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神學論集
(1973)p180, 260, 228
   

值得回味的日子

─有感於輔大神學研習會─

 

儘管輔大神學院,為一些人是舊地重遊,但是許多人則認為其中有怡神悅目的景物,有特殊優閒舒適的氣氛,更有新的振奮衝力。

十二日晚報到後,舊雨新知,聚在一起,歡樂談笑,盡情交談。活動節目令人放下忙碌的擔子,漸漸感到輕鬆愉快。有人發現女多男少,認為是重質不重量,大家喜笑,不在話下。在百忙中能獨處尋覓心中的至善──耶穌,確是個人的抉擇、嚮往和幸福。

十三日晨禱後,一片寂靜,張春申神父登台,講演「今日福音批判的問題」。他的語音、態度、整個人都流露看一種真誠,令人心神俱至,傾耳細聽。他的課題分三節:

一、古代教會對福音的基本態度。

二、十九世紀福音的遭遇,及當時產生的證明福音價值法。

三、今日對傳統方法的批評,與福音批判學的需要。

每一節他作了清晰的說明。古代教父們信仰聖經,謹慎嚴肅;如發現其中有矛盾現象,多以「教條主義」的方式來處理,並未作科學性的討論與真正的批判。到了十九世紀,問題就不簡單了。自由派者根本否定耶穌的天主子身份、奇跡及復活等。以後又採用狹義的歷史批判方式,否認福音的價值。正統派學者奮起接受挑戰,說明福音作者,都是直接或間接的目擊證人,所記述的事件更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但是,爭端並未平息,問題?源源而出,如作者的言語、史料的來源、口傳或筆錄的資料等,與歷史批判派的標準,還有差異。傳統的證明已失時效,為了確定福音的價值,必須另覓方策。研究福音的文學類型,分析它的形成過程、編輯工作,都是當務之急。如果這些問題有了滿意的結論,才可評判福音的價值。

休息後,張神父繼有「聖經的靈感與福音批判」,作一番費解的說明。人人承認,聖經是在天主靈感下寫的,但天主的靈感,不僅激動作者的心想與意志,而是整個人,具有作者獨特個性的人。有的作者不但揭開自己的心靡;同時也表達時代的思潮、社會的心聲。一部巨大的作品,需要專長的作者、分類的作者,編輯的時間也較長。了解這些因素,將使我們洞悉福音的形成過程,增加我們對靈感的認識。

十四日房志榮神父面帶笑容,溫文地登台。他的講題是「福音形成史」。全場寂然無聲,人人凝目注視,聚精會神地聽?。他分析福音之作,與今日的著作之異同。每一作者在他寫作之前,定下一中心構思,循?已定的方向,進行寫作。福音的形成,在其編寫的階段,受到某些神學思想的影響和指揮,因此要知道福音的形成,就得知道福音神學。講題分三節:

一、從古代傳統到一九六四年的教廷訓示。

二、近代福音研究所經過的步驟。

三、今日如何講福音的形成。

自古以來,聖經受到信徒的重視:是基督信仰的基礎。一般人都以為,四部福音中的二部為宗徒親自執筆,另兩部係根據伯多祿和保祿的宣講,由二者親信弟子寫成。一九六四年「福音中歷史性的真理」出現,打破了那悠久的傳統見解。明言初期教會,迎合聽眾的心理要求,適合時代的需要,配合既定的目標,而予以選擇、綜合、解釋。近代以批判的態度來研究聖經。批判的方式分源流、類型、編輯。以上方式解決了不少聖經中的問題。近代福音的研究,馬爾谷福音被認為是最早的一部。路加和瑪竇福音都與馬爾谷有關。馬爾谷首先採用福音的說法,意指以口頭宣講耶穌基督,並以苦難與復活揭開默西亞的秘密。

路加所寫的不是一般的歷史,而是救援史。他的編輯工作是循著「路」的概念進行的;分前後兩階段,各有自己的空間:前者是猶太全境,後者是全世界,二者都以耶路撒冷為中心,這兩個階段並不混淆,而有一期待時期為之隔難。我們聚精會神地傾聽?,他滔滔不絕地講述?,頗有專家的風度。大家獲益不少。

王敬弘神父是一位青年才俊,他登台講演「若望福音的結構」。他精神抖擻,想像力充沛,一章一節都清楚地講出來。若望福音的分段、形成、結構與古經前呼後應,透出一個生命之源。

十五日周聯華牧師講演:「從瑪竇福音的編輯要旨看第一福音的神學思想」。他是天主教的朋友,對人對事他有信心,對前途有希望。他主張縮短人與人間的距離,所以他演講的氣氛,非常友善。他指出福音的神學思想,原始教會多採用馬竇福音,因其適合教導的原故。同時馬竇福音對猶太人很有感召力、吸引力。比如耶穌的族譜,猶太人的王,尋找以色列的亡羊,舊約的引用,耶穌與法律,摹仿梅瑟五經,並且用字都能引起猶太人的好感。最後他講到耶穌與教會,馬竇福音第十六章,有點江邊賣水的氣味,大家都哄然大笑。他賣的水,果然是江裡的水。

劉家正修士登台演講對觀福音,他的態度好像要實現人類的凌雲壯志,把對觀事實一一道出,連章節都清楚,不是作了一番惡補,就是孜孜不倦的苦幹,才有了今日的成功。無怪許多神父說,現在的修士有最優良的教育。

十六日張神父講福音的歷史批判。研究史料的形成,或福音作者的編輯工作,都顯示耶穌的一切都是宣講的對象。可是傳統式的證明福音歷史價值已破產,教條主義式解答福音又失時效,歷史批判派大唱高調。其後步特曼把各派搞得方寸大亂,滿城風雨。他看不出歷史中的耶穌,與信仰中的耶穌有一通道,幸而他弟子倒看出了,我們對基督的信仰,有一個歷史的基礎。

施達雄牧師富有幹勁的走上講台,講演牧靈上的應用。他的談話洋溢?熱情,具體地推廣福音,閱讀福音,默思福音,細聽耶穌對今日人的談話。他的助人改過自新工作建基於福音,值得敬佩,值得模仿。

這次研習會的目的是在擴展查經運動,如果人人閱讀福音,家庭、學校、友朋相聚查經,祈禱反省,友善的氣氛就會濃厚,相處的時光就會使人愉快,這世界也會變得更完美,人生也會變得更幸福。

(轉載「鏗聲」民國六十二年四月份19─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