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神學論集
(1975)p483-498
   

教會的使命具有傳教的特性

 

前言
「旅途中的教會在本質上即帶有傳教特性,因為按照天主聖父的計劃,教會是從聖子聖神的遣使而發源的」(傳教2節)。(註)
在這講題內筆者只想引用梵二的道理把教會的傳教使命作一非常概括性的介紹,然後提出教會面對現代世界所應盡的傳教使命。最後的結論應由我們在臺灣的教會在自己的處境裡,對未來的傳教使命作更多的反省、體驗、檢討和研究。總之,在這問題上誰也不是等閒人物,而且基於現代世界的迫切需要,我們應即時努力:「在現今的情況中,人類發生了新的環境,稱為世鹽、世光(瑪五13~14)的教會,越發感到拯救及革新萬物的使命之迫切,以期使萬有建立於基督,人類在基督內共成一家,共成天主的一個民族」(傳教1節)。
最後,本講題所討論的「傳教」的問題,即傳播福音之工作,將不分「傳教區」或「公教國家」的傳教工作。

壹 教會的傳教使命基於基督的派遣
「就像天父遣發了聖子,聖子又遣發了宗徒們」(若廿21),『你們去訓導萬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授洗,教導他們遵守我給你們的誡命。請看!我同你們時常在一齊,直到世界終盡』(瑪廿八18~20)。教會由宗徒們接受了這件宣佈救世真道的莊嚴命令,便要到天涯地角切實執行(宗一8),所以教會以保祿宗徒之言自戒:『如果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九16)(教會17節)。
這一使命基於基督的派遣,具有聖三的救恩性,乃是教會的內在生命及其存在的事件,而不是外加在教會身上的負擔,所以傳教使命即教會本質的特性。

貳 教會的傳教使命之神學理解
「為萬民由上天派來,作為『拯救普世的聖事』的教會,為了其本身所有大公性的基本要求,並為了遵守從其創立者的命令(谷十六16),努力向全人類宣佈福音。……好使『天主之道順利展開,得到光榮』(得後三1),天主的王國傳佈建立於普世」(傳教1節)。
為了認清基督授與教會使命,我們必須加以神學的講解。從傳教法令的第一節來看,它供給了我們三個神學的理由:


(一)教會是救恩的聖事
「基督為萬民之光,因天主聖神而集合,切願向萬民宣佈福音,使教會面目上所反映的基督之光 照耀到每一個人。教會在基督內好像一件聖事,就是說教會是與天主親密結合,以及全人類彼此團結的表徵和工具」(教會憲章1節)。
教會在天主的救恩計劃中,有如救恩在人間存在,實施並完成的一個記號,所以教會本身不只是擁有一切得救的恩寵和方法,而且透過教會的生活團體,教會在人間成了救恩之功效和工具的標記。因此教會是救恩的聖事具有雙重意義:其一是由於教會乃得救者所組合的團體─天主的子民,把救恩的功效呈現在人前;其二是教會藉著傳教工作,成了救恩的工具。這種聖事性正是教會傳教的本質。


