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神學論集
(1973)p285-297
   

聖神同禱運動

 

聖神同禱運動本身很有介紹的價值。我們知道,基督教中有些派別是在聖神同禱運動下成立的,這些派別目下擁有一千二百到四百萬的人數,而人數至今還一直不斷的增加,比起別的教派之增加率竟有九倍之多,這是基督教中的一個特殊現象。同時我們也知道,自從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我們天主教會內也特殊地興起一種對天主聖神的敬禮,這就是所謂的「聖神同禱運動」。我的介紹將分成兩部份來講,第一部份是介紹聖神同禱運動的歷史,第二部份是對於這個運動的神學評價,看看聖神同禱運動在神學方面如何的被批判。

聖神同禱運動有三種不同的派別名稱。第一種名稱是從一九零零年開始,在基督教中產生的某些教派,它們是一種獨立的派別,便是今日「主的聚會所」(Assembly of God )一類的教會團體。以下我們通稱它為「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這是指一九零零年後,為基督教裡的教派而言。第二個派別我們叫它為「基督教的新聖神同禱運動」。這是在一九五六──七年以後,基督教裡──即長老會,路德會或聖公會──所有的一種運動:他們保持自己的教會而不放棄,可是?共有著一種聖神同禱運動。第三個就是自一九六七年以後,在美國天主教開始醞釀的聖神同禱運動,我們叫它是「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顯然地,聖神同禱運動的歷史有幾個明確的派別,所以我將在第一段中介紹這三個聖神同禱運動的歷史。

首先我們看看「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的來龍去脈。這個「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在思想方面有兩個特點,一是對聖經的註解採「基本主義」(Fundamentalism ),即是相當的按照字面去解釋,態度也十分保守;第二,在宗教生活方面他們是屬於「興奮派」(Revitalist),注意宗教的情緒,興奮的表達,並且要求在祈禱中具有宗教經驗。這是原始聖神同禱運動的兩個特點。究竟它是怎麼樣產生的?在美國衛理公會中有一派「神聖派」(Holiness),對於衛理公曾的創辦人衛斯理思想中的「整個的成聖」特別注意。一個教友除了領洗外,還需另一個新的經驗──「整個的成聖」或是「第二度的祝聖」。有了這樣的「第二度祝聖」的人,再也不會受到許多罪的騷擾。對此還有一個很普遍的名稱叫做「聖神內的洗禮」 (Baptism in the Holy Spirit)。不過衛理公會內「神聖派」的人所要求的「第二度祝聖目──在聖神內的洗禮,完全是屬於內心的經驗。

原始聖神同禱運動的成立:在一九零零年帕亨時(Charles F.Parham)在美國堪薩斯城創立了一所聖經學校,校內共有三十多位男女教友學生。有一次他們研究聖經的時候提出了一個問題,要求同學們回答:就是所謂「第二度的祝聖」或是「在聖神內的洗禮」,究竟在聖經裡給了些什麼樣的標記?他們根據宗徒大事錄第二章至12節:天主聖神降臨的記錄、第十章44~48節:伯多祿跟科爾乃略領洗以後的事件以及第十九章~至7節:聖保祿在厄弗所付洗的這件事情。根據這幾節,他們發現,在聖神內的洗禮有的記號是「異語的奇恩」。當這三十位教友在學校中研究聖神洗禮的標記後,他們有著一股熱潮,大家幾天不斷的祈禱,求天主聖神給他們洗禮,求聖神的降臨。一九零一年一月一日,有一位女學生奧斯納(Agnes Oznam)在祈禱中祈求帕亨給她覆手,在覆手的時候她經驗到聖神的洗禮,之後,她開始講異語。幾天後跟她在同一個學校的三十多位男女同學都有了這個講異語的奇恩,從此,聖神同禱運動便出現了。

