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神學論集
(1974)p39-45
   

聖經與人生觀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今天,我跟各位談的題目是聖經與人生觀,剛才主席雖然用不少我所不敢當的話來稱讚我,但我相信我今天所以敢於站在這裡跟各位談人生觀,並不是由於某些頭銜,而是因為我是一個「人」,不多不少,跟你一樣,跟他一樣,我是一個人。

是人,總有他自己的人生,有人生,一定有人生觀。當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人生觀,老實說,大部份的人都說不出他們的人生觀,少部份的人想說,卻說不清楚。但是,就算說不出自己人生觀的人也是有人生觀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一種人生觀,「砍掉頭碗大個疤﹗」也是人生觀。甚至從出生到死亡,還不曾知道世間有「人生觀」一詞,也不知這三個字怎麼寫的人,仍然在模模糊糊的意識中暗含著他們模模糊糊的人生觀。

而今天,我的題目是聖經與人生觀,也許有人覺得這兩者之間未必有什麼密切的關係,但對我以及千萬相信它的人而言,它卻是一本說明書,說明「人」。當我們買一架洗衣機的時候,我們會很自然地想看一下說明書,因為我們想知道這部機器的主要用途,我們要大致了解它的性能,曉得合適的使用方法,出毛病時應該如何修理等。但我們卻不曾想到我們自己也該有一份說明書,可嘆的是做為一個人我們了解原子、質子、中子、電子,卻不能了解自己,我們需要一部書,是能說明「人」的一部書,我認為聖經就是這樣一部書。

對於人,聖經說明了些什麼﹖對於人生聖經又說明了什麼﹖我願從下面幾點來討論。

第一、聖經認為人是有來歷的

創世紀一章一節開宗明義便說了一句「起初,上帝創造天地」。這句話對某些人似乎很形成激作用,他們不太能忍受這個事實,他們認為被上帝創造是奇恥大辱,他們認為如果能夠一旦證明自己不知何所從來,也不知何所終的時候,他們便值得驕傲了。但這種急於想肯定自己的人忘了一件事,如果他們讓自己有個譜系可查,不但不可恥反而很光榮。做為中國人我們並不以「炎黃子孫」的稱謂為可恥。做為猶太人也樂於承認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將人類起源解釋為「創造論」,使我們在先天上就得到一個優美的傳統,使我們一開始就確定自己的身份,使我們不致成為宇宙身世不明的孤兒。

第二、聖經認為人類是有去向的

人類的終極問題是一種困境,是個絕無可能克服的難題,孔子被人問起這個問題,很老實地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但某些問題由於其本身的重要性,所以不能等到某一個問題解決之後才加解決,按照孔子的邏輯,似乎是說以必須在充分了解生存問題之後,才能開始談死亡問題,這一個次序幾乎可以使我們在五萬年之後仍敢追尋死亡的意義,因為我們永遠沒有可能成為一個對「生存已經充分了解」的人。所以孔子這句話我寧可將它解釋為一種幽默的帶著淒涼餘韻的自嘲,正如你問一個人關於家庭計劃的意見,他苦笑了一下,說:「女朋友還沒有呢,談什麼家庭計劃」。

但我們認為,死亡的意義是應該追尋的,這一代的人比古人更了解「未來」的重要,我們比任何一代的人花更多的時間在學校教育上,為的是學習如何更有準備地過明天的生活,孟子說「未有先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今日之人不但「先學養子而後嫁」也有「先學養子而後娶」的--但為什麼我們不但去思索死亡呢﹖雖然我們現在還活著。

思索死亡並不意味著消極避世或者不務實際,相反的,明白了死亡問題可以使我們的路走得更安心,當我知道我的死亡不是終點的時候,我可以活得很積極,今日在座的各位,所以很努力地從事於你們的學業,應該是由於你們相信,將來有一天通過莊嚴的畢業典禮,你們會成為一個社會上有用的人,如果有人告訴你「畢業即失業,畢業之後什麼都沒有了,你不如快點享受你目前的四年吧,因為你一畢業什麼都完了。」你還有心繼續念大學嗎﹖

一個真正對今日有把握的人,是因為他對明天有信心。

孔子在他暗淡的晚年意識到生命的序幕快要垂下,他說了一句很悲哀的話:「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他所感到的是強烈無比的時間的侵蝕,但聖經記載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面對肉體的死亡時怎麼說呢﹖他說:「成了﹗」請注意,死亡不是「完了﹗」是「成了﹗」

有一位偉大的佈道家慕迪說了一句非常耐人深思的話,他說:「如果有一天,你還聽說慕迪死了,你不要相信,慕迪只是搬家了。他從一座破舊的小泥屋搬到一座華美的住宅裡去了﹗」

一個把死亡看作喬遷之喜的人怎麼可能活得不勇敢不振作呢﹗

第三、聖經認為生命的價值勝於生活的價值

生活並不是沒有價值的,物質並不是應該加以鄙視的,相反的,在天主的創造計劃裡,祂先創造了物質。祂是先安排好種種豐富的物質而後才創造人的。在上帝的照拂下,亞當並沒有挨過一分鐘的餓。但,請看耶穌在祂最動人的登山寶訓裡是怎樣說的呢﹖祂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你們那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中一朵呢﹗」

在另外一處(馬太十六26)耶穌更明確地指示了人的生命和物質之間的價值比例:「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

換句話說,在聖經的數學裡,一個人的生命,比全世界物質價值的總數都高,全世界的能源總和有多少﹗全世界的黃金寶石有多少﹗但聖經卻認為一個人的價值遠遠勝過這一切。

生命如此可貴,有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可貴的呢﹖有,這一點我們下面接著便要說:

第四、聖經認為愛是最高的道德

詩篇六三3說:「你的慈愛比生命更好」,是的,愛是上帝的屬性,愛是人之初所具有的原善,愛是哥林多前書十三13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可說「愛」是基督教道德中最高的一條。有一次某人來詰難耶穌,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那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便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廿二36—40)

可見耶穌把愛作為全聖經的總綱,尼釆曾詆毀譏笑基督教,認為是一種「奴隸的道德」。他錯了,基督教所要求的道德不是弱者的道德,而是強者的道德,因為「愛」是強者的道德﹗

聖經所要求的愛不單是縱的,向上發展的愛,也是橫的,向旁邊發展的愛,約翰一書23節說:「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

耶穌甚至更進一步的說了一個奇怪的譬喻,他說將來在審判之日將會出現一些受賞和受罰的差異,那受賞的人莫名其妙,因為他們認為並沒有照顧基督無微不至,受罰的人也莫名其妙,因為他們自認為並沒有漠視基督的受苦而不顧,但基督的結論卻是這樣的:「任何事,你們行在弟兄中最微不足道的人身上,就是行在我身上了。」

聖經本可給我們一千條禁令,但所有的誡命都是消極的,都有所不足,耶穌所給我們的新命令是「愛」,這是一種廣大的,深沈的,無所不包的積極性的道德。

聖經要求我們愛人,愛自己──愛得跟我們愛神一樣多,愛得跟神愛我們一樣完全。

第五、聖經對於人生中的禍福有著非常獨特的標準

誠然,人生是短暫的,但災難和痛苦卻使得生命漫長無比,俗語說:「窮算命、富燒香」,其實古今中外急於知道自己命運的人很多,我們渴望知道為什麼兩個比鄰而坐的小學生後來其中一個成為博士,一個卻只能揀拾垃圾。我們不明白為什麼許多聰明美麗的女孩早夭了,而癡呆魯鈍的卻留下來。我們想知道自己的命好不好,我們會潦倒嗎﹖我們會失敗嗎﹖我們會失戀嗎﹖

聖經把我們「壞命」的可能性整個否定了,一個相信聖經的人可能窮,可能病,可能家破人亡,但他仍然不是一個「苦命的人」。為主殉道的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六10說「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教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終生憂患的大衛王也在詩篇十六:5、6、說:「耶和華是我的產業……我的產業實在美好」。一對熱戀中的情人無論遭遇什麼都不會感不幸,因為他們彼此擁有對方,一個擁有上帝的人也是如此。不管你怎樣剝奪他,都不會使他減少。何況,他還相信受苦只不過是一段過程,大徫王在獻殿的時候曾歌詠道(詩篇三十5):「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

什麼是福﹖什麼是好命﹖好命應該是一個享受的人生,享受的人生一定是福、祿、財、壽、湊成的。享受的人生可能完成於聖司提反在石塊紛下的時候,卻臉面放光有如天使的情況下(使徒行傳七章)。享受的人生也可能完成於基督無立錐之地、無枕首之處的僕僕風塵中(馬太八20)。

聖經的啟示使我們超拔於禍福之上,使我們有一種比「命運」更強的架勢,使我們不懼不惑,享受我們生命中或苦或樂的過程。

第六、聖經所指示的人生是一種平衡的人生

各位也許會產生一種錯覺,一個了生死,齊禍福的人會不會因而變成一個「宗教狂」,只知有天,不知有地﹖一個博愛為懷的人會不會因而變成一個厚人薄己的「想著別人的襪子而忘了自己的外衣的人」﹖不會的,因為聖經要求我們平衡。

曾有一個狡猾的人來問耶穌該不該納稅(馬太福音廿二17)。他所問的是一個「兩難論式」。耶穌不能回答說可以,因為身為猶太人而公開贊成納稅給羅馬政府簡直是「賣國行為」;但如果耶穌回答說不可以,他們立刻有理由把他送去判罪。但耶穌要過一個錢幣,問他們錢上的像是誰的,眾人回答說是該撒的,耶穌說:「那麼把該撒的物歸該撒,上帝的物歸給上帝」。

我們很驚訝耶穌的應對,他啟示我們學業是重要的,家庭是重要的,錢是重要的,信仰之道也是重要的。

所羅門王甚至大膽地提出「享福」的正當性,他說。

「人無論活了多大年紀,儘可享受各種福樂」。(訓十一8)

聖經的意思是說享福是好的正如孔子老年時「從心所欲」的境界,而可貴的不是「不逾矩」。

保羅更進一步指出:「凡事都可行,但不全助人建樹」(格前十23)。 許多人,甚至教會中的信徒都誤會所謂宗教便是六親不認,無父無君,也有些人認為宗教便是苦修,甚至帶著競爭意味地虐待自己,以為非如此不足以發展其靈魂。其實錯了,我們的肉體也是上帝造的,也是美的,好的,這付肉體並不可恥,上帝的兒子也曾三十三年半之久穿著它,而不曾把自己弄髒。我們應該善待自己的精神和肉體。

生命是一個有機體,他不可能不平衡的發展,平衡是成熟的表現,平衡是聖經中所揭示的美好人生的準則。

當然聖經和人生觀都是極大的題目,不容易用三言兩語交代清楚。總之,身為一個人,我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觀,聖經曾帶給我一種高超的人生觀,並因而提高了我的人生,我今天因此也很樂意地將它介紹給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