(二)教會的大公性之基本要求
「天主的聖意不是讓人們彼此毫無聯繫,個別地得到聖化和獲救,而要他們組成一個民族,在真理中認識祂,虔誠地事奉祂」(教會9節)。
基於教會之救恩性,梵二依舊「遵循聖經和傳統,強調這一族途中的教會,為人們的得救是必要的」(教會14),「因為他願意所有的人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原來天主只有一個,在天主與人之間的中保也只有一個,就是成人的耶穌,他曾奉獻自己,為眾人作贖價」(弟前二4 ~ 6),所以「除他之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恩」(宗四12)。這是從救恩的唯一性而論,人類唯有藉著基督才能得救,於是擁有基督救恩的教會具有得救的大公性。
但是,這一大公性並不否認教會以外的人得救的可能性:「因為天主聖子降生成人,在某種程度內,同人人結合在一起。祂曾以人的雙手工作,以人的理智思想,以人的意志行事,並以人的心腸愛天主愛人。……無罪的羔羊甘願傾流了自己的聖血,為我們賺得了生命。在祂內,天主使我們同祂自己、並同祂人、言歸於好。又將我們由罪惡及魔鬼的奴役中解救出來,使我們每人可以和宗徒一同說:『祂愛了我,並為我捨棄了自己』(迦二20)。……這不獨為基督信徒有效,凡聖寵以無形方式工作於其心內的一切善意人士,為他們亦有效。基督為一切人受死,而人的最後使命事實上只有一個,亦即天主的號召,我們必說,聖神替一切人提供逾越節奧蹟的可能性,雖然其方式只有天主知道」(世界22節)。無形中,梵二的道理修正了「教會以外沒有救恩」之說,更說明了教會之大公性的實質。
另外,教恩史是在人的歷史中,藉著人生的歷史而完成;就是在每個人的現世存在中,並藉著這種存在而實現。當然,不是因著人的歷史本身的力量,而是藉著基督之普世救恩的臨在,因為基督在天主與受造物之間以中保的身份完成了救恩。於是,受造物的境界和救恩史的境界都是以基督為存在性的本原。若是人類的歷史從起始就有了原罪,基督透過降生加入人類團體,完成了救恩,使祂以前的人也因祂而得救;而祂的救恩乃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類的歷史。因此,得救的內容不只是在死後的永生,而且也包括了人類在現世的存在,重建世界;但是有賴每一個人的貢獻。由此可見,教會的大公性還具有宇宙性。
這樣,教會的大公性更是激發基督徒的傳教熱火,「所以,雖然天主有其獨自知道的方法,能夠引導那些非因自己的過失而不認識基督的人,得到為悅樂天主不可或缺的信德,可是宣講福音仍是教會不可推卸的責任,同時也是神聖的權利,所以傳教工作,在今天一如過去和將來,始終保持其全部的動機和需要」(傳教7節)。
為此,教會的大公性還更深地體會到大公主義的願望,期待能與其他基督宗教共謀天主的神國在人間的擴展:「所以為了傳教工作的需要,也應號召所有受過洗的人合而為一,好能在外教人前對吾主基督,作出一致的證據」(傳教2節)。因此教會的大公性要求所有的基督徒參與傳教。


(三) 教會的末世特質之需要
「傳教工作的時機是在基督初次來臨與二次來臨之間,教會如同田禾一樣,將要從天下四方,聚集在天主國內。在基督重來之前,福音應當傳播於萬民」(谷十三10) (傳教9節)。
這是天主的救恩計劃應歷史中完成 (宗一7)。事實上,藉著基督的奧蹟,在人間已開創了末世的圓滿時期,並藉著聖神的恩賜,集合所有的人在基督內向前邁進,期以達到「基督的圓滿」階段 (弗四13),「好叫天主成為萬物之中的萬有」(格前十五28)。

三 教會之傳教工作的本質
「天主定了基督為普世救恩的本原,教會在聖神的催促之下,協助天主實現這項計劃。教會宣傳福音,導引聽眾獲得信仰,並公開承認其信仰,準備人領受洗禮,從錯誤的桎梏中解脫出來,連結在基督身上,好能因著愛慕基督而發展到圓滿境界」(教會17節)。
論到教會之傳教工作的本質,在此無意介紹傳統的傳教神學概念,僅隨著教會神學的發展及依據梵二的精神,只從教會的生活動態探討這一問題。


(一) 傳教工作乃是基督救恩的延續
從基督臨升天時授與宗徒們的使命來看,我們應該肯定教會的傳教工作無非是延續基督的救世工程:「所以教會的使命,就是遵照基督的命令,在聖神的恩寵愛德鼓勵下、全盤地、現實地呈現於所有的人民之前,好能用生活的模範及宣講,用聖事及其他獲得聖寵的方法,引導人民走向基督的信仰、自由與和平,為他們開啟順利穩妥的道路,充分地參與基督的奧蹟」(傳教5節)。
教會的傳教使命既是在人間延續基督的救恩工程,所以傳教工作本身,首先是天主的行動,也就是天主愛人的奧蹟,具有聖三的印記。「教會憲章」的結構使我們看出為何首先是從聖三的奧蹟(2~4節)討論教會的實質:教會乃是在基督內分享聖三生命的團體;同樣地,「教會傳教工作法令」也是先從聖三奧蹟(2~4節)討論教會的傳教工作,彰顯傳教工作本身就是天主的恩賜。
既是如此,我們應承認基督救恩才是教會之傳教工作的基石:首先,我們應肯定救恩已存在人心中,否則我們的傳教工作將徒勞無功;但是,這種救恩的臨在是在巴斯卦奧蹟內獲得證實,因為復活的基督以一種嶄新的姿態生活在我們中間,並透過聖神在教會內的活動,使教會成了基督降生奧蹟的現時之恩:因為教會是集合眾人在督基內組合成的「基督妙體」,人們看見了教會,就如同聖子降生成了人人可見的基督。所以教會的傳教工作不是別的,乃是啟發人尋找已經存在於他內的基督,成為顯見的,覺醒的,直至每一個人都能認識祂,達到基督的圓滿境界。
為此,這是屬神的行動,即聖神在人心中展開逾越之恩,期待基督再來時,經過基督而歸向天父。


