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潘秀江 <<目錄>> |

 

 

19
神學論集
(1974)p17-22
   

實踐部分:聖經與生活

聖經與人際關係

 

一、 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
青年朋友們,多半都是熱情的,有正義感的。有的鑽研學問,有的專攻技術,一心一意想為社會國家貢獻服務。但當青年朋友懷著滿腔的熱誠,希望站在一己的工作崗位上的,發揮才能,施展抱負的時候,常會遭遇到許多意想不到的阻礙和挫敗,許多人因而灰心喪志,並感到困惑和不滿,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她)得不到器重,得不到信任,和得不到歡迎呢﹖
另外,我們還看到一個矛盾的現象:從求事這方面來看,似乎是僧多粥少,人浮於事;但是從求才這方面來看,許多政府機關和工商企業的負責人,卻常在嘆息,人雖多,可是能用的人才卻是寥寥無幾,因而常為人事的安排人才的欠缺而困擾,這個矛盾的現象又該如何解釋呢﹖
如果把上面這兩種現象,加以推敲和思考,你就會突然領悟到,原來這就是因為人與人相處的困難,和人與人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所造成的,也就是所謂「做人」和「人際關係」的問題了。
難怪 蔣夫人──輔仁大學的董事長,在去年輔大的畢業生的訓詞中,語重心長的,以「祝各位做人成功」,來期勉這些充滿了理想和熱情的大學青年了﹗
下面兩個有趣的調查結果,也可以充份的說明,在西方社會,「人際關係」良好,也是獲得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的主要原因。
美國一個工藝研究所,做過一次調查,顯示出的結果是:以技術或智慧而得到成功的人,衹有百分之十五;因為性格因素,因為能夠與人和諧愉快的相處而獲致成功,高佔百分之八十五。
另外一個調查發現:在美國,一年之間失業的四千人中,為了能力不夠而失業的,衹有四OO人,僅佔百分之十;可是因為與他人能融洽相處而失業的,卻有三千六百人之多,佔了高達百分之九十的比率。
我們中國雖然還沒有這種調查,無法獲得確切的比率,可是,我國自古就很注意人和,並且在促使人成功的三個條件─「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比其他二個條件重要得多的,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但治國平天下,成大功,立大業,要「人和」,就是小如一個家庭,也要講求「人和」,古人說:「家和事事興」,又說:「一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鍼;兩人一般心,有錢堪買金」。從這些教訓裡,我們都可以體會出「人和」的重要性來。
可惜的是,在青年性格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誤以為好的人際關係,就是油腔滑調,曲意奉承,或者委曲求全,壓抑自我的意思,而不屑於在這方面下功夫,作積極意義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磨練,結果,徒然懷才不遇,一事無成,不但自己痛苦煩惱,就人力資源運用的立場來看,更是人力的浪費和才智的損失。

二、現代人需要真摯親密的人際關係
如何與人交往,和良好的人際關係,不但是古人中外的社會所重視,更是生活在這廿世紀─太空時代的現代人,最迫切需要知道,也在不斷地探討,摸索,而又最不容易獲得圓滿答覆的問題。
廿世紀的太空時代,一切的一切都在加速的進展。人們受著工業化和都市化的浩劫,一而再, 再而三的遷徙流動。流動性的環境,沖淡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們失去了安全感。都市裡人愈來愈多,人的生活空間也愈來愈窄,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擁擠,非但沒有促使人更接近,反而拉長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
現代人──尤其是青少年──正體驗著一種心理上的飢渴。他們所渴望的不是財富、享樂,而是真摰親密的人際關係。
現代人渴求真摯親密的人際關係,正吐露了他們內心的空虛。內心的封閉,是使許多生活在繁華大都市裡,整日混在人群中的人們,感到孤獨和空虛的原因。
許多人在學習著扮演自己的角色時,就把真實的自我,隱藏在一個虛偽的面具下,久而久之,他不是已經失落了「自我」,就是已經對「真實的自我」產生了懷疑。當人對自身不滿,無法接受他內在自我,而又自己為他那真實的,不完美的自我,不可能被人接受,被人瞭解,被人喜愛時,他就封閉了內心,忍受著寂寞的煎熬。這種人不敢面對自我,接受自我。而沒有勇氣接受自我,揭露自我的人,永遠無法建立真正的人際關係。
現代人渴求真摰親密的人際關係,也正反映了現代人的另一個需要──現代人需要人情。
現代科學技術的革新和進步,吹散了溫暖的人情。講究現實和功利主義的社會,人們所接受和誇讚的是學識、能力、工作、金錢和地位,對於那真實的自我,卻無人真心關懷了,當人們發現別人不是為他本人而關懷他,接受他時,他就會自衛地隱退了,封閉地,躲藏在自己的小天地裡。
沒有人情,人變成了走動的機器,無聊地活著,乏味地工作著。沒有人情,人們群聚在一起,卻是貌合神離;你不認識我,我也不瞭解你。
人們再也不能忍受這種沒有人情的生活了﹗海闊天空和人生一瞥,更使我們珍惜這一段相聚的時光。現代人需要在充滿了人情的社會裡,親切自在無拘無束地生活著,你關切著我,我繫掛著你。