但是我們必須分辨清楚,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與衛理公會的「神聖派」注重的「聖神內的洗禮」已經有了基本的不同。神聖派所講的聖神內的洗禮是內在的祝聖,而「原始的聖神同禱」則認為聖神的洗禮為領受的人來說,是一個新的天主聖神降臨,它的效果應當如同宗徒大事錄土裡所講的,如同宗徒們經歷到的有講異語的奇恩。同時,在領受了聖神的洗禮後,這個奇恩的更大特點是能夠治病,在宗徒大事錄三:1~10;四:30;五:12~16節裡顯示了宗徒們具有治病的奇恩。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從此以為「在聖神內的洗禮」使用異語是一個正常的標記。就像宗徒們領受聖神降臨一般,領受「在聖神內洗禮」的人也跟宗徒一樣的領受天主聖神降臨,所以在這個領受中開始有了講異語的奇恩,它長時期的停留在人身上。這是一九零一年一月一日起的演變情形。到了一九零六年,從堪薩斯城把這個運動傳到了加利福尼亞的洛杉磯,有一位著名的宣講師塞蒙(W.J. Seymour )受到原始聖神同禱運動的影響而開始宣講這個運動,為一般人所做歡迎而成功。不過我們應當注意帕享和塞蒙開始宣講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時,他們從來無意要建立一個在某督教務內特殊的教派,然而這個運動發生後,有人鼓勵,有人拒絕,自然的他們聚集成一個特殊的團體。今天來自「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的教派人數有一千二百萬到四百萬之多。這是原始聖神同禱運動的歷史。

第二,「新聖神同禱運動」的來源。新聖神同禱運動的歷史不很長,僅有十五、六年。就是在一九五六、七年在基督教會裡產生的聖神同禱運動,參加這個運動的人仍然屬於自己本來的教會,參加自已教會的禮儀,除此之外,他們另外參加祈禱會,在祈禱會中求「在聖神內的洗禮」,也求所謂講異語的奇恩。這是過去的十五年中在基督教會不同的派別裡的現象,參加的牧師很多,他們還是在自已的教會裡面擔任職務,另外再參加這樣的祈禱會。不過,在基督教會裡有一些人對於「新聖神同禱運動」的態度是相當消極的,有名的如加州的英國教主教派克(James A. Pike)對於新聖神同禱運動相當的反對,甚至以牧函稱「新聖神同禱運動」是異端的萌芽。事實上,牧師們仍繼續參加、組織這樣的祈禱會。有的牧師因為這樣的原故而被主教停職,可是到今天,統計基督教新聖神同禱運動裡的人物,牧師很多,英國教的牧師就有七百多人,其他的大概有一千多人。這是基督教裡的新聖神同禱運動的始末──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它是一個運動而不是一個新教派。

接下來就是天主教裡的聖神同禱運動。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是受到基督教的「新聖神同禱運動」的影響,一九六七年,有四位Duquesne大學的教授讀了有關新聖神同禱運動的書,也想在他們的地方建立起這樣的組織,所以有幾次他們就和基督教聖神同禱運動的人物一起來做這種祈禱會,並且也祈禱,求他們覆手。四人中的一位也獲得異語的奇恩開始講起異語來。因此在該校學生和教授中間,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遂盛行起來。從一九六七年開始,這個運動發展到其他大學中,他們願意給天主教裡的聖神同禱運動取一個新的名字,叫做Catholic Charismatic Renewal 「聖神同禱會」,這是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勁,它發展得非常迅速,一九七一年,換句話說,即在四、五年之後,六月十八至廿日在美國公教大學舉行五週年會議,即有四千人報到參加,其中四分之一的神父修女來自美國和其他地方,有十一個國家的代表赴會。今天,關於這樣的組織已經有了一本雜誌New Covenant,報導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

在美國的天主教聖神同禱運動,跟基督教的新聖神同禱運動的方式相同,並不脫離教會反而共融於教會,他們參加本堂的禮儀和祈禱會。這個祈禱會一般的方式是:讀聖經、唱聖詩及祈禱──在祈禱時有時會有異語的祈禱,有時?沒有──之後是作證、宣道。在祈禱的時候也如同基督教的新聖神同禱運動一樣,能夠去請求在場的人為他覆手,將雙手放在肩上,請他為這個人祈禱、治病,或求聖神內的洗禮。異語祈禱不是常有的,如果有也當作正常的一件事,然而講異語並不是在聖神內洗禮必須有的標記,異語是一個恩惠,在聖神內洗禮不一定要有說異語的現象,可能這是與「原始的聖神祈禱運動」不同之處。一九六九年十一月,美國主教團對於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發表了一篇宣言(主教團對於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究竟持什麼態度,見下文)。總之,在講述聖神同禱運動時應分辨清楚,什麼是原始的,什麼是基督教的,什麼是天主的聖神同禱運動,三者各不相同。

第二部份我們要對這個聖神同禱運勁,當然是針對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和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做一個神學方面的評價。在這一部份我們要提出四個問題:

(1) 這聖神同禱運動對於天主教的信仰,是否存有危險?

