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學論集主頁 | Yves E. Raguin <<目錄>> |

 

 

17
神學論集
(1973)p.431-440
   

有關其他宗教的神學反省

 

基督宗教與世界各大宗教的接觸日益密切,隨著接觸必將面臨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在人類救贖的整體背景看來,這些宗教與基督宗教有何關係?答案在兩個極端之間,其一為:根據「除耶穌之名外,沒有救贖」的真理,把這些宗教徹底逐出普遍的救贖計劃;其二則宣示一種多元主義,承認一切宗教的立足點無異。

在這次討論中,我想說明:如果把一切宗教都整合於一普遍的世界性神學,那麼它們的基督神學正是它們在救贖工程中佔有地位與價值的保證。這種世界性神學不像基督親自啟示的有體系,然而卻正在實現之途。至少當我們由各個角度觀察時,這種趨勢愈來愈明顯。

討論的第一部分,準備就亞洲宗教與哲學中的神學提出一些基本觀點,這些宗教與哲學主要是指佛教、道家、印度教、儒家。第二部分將試圖整合它們於一更大的綜合體——乃基督為其至深「形式」與最終意義。

任何非基督宗教,即使自命不信神的佛教,都有神學,只要它對神的問題採取某種立場。儒家雖是哲學,卻具有深奧的神學內涵,因為它的人本主義本身就已經對神明抱持一種立場:承認神明存在而不過問其存在方式。

第一部分儘可能求其客觀而指出:各教如何顯示並論涉它對「絕對者」的知識。儘可能在這篇簡短的報告裡,就各教的淵源加以討論。

第二部分將探討:這些歷史的救贖方式如何能夠歸宗於基督——這位人類決定性的救主。多元主義本是人類世代相傳的特徵;然而,要是基督如其所言,萬民終將因他而獲救。

I、非基督宗教的神學

a. 宗教與神學

神學原指神言的顯示,我們稱這種神言為啟示。神學也是:以適合人類的語言將神性知識作系統化的表達。因此,只可稱它「神的語言」或「論神的語言。」

有些宗教和基督宗教一樣,把「神的語言」看作「啟示」,就是神意的明白顯示。神以人類能夠理解的寫實方式表達自已、談論自己、顯示自己。啟示的產生乃源於真實的交談與親切的關係。

別的一些宗教裡,啟示的觀念就含混多了,神或絕對者以模糊的方式顯示自身於不易解釋的徵兆中。

更有一些宗教沒有啟示。然而絕對者並不乏其奧秘的顯示。也像某種潛在的勢力,很自然地表現出來,正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

人類在上述種種情況中,遲早會嚐試以能懂的語言表達他對神的理解,神學由之而生。

佛教採取最極端的立場,排斥對神的一切執念(preoccupation)。可是,?始終執念於「有限者與無限者」(the conditioned and the unconditioned)之間的關係,這已經是一種「神學」了。就算反性神學(Negative Theology)也是神學啊。這種執念使其信徒產生救贖的渴望,佛教因此成為真正的宗教。

所謂宗教,必須具有對救贖的關懷,並須提出一條獲救的途徑。救贖本身可以定義為一種超越今生的「境界」。依此而言,涅槃是完滿的救贖境界。這種救贖就是田立克所謂的「終極關懷」。( cf. Paul Tillich. Christianity and the Encounter of the World Religions. Columbia Univ. Press, 1961. p.4)

有人只承認佛教是哲學。可是在人類實際追求一種「超越」今生的境界時,能夠指點迷津的哲學就已經轉化為宗教了。

b. 正性神學(Positive theology)與反性神學

基督宗教裡,稱神是什麼的「正性」神學一向比稱神不是什麼的「反性」神學更普遍。可是,「反性」神學「否定」的表達方式卻是深奧神秘的,與正性神學緊相依存,甚至無法分開兩者。

