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神學論集
(1974)p.71-88
   

聖經與傳統

 

基督教會是一個啟示的宗教。從納匝肋人耶穌的教訓和歷史,我們知道天主的啟示是千真萬確的,並深信啟示的天主是一位充滿愛心,切願拯救人類的慈父。
耶穌基督的降生便是天主救援的實現。因為祂的來臨,使天主拯救人類的藍圖變成救恩的現實。面對著這種現實,人類應該受寵若驚,拳拳服膺,再無任何期待。因為這種現實,乃就是天主為拯救人類所揭曉的啟示。換句話說,啟示就是天主展示給人類救恩的實際情況及其獲致的法則。
救恩的實際情況及其法則怎樣讓現代的人以及其他時代的人知曉﹖怎樣把時人親炙過的耶穌教訓及其風範傳報給其他的人讓他們知道﹖為答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那便是傳統。因為傳統是把天主 ——基督的所言所行流傳並報導給歷代的人;也就是把基督所帶來的救恩實況及其法則傳報並揭曉給萬世萬民。於是天主的啟示勢必要經過傳統而流傳下去。因此,我們可以說:啟示的流傳便是傳統。或曰「聖傳」。
啟示流傳的形式畢竟是多方面的。諸如歷史、法律、文學、傳記、詩歌、宗教敬禮、禮儀、禱詞、經文、典章、制度、建立與設施,以及生活經驗的積累、民族智慧的結晶、如格言、訓誨等,真可說是包羅萬象,外延甚廣,其內涵包括了整個文化的範疇。
本文旨在闡明傳統在啟示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將傳統與聖經的淵源、關係,以及它對聖經的形成有什麼樣的影響,作一簡介。
關於此一問題的研究,我們儘量涉獵近代學者對「傳統史」(Traditionsgeschichte )、「類型史」(Formgeschichte)及「類型批判」「編輯史」(Redaktionsgeschichte )及「編輯批判」、以及文學批判、史料研究的成果,目的是透過這些科學方法的優良效果,使傳統與聖經密不可分的關係,越發顯出它的科學根據,也能將傳統的面貌,以及它在聖經形成過程中所擔任的角色,更清晰地彰顯出來。
但,此文是一個綜合性的研究,我們並不是要介紹聖經每本書或每一章與傳統的淵源,而是對聖經一般的源流及其形成,金鉤劃出傳統所表現的輪廓來。至於傳統與聖經的作者、正典、書目,以及與其意義解釋的關係,因限於篇幅,則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
為明白起見,本文的佈局可分為三點來講
一、舊約與傳統
二、新約與傳統
三、由神學看聖經與傳統

