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期 | 神學論集 |
(1973)p.229-243 | |||||||||||||||||
---|---|---|---|---|---|---|---|---|---|---|---|---|---|---|---|---|---|---|---|
若望福音的結構
|
|||||||||||||||||||
若望福音的結構比其他三部福音複雜。許多研究若望的學者,除了同意它的基本結構可分為四部份(1、序言一:1~18;2、記號之書一:19~十二:50;3、光榮之書十三:1~廿:31;4、附錄廿一:1~25)外,對於其他較詳細的分析,各有不同的意見;有些學者對於現有若望福音的秩序也加以懷疑。他們認為它不但是經過編輯,而且也可能是原稿混亂的結果,所以主張把它重新加以安排。這些都是十分學術性的問題,無法在此詳細研究。在房志榮神父所作若望福音簡介中有較深刻的討論,讀者可以加以參考。 本文主要的內容是來自美國聖經學家雷蒙•布朗(Raymond Brown)的研究結果。他認為現有若望福音的形式,就是最後編輯者所願有的秩序,所以他反對把它重新調整。他如此主張的原因,是他對若望福音的形成經過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這種見解雖然只是根據內在與外在的證據,做最合理的推測而來,但仍然有其價值。至於若望福音的真正形成的經過,由於史料的缺乏,已無從詳細追溯了。布朗神父認為若望福音是經過五個階段而達到今日的形式: 1、有一個人曾親身與耶穌共同生活,見聞過耶穌的所行所言,這個人物是若望福音史料的最重要的見證人。 2、這人在耶穌死亡、復活和升天後,聚集了一些門徒,一面宣講基督的福音,一面對宣講的內容做更深的反省。經過三、四十年的宣講和反省,口傳福音已漸形成一個穩定的傳統。這個傳統與對觀福音的傳統基本上是互相獨立的。即使彼此曾有互相的影響,也是間接的和輕微的。 3、在這個中心人物的主持之下,門徒們把口傳福音筆之於書。 4、不久之後,教會中有新問題發生。由於發覺福音並不足於答覆這些問題,因此本福音第一次被增補與改編。 5、在中心人物去世之後,門徒發現他傳下的一些重要材料並沒有被編入福音之內,就把福音第二次改編,形成今日之若望福音。 由於經過以上各個階段,現在若望福音在行文上顯出許多剪裁和編輯的痕跡。但是現在的秩序和結構仍具有很深刻的神學意義。 因為若望福音經過三,四十年口頭宣講之後,才開始撰寫成書,而後又經過不止一次增補和改編,所以內容前後的聯貫和層次的安排都十分複雜。如果我們把對觀福音比為音樂中的二重奏或三重奏,那麼若望福音可說是交響樂,前者的主題思想相當單純而明顯,後者無論在主題思想,詞彙和各種文學技巧上都十分錯綜複雜。因此很難給若望福音一個簡單而清晰的介紹。 我們第一步的工作是分析若望福音的下層結構(substructure)。所謂下層結構,並非福音表面的骨架,而是隱含的一些主題。它主要是在於顯示耶穌以多種不同的方式滿全了舊約的預許及期望。 第一,耶穌是族長(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滿全。在若望福音第八章中,猶太人以為自己是亞巴郎的子孫,所以是自由人。這個思想並非來自聖經正文,而是由晚期的經師文獻中發展出來的。在這些文獻中,亞巴郎被描敘為解除奴役,給以民自由的人。耶穌針對亞巴郎這項使命,宣稱自己才能真正使人自由(八:52~53)。不但如此,耶穌是亞巴郎的盼望(八:56),先亞巴郎而有(八:58)由此可見,耶穌是亞巴郎的滿全。 耶穌與依撒格的關係並非以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來。亞巴郎要祭獻他的兒子時,依撒格曾問他:「全燔祭的羔羊在那裡?」亞巴郎回答說:「我兒,天主自會照料」(參看創廿二:7~8)。若望福音中,洗者若翰親自指證。耶穌是除免世罪天主的羔羊(一:29,35)。