(二) 教會的傳教工作是救恩的現時事件
在前段討論了教會的傳教工作是基督奧蹟的延續之後,現在應從教會的奧蹟來論傳教工作。
教會不是一個靜態的機構,而是一個生活的團體─天主的子民,亦即人與人在其具體的存在環境內共融的團體,與自己的人類兄弟共同承擔著人的命運之團體。他們的結合基於基督福音的信仰,他們的生活便是為復活的基督尚在人間臨在而作證。於是,這一見證便成了救恩的事件:「從此傳播信仰及基督的救恩,就成了教會的責任」。一方面所根據的是基督的明令,這是司鐸所輔助的主教團,和伯多祿的繼承人、教會的最高司牧,共同由宗徒們繼承下來的;另一方面是根據著基督給祂的肢體所灌輸的生命活力:『因著基督,全身都結構緊湊,藉著各關節的互相輔助,且按照各肢體的功用,各盡其職,使身體不斷增長,在愛德中將自己建立起來』(弗四16)(傳教5節)。
為此,「教會應該藉它生活在當地的子女們,或藉派往當地的子女們,廁身於這些人類的集團中。因為所有的基督信徒,無論生活在什麼地方,都應該以言以行,昭示他們因聖洗而改造的新人,以及他們因堅振聖事被聖神所激起的德能,好讓別人看見他們的善行,光榮在天大父(瑪五16),並使別人領略到人生的真正意義,和人類共融的大團結」(傳教11節)。
從以上所引用的兩段文獻而論,教會的傳教工作無非是信仰基督者的實際生活之見證,故此「旅途中的教會在本質上即帶有傳教特性」(傳教2節)。
傳教既是基督奧蹟在人間延續,那麼負有傳教使命的教會便是向人揭開這一偉大的奧蹟;但是,為完成這一壯舉,不只是宣講,也不只是滿全某些宗教義務:而是我們每一時代的教會團體的生活動態,向圍繞著我們的兄弟姊妹,昭示教會是怎樣生活在現時;故此,教會的傳教工作是屬於現時的救恩事件。換句話說,這事件不是別的,就是復活的基督透過教會的生活動態在人間臨在,繼續祂在世界中心的地位,使人間的一切繼續不斷地改變,按著天父的計劃,使整個人類得救:「在基督復活後,成為擁有上天下地大權的主宰,並透過其聖神,在人心內展開工作,不唯激發人們期望來生幸福,而且同時激發、淨化並增強人們另一豪邁的志願,即設法使人類家庭的生活,更適合人性,並使整個大地朝向這宗旨邁進。聖神的恩寵各不相同:祂號召某些人、以渴慕天堂的善願而作證,並使這種善願常生動地保持於人世間;同時,又令其他的人獻身於現世事務,為人服務,並因此職務而為天國積德立功。這恩寵解救一切人,俾能棄絕自己,並為改進人生善用世間所有能力,而將一切指向來生,那時,人類將一變而為中樂天主的祭品」(世界33節)。