一、舊約與傳統
由於近十幾年聖經學者對類型史與傳統史研究的結果,再加上文學批判的功夫,使我們認識到舊約許多著作的原文,是由各種不同的原始資料編輯而成。這一切原料並不是一兩個作者所創作的,而是由各方面的傳統原料,經過若干歷史階段的陶冶而薈萃成編,並幾經刪改、增補與修正,始逐漸鍊成今日聖經的原文。
類型史是根據私人或民族的「生活實況」(Siteim Leben),研究聖經各種文學類型的零碎片段,以能推求其資料的來源及其產生的過程;並由其文學形式及內容,以解釋每一片段所蘊含的意義。至於傳統史的研究方法,則是尋求聖經每一片段的形成過程。乃是研究原始資料的初步形成、發展、定型到鑄成為聖經原文的整個線索,藉此線索始能認識到今天聖經原文的來龍去脈。編輯史是研究編輯的歷史;就是探索最後編輯者如何把某一事蹟或片段資料應用在他的作品中。
根據以上研究聖經的方法,使人認識到聖經的內容和形式,都是經過傳統的軌跡組合而成。關於舊約傳統的軌跡,我們必須在聖經發祥地的以色列民族中去尋求。
以色列民族的初期傳統甚為模糊,不過由其先祖亞巴郎、依撒格、雅各伯的歷史事實,可以看出他們深信自己是雅威的選民。這一強烈的意識,對以色列民族形成與發展之影響,至深且鉅。也可說是這一意識型態成為以後以色列民族全部活動的原動力。他們之所以有這種意識與信心,便是根據其先祖曾經接受了雅威的諾言與保證。因而他們與雅威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並認為對雅威應有知恩報愛的義務。關於以色列民族史前的古史舊聞,全部是靠著口口相傳而保存下來。在這口傳傳統中形成以民主要的「意識流」乃是:雅威是他們民族所以存在的原因、保障和支持,同時,也是以民在各民族中所具有特殊地位的理由。
關於培育以民傳統的搖籃乃是他們的家族及宗教敬禮。
在家族中,不難設想到亞巴郎的子孫在瑪默勒的帳幕下,在埃及三角洲的白屋中,靜聽著故老唱出先祖的事蹟。如亞巴郎受命由烏爾出發,客納罕帳幕下的遭遇,雅各伯在雅伯克渡口精神鬥爭勝利之後,被天主命名為「以色列」,以及若瑟在埃及的奇遇故事,都是靠著父子相傳而世守不失。至於上古的傳說:世界與人類的起源、樂園的悲劇、罪惡的鬥爭、民族的起源也是一代一代口授下來的。
聖祖時代以後的古史舊聞則以梅瑟為中心。這時期,在家族中父母給子女們除了傳述雅威為其先祖及全民所行的「神蹟奇事」外,並教訓他們應守雅威的誡命。梅瑟在曠野裡發表的第一篇演講中,先陳述了雅威對本族先祖所做的偉大事蹟後,接著便吩咐百姓應遵守天主授予他們的法令和規律,並要將一切傳給他們的子子孫孫:「上主曾對我說:『你給我召集民眾,我要叫他們聽取我的話,使他們在世有生之日,學習敬畏我,以此教訓他們的子女』(申四10;七6;20—25;卅一13;出十三8;14—16)。
在以色列的宗教儀式或集會中,他們樂於縷述天主在昔日對其祖先所做的「奇蹟異事」,他們如此而為,不僅視為對雅威信仰的表示;而且給當代的人表示誓守雅威與以民所締結之盟約,乃是本族應有的責任(約二十四4—24)。
再者,自從達味王朝以來,在耶路撒冷聖殿庭院內,已經設有一斑祭司專門收集並保存有關祭祀以及宗教禮儀的文件。他們負責將本民族的光榮傳統,一面宗教禮儀活現出來,一面用文字記錄下來。
自然,除了家族與宗教禮儀以外,還有其他途徑流傳以民祖先的傳統信仰:如詩歌、禱詞、族譜、故事等形式。在這些形式中為全以民所家喻戶曉而永誌不忘的中心事件乃是:雅威與他們的民族訂立盟約,以及引領以民出離埃及至「流奶及蜜」的福地。
在流傳以民的幾個河床中,很早就已經流行著幾種表達以民信仰的句型。它們的內涵大同小異:說明雅威在以色列歷史中所作所為,以及他們對雅威的信仰。有關歌頌雅威的「奇蹟異事」與信仰表達的句節,差不多是一成不變的。這些句節描寫的主要對象是以色列的天主雅威便是「以強力的手,伸展的臂」(申二十六8)將以色列從埃及領出來的那位。這種信仰句型的意義乃是:因為雅威施展了大能,以色列才有它的存在。同時,也因為雅威的作為,以色列是天主具有特殊的民族,也與天主建立了特別緣份的歷史。
