此對照:耶穌的工作—天國的力量,雖然門徒缺乏信德(四40)、附魔的人毫無心靈準備(五10),仍一樣發揮威能:但是,血漏病婦(五34),及已死的女孩父親(五36),都經耶穌要求發信德,才得到奇蹟的效能。這說明了天國的力量是由天主而來,但要求人的合作。最後,因為納匝肋人不信,耶穌雖能制服大自然、邪魔和死亡,但不能給他們行奇蹟(六1~6)。

7. 六7~29:耶穌傳教遭遇困難,加強十二門徒的合作,耶穌聲名遠揚,但若翰遇難,已預示耶穌的苦難。

8. 六30~八26:麵包(食糧)是這一段的主題。若望福音第六章,由增餅奇蹟而發揮出耶穌為「天降食糧」;瑪爾谷在這一段內,沒有如此明白表示,但其含義相似。客納罕婦人求餅的事蹟,是解釋這一段的關鍵:基督的救援是「讓兒女們吃的餅」,但其(碎屑)也可讓給外邦人(七27~28)。饑餓的群眾(人類)先以基督教訓 (言)充饑(六34;八2),再以奇蹟之餅吃飽。法利塞人的形式主義(七1~23)不能充饑,門徒應以不含酵素的、耶穌的餅,來充饑(八14~21)。法利塞人的責難使耶穌痛[心,但兩個作結論的奇蹟(七31~37;八22~26)又顯出耶穌光榮的一面。這一段可以概括地說:以耶穌的教訓及教援工作為糧,可與若望福音第六章相比照。

9. 八27~十52:基督真徒的寫照:實行愛德、擺脫世物、追求天國。

在這一段內,耶穌親自提出「基督是誰」的問題,並在伯多祿的答覆之後,親自明白解釋。耶穌三次預告受難、復活(八31;九30~32;十32~34)確切指出其使命的痛苦與光榮的兩面照,但為門徒這仍是奧秘,他們「不明白這些話」(九32),只有在聖神降臨後,他們始能接受。但是,瑪爾谷非常關心這端道理,他以耶穌的三次預告及三次教訓,強調門徒必須通過苦難而參與基督的光榮,就是;必須棄絕自己、背十字架、犧牲生命(八34~38)、作最末的(九33~37)作眾人的僕役(十42~45)。為使門徒不要太悲觀,瑪爾谷在每次預告受難之後,都插入耶穌顯示光榮的事蹟(九2~29;九38~40;十46~52)。瑪爾谷要傳授給我們的信息,就是認識基督死亡—復活的逾越奧蹟;受難死亡,也是指向光榮的;耶穌顯容,就是顯示復活的光榮。九41~十31的「道理附錄」,有些相似瑪竇(十八章)的「教會講詞」,或是更相似「山中聖訓」。這篇道理附錄指出了追求天國應有的態度。

10. 十一1~23:在猶大(耶路撒冷)的事蹟:這與耶穌在加里肋開始傳教時(第2段)的態度頗不相同:那時是謙虛溫和的態度,現在是盛大莊嚴的場面:耶穌榮進聖京、進入聖殿、「周圍察看了一切」(11節),強力清除聖殿,顯示了默西亞的榮耀。但同時已感到危機迫近,司祭長和經師要除掉掉他(18),全城震驚。無花果樹不結實而受罰,象微猶太人的受罰。瑪爾谷仍在描寫默西亞光榮與苦難的兩面含義。

11. 十一27~十二44:五次衝突,更加深顯示耶穌的態度,同時更預示苦難的迫近,更顯示出耶穌的使命(耶穌是誰)。由第一個衝突(十一27~23)證明耶穌從天上來的權柄,進而說明全心事奉天主(天主的歸天主,十二13~17)預許復活(第三個衝突,十二18~27),但必須以愛主愛人為條件(第四個衝突,十二28~34),這些教訓是默西亞用上主的權威所發表的(第五個衝突,十二35~37)。在這些衝突中,耶穌又用惡園戶的比喻(十二1~12)及窮寡婦的事蹟(十二40~44)指摘對方。

12. 十三1~37:末世講詞:耶穌以宣講天國開始其公開生活(一15),而以天國的來臨作結束:末世及基督來臨,又顯示默西亞使命的兩方面:通過結束的痛苦,到達末世的得救。



  註:本文取材自IL MESSAGGIO DELLA ,SALVEZZA,4, Nuovo Testamento,Torino.1967,Mauro Laconi O.P., La Vita Pubblica, Composizione del Vangelo di Mar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