(2) 聖神同禱運動對於天主教的團結,對於它的一體性,是否存有危險?

(3) 聖神同禱運動中是否有?不良的神修因素?

(4) 聖神同禱運動是來自天主聖神的工程嗎?

關於第一個問題:聖神同禱運動是否對信仰存有危險?在這個問題中我們應分辨清楚的是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與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在某幾點上有顯然的不同: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對於領洗聖事,認為一個成人要皈依基督,必須在一個很深的信仰中,水洗只是一個外表的記號。他們更強調嬰孩的領洗是無用的,因為嬰兒沒有信仰行為。關於這一點,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主張不同:假如講嬰兒的領洗是無用的,則跟我們教會宣講的道理不相符合,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根本不接納這一點。

第二點是關於所謂的「聖神的恩惠」,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認為:人的領洗重生是受到聖神的影響,可是要得到聖神的「恩惠」,一定要在聖神的洗禮中,在教友身上有天主聖神降臨的經驗,才算有天主聖神的「恩惠」。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不這樣解釋,因為在領洗中我們已經領受了天主聖神的「恩惠」。

在第三點上,兩派的區別更為明顯。關於在聖神內洗禮的深厚經驗,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並不視講異語為必須有的記號,你沒有這樣的記號並不表示你沒有受到天主聖神的洗禮;而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則把講異語當作在聖神內洗禮的記號,所以我們知道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在道理上與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有不少的出入,這也是美國主教團在他們的說明中特別強調的。

不過,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裡所謂的「在聖神內的洗禮」究竟應當怎樣解釋?大體而論,我們說:凡參加了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的人都承認具有一種叫做「在聖神內洗禮」的經驗。這種經驗不光是他個人身上體驗到,在他人身上也可以觀察到:有這樣經驗的人實在體驗到天主在他身上的工程讓他更接近天主,在祈禱中尤其對於聖經的語言發現了更新更真的意義,並且度著一種作證的生活,面對許多的挑戰,在經驗中可以看出來有著非常良好的表現。在不少次天主教的聖神同禱會中也有著講異語的特徵。這個運動對信仰有沒有危險,應當先對這樣的經驗予以解釋,事實上神學家認為這個經驗的解釋是講得通而合理的,就是說我們在領洗皈依耶穌基督之後,天主聖神已經臨在,這個臨在顯然的在一位教友的生活中能夠產生一個深厚的過程;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由比較淺的臨在進到一種經驗性地體驗到天主聖神在他內的工程。所以說有這樣的經驗在神學理論是說得通的,毫無危險的。而且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中,認為「聖神內的洗禮」是一個人的宗教生活在新的過程上的一個開始,在他的祈禱生活、辨別神類的效果上不斷的進步。不過,具有這樣經驗的人都知道他仍應參加教會內的禮儀,參加主日彌撒;除了這些外,他們還需要團體中間的支持,就是祈禱會在祈禱中多次的支持他,使他很久的體會天主聖神的洗禮的經驗。神學家對於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所有的方式,從未說有危險的現象存在。