近代學者對梅瑟五書資料來源研究的結果,作了這樣的假定。他們認為在以民宗教敬禮集會中,梅瑟及民長們三番五次的演詞,已經構成了一部救恩史傳統的核心。這核心可以說已經大致定型,成了以民文書以前時代所應循的準則與權威;以後它才逐漸走向結構精密而簡短的型式,很可能作為移植於五書一部分原文的原始資料。
先知諸書形成的歷史也證明以民的傳統是構成各書的要素。例如出身於司祭家族的厄則克爾先知,在其書中展示了先知親手彙編及考訂的資料,已經構成該書的核心。再加上有關先知本人活動的口傳與筆傳的資料,在他死後,由其弟子逐漸編輯成書。依撒意亞先知書,是在原治資料的基礎上經後世弟子及其學派,在幾個不同的時期大量增補編輯而成的。造成此一事實的原因乃是,後世弟子應用先知口授的言論,來解答當時重要的問題。因為他們深信先知預言的流傳不僅為過去有價值,而且為當代人的生活依然具有雅威的教訓。是以,後人為了適應當前的生活情況,對先知言所做的註解也就自然加入了傳統的領域。
先知們的卓越思想與言論,對於希伯來傳統一神教信仰的發展有極大的貢獻。當然這一信仰發展的成份,大部如大樹始於萌孽,早已存在。先知們不但未截斷以色列的精神傳統,而且將以色列一神教的法律以及倫理觀念在三百餘年中迅速地予以發揚光大。他們往往將天主對以色列的所作所為,針對著目前實際情況,予以新的解釋,或擴充了原有的意義而加以發揮,例如依撒意亞先知對以色列出離埃及的故事,顯然加上一層預象的意義;用以引申雅威定會將其選民由巴比倫領出,以民將不受飢渴之苦,「因為那憐憫他們的,將引領他們到水泉旁」( 依四十九10);「他曾令海令大洋的水涸竭,他使海底變為天路,令蒙救的人走過」(依五十一10)。
先知們在以色列的充軍時期,用安慰的言論鼓勵顛沛流離的以民,並給他們指出一副光明燦爛的遠景,那就是以色列救主—默西亞來臨的圖像。他們以雅威主義維護者及真宗教保護者的身份,給後世開創了「法律與先知」從此相連不分,而內容更富麗的傳統。
關於舊約中的歷史書,依編輯史與編輯批判的分析,諸如若蘇厄書、民長紀、撒慕爾、列王紀都是經申命紀派學者,收集各種不同支派的傳統或民間故事,加以整理而編纂成書的。是以它們被聖經學家稱為「申命紀傳統的歷史書」。
編年紀則係收集以色列從亞當厄娃直至充軍為止所流傳下來的歷史資料編綴而成的。雖云「編年紀」,但卻不依歷史的順序排列,而是以天主的救恩為中心線索編織而成的歷史。
最後在舊約中得一題的是屬於「訓誨文學」的聖詠集,它是集以色列民族八九百年零零散散所流傳下來的宗教詩篇之大成。也是說反映該民族傳統精神、宗教、生活、思想、感情的總匯;同時也是該民族歷史事蹟片段的縮影。在這些詩篇裡,幾乎每章都展露了猶太民族在各方面的傳統:諸如歌頌雅威(獨一無二神)為以色列歷史中心的神學內容,詩篇的體裁與風格,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如生動的形象,豐富的感情;以及詩篇的音樂性:如對偶的格律、音韻、旋律和節奏,再加上詩篇在宗教禮儀中的用場,以及所伴奏的樂器等等,真可說是以色列各種傳統色彩之結晶。
由以上舊約形成史的幾個典型例子,顯然可見舊約諸書的形成並不是一蹴即至。一舉而成的;而是經過了迂迴曲折,悠久複雜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最先是經過口傳的階段而逐漸到筆錄的階段。然後在文字的基礎上,又幾經增補,註解修正,最後才進入編輯階段,編輯後再經過修改,潤色的工夫才能定型成為今天洗鍊的原文。