這就是說明耶穌是天主所親自預備的全燔祭的羔羊,代替並滿全了依撒格的預像。 若望福音中,曾兩次提到雅各伯。雅各伯曾作一夢:看見一架梯子直立在地上,天主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參看創廿八:10~17)。在若望福音中,耶穌曾對納塔乃爾說「……你們要看見天開,天主的天使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二:51)。其次,雅各伯曾留給他的子孫一個「雅各伯泉」。對遊牧民族來說,水泉就是生活的依靠。耶穌在雅各伯泉旁,向撒瑪黎雅婦人宣稱,此泉不能填真正解人之渴。他要賜人喝後永遠不渴的永生水泉(參看四:1~14)。 第二,耶穌是逾越奧跡的滿全:舊約逾越奧蹟中所有重要因素都在若望福音中再現,而在耶穌身上得到滿全。
第三,耶穌是舊約宗教制度的滿全:耶穌是新的聖殿(二:13~22);給人帶來新的禮儀精神(四:19~26)。耶穌滿全了舊約主要宗教慶節的意義:安息日(五:16~30);逾越節(如前所述);帳棚節(七~九)。他又是新的司祭(十九:23),新的國王(十八:33~37:1~3,14~15,19~22),新的善牧(十:1~ 18)。他又是梅瑟法律上所記載(一:45;五:45~47),先知們所預報的(一:45:十二:14~15,37~41)。耶穌也是新而真正的智慧,以他的酒來饗宴賓客(參看成九:1~5:若二:1~11)。 由上所述,可見耶穌取代了舊約時代的一切宗教典章制度和精神,使它們得到滿全。若望福音尚有許多詞彙和隱喻表達這方面的思想,無法在此一一分析。 在分析了下層結構之後,現在將按若望福音的四大部份加以逐段說明:
第一部份:序言一:1~18 按布朗神父的看法,這序言原為若望傳統的一首詩歌,共分四段1~2;3~5;10~l2ac;14,16。其他如6~8,15四節是針對後來教會中所發生對洗者若翰地位之爭執而加上的;9,l2b,13,17~18等節則為編者潤飾文詞,解釋而加的。 這四段詩歌,每一段均有一個主題:第一段是說明聖言的天主性及先存性。第二段是說明聖言在創造中的地位。第三段是說明聖言在救恩計劃中的使命。第四段是聖言給接受他者的恩寵。實際上,包括了聖言與全部救恩的關係。這個序言由於其字彙和風格上與福音其他部份不同,學者們都同意他並非福音原始結構的一部份,而是後來編入福音的。序言中最重要的字「聖言」沒有在福音其他部份出現過。此外對「真理」一詞所用的含義也與其他部份不同,但是這首詩歌實在是若望神學一個非常精簡的提要。把它編為福音的序言,是十分恰當的。
第二部份:記號之書(The Book of Signs)一:19~十二:56 記號一詞是聖史用來稱耶穌所行的奇跡。耶穌自己從未用這個字來稱其奇跡,他只用「工作」和「事業」(這兩個中文名詞,在希臘原文是同一個)。但其意義比狹義的奇跡來得廣,而是包括了他的一切言行工作。在記號之書中,共記載了七個奇跡。這些奇跡都是天主藉耶穌的言行顯示他的光榮。並且若望所選的奇跡都有其特別的救恩意義;也就是把天主救恩的一些特性藉?奇跡啟示出來。所以它們才被稱為記號。 記號之書的第一段是一:19~二:11。其中共包括七天(有些學者認為走八天)。在此七天中,耶穌逐步地把自己顯示給他的第一批門徒,使他們信從他,所以這七天又稱為新創造的七天。 第一天,洗者若翰三次作證自己不是默西亞,厄里亞和那位先知。最後他肯定自己是「曠野中的呼聲」。 第二天,洗者若翰指證耶穌是天主的羔羊,是要以聖神施洗的天主子。 第三天,若翰把天主的羔羊介紹給自己的門徒,門徒稱耶穌為辣彼,意即師傅。 第四天,安德肋向西滿指證耶穌是默西亞。 第五天,斐理伯先向納塔乃爾宣稱耶穌是梅瑟在法律上所記載和先知所預報的那二位。其後,納塔乃爾親自宣信耶穌是天主子,是以色列的君王。 第六天為一空白的日子,花在往加納的旅程中。 第七天,耶穌變水為酒,顯示了自己的光榮,門徒就信從了他。在若望福音中,「信」有兩種:一是「相信」,但並不深刻,遇到內外的變故,就可能更改;一是「信從」,它是指一種追隨耶穌到底的信德。