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神學論集
(1973)p.189-205
   

對觀福音問題

 

四部福音的前三部若與第四部若望福音相比,無論就史料、結構、詞彙、風格、神學外貌或給人的一般印象而言都有顯著的不同,相形之下前三部福音彼此間的關連就格外突顯;而所謂對觀福音( Synoptic)就是把瑪竇、瑪爾谷、路加這三部福音放置在一起(對照著)看的意思。這樣的安排使人容易覺察一個事實:同樣的記載有時出現在三部福音(三重傳)或兩部福音(雙重傳)中,此外每一部福音也各有自己獨有的史料,許多具體的例子給人一種印象:這三部福音間彼此有許多相同、相似之處,同時也有不少相異的地方,

並且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此一現象大體而言是如此,從細節上說亦復如此,歷歷可數、頁頁可見,這一事實稱為對觀福音事實(Synoptic fact),至論這個事實從何而來,如何解釋,乃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對觀福音問題。我們在以下的篇幅中將首先介紹對觀福音事實,其次介紹幾種解釋──尤其是二源論,並加以評價,最後提出結論,以此做為本篇文章的三個主要部分。

 

一、對觀福音事實

對觀福音的事實異常複雜,為了比較簡明和有系統起見,我們將就內容(史料)、事件的安排(次序)、語言(以及文字)三方面提出具體的例子加以說明。

1、內容

大致說來三部福音皆為耶穌言、行的記錄,論及他生命中的主要事件,雖然如此,彼此間的異同也還相當微妙,以下列出的一張表,將有助於我們的了解1

三重傳
350
350
350
雙重傳
235
---
235
單傳
350(1/3)
35(1/20)
548(1/2)
總計

1068

661
1149

(1)三重傳共有三五零節,其中主要是敘述性的史料,例如治好癩病人,治好癱子,平息風浪……等。這些部分在內容上大致相同,但在結構和細節上則容有差異,現在就以治好癩病人這部分為例,將譯文分段列出加以比較:

瑪八 19/62

1 耶穌從山上下來,有一大群人跟隨他。
---

12 有一次,耶穌在一座城裡。

2 看,有一個癩病人前來叩拜耶穌說:「主: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 40 有一個癩病人來到耶穌跟前,跪下求他說:「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 看,有一個遍體長癩的人,見了耶穌,就俯首至地求他說:「主,你若願意,就能潔淨我。」
3 耶穌就伸手撫摸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罷!」他的癩病立刻就潔淨了。

41 耶穌動了憐憫的心,就伸手撫摸他,向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吧!」42癩病立時脫離了他,他就潔淨了。

13 耶穌便伸手撫摸他說;「我願意,你潔淨了吧!」癩病就立刻由他身上退去。
---
43 然後,耶穌嚴厲警告他,立即催他走,
---
4 耶穌對他說:「小心,不要對任何人說!但去叫司祭檢驗你,獻上梅瑟所規定的禮物,給他們當做證據。」 44 並向他說:「當心!什麼也不可告訴人,但去叫司祭檢驗你,並為你的潔淨奉獻梅瑟所規定的,給他們當做證據。」 14 耶穌切切囑付他不要告訴別人,並說:「但要去叫司祭檢驗你,為你的潔淨,獻上梅瑟所規定的,給他們當做證據。」
---

45 但那人一出去,便開始極力 宣揚,把這件事傳揚開了, 以致耶穌不能再公然進城, 只好留在外邊荒野的地方; 但他們卻從各處到他跟前來

15 他的名聲更傳揚開了,遂有許多人齊集來聽教,並為治好自己的病症。耶穌?退入荒野中去祈禱。

由此可以看出:在這一個三部福音共有的史料中,瑪、路皆有一個與谷不相同的導言,谷敘述的中心部分(40b~44)除43外幾乎逐字逐句地分別與瑪、路或與二者平行,瑪缺少結尾的部分。此外,我們注意到在瑪、路中癩病人稱呼耶穌為主,谷卻不以此稱耶穌,又谷43「耶穌嚴厲警告他,立即催他走…」 (與「默西亞的秘密」有關)這兩點都是谷很特殊的地方。按照學者的統計,在這項史料中瑪共用了六十二字,其中十九字是這部福音獨有的,谷則用了九十八字,獨有的字共三十八個,路用字最多,共一百個,其中四十六個為他所獨有。