三、真摯親密人際關係的建立需要「坦誠」
要縮短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要推倒人與人之間的隔牆,要摘除虛偽的假面具,而與人建立真實、誠懇、親密的人際關係,人就必需勇敢的發掘自我,接受自我,表現那真真實實的自我,這個真實的自我,也許有私情、有偏見、有缺陷,但卻是如此的自然而親切。
唯有當人能夠摘下面具,表現真我,舒適自然地與人相處時,他才可以親近他人,並令人親近。當人們各自坦誠開放,把不完美的真我彼此洩露而相互接受時,真正的你我才彼此交接。人必須放棄虛偽的外衣,才能真誠相待。
這就是現代人所渴望、所追求的──真實親密的人際關係。在這種自由自在的氣氛和環境裡,情緒可以隨意發洩,感情可以自由交流;痛苦與悲哀可以與人分擔,歡樂和喜悅也可以共同分享。人衹有在這種充滿了人情、活力的環境裡,才能更充實、更豐滿地享受人生。

四、坦誠的基礎──客觀和超性的愛
既然要想建立真實而親密的人際關係,就必須認識自我,並且坦誠的開放自我。敢於面對自我的人,才敢於表現真真實實的自我,就必需先學會「真愛自己」。
要能接受,真愛這個有靈、有肉、有偏情、有私慾的自我,就必須先放棄我們「主觀的、和本性的愛」,而學習那「客觀的、和超性的愛」。
人主觀的和本性的愛,都是愛美的,不愛殘缺的;愛成功的,不愛失敗的;愛聰明的,不愛笨拙的;愛有才能的,不愛愚頓的……。總之,是愛我們喜歡的,愛那些值得我們愛的。
客觀而超性的愛,使我們能愛我們不喜歡的,愛那些原本不值得我們愛的。
在所有的「愛」中,以天主對人的愛最大、也最深。因此我們要學習那客觀的和超性的愛,就必需學習「像天主那樣,愛了我們」,同時「愛別人,如同基督耶穌愛我們一樣」,因為愛人,沒有比為他捨命的愛更大的了。

五、聖經是愛的泉源
整部聖經──包括舊約與新約,就是天主愛人的記載。
在舊約中,記載著天主如何創造了人類,並且更進入人類的歷史中。天主透過先知,頒佈了應當遵守的法律,制定了各種祭獻,立下了生活的規範,但是人卻背叛了祂。天主院恕了人的軟弱,容忍了人的叛逆,並且還不斷地教育他們,提昇他們。我們看到的是天主對人的慈愛、關注、容忍和寬恕。
天主忠於祂的許諾,當時期滿全的時刻,他派遣了聖子耶穌取了人的肉體,來到世界。在新約中,他不但以言以行,表示了天主對人的愛,更背負了人的罪,為人釘死。「愛天主在萬有之上,並且愛人如己」,和「愛別人如同耶穌愛我們一樣」,這個留給世人的最高法律,使得一切達到完滿。
全部的聖經都是以耶穌為重心。舊約是預備基督的來臨,新約是宣揚基督。衹有當我們明瞭了天主在舊約中所行的啟示,並看祂如何在耶穌基督身上,到達了完滿,我們才會真正體會到天主對人的愛,是多麼大、多麼深。
閱讀聖經,我們可以認識基督,接受基督;閱讀聖經,我們才可以牢記基督「愛」的教訓去生活。

六、結論
天主愛了我們,我們就應該自愛、自重;「愛人如己」的教訓,要求我們「愛別人如同耶穌愛了我們一樣」。
建立真摯而親密的人際關係,對我們基督徒而言,應該不衹是技術和藝術,而更應該是使徒的工作了﹗
───願以此與主內的兄弟姊妹共勉───

 

 
| 神學論集主頁 | 張潘秀江 <<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