有後面一種信德的人,可自耶穌獲得他所願賜的生命,所以第七天宗徒信從了耶穌,也是他們永生的開始,是新創造的初步完成。 在這七天內,有關耶穌一切重要的名號都顯示出來了,但這些名號將在福音中再現,並藉著其他事件,把它們的意義更深刻地表達出來。所以這第一個七天走耶穌自我啟示的一個撮要。後來再在耶穌整個的傳教工作中,擴展開來。至於細節,以後再加分析。 迦納婚宴是記號之書第一段的結束,也是第二段的開始。第二段是二:1~四:54,從第一個加納奇跡到第二個加納奇蹟。在這一段中,主要是耶穌顯示給各種不同的人(門徒二:1~l1;猶太宗教領袖三:1~l5;撒瑪黎雅人:1~42;王臣,一個外邦人?四:43~54) 加納婚宴之後,若望福音插入耶穌清除聖殿一事。在對觀福音中,此事是發生在耶穌傳教的末期,也是使司祭們決意殺害耶穌的原因。若望福音把復活拉匝祿寫為使耶穌致死的最後原因,所以把清除聖殿安排在兩次加納奇跡之間。在對觀福音中,此事件的主要意義在於清除「外邦人的庭院」,恢復外邦人來聖殿祈禱朝拜天主的權利。在若望福音中,此事件主要是顯示耶穌取代聖殿,因為他的身體是天主真正的聖殿;是天主與我們同在的真實記號與現實。 在此之後,耶穌在與尼苛德摩的對話中,表示自己是真正來自天主的師傅,因為「我們知道的:我們才講論;我們見過的,我們才作證」(三:11)。 在第四章中,耶穌自顯於撒瑪黎雅婦人。撒瑪黎雅人與猶太人有血緣關係,算是半個外邦人,在宗教上也與猶太人有關連,但在信仰與崇拜上有很大的分歧。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交談的結果,使她認出耶穌是默西亞(四:29)。此後,撒瑪黎雅人又宣信耶穌是「世界的救主」(四:42)。 耶穌最後治愈了一個王臣的兒子。他可能完全是一個外邦人。所以在二:1~四:54一段中,耶穌把自己顯示給「全世界」,而得到各種不同的反應。 在耶穌治愈王臣的兒子時,曾說:「去罷,你的兒子活子」(四:50)。這個「活了」一詞,有兩種不同的意義:一指病的痊愈,一指人死而復活。由此一詞導入了在五~十二章中,將要完全發展的主體──「生命」。所以加納第二奇跡是一段的結束,也是下一段的開始。 自第五章開始至第十章結尾,主要是說明耶穌取代了猶太人的各種宗教慶節(安息日,逾越節,帳棚節等)。並且也顯示了耶穌在救恩計劃中,所佔各種不同的地位。 按猶太人的信仰,安息日天主停止創造工程,人們也應停止工作,崇敬天主。但是後來猶太人認為天主在安息日仍然必須做兩項工作。因為在安息日,仍有人出生和死亡,所以天主必須賜予生命,並實行審判。 在這種思想背景上,我們就可了解,當耶穌在安息日治癒癱子(五:1~9)以後,耶穌和猶太人所爭執的焦點有何意義了(五:16~30)。耶穌肯定自己是安息日的主。天主在安息日所做的一切,他都有全權去做。此處耶穌並不在做一次消極的爭辯,而是積極地使人看出來「父與子」在工作上的合一性。這也是若望福音的重要主題之一。此外也使人在耶穌身上看到生命的希望。 耶穌在這次爭辯中,指出若翰洗者,自己的工作與經典都為自己作證。最後他又說:「不要想我要在父面前控告你們;有一位控告你們的,就是你們所寄望的梅瑟。若是你們相信梅瑟,必會相信我,因為他是指著我而寫的……」(五:45~46)這是進一步地證實耶穌是梅瑟所記載和先知預報的那一位。 第六章的事件是以逾越節為背景(4);並以增餅的奇跡來貫穿全章:它回顧舊約時期的瑪納(30~31,58),又預示未來的聖體聖事(51~58a)。若望把這三件事連在一起發揮了他的聖體聖事的神學,又彰顯了耶穌就是生命之糧。 第七章至第十章的背景是帳棚節。這個節日真正的來源不詳。它可能原是一個收穫節。因為那時正是秋季,耶路撒冷非常乾燥。過節的以色列人在城外的田野間,以樹枝搭帳棚過夜,同時這也是紀念以色列人在曠野中度過四十年時,是在帳篷內棲身。帳棚節可能因此得名。 帳棚節的慶典中有兩項特別的禮儀。一是每日由史羅亞池(若望特別指出,史羅亞解說「被派遣者」(九:7);並且若望在福音中也常強調耶穌是被父派遣而來到世界的。)中取水酒在聖殿的廣場上。