二、傳統與新約
經過五十年來類型批判及二十年來編輯批判的研究,愈益揭明了傳統現象對新約形成之密切關係,學者們深信:新約作者在著手編輯以前,已經存在著大量定型的傳統,那就是新約的原始資料。這些資料經過學者們研究之後把它們分為「類」、「型」、「式」的三大範疇。所謂「類」就是教會初期所創造的新的文學類型;大別之可分為「福音類」與「書信類」。「福音」二字原指基督得到的口傳信息。在這信息中傳報耶穌是救主,天主子,他以死亡、復活帶給人類末世的救恩。在「福音類」之下,尚有各式不同的「型」,可分為兩大支:即「訓誨傳統」及「史實傳統」。」「訓誨傳統」內的各型諸如箴言、比喻、法律、先知語、自言語、師法語。「史實傳統」內的各型諸如:爭論:範例、奇蹟、苦難史、復活史。這些類型,是在不同的「生活實況」裡產生的:諸如福音的宣講,聖餐禮,教理傳授。新約的另一大類便是「書信類」,它是教會初期宗徒及其弟子們給各教會或私人所寫的書信,它的形式當然是信扎式的,有寫信人及收信人,信首的稱呼,以及信尾的祝福,在書信內,除了作者自己的神學思想外,也包含了許多定型的傳統部份。這些部分可分為「禮儀傳統」及「訓語傳統」。「禮儀傳統」指初期基督徒聚會所用的經文、訓言及道理。至於「訓語傳統」是以當時通行的倫理標準,來解決生活上的現實問題。諸如基督徒應有之美德(參閱迦五22—23);應戒絕的惡行(參閱迦五19—21);家庭生活之法則(參閱弗五22;六9);主教、司祭六品等職務上之道德標準(參閱弟前三1—7;弟前三8—13)。書信中還有三種傳統語式,即歌頌基督的「歡呼式」(參閱羅三30;雅二19);表達信仰內容的「宣信式」(參閱格前八6);表達耶穌從死者中復活起來的「復活式」(參閱羅十9);表達基督為我們受難而死的「死亡式」(參閱羅五8);以及讚美稱頌天主的「頌謝式」(參閱羅十一36;弗三21)。這些傳統語式在「生活實況」中大都用於基督徒的聚會,或教授要理及受洗者宣信的儀式中。(參閱齊墨曼「史實與宣道」(樂英祺譯),九—三一頁)
根據以上學者們對新約「類」「型」「式」的分析,顯然可見,無論是福音也好,書信也好,在未編輯成書之前,已經有相當可觀的定型傳統存在。福音作者無非是把教會各式各樣的傳統資料,口頭的書面的細心予以搜集,並詳加考訂,然後再加上他們自己對傳統的註解,而編入於福音或書信裡,才成了今日新約的形式。
以上是就傳統對新約一般地探討,現在我們根據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宗座聖經委員會「論福音中歷史性真理」的訓示,就傳統與新約諸書分別加以說明。該訓示謂:「基督的生活和教訓,是經過三個傳統上不同的階段而傳給我們」(見王敬弘譯,聞道出版社,三 頁)。這三個傳統上不同的階段乃是基督的宣講,宗徒們的作證,以及由口傳到撰寫成經。在介紹基督的宣講時,我們的注意力特別集中於祂對傳統的態度。
(1)基督的宣講與傳統
耶穌的宣講大部以寓言、比喻、訓誨、辯論的方式出現,這方式很類似猶太拉比與經師採用的方法,不過他教訓人卻滿有「 權威」(谷一22;瑪七29),遠非猶太經師所能比。
耶穌對傳統的態度是非常朗的:「我來不是為廢除法律或先知,而是成全」(瑪五17)。祂命令祂治好了的癩病人去叫司祭檢驗,並奉獻傳統規定的禮物(谷一44)。祂承認並尊重「坐在梅瑟講座上」的法利塞人與經師的權威,凡他們所說的都來自梅瑟,應行應守,雖然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瑪二十三2—3)。然而耶穌所深惡痛絕的是那些濫用傳統的權威而曲解法律精義的偽君子,「你們便為了你們所傳授的遺教而廢棄了天主的話」(谷七13)。
