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神學論集
(1974)p.16,46,62,70,108,118
   

基督徒看中國新年

 

這次的過年激起了我── 一個基督徒──對中國新年的反省和一些感想。動機來自兩方面:一是中央日報上的半月筆談以「年夜飯」為題,非常吸引人;另一動機是新竹的華語研習所請我給他們的國際團體(計有中、美、班、意等籍)作一次演講,也以「中國新年」為題。今將看完半月筆談綜述「年夜飯」1,及在新竹演講所作的一些考據和反省公諸同好,作為中國新年的思想和習俗與基督仰相比的初步研究。本文共有三部分和一個結論:一、舊約中的「新」;二、新約中的『新』;三、大學章句中的「親(新)民」;結論。

一、舊約中的「新」2
聖經的舊約部分用「新」這個形容詞共五十多次。在歷史一類的書裡是指物質界的新東西,如新糧(肋廿三16 :廿六10 ;戶廿八26),新屋(申廿5;廿二8),新酒囊(蘇九13;參閱約卅二19),新繩(民十五31;十六11 12 ),新車(撒上六;撒下六3;編上十三7),新劍(撒下廿一16),新外衣(列上十一29 30),新碗(列下二20),新院(編下廿5)。有很少幾次也指人(出一8:新婦)或指神(申卅二17;民五8)。
在先知書裡形容詞「新」的用途有了改變:不再用於物質的東西上,而用來指謂精神界的事情或現象。依四一15固然還有「新打禾機」的說法,但只是一個隱喻,所要說的實物是屬於精神界的,試讀該節全句:「看啊,我要使你成為一架鋒利多齒的打禾機,叫你壓榨高山,壓得粉碎,使丘陵變為碎末」。除此之外,其他章節的「新」都不折不扣地指稱精神界的事象,如新歌(依四二10),新名號(依六二2),新天新地(依六五17;六六22),萬象更新(依四二9,四三19,四八6)。
耶助米亞先知書的敘事部分有兩次將「新」字用於物質對象,即聖殿的「新門」(廿六10;卅六10)。另外兩次卻指天人之間的新秩序或新關係:「上主在地上正在創造一件新事;女人包圍男人」(耶卅一22)3;「我必與以色列和猶大家訂立新約」(耶卅一314。耶肋米亞首先所傳報的新約,在厄則克耳先知書裡得到進一步的發揮:是雅威要給一顆新的心,一種新精神(則十一19;卅六26),人民也應該為自己造一顆新心,一種新精神(則十八31)。

聖詠集中用形容詞「新」字共六次,而非常引人矚目的這六次的意義完一樣,都是指「新歌」而言。或是聖詠作者的自語:「天主,我要向你高唱新歌」(詠一四四9),或是請人向上主唱新歌(詠卅三3:九六;九八;一四九1),或說是雅威將新歌置於聖詠作者的口中(詠四O4)。「新歌」何指﹖按波德遐的研究是指在新秩序中必須唱新歌,在新秩序中雅威要以新方式與人往來,不再藉著中間人,而要直接地親自指道人心,這和上文曾引過的依四二10意義相同5。舊約說到這裡,已將途徑準備好,直接通到新約的門限,在新約裡才現出,所謂的新秩序及新歌究竟是什麼一回事6

二、新約中的「新」

這裡即刻會引起的問題是,耶肋米亞所預報的「新約」是否在聖經的新約部分兌現。這在路廿二20有滿意的答案,因為在此路加肯定耶穌用祂所流的血訂立了新約,這也就是保綠宗徒所接到的傳統(見格前十一25),而希伯來書信的作者更清楚地聲明,耶肋米亞先知的預言的確在耶穌大司祭身上完全應驗。(見希八—九)