只有一個問題引起神學家的爭論,就是名稱問題。個人參加祈禱會,所謂「在聖神內洗禮」的名稱,有的神學家很不贊成這樣的稱呼:一個問題是有?這樣的經驗,另外一個問題則是把這樣的經驗叫做「在聖神內的洗禮」。神學家們認為,在聖神內的洗禮不是別的,就是我們教會叫做「進教的聖事」:聖洗與堅振,稱之為「聖神內的洗禮」。宗徒大事錄八16中,我們一般講是堅振聖事中領覆手禮的人經驗到天主聖神的臨在。為什麼有些神學家不喜歡把在祈禱會裡面聖神內的經驗叫做「聖神內的洗禮」呢?就是因為這裡容易造成一種混亂。我們在聖洗聖事內,在堅振聖事內已經領受了天主聖神,如果一定要把有經驗式的領受聖神叫做「在聖神內的洗禮」,會給人一種不正確的想法:領洗和堅振聖事不是真正的領受聖神,並使人在聖神內的了。所以這只是一個名稱上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對四個問題之第一個的回答是:沒有危險,它的基本態度跟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不完全相同,惟一的困難是關於「在聖神內洗禮」的名稱。對於經驗,則是非常的正統,在我們的教會內能夠更深的體驗到天主聖神的臨在。對於第二個問題:聖神同禱運動對教會的團結一體是否會發生問題?現在我們也分辨出來。我們知道,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興起之後,曾經受到他人拒絕,他們自己建立了在基督教會裡的教派,這個教派不斷的增長,所以曾給別人一種錯覺,好像這個團體對於合一大有問題。於是我們要問:天主教的五、六年或六、七年的聖神同禱運動,是否危及教會團結呢?有些人已提出了警告,認為聖神同禱運動的祈禱會中有某些現象使他們有一點恐懼。比如在祈禱會中,經常可以觀察到常常是同樣的人在講話,好像女性不太發言,並且在祈禱會中,有一些沒有受過神學訓練的人擔任領導人物時,對神父所提的竟見不加尊重。這是比較細微的觀察。不過大體上,我們承認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對於天主教的權威倒是相當合作。有一位對聖神同禱運動研究有素的麥克道納爾(Kilian McDonnell) 說:他觀察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對於教會的組織、權威,反而更加尊重,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並沒有過去所講的「地下教會」的現象。我們現在發現,同樣的聖神同禱運動,在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中叫它們紛紛建立不同的教會;而在天主教的教會裡,反而跟教會的權威密切合作。所以,我們的結論是這個運動的本身對於教會的團結並沒有破壞性,而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之所以會分裂,是他們本來的教會對於權威不予注意、對於道理上的過度自由有以致之。天主教會本身對於信仰和組織相當嚴密,因此聖神同禱運動能夠保持跟教會的管理合作,不脫離軌道之外。所以我們的第二個答覆是這樣的:經過五、六年之後,當然時間還是很短,我們看不出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跟教會的團結有些什麼衝突,在現象上顯示的?是二者更積極的合作,相互貢獻益處於對方。

現在我們進到第三個問題,這些聖神同禱運動是否有一些不良的神修因素?這裡有許多不同的意見。在美國有一位相當有名的社會學家兼神學家葛利雷(Andrew Greeley),他在‘NCR’這很前進的神學報紙上,對聖神同禱運動有這樣的批評:他認為聖神同禱運動裡有講異語的現象,因此這個運動的神修是不健康的,異語的現象是感情的騷擾,不是來自天主聖神,天主聖神不會用這種奇怪的行動.來通傳祂自己。他並且說這些異語是由於人極大的「易感性」而講出的,他甚至說這許多異語的現象會引人走到歇斯底里亞的程度。所以他認為聖神同禱運動沒有什麼危險,只是在神學上相當的不健康,這是葛氏對於聖神同禱運動一些現象的批判。可是就在NCR,奧康南(Edward O’Connor)說:根據心理學的研究及自己三年的觀察,感情的騷擾和講異語完全是兩回事。在三年觀察下,他發現精神正常的人有這樣的異語,他有這樣的奇恩之後仍是正常的;有一些精神錯亂的人如果發生異語的現象,最後終究會被人看出來精神不正常。所以可知這位反駁者的意思,異語的現象不可抽象的捏造為精神錯亂的現象,因為事實上精神很正常的人有了這個異語的現象後,仍然是正常的,不正常的也終究會被人識破。對聖神同禱運動真正的研究的人是位女士,名叫海恩(Virginia H. Hine)她是一位心理學家,曾經將很長的研究發表在一本有名的心理學雜誌上。她的研究對象是異語現象,她做了很多的參考、觀察而描寫「異語」。講異語的人有的時候說得很短,有的時候說得很長,達一小時之久,然而令人難懂的是這些話具有一定的格式和韻律,而且不同的人講異語也具有不同的格式,有的時候會同時使用兩種不同的格式韻律;至於那些講異語的人他們自己的感覺是有一種來自別的世界的力量,叫他讚美,讓他在講異語中感到快樂和平安;同時,講異語的人有些是自由的,有些?覺得不自由,然而講異語的人從來不喪失他自己的意識,他知道自己在講。她的觀察結果,異語具有上述諸現象。她對異語的現象做了這樣的描寫之後,認為在十九、廿世紀把這種講異語的現象看成精神分裂或者是歇斯底里亞;今天我研究聖神同禱運動的現象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絕不能濫用這種心理學上的精神分裂或歇斯底里亞來解釋這個異語。因為她參加過三個聖神同禱運動的團體,這幾個團體都很正常,並沒有因為講異語而招致病態,所以她對於有人懷疑「異語是情感方面的不正常」或者是一個「易感性」,在基本上來說,她到現在的態度是消極的。換句話說,做為一個心理學家,她的材料不足夠叫她肯定「講異語是易感性、是精神方面的不成熟」;相反的,她在這幾個團體中看到的是正常的現象。

