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神學論集
(1973)p.375-392
   

吞與吐(Input and Output)

 

樂觀與悲觀常常左右看一個人的生活,有時甚至主宰著這個人的一生。樂觀與悲觀也可以左右一個團體的精神,甚至主宰這個團體的去向。本文繼「誰在操縱誰?」 (參見神學論集,第十四號)之後,再對牧靈工作進一步的加以探討。

一、引言 (再談因果網)

有了前文(誰在操縱誰?)中所介紹的基本原則,我們可以進一步對吞、吐的關係,以具體簡化的例子為「單元」向讀者介紹,藉以闡明內環系統(feed back)的結構及作用。

有一棟新造的房子,工程師有鑑於當地的氣候十分炎熱,而單個房間裝冷氣機價格十分昂貴,並且保養費及電費太高,所以在打圖樣時已把這棟房子的冷氣系統列入預算;冷氣系統的一大特徵該是能自動控制整棟房子的室內溫度,一定附帶一個控制調節器,因為,冷氣機本身只能製造冷氣卻不能調整溫度,不知道對人最舒適的溫度約在攝氏廿度左右,若沒有一個控制調節器,或者是在這棟房子裡的人要凍得半死;或者常要有一個人,一會兒去開冷氣,一會兒去關冷氣。而這項工作正可以由控制調節器擔任。

在圖一中我們可以看到四個房間,左上方的A是冷氣機,左下方的C是在書房牆上看來像鐘的調節器,B是通到各房間的冷氣管。整個系統的操作程序如下:

1. 把控制調節器上的數碼(溫度)定在攝氏廿度。

2. 接上總電源,冷氣機開動。

3. 冷氣通過冷氣管,室溫降低。

4. 室溫恰低於攝氏廿度。

5. 控制調節器量得室溫,切斷冷氣機的電源。

6. 冷氣機停止製造冷氣。

7. 室溫漸漸上升(室外溫度高於室內溫度,或再加上室內有人)。

8. 控制調節器量得室溫上升,超過攝氏廿度。

9. 冷氣機電源重新接上。

10. 冷氣機開動。

11. 冷氣通過冷氣管……

(以下類推……)

相信這個例子不難了解,以下再用圖表加以分析:

從控制調節器的三項作用看來,它含有三大部分:

1. 測溫儀(測量室溫)。

2. 調節儀(判定預定值與實際值的關係:高於或低於)。

3. 控制儀(切斷或接上電源)。

冷氣機與冷氣管在整個系統來看,只有一項作用:製造傳導冷氣,降低室溫。

再把上項的分析加以圖解及一般化:

應用到我們的例子中:

測量中心:測溫儀。

調節中心:調節儀。

控制中心:控制儀

執行中心:冷氣機及冷氣管。

影響因素:室溫。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見到不少類似的例子,比方:電冰箱、自動抽水馬達、自動電鍋等。值得記憶的是圖三的表例,這個系統有它一定的目的,調整室溫,具有一個完整的自我控制系統。任何一個中心出了錯,都能使該系統失效。

牧靈工作也有它一定的方法及目的,它的方法及途徑是「傳」,它的目的是「使人信服」。既然用到方法,我們便能循上述的原則探討得失。接下去的分析並沒有死套公式,而是做個引線。每一個做牧靈工作的傳教士有自己特別的情況,只有當事人自己下功夫才能收效。

我們用最普通、最常提到的項目為例:講道、家庭訪問、間接傳教、統計數字、彼此合作。

 

二、講道

A. 口傳—傳教士的一項重要工作

語言是我們人與人來往最直接、最方便的媒介。古人說:「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正點出語言的功效。

傳教的大前提是傳的人本身的信仰,尤其在口傳上,有口無心,聽的人自然不會信,聽眾是不易受騙的,有時一下子便覺察,有時過了一段時間才覺察,總而言之,要想藉「口傳」來使人信,必須自己要有篤實的信仰,否則,準備再充分,資料豐富,口才再好他是枉然。

講道的人先在自己腦海中有了構想,這個構想可以是在十分鐘內湊起來的,也可以是十個鐘頭準備出來的。然後用言詞把它表達出來,總的人收到這項資料,在腦海中也形成構想,如果這個構想能發揮作用,於是他信了。至於是否發揮作用,影響的因素很多,比方傳教士本人的信德;傳教士的行為;聽者的家庭背景,工作環境,人生體驗等,然而這些不在本文的範圍之內,本文要追究的是:若要我們的口傳與其他因素一起發生作用 ,則必須使傳教士的構想進入聽眾的腦海中——也形成構想,否則便失去了我們動口的意義。