除了耶穌自我犧牲,以自己所流的血訂立新約這個中心事實以外,新約聖經還有三十多次用「新的」這個形容詞,而所指的對象常與耶穌基督有直接的關係。有時是耶穌自己將祂的道德規範比做新酒,不是舊皮囊所能容納的(瑪九7及谷、路的平行文)。有時耶穌卻說,取捨的標準是善惡而是不是新舊,凡成了天國門徒的經師,就如一個家主,從自己的寶庫裡,把新的舊的都拿出來」(瑪十三52)。果然在耶穌施教之始,聽眾就發覺他的道理是新的,特具權威,連邪魔對他也唯命是從(見谷一27)。

耶穌昇天以後,宗徒們開始宣揚基督及他的道理,尤其是保祿及若望二人,給我們留下珍貴的資料。保祿在雅典宣講耶穌及復活的道理時,那些好奇的雅典人就發現這是聞所未聞的新道理(見宗十七18—19)。保祿自己卻清楚地意識到,他無非是新約的僕役(格後三6),這新約基督一手締造的,誰加入基督,成為新約中的一員,「就是一個新受造物,舊的已成過去,看,都成了新的」(格後五17;迦六15)。在厄弗所書中保祿的神學思想已更趨成熟,一個困惑了很久的的難題—猶太人與外邦人的衝突或隔離─如今為之冰釋,原來基督「把雙方在自己身上造成一個新人,而成就和平」(弗二15),從今以後,是此國人或彼國人,是此一種族或彼一種族,都不足恃,而必須大家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弗四24)。
使徒兼聖史若望是一位集大成的神學家,他將基督所行所教及保祿所訓誨的集中在「新誡命」三個字裡說出(若十三34)。相愛或愛人如己本是舊約的法律條文(見肋十九18),基督叫人相愛的誡命所以為新,是因為他命我們愛所有的人(不僅是本國本土的人)(見路十29—37),又因為他所設的標準不僅是「愛人如己」,還進一步是「愛人如同基督愛吾人一樣」(見若十三34;十五13)。基督愛人到了為人流血捨生的地步,這種大愛超出了模範的作用之上,進而成為基督愛人的動機和原因,這樣一個愛的誡命稱之為新誡命,實在非常恰當7。若望在他的書中仍然提及這個新誡命(若一、二8),但他又兩次說,這誡命並不新,因為在收信人皈依始,他就給他們講了這條誡命(若一、二7;若二書5)。
福音及書信以外,若望也寫了新約的最後一部書;默示錄,這也是新約中唯一預報世界末日或基督再次來臨的書,將來有一天,天主要賜給那些勝利地走完人生旅途的一個新名號(默二17),那就是天主之城,新耶路撒冷的名號(三12),新耶路撒冷新天新地裡的聖城,即天主與人同在帳幕(見廿一1—4)。在那裡整個宇宙(五8—中的「四個活物」所指)及整個教會(二十四位長老所代表)8 將給基督唱一曲新歌(歌詞見五9—10),被選的人也將唱新歌(十四3),因為藉著基督的救贖天主使萬象更新(廿 一5:這是全部默示錄中天主親自開口說話的僅有章節)9。新約最晚的一封書信伯多祿後書(約成書於公元一二五年)在三13所說就反映上述的信仰和道理:「我們按照他的應許,等候正義常住在其中的新天新地」。