由她的觀察我們所得的結論是:這聖神同禱運動裡是否有著不良的神修或精神上的不成熟、分裂等,不可先天加以肯定;相反的康南所有的觀察和海恩所做的研究只有更增加我們的信心:聖神同禱運動的現象是相當正常的,掃除了一切疑慮;當然,例外的現象則又當別論,所以我們對第三個問題的答覆也是消極的。

第四個問題,包括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到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這一切是不是都是天主聖神的工作?我們分積極和消極兩種答案。消極的是有些人提出一些困難,我們看保護聖神同禱運動的人是怎麼樣回答;積極的,是我們把真正研究的人的成果拿來回答。

消極的第一個問題是:自一九零零年以來,在我們相信耶穌基督的教會中,有這樣的一個現象發生,它是不是來自天主聖神的呢?有些人甚至天主教的人會講怎樣會在一個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的教會,或者主的聚會所有著天主聖神領導他們運動?這好像是一個困難。事實上,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已經夠清楚了。因為大公會議清楚的承認天主聖神能夠在別的教會裡有祂的活動,所以祂能夠在一九零零年時在那樣一個團體中開始祈禱或很深的經驗的活動;當然,這並不是意味天主聖神在這群人中開始一個運動之後,他們所講的道理就該全部接受,這是另一問題。所以消極方面回答第一個問題,天主聖神在別的教派中開始這樣的工作為我們今天是容易接受的。

第二個問題,就是說有人把聖神同禱運動比作在我們教會歷史中常有的一種情感主義派。事實上,我們不可忽略宗教的情感,天主聖神能夠在這一群人身上、情感上幫助他做某一種的祈禱。一是在情感主義上所有的思想或教義方面的偏差,另一是,既然情感是人的正常因素,天主聖神能夠通過它在教會裡做一個祈禱的運動,所以第二個消極的困難,也不能因為某一些情緒方面的表達就下斷語說一定不是來自天主聖神。第三個消極的問題:有人認為是過去一千九百年天主聖神不來運動,如何在最近幾十年才紛紛開始?好像有一個不信的消極態度。有這種想法的人也未免太自負了,因為天主聖神有祂的自由,祂要在什麼時候興起什麼運動,我們是無法先天知道的,因為某一個時候有著一些新的因素產生,就肯定它一定不是來自天主聖神。這是對於三個困難的消極回答。不過積極的對於聖神同禱運動是否來自天主聖神,我們試舉以上提及的本篤會士麥克道爾的研究來看。

