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神學論集
(1973)p.181-188
   

福音形成史

 

導論:為何要講福音形成史?

因為福音書的寫成和今日寫書的方式很不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鑽研,今日已相當普遍地知道福音的成書有很多出人意料之外的地方,不可不知。此外福音的寫成,在最後的編寫階段顯然受到某些神學思想的影響和指揮,使得福音的形成及福音神學結了不解之緣。在這一篇演講裡先談談福音的形成,下一篇演講將特別討論福音神學。因為瑪竇(瑪太)福音神學要由周聯華牧師主講,而若望福音的種種問題將由王敬弘神父介紹,我在這裡只略講馬爾谷福音和路加兩部著作的形成(本次演講)及神學(下次演講)。

 

一、 從古代傳統到一九六四年的教廷訓示

福音書既是基督信仰的基礎,因此自古以來便受到基督徒的最高重視,大家對這些書的來源自不得不有所揣測。最老的傳統來自公元第二世紀初葉:巴比亞斯(卒於公元120─130)稱馬爾谷為宗徒之長「伯多祿的譯員」,從此以後古老的傳統就以馬爾谷為第二部福音的作者。關於瑪竇福音古傳統也由巴比亞斯開始,而經奧力振(公元二零零年左右)傳開,這一傳統認為第一部福音是由瑪竇宗徒用阿拉美文寫成。關於其餘兩部福音、路加和若望的古老傳統也遠溯到公元第二世紀末葉。當時里昂主教聖依來內首先肯定路加福音的作者就是保祿書信中所提及的那位醫師和旅伴:路加。同一依來內也最早說出第四部福音寫於厄弗所,作者是宗徒若望,就是曾在晚餐中臥於主懷的那一位。由以上的這些古老傳統形成了一個普遍的意見,而將四部福音的寫成看的非常簡單:四福音中兩部由耶穌的宗徒親自執筆,另外兩部則根據伯多祿和保祿的宣講,而由二者的親信弟子寫成。這種意見或看法經過了一千六百多年之久,沒有發生過多大變化。

但一九六四年教廷聖經學委員會所頒佈的訓示:「論福音歷史性的真理」1,卻打破了這一傳統見解,明言福音的寫成並非一二人的事,亦非一二年的時間,而必須經過三個不同的階段:首先是耶穌召徒宣講的階段,耶穌宣講是採用當時所流行的推理和陳述方式(該文件七號);其次是使徒宣講作證的階段(八號)。他們宣講時,用各種適合他們目的和聽眾思想型態的方法,也就是說,用各種不同的形式宣揚基督,我們必須將這些形式加以分析和估價。例如福音中有要理,敘述,書,聖詠,光榮頌,祈禱詞,比喻,族譜,奇跡故事,及其他當時人所慣用的文學類型;最後才是在初期教會內福音編輯成書的階段(九號),這一階段裡更有許多值得注意的事:從口傳到成書,四部福音的每一部所用的方法都適合於自己所特定的目標而予以選擇,綜合,解釋。因此須注意聖史們安排耶穌言行的次序,及目前在福音書中的上下文,才能發現他們所要說的是什麼。以上簡述的福音成書的三個階段,實際上就是三個對福音的看法:古老傳統及一般見解只注意到第一階段;本世紀的福音研究卻見到第二階段(類型批判所獲的成果),及第三階段(編輯批判所獲的成果),現在就讓我們看看這一研究的步驟。 

二、 近代福音研究所經過的步驟 2

福音研究是聖經研究的一部分,而以批判態度──即以不盲目相信傳統的態度──來研究聖經,要以十七世紀的西蒙(R. Simon)為第一人,他為了新舊約批判諸書 ,而開創了源流批判的風氣。過了兩個世紀,即在十九世紀末葉,龔格(H. Gunkel)發明了類型批判的方法,以補源流批判之不足,不過龔氏的研究限於舊約。到了本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底柏流(M. Dibelius)及步得曼(R. Bultmann)二人才把類型批判的方法用在福音分析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學者們對類型批判又感不滿,而再用編輯批判的方法加以補充。用這一方法首先研究馬爾谷的是馬克森(W. Marxsen)首先研究瑪竇的是波仁康(G. Bornkamm),首先研究路加的是孔哲曼(H. Conzelmann)。至於若望福音同時有多位學者加以研究。因此本節分三段來介紹:1. 由十七到十九世紀,2. 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3. 若望福音的研究。

1. 由十七世紀的源流批判到十九世紀末的類型批判:西蒙是聖經批判學的鼻祖,他所激起的批判鴻流為更正教學者所推動,蔚為十八、十九世紀的聖經研究熱潮。經過天主教學者的去蕪存菁,源流批判的假定為今日大部分學者所接受,用以解決了不少聖經中的問題。到了十九世紀末葉,才出現另一位聖經學界巨子:龔格。他的文學天才及畢生研究給本世紀的聖經學界開關了一片新的研究天地。他所擬出的分門別類,及追究生活實況,和作者意向等方法,至今還是研讀聖經的必經之道。他的方法普通以「類型批判」予以總括,而他的代表性著作是「創世紀」及「聖詠引論及詮釋」,包括了聖經中散文及詩歌兩大類別。

2. 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福音研究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編輯批判:底柏流和步特曼由不同的途徑將類型批判的方法由舊約研究應用到福音的分析上,將耶穌所說的和所做的分開檢討,在訓誨及敘述兩大類之下又分成很多細支,逐一研究。結論雖然有時走向極端:比如認為耶穌的訓誨全為初期教會的創造;但分析的方法大致是可取的。分析的工夫固然重要,但分析出來有那些單位如何連綴起來成了目前的福音,還值得繼續研討,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所風行的編輯批判。這一方法的基本原則是聖史們並非將所蒐集的資料拉雜寫下來,而是受著一定思想的指揮,隨著一個固定的次序。