耶穌不僅重視並維護優良的傳統,且予古代傳統以新的意義及活力。祂對「托拉」(Torah)的解釋是以天主的旨意及以人的自由為中心。祂不讓人作安息日瑣碎窩囊傳統規定的奴隸(谷二23—27,三1—5;瑪十二—14;路六1—11)。祂在山中聖訓,操著一反一合的論調,表示祂如何超越舊傳統,而開創了新的傳統:「你們一向聽過古人說……」,耶穌六次用對當的口吻「我卻對你們說……」(瑪五21—48),這表示祂以超越古人的身份與權威,續舊傳統而寫下了新的一頁。以後的時代將繼承著祂所開創的新傳統而流傳下去。
福音所報導的耶穌是一位宣講者。有關祂活動的史實也是以宣講為中心。祂宣佈天主的國已近了(谷一14—15;瑪四17)。祂把人類帶入了一個救恩的境界。悔改而隨從祂的就能得救(瑪八22;路十四26)。凡接近祂而與祂交通的罪人,祂都予以寬恕(谷二13—17;瑪九9—13;路五27—32;七36—50)。除了宣講,祂也行了各式各樣的奇蹟,以顯示默西亞王國已經來臨:「如果我仗賴天主的手指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已來到你們中間」(谷十一20)。
耶穌一生沒有寫過什麼書,也沒有命令祂的門徒記錄祂的言行。祂只用宣講的方式給人宣講天國的奧秘,祂也只命祂的門徒去宣講。耶穌宣講的特風是具體而易於記憶,簡樸而深入人心,堅定而帶有末世的意味。祂以命令的方式派遣門徒去傳教和宣講。這顯然表示祂有意阻止祂的門徒不要把祂活生生的言行變為「耶穌的行傳」。
(2)宗徒們的作證
在耶穌死後,傳統是圍繞著耶穌基督而發展的。這一階段是由耶穌在世所宣講的轉捩到對耶穌本身宣講的時期。宗徒除了宣講「耶穌所行所教」(宗一1)的一切,並且宣講耶穌基督自己。
宗徒們所宣講的內容有一個共同範圍。這範圍就是以耶穌公開露面,受洗於若翰開始。在祂的公開生活中充滿奇蹟及教訓,最後以苦難、死亡、復活、升天而結束(宗二23—24;三11 ;十43)。
宗徒宣講的方式是以敘述耶穌史實為經,以宣道為緯而交織成的。換句話說:他們一面宣講耶穌的史實,一面宣揚生活在教會中的基督。這位基督是通過宣道、聚會、擘餅、祈禱與信友同在。「他們專心聽取宗徒的訓誨,時常團聚、擘餅、祈禱」(宗二42)。
宗徒們的宣講往往把耶穌的生活、死亡、復活的史實,貼合在當時當地教會的團體的生活、信仰、以及禮儀的典禮上,因而使人得到救恩的功效。宗徒們這種宣講的方式,聖經學家之為「宗徒的初傳」(Kerygma apostolicum)。這「初傳」便是各地初興教會宣道的核心,也就是以後形成福音諸書的第一手原始資料。
宗徒在宣講所用的方法上,也考慮到當時聽眾的對象和生活環境,因為他們「不但對希臘人也對野蠻人,不但對聰明人也對愚笨人講福音」(羅一14)。例如在新興的教會團體中,最早有巴力斯坦的基督徒團體,其次由外教歸化的基督徒團體,以及希臘化的猶太基督徒團體(他們非常拘泥於猶太的古傳統)。是以,宗徒們宣講的內容及方式當然視聽眾的需要而有所不同。至於他們宣講所應用的「文學類型」,則針對當時教會的「生活實況」也有所不同。例如要理、故事、見證、歌詠、光榮頌,和祈禱詞等。
「要理」是耶穌言行的大綱。宗徒們傳授要理的主要對象是針對已歸化的基督徒,使他們認識耶穌的為人,因而他們便在耶穌言行中選擇最能吸引聽眾注意的部分。這樣一來各人宣講的內容大體完全符合,等於有一種共同的綱領。這種綱領宗徒時代名為(catechesis)。其中要義是:耶穌是達味後裔,在祂身上應驗了先知預言,生於貞女瑪利亞,受洗於若翰,施洗者若翰的作證,祂一生所行的重要奇蹟與超人的能力,建立聖體,受難的主要經過,第三日復活現身於宗徒,和光榮升天。當然不容否定的是,當時口授要理的課程,不一定都限於這概括的綱領,也有其他要理的型式。