有時同一個主題卻用很不同的方式說出,這樣的例子在本文稍後可以見到(建在磐石上的房子的比喻)。

(2)瑪、路雙重傳共有二三五節,這部分可以說是耶穌語錄的集成,以言論及比喻的方式提出耶穌的訓誨,其中包括七個比喻;就連三個敘述性的記載──曠野中的試探、百夫長求耶穌治好他的僕人、若翰遣門徒問耶穌表明他的身分──也都以耶穌的言論為主。

(3)谷是最短的一部福音(共六六一節),幾乎全部史料重現於瑪、路雙傳或瑪、路單傳中,據統計瑪含有六百節谷的史料(約佔谷全部史料的九成) ,路則含有谷全部史料的一半左右,如此谷獨有的史料只有三十五節,就是種子自長的比喻(四:26~29)和兩個奇跡(七:31~37;八:22~26),有人認為瑪、路所以沒有收錄這兩個奇跡是因為他們對於其中所述耶穌治病的「效率」感到困惑,不像在別的時候,耶穌只用一句話,一個手勢就大功告成。

(4)瑪、路單傳在各自的福音中佔有不少的篇幅,其中主要的是耶穌童年史和復活的敘述,瑪所記耶穌童年更有很濃厚的古經背景,其中的族譜從亞巴郎一直數下來,十四代一組,共有三組;路的耶穌童年史則是朝向未來的投射,其中的族譜是從耶穌上溯,直到亞當,亞當是天主的兒子。至於復活的敘述,瑪隨加利肋亞的傳統;路隨耶路撒冷的傳統,把耶穌的復活顯現很嚴謹地限制在耶路撒冷地區。除此以外瑪獨有的史料尚包括八個比喻及若干「主之言」,其中有我們十分熟悉的十個童女,寶貝和珍珠以及麥中的莠子等比喻;路獨有的比喻則有:慈善的撒瑪黎雅人、半夜借餅的朋友、蕩子回頭、婦人失錢、法利塞人和稅吏的祈禱等等。

 

2、事件的安排

三部福音記載耶穌的活動及其生活的進展,大致說來有一相同的結構,這個結構就是:

(1) 若翰洗者出現。

(2) 耶穌受洗,進入曠野。

(3) 加利肋亞的公開生活(大部分集中於加利肋亞及其鄰近地區:十城區、斐理伯之地)。

(4) 往耶路撒冷的旅程、預言苦難。

(5) 苦難、死亡、復活。

現在我們把三部福音的內容按主要的結構分配如下:

 

公開生活前
3:1─4:11

1:1─1:13

3:1─4:13
公開生活 4:2─18:35 1:14─9:50
4:14─9:50
旅途

19:1─20:34

10:1─10:52
9:51─18:43
苦難、復活

21─28

11─16
19─24

事實上這個結構也就是初期教會宣講──初傳(kerygma)的綱要。瑪、路將他們共有的史料分別插入這個綱要內,因而形成瑪竇福音中的五大言論集,路則把大部史料安排在「旅途文件」(路九:51~十八:14)中,一般而言,他們在秩序上和谷保持平行時,彼此的秩序也相同,一旦其中之一的秩序離開谷時,彼此的秩序也就不同了。