在佛教裡,如果要進行默觀或者抵達最終境界,「否定方式」是唯一被認可的途徑。因為一切啟示的觀念在佛教都付闕如。佛教徒的默觀法主要是解脫,在「空」的境界中走向絕對者,而絕對者所顯示的也只是「空」。然而這並不否定它的存在或身為絕對實體的屬性。它就是它本身……我們能說的也止於此。

事實上,這種無聲神學正是神學的核心,把不可道者的根本奧秘表達出來了。

c. 非人格的絕對者與人格神

亞洲宗教的另一基本觀點是:絕對者幾乎都是非人格的,更好說是「超人格的」。這些形容詞都無法恰當地表達東方人的觀念,用於此處只為便於區分。在印度教、佛教、道家中,梵、絕對者、道並不是人格化的,只有不可道者的「擬人化」或僅僅作為徵兆的「顯象」才是。印度教有大自在天(Ishvara)、主神(the Lord)、三一梵天(the triad Brahma)、昆紐天(Vishnu)、西娃(Shiva);大乘佛教有無量眾佛;道教有三淨體(Three Pure Ones)、擬人道相、創造道、救贖道、宇宙行動原理道。

這些宗教裡的「人格化顯象」低於絕對者,可是我們由之才能接觸超人格的絕對者。基督宗教內,「人格化顯象」並不在「非人格者」或「超人格者」之外,卻是其內存的形態。所以我們稱神為「多位」(persons)。在神內,「超人格的」形態與「人格的」形態同存而並立,兩者不能互缺。

這種三位一體的信理影響重大。由於「多位」在「不可道者」的中心顯示自身為一體,我們對神——原是無以名狀的信仰「對象」——所能獲得的知識因之轉化為愛的關係。就我們所知,印度教派承認人類具有與神合一的能力,並且在全然結合的狀態中,不會失落他的「自我」。然而,完全泯滅自我以求與絕對者合一,這種理想仍是印度教、佛教、道家的主要目標。

基督宗教的理想是使人聖化。人在肖似神的同時,越來越成其真我,與神結合的密切程度不斷增長,以致唯一的區別只是:人總不能像神一般自謂「我是神」。人類在這種結合狀態下,人格乃得盡善盡美。

d. 俗世宗教

儒家是個不尋常的例子,現代人對它饒富興味,我們可以把它定義為俗世宗教。儒家原只是一種實踐哲學,可是,大約紀元初年時,那班使儒家成為中國哲學的人,在心中都有一套完善的體系,是以涵攝人類的一切行為和態度,又能與政治制度、人際社會、天地宇宙完全和諧。即使儒家否認自己是宗教,它還是具備宗教的基本功能,我們稱它「俗世的」,就因為它所致力的不是彼世,而是現實世界。

中國人在實際的社會地位中,以日常工作與天地萬物取得和諧。幾乎聽不到超人倫理或超世權力的言論,因為若想上合天意,就必須做人,做「仁者」。就儒家的整體結構看來,它是俗世宗教;從現實方面看,它又像是只顧人際關係的人本主義。

孔子的後學孟子更加深了這種人本主義的色彩。如果人自身不先是真人,便不可能做「仁者」。如果人直探「心」(人的內涵)之究竟,將會發現自「性」。知其性則知天矣。所以,儒家有邁入神秘境界的通道,現代新儒家認為這是中國精神的表徵之一。

我們不能誣指儒家為神秘主義,可是它確實非常接近神明的國度,因為它的人本主義與宇宙保持若潛在的和諧,顯示出天道(救贖之途)。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俗世的人本主義也是宗教。

 

II、從基督宗教的觀點看非基督宗徒

a. 處於精神黑暗時期的教會

今天,最大的誘惑是對所有宗教一視同仁,並且以多元主義為最後的解答。非基督宗教的存在逐漸壓迫著基督徒的良心。它們的豐富內涵動搖了基督宗教是唯一真教的信念。同時,傳統神學處於混亂之中,一切更顯得茫無頭緒。傳統神學的輝煌架構和大量規格,並不能把現代人所見於基督教界的實際情況表達出來。基督宗教的思想界處於精神的黑暗時期,如今正在尋求新的表達方式。