奇蹟是耶穌傳教史主要的部分。因為它們是證明耶穌為默亞西的記號。宗徒們宣講時,多次敘述耶穌行奇蹟的故事,但擇其犖犖大者。這也是構成福音書的一部分資料。
關於初期教會的禮儀主要的是擘餅禮、領洗、祝聖執事。這些都是初期教會信仰生活的具體表達。至於禮儀中所用的經文如新約中建立聖經的經文,大概分別取源於耶路撒冷教會和安提約基亞教會的禮儀經文。
至於在初期教會祈禱生活上有許多慣用成型的頌揚基督的歌詠,以及表達信仰內容的光榮頌和祈禱詞也都是構成新約原始資料的成份。
當福音自猶太經撒瑪黎雅,傳入希臘,羅馬帝國首都後,傳教士便遭遇了許多外教人的問題與非難,於是宗徒及其弟子們,勢必要用辯論和護教型式的宣講,以對抗當時敵人的攻擊和異議,就如當日耶穌以辯論式的言論來對抗經師和法利塞人一樣。這種類型的言論也是新約原始資料之一。
總之,耶穌死後,福音的流傳,主要是靠著口傳。由於宗徒宣講的需要,當時可能已擬訂了福音簡短的條例或片段(參閱宗十37—41),漸至於形成定型的傳統句節乃至於章節。這便是福音寫作資料的雛形。同時在這一階段宗徒用以宣揚基督的各種形式(諸如要理、故事、見證、歌詠、祈禱),也證明宗徒傳統已在各種不同的文學類型中發展。無形中拓寬了撰寫新約資料的發源地。
(3)由口傳到寫作
新約傳統的第三個階段,便是基督的生活和教訓與宗徒宣講的編輯時期,也就是新約作者面對著所傳授下來的資料,按照他們的意向,並依照讀者的需要、加以選擇、綜合、解釋乃至於編輯成文。
由編輯史的研究,使我們就新約作者,對他們接受過來的傳統資料如何應用而有了新的認識;由類型史使我們就聖經作者對傳統資料的註解,以及他們的宣道有了更豐富的知識。是以,在編輯史及類型史雙層研究成果之下,不難窺見新約諸書與傳統有難分難解的關係。
現在我們就對觀福音,保祿書信以及其他書信(特別是牧函)略作介紹。
一般來說,福音所包括的內容主要是傳統,最初是口傳,後來才轉變為筆錄的。但儘管是口傳的或筆錄的原始資料,乃是在聖作者編輯以前就有的。
關於對觀福音成書的先後,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認為馬爾谷福音是最早編輯問世的一部。但是它的原始資料還是搜集了流傳下來的傳統資料而成的。馬竇及路加福音的許多地方顯然脫胎於馬爾谷福音。可見馬竇及路加在編福音時,一定參考過馬爾谷福音。此外關於耶穌童年生活若干細節,為路加福音所特有。這表示路加也採用了瑪竇瑪爾谷二福音以外的史料。
關於瑪竇福音與路加福音的關係,說者紛紜,各執一詞,很可能是瑪竇路加二福音應用了兩種不同的史料,但這兩種史料,都淵源於宗徒的口頭宣講則不成問題。路加在其福音的序言裡說得很清楚:「關於在我們中間完成的事蹟,已有許多人,依照那些親眼見過,並為真道服役的人所傳給我們的,著手編成記述,我也從起頭仔細查訪了一切,遂立意按著次第給你寫出來」(路一3)。路加所謂的「許多人」,必不止瑪竇瑪爾谷兩人,一定也有其他的人已經把耶穌所行的事蹟以及宗徒們所完成的事蹟編成了記錄。因此對觀福音的內容大體相同,但寫作的對象不同,以及材料選擇的分配和文筆都保留了作者的個性,因此細節方面能有許多差異。
宗徒大事錄,可說是路加福音的續編。其內容無非是收集了許多初期教會以及保祿宗徒的傳教史料而編輯成的。但此書的主題是把初興的教會放在救恩史的「框架」內,企圖證明基督通過聖神繼續在今天的教會裡活動。