在講方面要顧及聽眾的背景,要明瞭聽眾收聽的頻率範圍(把聽眾暫比做收音機),超出這個範圍的節目,他是無法收到的,論及這個範圍的內容可以是:

1.推論的能力:

a 對推論能力低的:講道詞的結構可以是: A→B→C→D→E→F→G

b 對推論能力高的:可以是 A—→C—→E—→G

2.習慣用語及觀念:

我們在講道中固然可以引入某一個新的觀念或術語,但原則上是越少越好。切忌口若懸河,用許多外來語及專門術語,一來表示自己的才華,二來表示天主道理的玄妙。工人有工人的一套常用語,農人和學生也有他們的一套常用語。比方在教室裡,一個學生嘀咕了幾句,旁邊站了一位老師,每個字他都聽到了,但若末經思索,也許還莫名其妙;但是在旁邊的另一位學生聽了之後,卻早已心領神會了。

3.舉例:

例子若能切合聽眾的生活背景才能引起共鳴,有一個對日常生活陌生的例子必須先詳加解釋,否則越引越糟。

其他值得注意的地方還有很多,讀者可以設身處地,或去聽幾次同道的講道,然後應用到自已身上。必會有更豐富的心得。

B.主日通理

一篇道理是否收到效果或引起共鳴,往往無法做一般性的鑑定,「天主的國就如一個人在地裡播了種,不論黑夜白日,他或是睡著,或是起身,種子發芽,生長,他卻不知道」(谷四,26~27),但其反面我們卻往往可以察覺。今以講道中的瞌睡為例說明。

一篇冗長枯燥、沒有內容及系統、東拉西扯的道理很能引起聽眾的睡意。假使聽眾中有幾位已深入夢鄉,三分之一有規則地頻頻點頭表示贊同,另外三分之一在東張西望玩弄扣子,剩下的三分之一雖似凝神細聽,腦中卻不知道在想什麼;那麼,這位講道者可能已經到了「必須」自我檢討的地步了。因為,按催眠術的觀點,他的道理已有很深的功夫,但是做為宣道,則已接近「完全無效」的境界,講的人與聽眾之間的「資料傳遞」已經中斷。

臺灣的氣候炎熱,講道中不免有人磕睡,這往往不是講道者之過,為了給「資料傳遞」舖路,不妨加入幾帖提神劑(笑話之類)。有時也在於個人或當時的情況,比方:聽眾之一,工作過度,睡眠缺乏。這種例外總是會有的,像保祿宗徒這樣的大佈道家,在他講道時還免不了有人磕睡哩!(宗廿, 9)。

有的人講道,聽眾總是聽得津津有味,固然,這是個好現象,這樣的佈道者更當多下功夫準備,以使聽眾能多收益。我們收看電視節目,知道有所謂的「消遣性節目」,有「教育性節目」,有時兩者都令人全神貫注地去看,但是看完之後,前者沒有下文,而後者卻產生某特定的後果。一篇精彩動聽的講道,有時只具備了「消遣性」而沒有「教育性」,有口才的同道不可不察。

講道的效果往往是累積起來的,一個沒有演講天分的傳教士照樣可以有豐富的成果,因為他的一言一行都是活的講道,能補充主日道理的不足,同樣能打動人心,教友聽了道理當時沒有反應,但在某一定情況中卻能產生共鳴。「那護慰者,就是我父因我的名而將派來的聖神,祂要訓誨你們一切,並提醒你們想起我對你們說的一切」(若十四,26)。

C. 要理班

在傳教區,成人及兒童要理受到同樣的重視,藉著要理班,我們要為望教的打好信仰的基礎。

做為口傳的一個形式,要理班的效果該比彌撒道理的效果好。因為,聽眾的人數少,聽眾背景的分歧性也小,講的人比較容易了解聽眾的生活背景,容易講出因人制宜的道理。

照唸「要理問答」曾造就了不少「一年教友。」——信仰根基不深、只做一年教友。

在要理班中,若講道者在結束前問道:「對今天的道理,大家有沒有問題?」假使聽眾皆不作聲,有的同道不免沾沾自喜,認為已經大功告成,殊不知:

1.聽眾對剛才的道理根本未聽,無從問起。

2.聽眾倦於發問,因為回答不是:「這點我以前已經講過,你不妨自已再複習複習就會明白了!」就是:「這點以後還會提到,不必著急。」

3.聽眾不必發問,因為答案永遠是:「這是教會的道理,信了就好,不必深究。」

4.聽眾怕發問,因為一發問,講道的就會著急甚至不高興,認為聽眾目無尊長。

5.聽眾有出卑感,怕別人笑自己無知。

換言之,問題多得是呢!引起發問,一方面可以知道自己所講的道理有什麼地方不完整,而予以補充。另一方面是:

1.認識聽眾的最佳途徑。

2.設立「內環系統」的好方法,可以知道自己播出的資料有多少已經被聽眾接收。

3.吸收聽眾的常用語,進入聽眾的生活圈子。

「的確,我固然是自由而不受人管束的,但為了爭取更多人信主,卻作了眾人的奴僕。對於猶太人,我就使自己如同猶太人一樣,以便爭取猶太人;對於隸屬法律的人,我雖然不屬於法律,卻同隸屬法律的人一樣,以便爭取隸屬法律的人;我本來是屬基督法律管轄,不是沒有天主法律的,可是我對那些沒有法律的人,自已的舉止如同他們一樣,以便爭取沒有法律的人。對於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以便爭取軟弱的人。總之:對於無論那一種人,我就做那一種人,以便儘可能拯救其中若干人。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福音,以使能分享它的神恩。」(格前九,19~23)

三、家庭訪問

家庭訪問是建立內環系統的另一個好方法。傳教士能藉它體會出教友對他信賴的程度。家庭訪問不是去追查:上星期為什麼沒來進堂或開會;而是要和教友打成一片,分享教友的憂喜。

「是誰軟弱了,我不感覺到同他一樣地軟弱呢?如有人失足墮落,我不憂心如焚呢?」(格後十一,9)

若要透過家庭訪問來建立內環系統,必須要排除教友對傳教士來訪的「戒心」,換言之,傳教士的來訪與查稅員的登門迥然不同。某地有個教堂,鐘樓裡的那口鐘非常古老,相傳有千年的歷史,遠近馳名,因此遊客如織。有一天,來了很多觀光客,其中一位向恰好在場的本堂神父問道:「我們名聞這口鐘的歷史,即從來沒聽過它的鐘聲。」這位本堂神父答道:「這口鐘我們是輕易不敵的,只有在:空襲警報、失火時、有瘟疫時,或有特別大的災禍時才敲,對了!我差點忘了!還有在主教來視察時也敲!」聽眾先是一愕,繼而禁不住要捧腹大笑。傳教士做家庭訪問若要拉空襲警報,那麼這位傳教士似乎該研究一下其間的道理了。

如果一位傳教士在某家教友那兒訪問,這家人一點不被驚動,就如一位熟悉的親戚來訪那麼自然,那麼這位傳教士在這家有了一個好的開始。

「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若十,14)

在家庭訪問時,可以發掘出教友心靈的需要,可以找到主日道理的材料,可以協調教友與傳教土的關係,可以造成「一家人」的氣氛,可以栽培關心教會發展的教友,「家庭訪問」是傳教士自己的一面鏡子。

四、間接傳教

有的人喜歡分出「直接傳教」與「間接傳教」,把不直接在堂區任職的傳教工作視為間接傳教。間接傳教的方式有很多,以下只提出「教書」為例。

教書本身並傳不了教,有的人這樣想:若一位傳教士能頂著教授的招牌,用某一項專門的學識先在學生中建立權威,然後說:「耶穌是救主」,那麼大家就很容易相信了。這個想法的用意自然很好,只是有玷污神聖福音之嫌:

「弟兄們,請你們考慮一下,你們中間蒙召的人;按血肉之軀的看法來說,明智的沒有多少,有勢力的沒有多少,出身高貴的沒有多少。可是塵世愚笨的,天主卻揀選了,使明智的慚愧;塵世軟弱的,天主卻揀選了,使剛強的慚愧。」(格前一,26~27)

「我的言論和我的講道,並不是由於智慧而能說服人的,而是依據聖神和德能的明證,使你們的信德並不基於人的智慧,而基於天主的德能。」(格前二,4~5)

一個傳教土若教書的話,第一自然先要把書教好,才能談到傳教;否則,「誤人子弟」所造成的反感及反效果,可以泯滅其他的努力及功夫。

教書傳教士所具有的優點是:與學生接近的機會多了,能透過與學生的接觸而施以「言傳」及「身傳」。假使一位教書傳教士與學生毫無「個人」接觸,甚至與單生關係十分惡劣,那麼還是另謀高職為妙,尤其在今天,老師與學生的關係本來就不是容易搞好的。