此外三部福音中還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這就是個別事件的連續出現,例如:伯多祿在斐理伯的凱撒肋亞境內的宣信──承認耶穌為主、為默西亞;耶穌預告受難和復活;教訓門徒應跟隨他背十字架;顯聖容,以上四個事件都以相同的次序連續在三部福音中出現(瑪十六:13~十七:8:谷八:27~九:8:路九:18~36)。有時彼此的秩序略有不同,例如:平息風浪、治好革辣撒附魔人、治好患血漏婦人及復活雅依洛女兒等事件在谷、路中按相同的秩序連續出現(谷四:35~五:20;路八:22~56)瑪卻在平息風浪、治好革辣撒附魔人。(八:23~34)二事件之後插入治好癩子、瑪竇被召、禁食問題等記述,然後才有治好患血漏的婦人及復活雅依洛女兒的記載(九:18~26)。另一個例子是耶穌在曠野中所受的三個誘惑,瑪的次序是1、將石頭變成餅2、從聖殿屋頂跳下去3、朝拜魔鬼以得榮華富貴。路則把2,3的秩序互換,很巧妙地把最後一個試探和耶路撒冷相連。(按:谷只記耶穌在曠野受誘,並沒有記載三個誘惑。)

 

3、語言、詞彙和使用的字句

三部福音在這方面往往有令人驚異的相同處,例如:

(1)瑪四:18,谷一:16講耶穌在加利肋亞海濱遇見伯多祿和安德肋弟兄兩人的事,於相似之處同有一個插句(解釋):「他們原來是漁夫」。

(2)對於若翰洗者的描述,三部福音一致引用依撒意亞:「在曠野裡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瑪三:3:路三:4:谷一:3)並且此段經文(依四零:3)與瑪索辣經本及希臘文七十賢士譯本的經句不同,不知原出於何處。

(3)有時三部福音或至少其中兩部在相同之處同時使用非常罕見的希臘式語法或比較不常見的希臘字。在耶穌的言論中往往也具有同樣的希臘字句。

反之,三部福音在這方面也有不同之處 述說同一事情時往往採用很不同的字句,例如瑪、路共有的天主經(瑪六:9b~13:路十一:2b~4),我們可注意到瑪的天主經中有七個祈求,路的只有五個 ;又如講論真福時,路是第二人稱的口氣,瑪則是第三人稱(參:路六:20f.瑪五:3f.)。此外瑪使用天國,路加則用天主的國。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谷中有一些十分古老的阿拉美字,瑪獨有的史料中充滿了猶太的風味,路獨有的史料中則具有大同思想的色彩,並且也更富於人情味。

 

二、不同的解釋

以上我們介紹了對觀福音的事實,這個事實在教會漫長的歷史中,連在初期教會也沒有被忽略,只是在十八世紀以前除了西蒙(R.Simon,+1712)以外從未有過一位學者以之為真正的問題而加以討論,在此以前人們普遍地認為四部福音直接或間接地來自目擊見證人,而努力於協調四部福音彼此間的差異,例如聖奧斯定的論四聖史的調和(De Consensu Evangelistarum)便是,直到啟蒙運動的時期,學者在反超自然哲學潮流的衝擊下才更注意到福音形成過程中人這方面的影響,於是開始構想一連串的假設,以解釋瑪、谷、路三部福音彼此之間的關係,為了簡明起見,我們把這些學說歸納在兩個時期內加以介紹:

1、憑直覺解答時期(一七七八~一八五零)

這一時期的解答,多數來自專家學者以外的人士,他們是少數頗具有天賦的人物,在批判學初興的時代,基於並不十分充足的研究,在某種直觀中做了相當了不起的推論,我們簡略地提出四種比較重要的假設,並略加批評。

(1) 福音原稿的假設:

此一假設提出教會初期有過一本阿拉美文的福音原稿,三部福音的作者根據此原稿的希臘文譯本而寫作,是以彼此有相同之處,至於彼此間的差異是因為他們個別而獨立地撰寫。

批評:教會歷史上並沒有這種福音原稿的記錄,並且如果三部福音如此寫成,其間應有更大的統一性。

(2)福音片段的假設:

三部福音有相同的地方,是因為它們有共同的來源,這就是許多關於耶穌的片段記錄,其中有故事、訓言,以及受難事蹟……等等,三部福音分別收錄此等片段而成書,所以其間也有相異之處。