(三) 教會之傳教工作的人學意義
「唯一的中保耶穌基督在人間建立祂的聖教會,並時刻支援它,使它成為一個信、望、愛的團體,也是一個有形可見的組織,並向眾人傳播真理與聖寵。這是一個含有神聖系統的社團,而同是基督的玄妙身體;是可見的而又是精神的團體;是人間的教會,而又是富有天上神恩的教會;這不是兩件不同的事物,而只是一件符合的真象,包括著人為的與神的成分」(教會8節)。
若是教會的生活見證就是傳教,我們從教會的團體性質而論,應該承認教會的傳教工作具有雙重目的:即神性的和人性的,或宗教性的和俗世性的兩種;但這二者非但沒有因其性質不同而相逕庭,反而是息息相關,相得益彰:「福音工作的目的、就是把人心靈中與各民族的禮教文化所蘊藏的美善,不僅加以保存,而且使之茁壯、提高,而達於極致,使天主受光榮,魔鬼敗興,人類幸福」(教會17節)。
當然,首要目的是神性的,亦是終極目的,乃是光榮天主;次要目的是屬於人性的,使人類幸福,但指向著終極目的。有關首要目的不必多贅,人人皆知。至於人性目的,在今天人文思想興起的時候,我們不能忽略救恩的人學意義;反過來說,我們應肯定人的一切價值亦具有某種救恩意義。正如基督的降生奧蹟,取了我們人的奴僕形狀,作為祂救世的工具,聖化了我們人性,所以教會堅信「承認天主決不違反人性的尊嚴,因為人性尊嚴正奠基於天主,並靠天主來玉成」(世界21節)。梵二的道理對這問題有了嶄新的看法,是我們今天研究傳教使命時應特別加以重視的問題。
誠如當今教宗保祿第六在「祂的教會」通諭之緒言中所指出:教會乃人類得救之必要途徑,故此教會與人類應彼此瞭解,互相愛護,教會應使自己的思想適應當前的局勢,並且還該認清現代人類的處境。那麼,教會首先應認清自己的真相;認清自己之後才能發覺革新的必要;當然,這樣的教會必須與其周圍的世界建立關係。於是,我們立刻便進入了下面討論的問題;教會的傳教使命與現代世界的關係。

肆 教會在現代世界的傳教使命
「我們這時代的人們,尤其貧困者和遭受折磨者,所有喜樂與期望、苦愁和焦慮,亦是基督信徒的喜樂與期望、苦愁和焦慮。凡屬於人類的種種,在基督信徒心靈內,莫不有所反映。教會是團結在基督內的人們所組成。他們在走向天父之國的旅途上,由聖神所領導,並接受向人類宣報福音的使命。因此教會深感自身和人類及其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繫」(世界1節)。
在前節裡我們肯定了傳教工作是現時的救恩事件,同時傳教的次要目的是屬於人性的,那麼,教會應常以現代人作為傳教的對象,教會不能與現代世界無關,所以「整個教會的任務,是努力使人足以正確地建立現世事物秩序,並通過基督而領歸上主。從事牧靈工作的人應當明白宣佈有關造物的目的和應用世物的原則,供給倫理和精神的援助,以使現世統序在基督內重建起來」(教友7節)。
教會在現代世界裡的傳教問題很多,恐難一一提出。現在僅依據梵二的道理,首先從基督的降生奧蹟論教會在現代世界裡應有的本色;然後從教會的使命去認識現代世界的特徵;最後,試圖提出幾個傳教工作的趨勢,以供大家討論:


(一) 怎樣使教會成為基督居我人間的聖事?
「教會的這項使命既然要繼續上去,而其世世代代所發揮的正是基督向窮人宣傳福音的使命,所以教會在聖神啟迪之下,必須遵循基督所走的道路前進:就是貧窮、服從、服務、犧牲的道路,自我犧牲一直到死,再從死亡中復活勝利的道路」(傳教5節)。
這是教會之傳教使命的基本原則:
(1) 僕人的教會
猶如基督「雖具有天主的形體……... ...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斐二6~7),「教會毫無現世野心,其唯一目標是在聖神領導下繼續基督的工作;而基督降世,則是為給真理作證;是為拯救人類,而不是為審判人類;是為服務人類,而不是為受人服務」(世界3節)。
(2) 窮人的教會
基督「本是富有的,卻為我們變成了貧窮的」(格後八9)。同樣地,「教會為執行自己的使命,固然也需要人為的工具,但它不是為尋求世間的光榮而設立,而是為了以身作則,宣揚謙遜與刻苦」(教會8節)。
(3) 受苦的教會
耶穌說過:「當我從地上被舉起時,我要吸引眾人歸向我」(若十二32)。教會也是「在世界的迫害與天主的安慰之中,繼續著自己的旅程,宣揚著主的苦架與死亡,以待其重來(格前十一26)。教會由於主復活的德能而得到鼓勵,希望以堅忍和愛德克服其內在與外在的困難,並且在幽暗中實地向世界揭示主的奧蹟,直到最後在光天化日之下出現」(教會8節)。