假使一位教書傳教士體會出:在學生的心目中他不但是一位「老師」,也是一節「傳教士」——傳揚福音的人,那麼他書可算是沒有白教。

教書的傳教士所要的自我控制系統比較單純,雖然傳教也不簡單,但是學生到底是各階層中最單純的,教書傳教士要有很大的耐心及毅刀,教出功課好的學生還不為功,教出好的教友才是最大的收穫。

「真的在我等主耶穌面前,當祂顯現的時候,誰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的喜樂,我們矜誇的冠冕呢?還不是你們嗎?是的,你們是我們的光榮和我們的喜樂。」(得前二,19~20)

五、統計數字

一個系統內的影響因素所表達出來的往往是數字。比方我們在引言中所採用的例子,攝氏溫度的度數是整個系統內有決定性的數字。

但是在牧靈上,數字所扮演的角色不像在機械化的領域中那麼重要及富決定性,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內做為參考,而不能直接當做指南,我們用以下的例子說明:

1.領洗的數字

這個數字按牧靈觀點來看能代表的不多,既不能評斷某傳教士的功效「我感謝天主,因為你們中間,除了克利斯布和加約兩人以外,我沒有給你們任何人付過洗,以免有人說:你們是因我的名才領了洗。是的,我也給斯德法納的家人付過洗,此外,我就不記得曾給別人付過洗了。」(格前一,14~16),也不能襯托出該地教務是否真的發達(救濟品?)。在老教友多的地區,這項數字說明的是該區嬰兒的出生率。

在傳教區中,成人的領洗數字仍可列入參考,它能間接反映出我們的牧靈工作的方向:很高的領洗數字不「絕對」證明我們牧靈工作的成功;很低的領洗數字也不「絕對」證明我們牧靈工作的失敗。這項數字要和其他數字並列比較。

2.復活期領聖事的數字

這個數字所包含的內容比領洗的數字要充分些,因為有個時間因素在內——至少一年一次,證明教友與堂區還有最低限度的接觸。換言之,假使領洗數字高,領聖事的數字也成比例上升,我們可以說該堂口的教務在積極發展的狀態中。假使領洗數字高。而領聖事數不按比例上升,那麼該堂區的傳教工作「可能」流於表面(救濟品?留學?)

3.參加堂區活動教友的數字

  A. 靈修活動(如退省、進修、查經班等)

這項活動的參加數字可取之處甚多,因為,活動本身的吸引力不大,來參加的人內心多少帶著一份信心——縱然還不太堅強,這項活動能引發許多其他的活動。

  B.愛德的活動(如募捐、貧病服務等)

這項活動的吸引力要比前者大,內容也豐富,行愛德是實踐的功夫,有能持之以恆是個非常有靠的數字,是向外傳教最有力量的數字

  C.一般性的服務(如聖堂澗潔、佈置、美化的工作,或在其他活動中的零星工作)

這項數字所代表的往往是沒沒無聞的一群,他們的功績不引人注目,他們的信德是篤實的。如果這項數字高,證明該地傳教士的「功力」深厚。因為主說:「右手所作的不要讓左手知道」。( 瑪六,3)。

  D.傳佈聖言(證道、兒童要理等)

這項數字的高升,表示該傳教已有了很具體的傳教成效,教友的責任感及心火在下一代及外教人中顯露出來了。教友不但聽了道理,接收了道理(吞),也能消化之後傳佈出去(吐)。

  E.開會:

   a「只」開會的善會:

這項數字自然高了也沒用,太高的話反而有「法利賽」的傾向,不可不戒。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不如不開會。

   b 真幹事的善會:

開會是為了擬定具體工作的方針,它的與會人數,參加是否踴躍值得重視。若該數字降低,則應查其間的原因,設法補救,往往是人為因素在作祟。

  F.遊藝活動(郊遊、同樂晚會等)

這項數字若高,證明在一個新開堂的地區有了好的開始及引線,但還不能代表成果。要知道成果如何還得參看其他數字。若歷年來這是諸數字唯一高的數字,那麼該堂區的傳教工作有偏於表面化。

  G.主日進堂

這項數字的重要性不必強調,大家都知道,影響因素卻非常多,不擬在此詳述。

上面的例子並不完全,只能供做參考,其他可以用來借鏡的還有:教友拜訪傳教士的數字、堂區中舉辦某項活動的次數、教友與本堂神父不和的次數、教友介紹望教的數字、教友提供建議的數字等,讀者一定還能想到更多的、富代表性的數字。