批評:這個假設無法解釋三部福音在敘述的細節上具有相同的秩序。

(3)口傳的假設:

這個假設提出福音中的史料在成為文字之前先有口傳的階段,其內容由宗徒們所編,而經過初期教會的傳道者各按環境的需要加以改編,在不同的團體中逐漸形成固定的格式,福音作者根據不同的格式寫作,是以有相同也有不同之處。

批評:今日的學者一致同意福音的史料首先是以口傳的方式流傳,口傳在福音的形成過程中的確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過單憑口傳還不足以解答全部問題:第一、不當忽略路加所說的:許多作者對於史料的貢獻(參路一:1~4)第二、三部福音的內容、字句和秩序在細節上的相同所要求文字上的關係,非口傳所能完全解釋。

(4)彼此引用的假設:

三部福音所以有現存的關係是因為它們彼此引用之故,最常被提出來的秩序是:

瑪→谷→路(谷引用瑪,轉而影響路)或

瑪→路→谷

批評:這種假設有兩個困難,第一、如果谷曾引用過瑪或路,何以省略許多史料?況且其中不乏重要的史料?第二、何以谷的希臘文不如瑪?

以上四種假設,實代表著這一時期的努力,雖然對於對觀福音問題未能提出全盤的解釋,然而都有相當的見地,頗有助於日後的發展。

 

2、科學研究時期

這一時期的解釋主要由專業的詮釋學者所提出,他們是批判學的鉅子,看出對於我們的問題除非從事仔細而嚴密的探討,並做出種種統計來,將無以為功。

由於二源論是晚近以來在基督教與天主教雙方最流行的一種假設,並且在詮釋學上也常被引用,因此在這一時期中我們將以二源論為中心,又因為問題相當複雜,因此我們略去它發展中的各種形態,而做一般性的介紹,然後稍做批評,最後提出二源論以後的發展方向。

(1)二源論

這個假設的特點是以谷為最早的一部福音,它是瑪、路兩部福音敘述部分的基礎,以此解釋三重傳,同時假定瑪、路共有的二三五節非馬爾谷史料來自另一源流,這源流是耶穌的短篇言論集──語錄(logia)而以德文源流(Quelle)的第一個字母Q為名,以此解釋瑪、路雙重傳。此外瑪、路各有其特殊的來源,以下便是一張二源論的代表圖

馬爾谷福音是三部福音中最早的一部,有關的證據可以歸納如下:

─瑪囊括了九成以上的馬爾谷資料,兩者在這些部分的語言十分相近;同樣路則有五成以上的谷的資料。

─一般說來在三重傳的史料中,谷所使用的字句皆在瑪、路兩部福音或至少其中的一部中可以找到。

─谷中事件紀錄和分段的相對秩序,大致說來在瑪、路中也可尋得,並且當其中之一離開谷的秩序時,另一個則與谷保持平行的秩序。

─谷中有些能引人反感或不快的片段在瑪、路之中或加以緩和、或予以刪除。至於谷中粗糙的文法與格調,以及保存的若干阿拉美文也證實這部福音的古老性。

─從馬爾谷及非馬爾谷這兩種史料在瑪、路兩部福音的分佈情形來看,好像後兩部福音的「作者」皆面臨同樣的問題:如何把另一部分的史料編入眼前所有的馬爾谷史料中。在這點上,瑪的做法似乎是以谷的故事為基本構架,插入非馬爾谷史料,其原則是相似的部分在一起。路則以簡單的方式,將一堆馬爾谷史料與另一堆非馬爾谷史料交叉編排。(路的苦難史例外,這部分自成一個整體。)

至於Q言論集則奠基於以下的論證中:

為了解決瑪、路雙重傳的問題,最容易使人想到的就是瑪、路彼此引用,然而以下幾點在批判學者的眼光下使人看出瑪、路兩部福音不可能直接引用:

第一、 同一主題往往用很不同的方式表達,例如山中聖訓的結論──建在磐石上的房子的比喻:

瑪七
路六
24 「所以凡聽了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好像一個聰明人,把他的房屋建在磐石上:

47 「凡到我跟前,聽了我的道理而實行的,我要給你們指出,他相似什麼人:

25 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並不坍塌,因為基礎建在磐石上。 48 他相似一個建築房屋的人,掘地深挖,把基礎一立在磐石上,洪水瀑發時,大水沖擊那座房屋,而不能動搖它,因為它建築得好。

26,27 凡聽了我這些話而不實行的,就好像一個愚人,把他的房屋建在沙土上: 雨淋、水沖、風吹、襲擊那座房屋,它就坍塌了,且坍塌得很慘。」

49 但那聽了而不實行的,相似在平地上不打基礎,而建築房屋的人,洪水一沖擊,那房屋立刻傾倒,且破壞得很慘。」

第二、在一連串天國的比喻中:瑪有撒種的比喻(瑪十三:1~23:路八:4~15)、莠子的比喻(瑪十三:24~34)寶貝和珍珠的比喻(瑪十三:44~46),路只有撒種的比喻而缺少後面兩個比喻。

第三、瑪、路有關耶穌的童年史及苦難、復活的記載,彼此不相同,這點已在本文前面介紹過。(關於耶穌的受審,瑪竇記載是在晚上施行,路加則言在早晨。)

如此瑪、路既不彼此引用,那麼最合理的解釋便是他們採用另一個共同的來源,問題是這個來源是書寫文件或口傳源流?這方面學者的意見是:這來源是書寫的,因為:

第一、瑪、路的語錄有不少部分在細節上互相吻合,這個事實不能憑口傳來解釋。

第二、瑪、路都有重覆史料(同一史料在一福音中出現兩次),在同一福音中以稍為不同的形式出現,通常其中之一與谷的相當部分平行,另一形式的重覆史料則與另一部福音的相當部分平行,如瑪中約納的徵兆(瑪十二:38~39與路十一:29;瑪十六:4與谷八:12),此種情形最簡便的解釋便是瑪、路都引用兩個不同的書寫源流而偶然重覆了。

關於這個Q有些學者認為就是第二世紀的巴比亞斯所說的「主的語錄」(Logia Domini )2

(2)對於二源論的評價

有些學者指出:瑪、路雙重傳假定Q源流不僅只是語錄,也應當有敘述性的史料,而在二源論中Q一般被認為是希臘語之言論集,無論如何這個源流很難加以界定,學者所做的註解種類繁多,這無異於說Q已非一個單一的源流了,是為二源論的最大弱點,今日學者更偏向於稱之為Q史料(Q material)。此外原始二源論的忽略口傳因素,以及對於瑪、路之間的差異和谷的部分史料不如瑪之古老兩事實未能提出充分的解釋,這些都是二源論的不足之處。

另一方面,二源論雖非一個十全十美的解釋,卻是至今比較令人滿意的理論,並且也成了二十世紀以來研究對觀福音問題各種不同方向的努力之分界點:

(3)二十世紀的三種傾向

在這部分我們要簡單地介紹從二源論建立以來,學者在不同方面的努力:

第一、支持二源論的努力:主要是把瑪、路的源流做進一步的確定,其中有:

─馬爾谷福音原稿(Ur. Mark):瑪、路皆省略谷的某些部分,尤其路加達三百節之多,其中包括大省略(great omission)即谷六:45~八:26整段,學者懷疑這是否為真的省略?況且有些瑪、路相同處本來應歸於谷,但瑪、路?不約而同地在細節上和谷不同,由於這兩個理由學者認為或許瑪、路作者一起擁有一部較短的谷或分別擁有形式不同的短篇馬爾谷福音,而名之為馬爾谷福音原稿,這是我們現有谷的較早之版本,兩者在形式上可能略有不同。今日有許多學者認為谷果然有一段前緣。