這是為了紀念以民在曠野缺水時,天主讓梅瑟擊石出水,解除他們的口渴。針對這一點,耶穌許諾他將派遣聖神到信者的心中,成為活水的江河(七:37~39)。 第二項禮儀是在慶節末日以火炬徹夜照明聖殿。一方面是表示聖殿──天主的居所是光明的來源;一方面是紀念在出離埃及時,天主白天以雲柱,夜間以火炬,引導以民經過曠野。針對這個背景,耶穌宣稱自己是世界的光,這光引人進入生命穴(八:12)。 耶穌不但以言語表明自已是世界的光,而且也在第九章中以治好胎生的瞎子來證明這一點。他先使瞎子見到物質的光,然後一步步引他接受信仰的光。最後復明的人相信朝拜了耶穌(八:28)。正在這當兒,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們拒絕接受真光,正顯示出他們才是心靈的瞎子,引人進入黑暗。 司祭和法利塞人本應是以色列人在宗教信仰上的善牧。但是他們並沒有善盡職責,反而把相信耶穌的人趕出會堂(九:34)。於是耶穌就在第十章顯示出自己是善牧(11,34),並要犧牲自己使羊群獲得更豐富的生命(10)。 在第十章末尾,耶穌又宣稱自已是天主子(36)。這與若翰的作證(一:34)與納塔乃爾的宣信(一: 49)形成一個前後呼應(Inclusion)的效果。 第十一,十二兩章是記號之書的結尾。它們是以復活拉匝祿為中心事件。有些學者主張,這兩章並非福音原始資料,而是後來編者把它安排在此,使復活拉匝祿成為七個記號的高?。他們的根據是在此段中,「猶太人」一詞的用法,和福音的其他部份不同。在後者中,猶太人常指與耶穌為敵的人。但是在這兩章中,猶太人也指信耶穌的人。其他尚有許多細節,無法在此一一引述。 在復活拉匝祿的神跡中,耶穌對瑪爾大說:「我就是復活,就是生命;信從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的,凡活著信從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十一:25~26)。這是把「生命」的主題帶到最高?。也就在此刻,司祭長及耶穌的敵人決定耶穌該死。若望在此強調:「這話不是由他自己說出的,只因他是那年的大司祭,才預言了耶穌將為民族而死:不但為猶太民族,而且也是為使那四散的天主的兒女都聚集歸一」(十一,51~52)。這表示耶穌死亡的救恩效果將傳遍普世。 接?是伯達尼晚宴和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在後段中,若望福音第一次以具體事件顯出耶穌的君王性(十二:14~15)。這與納塔乃爾之宣信相呼應(一:49)。 在此以後,有一些希臘人求見。耶穌並沒有接見這位外邦人,因為福音傳到外邦人的地域是耶穌死亡和復活以後的事。但是這位外邦人的求見,立刻引起耶穌宣稱「人子受光榮的時刻到了」(十二:23)。隨即發表了一篇長講詞,表示自己在世生命將告一段落。 在十二:37~43,若望引述先知的話總結猶太人對耶穌的一般態度。十二:44~50原是耶穌在其他時刻的講詞。但它是記號之書神學思想的一個撮要,編輯者把它安排在此,作為記號之書的總結。 記號之書的每一個奇蹟都有其特殊的啟示性,啟示出天主經由耶穌所賜救恩的某一特性。在耶穌步行海面的奇蹟(六:16~21),按舊約的背景,是表示「天主顯現」(Epiphany) 。耶穌對門徒說「是我」。按它在舊約的背景,這等於說:「我是雅威。」 在記號之書中,若望不但利用下層結構證明耶穌是全部舊約和期望的滿全;而且他還用了一連串以「我是」裡式表達耶穌的身分:「我是生命的食糧」(六:48);「我是世界的光」(八:12);「我是善牧」(十:11,14);「我是復活,我是生命」(十二:25)。這些啟示程式,不但顯示耶穌的天主性,並且也表達了他的天主性對人救恩的意義。它們可說是記號之書啟示的珍寶。