若望對傳統的態度很難以知曉,不過在文學類型批判之下,若望福音仍屬於「福音」的類型。因為他用歷史陳述的方式所報導的是屬於耶穌在世生活的範圍,但其主旨是「宣揚基督」。他無疑也採用了先有的傳統,甚至將傳統的「構成片斷」(Set of Pieces ),用適合希臘讀者的方法組合起來,以表達耶穌的訓示。但其資料與對觀福音的來源不同,且不易鑑定。
若望福音所特別強調的是:耶穌預許父將在基督離世之後派遣另一位「護慰者」(若十四16),祂將以新啟示傳報者的身份,教訓宗徒們一切,也要使他們「想起」耶穌對他們「所說的」一切(若十四26)。聖神的任務是為耶穌「作證」(若十五26),也要逐步把門徒引入「一切真理」(若十五26),這為門徒在耶穌活著的時候是辦不到的。若望深信聖神鑒臨於宗徒傳統的工程中。他也相信他自己的作品是在「真理之神」(若十四17;十五26;十六13)的鼓勵與帶領之下進行的,因為真理之神將永遠與門徒同在(若十四16—17)。他認為聖神的鑒臨不僅是機械式的保存文書的傳統以及保持了所接受「寄托」的歷史形式,而是為促進人瞭解傳統並活學活用它。
若望書信也表示基督徒所保持的信仰應該是宗徒所傳授下來的:「至於你們,應把你們從起初聽見的,存留在你們內」(若一、二24;三11)。因為謹守宗徒「所見所聞的傳報」,乃是與宗徒「相通」的證據(參閱若一、一3)。同時若望也表示:他所寫給信友的,就是他們當初所聽的道理:「我給你們寫的,不是一條新命令,而是你們從起初領受的舊命令,這舊命令就是你們所聽的道理。」(若一、二7)
關於聖保祿著作與傳統的關係,我們僅引幾節典型的條例。
保祿宗徒多次引用猶太經師所慣用的傳統語句,引證基督傳統的句子。例如:「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了」(格前十一23)。以下他便引出陳述主的晚餐的傳統句節。格前十五、3節用同樣的口氣說:「我當日把我所領受而傳授給你們的」,以下他便引出最早傳統的基督徒信條句節(格前十五3—5)。其他如羅馬書:第一章,3—4節引用的都是表達信仰內容的傳統句節。
保祿宗徒也勸勉當時信友堅持宗徒們或由「言論」或由「書信」所學習到的傳統;「你們…要堅持你們或由我們的言論,或由我們的書信所學得的傳統」(得後二15)。
關於新約的其他書信,尤其是牧函特別所強調的是要收信人謹守宗徒所傳授下來「信德的寄託」(paraftheke)。這「寄托」是宗徒們藉覆手禮交付給他們的(弟前四14;弟後一16),並須依賴聖神加以保管:「你要以信德及在基督內的愛德,把我所聽的健全道理,奉為模範,且依賴那位在我們在我們內的聖神,保管你所受的美好寄託」(弟後一13—14)。這「寄托」便是弟茂德由保綠的宣講所接受過來的(弟前一11),以及由書信上所包含的教訓而得知的(弟前一18;四11),因為口頭的或書信的都是構成健全道理的「寄托」。
在教會初興時,為了防範假學士的秘密流傳,並為辯別基督徒信仰與基督原始信息的銜接,宗徒勸勉信友必須注意在真道與宗徒及其繼承人之間有一種連鎖的關係(參閱弟後二2;弟前五22)。是以,伯多祿宗徒勸勉信友對經上的一切預言「不應隨私人的解釋」而要隨從「天主所派遣的聖人」的解釋。(伯後一20—21)。
由牧函可以看出,這時宗徒傳統的重心已轉移到對傳統的鞏固,他們藉覆手禮將傳報、保管、解釋真道的任務交給他們的繼承人,其繼承人似乎不再做基督復活的見證人,而是做「信德寄托」的保管人,並做「給真道服役的人」(路一1)。