─原始路加福音(Proto-Luke):有些學者則認為路的苦難史像是一個單獨的來源,而且一般說來在所謂的大插句(路九:51~十八:14)和小插句(路六:20~八:3)中,谷的影響可以忽略,其中大插句佔有全書的中心位置,由Q和路單傳共同組成(路的開端部分也似如此);此外路三:1~3像是取材於某書的開頭部分,居於這些現象,更特利特(Streeter)提出以下的主張:路中非馬爾谷史料代表一獨立的文件,現有路的「作者」以此文件為骨架編入來自谷的史料,他稱路原有的獨立文件為原始路加福音。此一主張受到多方面的反對,如果只把這個文件懂成半部福音或一個草稿,似乎較易接受。

第二、對於二源論的攻擊,否認谷的優先地位,而努力以更能令人接受的方式保護瑪之優先性,持有這種看法的學者大部分屬於天主教,主要是一群法語系的詮釋學家,其中以瓦加尼(Vaganay)的理論最具系統與代表性。按此則第一部福音是以阿拉美文寫成的瑪竇福音(M)其內容為耶路撒冷教會團體的教理以及敘述性的傳教資料,是按照傳統猶太式的結構而編輯的,具有相當固定的格式,全書以主的五大言論為基礎,其希臘文譯本(Mg)是三重傳之源。至於瑪、路雙重傳則源於一個阿拉美言論集(S)的希臘文譯本(Sg),這個言論集是為了補Q之不足而發行的,因而其中也反映Q中的五大結構。現在我們按瓦氏的理論繪出一張對觀福音源流的主要圖線,以供參考:

其中Pi代表來自伯多祿的史料(伯多祿的教訓) ,此外路也有其獨有的來源,這點自不在話下。

瓦氏的理論由於其中的文件很多,Sg和二源論的Q也很相近……等等原因,使得這個假設未被普遍採用,不過今日的學者逐漸同意對觀福音的問題不能單憑源流來解決,關於這點,瓦氏的理論有很大的貢獻。

第三、針對二源論所受到的抨擊,努力回至初期教會的歷史環境,而在此背景下看福音的成書過程。原來十九世紀以前,甚至二十世紀時在對觀福音的間題上,很受一個觀念的宰制,那就是福音的寫作如同一系列的文學產品,稍晚的作品受前面作品的影響轉而影響更晚的作品,此一觀念與初期教會的真實情況並不相符。事實上那時著作不多,口傳卻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僅在書寫之前影響福音史料的形成,並且按照巴比亞斯的作證,在整個福音形成的過程中都有影響,以口傳來補二源論之不足實代表著二十世紀以來在另一個方向上所做的努力。

 

三、結論

以上我們介紹了對觀福音的問題以及為解決此問題學者所做的多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看出即使二源論是一個比較令人滿意而普遍流行的解釋──它給我們畫出對觀福音彼此關係的主要圖線;但是學者們並不以谷及Q為瑪、路「作者」在他們的團體中所僅有的史料來源,除此以外他們不只還有可能獨自獲得的書寫文件,並且在他們的心目中還應當有另一種史料來源,那就是在他們教會團體中的活生生的口傳,其中最容易使我們想到的便是禮儀和宣講。時至今日對觀福音的問題並未完全解決,也許永遠不能完全解決,因為我們已和福音寫作的時代相隔約二十個世紀,當時的詳細情景實非我們所能洞悉。然而學者們兩個世紀以來的努力並未落空,他們的研究幫助我們更接近福音形成的真實境況。

 

 

 
  1. 表中所列節數,各參考書所載容有些微出入,這是因為:第一、對於部分原文的真實性,批判學者的意見未盡一致。第二、有些片段在某福音中只有一節,在另一福音中能有兩節以上。第三、表中的資料參考不同的書籍。
  2. 按巴比亞斯:「瑪竇用希伯來語按照次序編排了(耶穌的)言論,然後每人盡其可能將之譯為希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