第三部份:光榮之書(The Book of Glory)十三:1~廿:31 若望與對觀福音對耶穌受光榮的看法略有不同。對觀福音只把耶穌的復活及升天,視為受光榮;但是若望福音以為耶穌苦難是他受光榮的開始。若望用「受?揚」一詞表達三層不同的意義:1、耶穌自地上受舉?揚到十字架上;2、耶穌自死者中受?揚到達復活;3、復活的耶穌受?揚而升天。聖史用了這個動詞,把耶穌受光榮的三個時機貫串成為一個奧蹟。這是若望神學的獨到之處。在耶穌受光榮的當兒,他也光榮他的父(十三:31~32)。 十三章的一開始,若望是這樣記載:「在逾越節慶日前,耶穌知道他離此世歸父的時辰已到,他既然愛了世上屬於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這是因為前十二章中,耶穌顯示給世界上各種不同的人,但是大半人都不願信從他,且離他而去。現在只剩下一小撮屬於他自己的人。這些人就是未來教會的種子和代表。他們將與耶穌共進這偉大的最後晚餐。 若望以十三至十七章很長的篇幅來記載最後晚餐。十三:1~30可算是一個前引,其中包括耶穌給宗徒們洗腳和有關負賣者的言論。洗腳一事是巴勒斯坦招待客人的一種禮節。但平常由奴隸們去做。所以耶穌給宗徒洗腳實在是一個屈己自下的愛德榜樣。耶穌這種自抑的行為使伯多祿根本不能了解,也拒絕接受。但是耶穌?說了一句很決斷的話:「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分」(十三:8)。如果只把洗腳視為一項愛德行為根本無法解釋這句話的嚴重性。耶穌在下一句話中就提到:「沐浴過的人,已全身清潔,只需洗腳就夠了」(十三:10)。「沐浴」一詞的希臘原文,在初期教會中被用來指洗禮而言。所以布朗神父認為這件事中也含有洗禮的聖事意義。 自十三:31~十七:26是耶穌的兩段講話及一段禱詞。其分段法如下:第一段講話十三:31~十四:31;第二段講話十五:1~十六:33;大司祭禱詞十七:1~26。 第一段講話又可分段如下: 十三:31~38導言:主要是頒佈愛的誡命及預言伯多祿背主。 十四:l~14耶穌說明自己是信者到達父的道路。 十四:15~26耶穌說明聖神、自己和父就要到信者的心中居住。 十四:27~31是耶穌離別最後的感想,祂安慰並鼓勵宗徒。 本來在十四:31處耶穌的話似乎已告一結束。按事情的發展應直接與十八:1相連。但是現在即有十五~十七三章隔在其間。這三章可能是編輯者後加的。 第二段講詞的分段如下: 十五:1~17包括葡萄樹的比喻與愛的誡命。在若望福音的最後晚餐中,沒有提到建立聖體聖事。但是葡萄樹比喻,是很富有聖體聖事意味的。不但成聖血的酒是由葡萄做成;而且耶穌再三提到「你們住在我內,我住在你們內」,也與第六章中聖體聖事的講話相呼應。 十五:18~十六:4a是講世界要憎恨耶穌和他的門徒。 十六:4b~33與第一段講詞十四:1~30在主題思想上相平行。布朗神父認為兩者是對同一次講話兩個大同小異的記錄。最後的編輯者不忍割愛,把兩者都編入福音。平行並列。 十七:1~26大司祭的禱詞又可分為三段:1~5為自己祈禱;6~19為門徒祈禱;20~26為信徒祈禱。這是大家都十分熟悉的。 十八,十九兩章為耶穌苦難史。若望沒有記載山園祈禱一事。但在十三:27耶穌曾說:「現在我心神煩亂,我可說什麼呢?我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辰罷!但是正是為此,我才到了這時辰。」這是耶穌山園祈禱的副本。 若望在記述耶穌被捕時,特別表示耶穌是一切事物的主宰。當耶穌回答「我是」時(十八:6),來捕捉他的人就跌倒在地,對他無能為力。此外,前文已提過:「我是」的意義是指「我是雅威」,可見若望願意把此事件描述為「天主顯現」。 從耶穌受審訊到被釘十字架,最中心的主題思想是顯示耶穌是「以色列的君王」。它出現於比拉多的初次審問(十八:33~37);兵士的戲弄中(十九:1~3);最後的定讞中(十九:14~15)以及十字架的罪狀牌上(十九:19~22)。 猶太人平時最恨承認自己為羅馬君王所統治。但是為了置耶穌於死地,竟甘心承認「除了凱撒,我們沒有君王」(十九:15)。 耶穌的罪狀牌是用希伯來文、羅馬和希臘文寫的。希伯來文是猶太人的言語。羅馬是當時世界的統治者,希臘文化卻是當時文化的主流。