(二) 教會對現代世界的認識
「教會歷來執行其使命的作風,是一面檢討時代局勢,一面在福音神光下,為人類解釋真理,並以適合各時代的方式,解答人們永久的疑問;即現世及來生的意義,和今生與來世的關係。因此,必須認明並了解我們生活於其內的世界,以及這世界所有期望、理想及其戲劇性的特質」(世界4節)。
教會的傳教使命應該是以人的一切為對象,具有時空的特徵,故此是機動性的。「因此世界是人類歷史的舞台,世界有著人類奮鬥、失敗和勝利的記錄。在信友看來,世界乃由天主聖愛所造化、所保存;雖不幸為罪惡所奴役,卻為戰勝魔鬼的基督,以其苦架及復活所救贖,目的在使它依照天主的計劃,獲致改造而臻完善」(世界2節)。
(1) 認清時代的朕兆
「今天的人類處於歷史的新時代。在這時代中,深刻而迅速的演變逐漸延伸至全球。這種演變雖是人類智能及創造力的結果,卻又反射到人類的本身、個人與團體所有的見解和志願,以及人們對人、對事所有的思想、演變和行動的方式。因而我們可以談社會、文化的演變,而社會、文化的演變又影響到宗教生活」(世界4節)。
(2) 肯定人的崇高和成就
「大公會議除聲明人所有極其崇高的使命,並肯定人性內存在著某種來自天主的種子外,進而為人類提供教會衷誠的合作,俾能獲致適合這使命的友愛精神」(世界3節)。
「人類經常勞動並動用腦筋,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因而,昔日人們期待於上天救助的許多福利,今天人類可以自行提供」(世界33節)。
(3) 承認世物的獨立和價值
「如果世物的獨立指受造物及人類和社會,擁有固有定律和價值為人類逐漸發現、運用並駕馭,則要求這種獨立是對的。這不獨是我們現代人的要求,而且也符合天主聖旨。揆諸造化工程的本質,萬物皆各具有其穩定性、真實性和美善,以及其固有定律和秩序,人類在以各門科學及技術固有方式研究萬物時,必須予以尊重」(世界36節)。
(4) 力謀教會與世界的互惠
「教會追求著拯救人類的固有宗旨,不獨通傳天主的生命與人類,而且以某種形式傾注其反射的神光於普世,教會尤其醫治並提高人格尊嚴、鞏固人類社會結構、並將人們日常活動,沉浸於高深意義中。所以教會深信通過其成員及其整個團體的活動,可能非常有助於人類大家庭及其歷史的改造,使之更為適合人性。……同時,教會亦認定世界可能以各種方式,通過私人或社會的各種優點及活動,幫助人們接受福音。為了在同時隸屬教會和世界的事件上,妥善促進二者間的共同關係與互相扶助」(世界40節)。