聖保祿皈依後,也曾度過一段類似的黑暗時期,接著豁然發覺自己面對一個充滿奧祕的新世界,多年之後他才澈悟當時所受的啟示。

同樣,教會豁然發覺自己面對一個從未真正「遭逢」的世界,與她曾經見識過的科學主義、唯物主義、馬克斯主義、無神主義都不相同。我們的確可以說,過去數十年的教會像神秘家一般處於精神的黑暗時期。她在黑暗中摸索:自己是什麼,信仰什麼,需要什麼,也在尋找一種適於表達的新語言。

教會處於當今之世,面對諸大教派與反宗教潮流,除非她能覺悟自己是什麼,否則情況不會改善。

現在沒有人會說:非基督宗教是魔鬼的化工。再也不能低估只具有真理的浮光掠影或共同啟示的陳述。這些宗教是人類努力的成果,追根究底仍以神為其內在精神與最終目標。

教會因而面臨了一個難題。解決之道不是灰心失望、也不是幼稚的混同主義,而是更深刻地默觀神在一切宗教內所啟示的奧秘,尤其在基督身上所啟示的,基督是唯一自稱通路、真理、生命的人。

b. 救贖的歷史途徑與絕對途徑

承認非基督宗教的價值,並不能使我們忽略我們在討論之初提到的少數基本原則。神只能有一個完全的表達,就是「聖言」。任何局部的表達都依此「聖言」而定。所以早期的教父認為神的「聖言」曾啟示了古代的聖言。

聖言是神的肖像,神的完滿表達,是神用來使自身被理解的言語。因此,聖言是啟示和全部神學的樞紐。聖言化身為人,就是基督,可是這項表達並不排斥局部的啟示,一切啟示都在基督之內。

每一宗教都曾以自己的方式解釋神明的話。那麼,為何佛陀否定所有談論神的可能性呢?因為神的不可言說性深深感動了他,所以他只許自己做黑暗中指點迷津的嚮導,只希望教人一套向我解脫的實踐途徑。

相反地,基督知道神是誰,因為他自己是神。他強調本身作證的價值,因為他的作證也是天父的作證。如果歷史上不曾有過這項見證,神而人的基督就難免是幻想的。他不是單純的夫子,也不是低於天父的顯像。他的「存在」一如天父。他是自生的聖言、化身的聖言。

別的宗教裡,絕對者和它表現於世供人體會的顯像之間,隔著一道鴻溝。在基督宗教,這道鴻溝由化身為人的聖言、神而人的基督填滿了。神人關係的奧秘並不在神人之間,而在基督的人性中心。因此我們才能透過人的經驗體會到神"

基督宗教提出的答案解決了此項奧秘的二律背反(antinomics)。奧秘不但繼續存在,反而顯得更為深廣,如今連神學體系也難以表達。由於重新肯定各大宗教使整個觀點開放了,我們無法看清未來的神學將如何整合。不過,我們確知:雖然神學因此處於危機之中,基督的肖像卻不斷增長。他不但是歷史上許多救世者之一,還是人類最後的救主。

因此之故,我們可以說:萬民都將在其宗教內、藉其宗教而得救。所謂「藉」,是指在實際情況中,宗教是他們救贖的經紀人(途徑)。而救贖的最後原因則是神在歷史上一段確定的時間內所賜予人類的聖言。這是神化身為人的限制……雖然比任何其它的啟示更能顯示神,也難免局限於一時一地。只有人類的全部歷史才能解釋這個矛盾,我們現在辦不到。

c. 昭示聖言

如果萬民都將在其宗教內、藉其宗教而得救,我們還須把基督介紹給非基督徒嗎?