若望願意藉此表示耶穌是普世性的君王。 十九:23記載耶穌的長衣是無縫的,由上而下渾然織成。大司祭的長衣也是如此。所以它表示耶穌大司祭的身分。 十九:34上說:「有一個兵士用槍刺透了他的肋膀,立時流出血和水。」血象徵聖體聖事,水象徵聖洗聖事。聖洗和聖體是使教會誕生和滋長的聖事,所以這段記載是以創二:21為背景而寫的:在新亞當熟睡時,由其肋旁生出他的教會──新女人。 廿章記載耶穌復活,可分為三段: 1~10為記述墳墓已空。這是證實復活的基本條件。 11~18耶穌顯現給瑪利亞。這是耶穌安慰哀痛者的表現。當耶穌呼喚「瑪利亞」名字的時候,使她死亡的悲哀一變為生命的喜悅,並且也表示耶穌盡善牧的職責:「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此外也應注意耶穌在此時開始稱門徒為他的弟兄。 19~22耶穌顯現給門徒,先把自己得自父的使命完全傳給他們;然後賜給他們聖神,並賦予赦罪的權柄。罪惡的寬恕正是全部救恩的一個最簡單的撮要。 24~28耶穌顯示給多默。在這次顯現中,多默代表一切信友向耶穌做了最完滿的宣信:「我主!我天主!」,這是若望福音的啟示的高?。多默把舊約稱天主的專名加在耶穌身上,表達了他對天主啟示最完滿的信德。 若望以30~31節做全書的結語:「耶穌在門徒前還行了許多神跡(Signs),沒有記在這部書上。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這段話是仿傚申命記結尾而寫的:「以後在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一位像梅瑟一樣的先知,與上主面對面的來往;至於上主派他在埃及地,向法郎,和他的一切臣僕,並向他全地所行的一切神蹟(Signs)和奇蹟……」。 申命記的這段話也是整個梅瑟五書的結尾。若望願藉此表示耶穌滿全了梅瑟五書所記的全部逾越奧蹟,給人帶來了完滿的救恩──永遠的生命。 第四部份:附錄廿一:1~24 此一附錄顯然是由編輯者所加。但是他仍富有神學意義。 1~14描寫門徒在復活的耶穌的指導下,捕獲了一百五十三條大魚。按猶太人當時的看法,魚可分為一百五十三類。所以一百五十三條魚是象徵普世的人類。 15~17耶穌三次問伯多祿是否愛他。這不僅是要伯多祿賠補三次背主之罪,而且也讓伯多祿繼承他善牧的使命。耶穌自稱為善牧時,曾表示自己為了愛護羊群,不惜犧牲生命。現在繼承他做善牧的人,也必須對耶穌有忠實的愛,因為這愛情是對羊群之愛的來源與基礎。 18~23耶穌預言伯多祿的殉道,另一方面看望也藉此澄清教會中有關耶穌讓他不死的謠言。 24是附錄的結語。 若望福音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蘊藏?豐富的神學思想。我們在此只能用最簡單的方法說明若望福音的整體結構的大要而已。 但是在以上的說明中,我們已可大概看出,若望福音的結構是非常嚴密而複雜的。它雖然被分為記號之書及光榮之書兩大部份,但兩者之間仍有很深的聯繫。 記號之書是回顧過去天主對以色列民族整個的救恩史,並說明因耶穌的來臨,使此救恩達到完滿;在這個滿全中,把天主救恩的各種特性,耶穌的人性和天主性的美善也完全表達出來。 光榮之書是瞻望將來。在最後晚餐時,他面對當時小小的教會,把自己的一切給予了他們;使這個教會的團體在他死亡和復活以後,能在世繼續他的一切救恩任務,一直到他二次來臨為止。 所以若望福音是很有「歷史深度」的著作,他把整個的救恩史都總括在內。他不但透視了天主在過去歷史上的作為,而且也預見了教會未來在世界上的發展,直到末日的來臨。
主要參考書: Raymond Brown, S.S.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hn Vol. I, II (New York : Doublelay, 1966, 1970)CXLVI,120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