(三) 現代世界的傳教趨勢
「深信自身為充滿大地的天主聖神所領導的天主子民,在信德的啟迪下,致力於研討,在其與這時代的人類共同的遭遇、需求及願望中,何者是天主的計劃,何者是天主親在的真正信號。信德既以新的光芒照耀一切,並顯示天主對人的整個使命所有的計劃,故能指導人心,朝向充份合乎人性的解決方案進行」(世界11節)。
在前兩段僅以梵二的原文對教會在現代世界裡的傳教工作作了一個原則性的說明;現在基於這些原則,試圖能提供幾個今後的傳教工作之方向。
(1) 忠於基督的降生喜訊
基督降凡人間,以猶太人的姿態出現,沒有廢除當時的法律和先知,反而是為成全它(瑪五18)。
教會的傳教使命不只是宣講福音,而且也是建立教會,集合所有的人在基督內,達到基督的圓滿境界。那麼,教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共融的團體:神與人以及人與人的共融。其特性好似具有某種不合諧的現象:比如教會是集合在一起的大家庭,而又是分散在各地方的小團體;教會同時是宗教性的而又是俗世性的團體;它不但擁有超然的神恩,而且也接受俗化的世物。其實這種看來好似不協調的特徵,卻在基督降生的事件上獲得真正的解答:超越之神在有限的人性上啟示自己;超越時空的救恩在時空裡實現;這一切證實了基督降來人間不是為廢除、而是為完成。那麼,教會的多元性之特徵不但沒有損害它的合一性,反而更是彰顯出它的大公性之共融。
為此,要想在外教地區傳播福音,擴展基督的身體,教會的傳教工作不是翻印已成立的某些地方教會的樣版;也就是說:傳教工作不是「宗教的殖民」。
建立地方教會乃是讓基督在地降生:取用當地的語言宣講福音;藉著當地的生活方式為基督的福音作證;當然,福音的精神不但不會抹煞當地的本位文化,反而使它昇華,更能有助於當地人民與社會之一切的發展和進步。「由此可見,天主的子民如何同他寓居其內的世界互相服務,並使教會的宗教使命,正因為是宗教使命,而為非常屬於人性的使命」(世界11節)。這樣,正是消除一些文化古國和今人對教會之成見的途徑,使教會能在當地生根,成長並結實豐收。
(2) 效法基督的服役精神
教會要想在現代世界裡為基督作有效的標記,必須比過去更真誠地表現出它的「奴僕形狀」。因為現代世界所呈現出的矛盾使大多數人感到迷惘:一面是人的偉大成就和自負;但另一面卻有著人的失敗,使許多的人生活在窮困中和受壓迫。所以教會應如同基督一樣,不尋求世間的權勢,卻同弱者站在一起,走著受苦及受迫害的道路,致力於和平、正義及友愛。
但是,教會在參與重整世界道德和秩序時,切忌引起他人嫌疑,好似在搞著顛覆政治或經濟的革命行動,教會的傳教工作目標終竟是宗教性的,應保持超然立場。另一方面,教會從事社會工作,要尊重接受援助者的自由和尊嚴,援助的方式應是協助受惠者漸漸擺脫對他人的依賴,而能自給自足。最後,教會的一切事業和活動應向世人昭示基督的貧窮精神,教會沒有圖利的私心,更不能忘了為窮人服務的理想。
(3) 朝向巴斯卦的新境界邁進
教會雖然是由聖統所領導的團體,但先該肯定它是聖神特恩的子民。每個基督徒都充滿了聖神,在今天多方面發展進步的世界裡,都負有廣傳福音的使命,所以教會應借重具有各種技能及特恩的教友,參與現代世界的一切活動,使他們成為世界的酵母。
教會既承認世界的價值有助於福音工作的推廣,教會便不能只拘泥於過去的制度,而要準備採取新時代的一切技能和組織,使教會能現代化,發生更大的效果,所以教會才力求運用現代的大眾傳播工具宣講福音。
教會的革新基於趕上時代的需要,我們應深信這是聖神的推動,誰敢拒絕?為此教會應敢於檢討自己,承認自己的過失,接受他人的批評,這樣才能使教會在革新中邁向常新的境界,適應世界的劇變,善盡教會在現世界的使命:「現世的進步雖然與基督神國的廣揚有其分別,但由現世進展可能有益於改善人類社會的觀點上看來,則頗有利於天主的神國。……這神國業已存在於此世,不過尚隱蔽於奧蹟內:當基督再度來臨時,則將成為圓滿無缺的」(世界39節)。

結論:我們對臺灣教會傳教工作的展望
在結束本題之前,面對我們所生活的環境看教會的傳教現況,可說感慨萬千;但是,我們人人有責,不能怪誰。現僅就個人的淺見,提出幾個願望:

(一) 深望我國主教團能在自己的權限內,領導全國教會,建立深具基督奧蹟的地方教會,擺脫西方式的形態,使國人易於接受基督的福音。
(二) 面對我國現代社會的劇變,我們的傳教工作之組織不能再拘泥於法律性之堂區的劃分,應針對目前的需要,放棄某些鄉村的小堂區,集中一切的人力和物力,有計劃地向工業發展的地區和人口集中的都市擴展我們的傳教工作。
(三) 革新我們的傳統傳教工作方式,不是向人說教,而是以現代人的語言同今人交談:認清今人的處境,也讓今人了解教會的立場,特別是利用大眾傳播的工具。
(四) 動員擁有各種技能和特恩的教友,參與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並聯合各宗教力量為人服務。
(五) 在從事文化工作計劃中,應朝向多方面努力;其目標不只是復古,亦應認清時代的趨勢。當然首要是培育人才,無論是神職員、會士和教友,為未來的教會都是必需的。


我們的願望是無止境的,但在信德的光照下也只有一個:就是「教會深信為人受死並復活的基督,曾藉其聖神提供人類以光明及神力,以幫助人們滿全自身的崇高使命」(世界10節)。



  「教會憲章」簡稱為(教會)。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簡稱為(世界)。
「教會傳教工作法令」簡稱為(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