基督宗教在現實世界中,離完善還遠得很。它的神學正在尋求自身的真相。神的望言——不論出現的方式如何不理想——就是說神言語的那一位;神在基督身上為我們顯示出活的「神學」。不管書本上的神學有多貧乏,基督始終如一。我們要介紹的就是基督,要理問答再不理想,也能使我們面臨基督,這點才重要。

在介紹基督的福音方面,應該更簡易些,基督昭示自己時是不拘形式的。教會由於接觸了非基督宗教,乃得認清基督的奧祕,並且不斷地面對這項奧秘。我們必須向世人昭示基督就是神的奧祕啟示,這是良心的要求。使世人明白神顯示在「子」身上的愛。如果我們相信這是真理,也會相信:知道這項真理就是不尋常的收穫。.那麼,為何不將我們生命中的喜樂與他人共享呢?只要他人願意,就可以分享我們有過的經驗。聖保祿、聖若望和所有找到基督的人,都是這麼說的。

本著前述的精神,我們能夠介紹基督的福音,也必須那麼做。只有以交談的方式才能使這種介紹生效,而交談的條件是對於所談論的基督有深刻的了解。

此外,教會必須努力建構開放的神學,能夠包容人類在宗教方面的一切成果,並且深奧得足以涵攝基督是神的最終啟示這項真理。

說到這裡,必須承認:我們也不知道基督的奧秘如何長、如何闊、如何高、如何深。除非人類從歷史中明白了自身的豐富奧秘,否則無法了解化身為人時承擔了全部人性的基督。

其它宗教也有基督神學嗎?很難說,我們沒有權利以自己末臻完善的神學去衡量它們。大家都在尋找真理。我們明知基督是道路、真理、生命,可是告訴別人時,卻難免引起反感。這些對他們毫無價值。儘管如此,我們仍舊繼續反省並設法解釋世界的救贖之道。雖然神學還在追尋自身的真相,基督是人類確定的救主殆屬無疑。我們說不出這項救贖將如何具體地實現在每一個人身上,可是我們知道萬民都有救贖的希望。

我們期待具有整體觀點的神學,能夠包容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成果。為達到這個理想,得有無數虔誠的「默觀者」和一般人,從現代生活與思想的背景中,真正去尋找神。尋找時,必須考慮我們今天指出的宗教會合。遠個會合不該導致幼稚主義,因為那決不是正確的解決辦法。我們需要的是:基督徒體會其它宗教的豐富內涵,並且了解它們在尋找神時貢獻的偉大成果。沒有人說得出未來的綜合局面會是什麼,可是我們知道:人類尋找神的一切努力,都將在基督內得到滿全。

重要參考書目:

Vatican Council II, Dogmatic Constitution on the Church, “Lumen Gentium”.

Vatican Council II, Dogmatic Constitution on the Divine Revelation, “Verbum Dei”

Vatican Council II, Declar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hurch to non-Christian Religions, “Nostra Aetate”.

Schlette, H. R., Towards a theology of Religions, Burns Oates 1965.

Danilou, J., The Salvation of Nations, Notre Dame 1962.

Cuttat, J-A., Exprience chrtienne et Spiritualit orientale, foi Vivante Series, 1967.

Neuner, J. (Ed.), Christian Revelation and World Religions, Burns Oates 1967.

Pannikar, R., The Unknown Christ of Hinduism, D. L. T. 1964.

Maurier, H., Essai d’une Thologie du Paganisme, Editions de l’Orante, 1965.

Neill, Stephen, Christian Faith and Other Faiths, O. U. P.

Thils, G.. Propos et Problms de la Thologie des Religions non-Chrtiennes, Casterman, 1966.

Zaehner, R. C., The Comparison of Religions, Beacon Press 1967.

King, W. L., Buddism and Christianity, Westminster 1962.

Zaehner, R. C., At Sundry Times, Faber 1958..

Zaehner, R. C.,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World Religions, Burns and Oates 1964.

Kraemer, H., The Christian Message in a “Non-Christian World”, London 1938.

Hallencreutz, C. F., New Approaches to Men of Other Faiths, WCC, 1970.

Kraemer, H., Religion and the Christian Faith, London 1956.

Kraemer, H.,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Christian Faith, London 1957..

Rahner, K., Christianity and the non-Christian Religions in Th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V.

 

 
| 神學論集主頁 | Yves E. Raguin <<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