六、彼此合作——交換經驗

「你們去使萬民作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的名,給他們付洗。」傳教的工作自古便強調要合作,故能削減傳教功效的莫過於傳教士之間的不和及分離。身教的影響力往往大於言教,教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在方法上,彼此的琢磨更是不有缺少。劃分堂區的範圍及工作的不同,主旨是在於責任的劃分,而不是要在傳教士之間劃出一道界限。

「交談」是今天很熱門的名詞,「上下」的交談,「左右」的交談,形成一個很好的趨向,無形中,可以排除「隔膜」及「官僚作風」,可以促進兄弟間真正的友情,建立一個完美的「內環系統」。

司鐸進修班及修女進修班是我們彼此切磋的開端,在進修班以外的時間我們也能進修,專家只能提供「一部分」的資料,別的資料要自己下功夫去找、虛心去學,人人各有長、短,總有可取之處。

在各種機會中,我們該勉勵去做學生,虛心去學別人的長處;也勉勵去做專家,把自己的一份經驗貢獻出來,讓別人做參考。這點不但適用在牧靈方面,在個人的靈修方面也很適用,「萬能」的神師很少,而我們在靈修上卻十分需要別人的指導,這方面我們可以多向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弟兄學習。

七、樂觀?悲觀?

許多傳教士在看了某些統計數字之後,往往唉聲嘆氣,認為時下教務不振。其實,統計數字只可以做為方法檢討的參考,不該是我們樂觀或悲觀的因由,況且,統計數字沒有仔細的剖析非常容易騙人。比方:

一個教育心理學家對一萬名兒童做了智力測驗,結果,他的斷語:

1.智力高的兒童:百分之二,

2.智力中等的兒童:百分之十,

3.低能兒童:百分之八十八。

從這個統計來看,前途實在不很樂觀。

另外一位教育心理學家也用完全相同的測驗方法,對原來一萬名兒童做了智力測驗,他的報告卻是:

1.智力高的兒童:百分之十五,

2.智力中等的兒童:百分之七十,

3.低能兒童:百分之十五。

從這項數字來看,前途並不悲觀。

有的讀者也許已經體會出其間的奧妙,的確,關鍵的所在不是兒童到底聰明與否,也不在方法而是在對智力高、中、下所定的標準上:這兩個人所得到的初步數字幾乎完全一樣,但是,第一個學者定的標準遠高於第二個學者定的標準,所以才有不同的百分比,產生了樂觀與悲觀的傾向。

有的人很喜歡在教會報紙上或言談中比較:民國XX年的領洗數字是XXXX,民國xx年的領字是xxx。其實,這不代表什麼,深深了解「救濟品」 一詞的同道相信都會有同感。若真要引用數字的話,絕不該只引用某「一」項數字而做片面的結論,應該要參考其他的數字。

前途的樂觀與否取決在我們工作的本質,耶穌自已為我們放下了基石,自已為我們做了榜樣:「僕人不會大過他的主人」(若十五,20)。

再看看保祿的教訓:

「直到如今,我們又饑又渴,赤身裸體,飽受毒打,漂泊流浪;辛苦勞碌,親手工作。受人辱罵了,我們祝福;受人迫害了,我們容忍;受人詆毀了,我們溫言相對。我們成了世界的垃圾,人間的渣滓似的;直到現在。」(格前四,11~13)

「無論在榮譽或羞辱中,無論我們的名聲或好或壞,我們都正式表示是天主的服務者;人們把我們看作欺騙者,我們即是說實話的; 把我們看作不出名的,我們即是出名的;把我們看作臨終的人,我們實際?是活著; 把我們看作受罰的人,我們卻不被處死;把我們看作憂愁的人,我們卻常喜樂;把我們看作貧乏的人,我們卻使許多人富足;把我們看作一無所有的人,我們卻擁有一切。」(格後六,8~10)

若一位傳教士手捧聖體,面前有成千成萬的信友,組成一支浩大的遊行隊伍,他也成了萬人矚目的中心,但他並沒有因而樂觀的理由。另外一位孤獨在聖堂一角呼求上主助佑的傳教士也沒有悲觀的理由,因為我們的希望在上主身上:「祂在我們一切的苦難中,都安慰我們,使我們藉著天主用以安慰我們的安慰,也去安慰處於任何苦難中的人。」(格後一,4)

  註:歡迎讀者直接來信陳示對本文的感想及批評,著者也很需要建立一個「自我檢討」的系統,來信請寄 Bruder Ignatius, 53 Bonn, Adolfstr. 77. W.Germany.在此預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