他跟一位人類學家一起去做聖神同禱運動的研究。他自己參與了聖神同禱的運動,不過他從來沒有受過聖神洗禮的經驗,所以他並不完全牽涉在內,多少還是立於觀察者的地位,所以他的研究並不是只靠聖神同禱運動上所有的文件,而靠自己親身的經驗和觀察。他的研究中所得到的結論是這樣的:他按自己的觀察判斷,發現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裡面,異語的現象是真實的;並且參加這個運動的人,經過聖神內的洗禮,很明顯的在生活上有了一個變化,就是在宗教生活上益發的虔誠,而在倫理生活上也有良好的轉變,人際關係上更是能夠愉快的與人來往。參加聖神同禱的人在這個經驗之後,對於聖經都有著特別的喜好,好像不但在聖經中找到他生活的食糧,甚至廢寢忘食,這些都是麥神父所觀察到的良好變化。此外,還有某些參加聖神同禱運動的人,本身是領導別人的,在參加聖神同禱運動後,有如增加了一種新的生活力量去幫助、指導別人。在這種種現象中最叫人注意的是聖神同禱運動中的祈禱生活,他們的祈禱生活常常是天主聖三形式的,就不斷的對於天主聖父,在聖神內經過聖子。這是參加聖神同禱運動的祈禱方式;這也是我們教會中最標準的祈禱方式。他們的祈禱最常表達的是讚美天主,在彌撒中「天主在天受光榮……」這一類的經詩是他們不斷運用的。在他們的生活中,有了天主聖神洗禮的經驗之後,把過去傳統教會的一切敬禮儀式神功,如拜聖體、拜苦路、唸玫瑰經、唸聖書這一類的事情,特別喜歡奉行。好像經過了聖神的洗禮之後,在這許多的敬禮中有了新的發現,傳統的敬禮又再度被使用。所以麥氏最後說,在聖神同禱運動裝,在聖經注解上、在神學上,我們也許還能做一些更新的評價。所謂新的評價、新的討論大概指名稱上的問題。至於在神修上,他認為不可能動搖這個運動的可靠性,這是他的結論。因此在第四個問題上,我們可以相信是天主聖神的工程。

對於這四個問題在神學上的評價,我們採取相當積極的態度。現在我將有關教會的訓導權文章摘要報告,以作為結束聖神同禱運動的評論。這是一九六九年,美國主教團聘請專家研究之後,在十一月十四發表的一篇關於聖神同禱運動的聲明。我現在把大略的主張說明一下:

(一)在聖神同禱運動裡,的確可以看出一些有如感情主義的色彩,也有一些好像極特殊的宗教經驗;不過,我們需要對這些因素做更深入的研究。這些現象並不是整個美國的聖神同禱運動中都有的。

(二)這個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在這份文件中特別聲明應當跟傳統的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有?明確的分辨。這份文件始終認為原始的聖神同禱運動,多少有?感情上的衝動,甚至戲劇化的表現。不過,天主教的聖神同禱運動?是平緩的、安靜的。

(三)對於整個的聖神同禱運動來說,這份文件承認有其存在的理由,就是天主聖神臨在的祈禱,並有聖經上的根據。對於所謂的奇恩,如講異語、治病等現象,本文件認為會有弊端,但可加以糾正。此外,並對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之後對奇恩的神學加以承認,因為我們的聖經裡也有奇恩的現象。

總之,該文件說我們要看它們的效果,這許多效果是朝拜聖體、唸玫瑰經等熱心的敬禮。所以對奇恩,他們認為應當繼續研究,?不可先天的因著一些現象而對於這個運動有所懷疑。

(四)最後主教團同意,聖神同禱運動應該讓它發展下去而不該禁止,鼓勵每一位主教採取某一種的防衛性的監督和指導,同時還希望神父們參加,給這個祈禱會或聖神同禱運動足夠的指導,不要讓宗教的經驗、宗教的情緒掩蓋宗教的教義。

這是美國主教團的呼籲,可見各地對它的重視。我個人認為如果對聖神同禱運動有了足夠的了解,知道它的重點何在,某些現象的有無都沒有什麼關係,所要的是天主聖神給我們的內心經驗中,使我們的教友生活更真實的履行在天主聖神推動下的一切研究成果,那麼這個運動是值得推行的,因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天主聖神所給的恩惠,我們在臺灣南部既然已經推行了,這是為我們教友復興工作的一個很好的運動,希望臺灣主教團對於這個運動有著明顯的表示與鼓勵。

 

 

聖神同禱運動的原文是Pentecostal Movement.而在天主教中為與之分辨,稱為Catholic Charismatical Renewal聖神同禱會。這篇演講的材料,完全根據 F.A. Sullivan, The Pentecostal Movement, Gregorinum, 53/2 1972 pp. 237-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