三、由神學看聖經與傳統
由以上所述傳統表現的種種現象,經由現象學的分析,便我們深深體認到:聖經與傳統是一個骨肉相連,不可分割的整體。茲由神學觀點對以上所述,作一鳥瞰和反省。

如前面所說,天主啟示必須流傳才能使萬世萬民知曉。啟示流傳的過程便是傳統
傳統可分為兩個不同的大階段,就是。
(一)構成啟示的傳統(constitutive tradition)
(二)持續啟示的傳統(continuative tradition)
構成啟示的傳統,乃是神學上所稱的「天主、宗徒的傳統(the divine---apostolic tradition)。
舊約時代,天主用言語與行動啟示的整個內容,以及它的流傳,便構成舊約時代的傳統。
新約時代,基督的生活和教訓,以及宗徒的宣講和宗教生活的內容,便構成了新約時代的傳統。
在新舊約時代,流傳天主及基督啟示的第一個階段是「口傳」(oral tradition)。
舊約時代「口傳」的方式,乃是家族的口口相傳,梅瑟與民長的演講,先知的言論,以及以民的口訣、民謠、詩歌等。
新約時代則是基督的宣講,宗徒及其弟子們的口供和作證。
在新舊約時代流傳天主啟示的第二階段是「筆傳」(written tradition)
舊約時代的「筆傳」,乃是把天主的言與行所交織成的「救恩史實」—─啟示—─在天主聖神的靈感之下,被一些作者編輯成書面的文件,這些文件的總匯,便是舊約。
新約時代則是把基督的史實和教訓,與宗徒就基督所做的宣講和行實,以及基督升天後宗徒們由聖神所學習來的「一切真理」,加上他們的註解與神學思想編纂成書,乃為新約。
是以,新舊約在源流上均為口傳傳統筆錄的文件而已。
在前兩階段,除了「口傳」與「筆傳」之外,還有所謂「實際的傳統」(real tradition)。乃是啟示實際情況(reality of revelation)的流傳。諸如舊約時代的典章制度、宗教敬禮、詩歌、慶節(逾越節、帳棚節)、司祭制、司祭經師對傳統資料(口頭的或書面的)的保管與解釋等。
新約時代則是教會的信仰及其生活所表現的一切,以及基督為促進萬民得救所有的建立與設施,諸如聚會、擘餅、祈禱、聖事、以及宗徒的訓導職權及聖統制。
這一階段的口頭、筆錄和實際的傳統,便構成了天主啟示的內容。它隨著最後一位宗徒的逝世而結束。
傳統的另一階段便是持續啟示的傳統,也就是「宗徒以後」的傳統(the post –apostolic tradition),它是繼宗徒時代以後,通過宗徒們的繼承人—─主教—─所構成的訓導機構,以及全教會的信仰,其任務是承接、保管、解釋、發揚、重演基督及宗徒所開創的傳統,直至世界的末日。
綜觀上述,可作一簡短的結論:傳統是一個整體。聖經是傳統的一部分,是傳統的記錄文件;聖經導源於傳統,產生於傳統,在傳統中成長,靠著傳統得以認識它的全部「正典書目」,靠著傳統對其意義才能有正確的解釋,靠著傳統才能流傳萬世。

主要參考書:

(1)Lengsfeld,P., La Tradition dans le temps constitutive de la Revelation., in Mysterium Saluis 2 (1969) ,. 11-68

(2)Cullmann O., Les premieres confessions de foi chretienne, P. U. F., Paris 1948. Idem, La Tradition. Probleme exegetique, historique et theologuque, "Cahiers theologiques , 33" Delachaux et Niestle, Neuchatel et paris , 1953.

(3)Dibelius M., Die Forgeschichte des Evangeliums, Tubingen, 1961.

(4)Mackey, J. P., The Modern Theology of Tuadition, London, 1962.

(5)Bonnard, P. La tradition dans le Nouveau Testament , in P H P R 40(1960) ,20-30.

(6)Scharbert, J., Das Tradition problem im AT, in T T Z 66 ( 1957 ), 312-335.

(7)Zimmermann H., Jesus Christus Geschichte und Verkindigung ( 樂英祺譯:「史實與宣道」臺灣(光啟)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