三、大學章句中的「親民」10
誰都知道四書中的「大學」是取自禮記一書,朱熹將之分為經一章,傳十章。經者說出三綱八目及它們之間的連貫性,三綱就是所謂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八目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傳十章則逐項予以解釋。本文只講經句「在親民」及傳二「釋親民」。
「親民」的親字有兩種解釋:程子釋「親者,新也」,即使人民日新又新,進步不已,謂之親民。王陽明釋親民為親近民眾,即親愛其民也。朱熹就程子之意,加以發揮,曰:「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11。傳二「釋新民」中最有名的幾句話就是商朝的開國君成湯在浴盆上所刻的警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為能做到這個日新又新的地步,肯上進步的人謁盡他的力量,要向人生的這一目標不斷邁進,「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然而這目標是什麼呢﹖為何人要不斷追求革新呢﹖過中國新年的那種送舊迎新的氣氛給人很好的反省機會和資料。
首先應該指出的是過新年不僅為中國所有,而是世界各地的習俗。尤其是在古代近東,新年慶節有特出的地位,如在巴比倫就是在新年時趕鬼、決定命運、帝王登極12 這和我國民間傳說,認為「年是一種專門在臘月三十晚上出來吃人的怪物,以及年夜飯中各種有象徵意義的食品──芋頭:百事遇頭;魚:富足有餘;肉圓;團團圓圓;餃子:元寶並年年進寶13──不無相似處。
其次是這種古今中外、人人都有的懷舊念新或送舊迎的情趣必有其人心深處的根蒂。為何要過除夕、要辭歲守夜﹖因為人對過去的、對舊的有依依不捨之情。憶舊懷古是人生的重要幅度之一。在希伯來文裡「回憶」一詞有極圓滿、極活躍的含義,這一意義以後就輸入希臘文及拉丁文裡,而成為基督信仰的一塊基石:基督徒以這種「回憶」使他們所信的主的晚餐和十字架成為每天的事實。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不僅是現在人口的眾多,還因為他有一個值得「回憶」的過去──五千年的文化。
人對舊的固然依依不捨,而對新的卻也欣然接受,並且非常歡迎,人生來就有一種喜新厭舊的傾向,甚至可說天性。大年初一這天到處喜氣洋洋,有一幅常見的對聯道出人們的幸福感,或至少對幸福的希望:天增歲月人增壽,福滿乾坤壽滿門。
為何人心會如此﹖既喜新厭舊,不能自己,又對某些舊事終生難忘,懷念不已﹖再三思索後,暫時覺得能作以下的答覆:一方面,人是有限的,生活在有限的時空中,因此必須求進步,必須更新,不能有片刻的停留;另一方面,人的時間有永恆的價值,並非一過去就完畢,因此過去的,舊的仍然值得懷念。

結論:懷舊乎﹖迎新乎﹖
懷舊和迎新是國人過舊歷年同時在做的一件事,如今將之說成問題。不是問做不做﹖而是問為何要做﹖為何要送舊迎新﹖在分析過聖經的舊約與新約,及大學中的「親民」含義之後,我們能作一個綜合性的解答:人心的一個很深的願望,是把時光之流止住,不讓它逝去,但同時又能不斷接受新的時光,享受新的生命,擁有新的一切。這只是一個空想,一個不能實現的幻夢嗎﹖
基督徒憑著他們所得的啟示──聖經──答說:不是空想,不是幻夢,而是一個光明閃爍的遠景。由舊約到新約,由天主的造天造地,到基督所帶來的新天新地,的確有一個過程,有一個蛻變,要求人脫去舊人,穿上新人,這樣舊的和新的才能保存。這樣大學三綱的最後一綱:「止於至善」才獲得它飽滿的意義:在新天新地裡整個受造世界與造物主的大團圓。


 
  1. 見中央日報,民國六十三年一月十九日第九版。
  2. 本文引用聖經各書的簡寫方式全隨思高聖經本。
  3. 見劉家正等編著:耶肋米亞先知──他的生活和信息。(輔大神學月叢書之四),光啟出版社發行,頁一六二。
  4. 見拙作:「耶肋米亞先知所預報的新約」,輔大神學論集(十四),頁四八九…四九七。
  5. 見拙作:「研究聖詠類別的歷史」,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第五期,頁一O五。
  6. 以上舊約各章節請參閱T.G.Lisowsky:Konkordanz zum hebraischen Alten Testament , Stuttgart 1958, hadash (新的)。以下新約各章節參閱A. Schmoller: Hand-konkordanz zum griechischen Neuen Testament , Stuttgart Kainos (新的)。
  7. 見The. Jerome Biblical Commentary, II , p.452b。
  8. 見上書頁四七六b。
  9. 見上書頁四九一b。
  10. 下文參用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三民書局印行,民國五十五年版。
  11. 見上書頁2。
  12. 參閱H. Haag: Bible-Lexikon, Benziger Veralg 1968, 1227欄。
  13. 見註一所引中央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