3. 最近關於若望福音的研究:若望福音的問題和對觀福音不同,因此有它自已的研究路線。先有步特曼的若望福音詮釋,以後有天主教,更正教,德國,法國,英國各地的學者起來響應。到了一九六七年,專門蒐集由一九二零至一九六五年討論若望福音的書籍和雜誌已形成一本書3

 

三、今日如何講福音的形成?舉二例說明

在近代福音研究中馬爾谷被認為最早的一部福音,對觀福音的其他兩部福音:瑪竇和路加,都和馬爾谷有關,因為是後者提供出一個敘述耶穌生活的構架(這在對觀福音問題的一篇演講中將討論)。我們如今先看看馬爾谷福音的形成,然後將路加的兩部著作(路加福音與宗徒大事錄)與之相比,便能見到他們之間的異同。至於瑪竇和若望將有另兩篇演講予以介紹。

1. 馬爾谷福音的形成

「福音」的說法最初是指藉口頭宣講耶穌基督(如羅一1:迦一7),是馬爾谷首先用來指稱他的著作(谷一1),因此可說是馬爾谷發明了「福音」這個文學類型。馬爾谷著作的主要內容是敘述:十四至十五章敘述耶穌受苦受死,這是一篇最長的敘述整體。其他的敘述則包括奇跡史,共一五六節(而苦難史只有一一九節)。這兩組敘述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不同。苦難史是歷史的報告,有時間的順序及內在的運繫,所關注的是耶穌為我們做了什麼。奇跡敘述不然,沒有時間的順序,沒有內在的連繫;所關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耶穌自己:祂是誰?祂所遇到的又是誰?這樣,比方在有關治癒癱子的一篇敘述中(二2─12),中心點不是耶穌的能力,而是祂的赦罪權的問題。或更好說,馬爾谷用易見的治病能力襯托出耶穌的赦罪權。這赦罪權雖不可見,但其實更偉大,更重要,因此也更為馬爾谷所關注。與敘述一比,馬爾谷福音中的耶穌言論就很少,只有四1~34的比喻,七1~23潔與不潔的訓言,及十三章中的默示錄體裁的言論。以上的工夫,把福音分成敘述與言論,在這兩大類之下再繼續分下去,一直要達到在馬爾谷以前就有的關於耶穌的各種傳統,這就是所謂的類型批判。

進一步的工夫是編輯批判。這裡先要探討馬爾谷用福音二字指謂他的作品有何用意。馬爾谷說他寫「福音」,而不是寫「耶穌傳」。福音也者,是指天主在耶穌基督身上,特別是藉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而實施的救恩。因此馬爾谷的苦難史也有這一層意義:外表好像是一篇報告,其實內容及意向是宣講這個救恩。福音的另一個意義是,馬爾谷談論耶穌,不把祂當作一位過去的人物,而以之為決定信徒們的現在及未來的「人子」。

編輯批判所要追究的另一點是,馬爾谷按照什麼次序安排他所接受的傳統資料。這一次序不是任意選定的,而是有它宣講的目的。馬爾谷似乎有意將苦難的思想貫穿他的全部福音:在十四~十五章的苦難史以前,十一1~10所寫的耶穌榮進耶路撒冷已是苦難史的開端。不止於此,更早,就是在十33~34耶穌已預言過自己的苦難,並且在九31及八31已預言過兩次。至於在十一18所說的耶穌的敵人待機謀害他,這在很早就已交代過。在耶穌公開宣講之初,敵人就商討如何除滅他(參閱三6),可見耶穌在加利肋亞的初期活動已導向他的苦難和死亡。

最後編輯批判要問:馬爾谷編寫福音的神學重點何在?神學重點雖然不易分辨,但有一個極顯明的例子,就是所謂的默西亞秘密:耶穌一生至死不為人所知曉,甚至連他的弟子也不了解他。關於這點,及馬爾谷其他的基本神學思想,我要在下一篇演講中較仔細地討論。

2. 路加兩部著作的形成

路加並不把自己的任何一部著作稱為福音,他寫作的目的是要給許多已經知道的事情一個可靠的描寫(路一4)。因此路加的第一部著作不是宣講(kerygma),像馬爾谷福音那樣,而是某一種意義的歷史。路加著作內有宣講,但並非全部著作是宣講。他把第一部著作──耶穌的言行,與第二部著作──宗徒大事錄或初期教會史並列,就表示他把耶穌在世的言行舉止看做歷史事實。路加所寫是「我們中間」(福音序言)所發生的事,有目共睹,家喻戶曉,不必證明,不須詭辯,只要不歪曲事實、不誤解事實即可。這樣那藉宣講而建立起來的信仰,便有可靠的歷史事實予以保證。即便那些不信的人,也可把這些事實客觀地審閱一番。

但路加所寫的不是一般的歷史,而是救援史:一種宣道和報導的混合物。路加所寫的救援史分兩個時期:耶穌在世上的生活,及耶穌復活後的教會時期,二者合為一個救援史,有前者必有後者,有後者仍有前者。這一點,路加和保祿的說法不同:保祿一提到耶穌的死和復活,即刻說到二者的救援價值,不再提耶穌的在世生活。路加不然,他只說:耶穌雖死,但仍是基督,因為祂按照經上所載的死而復活了,前後是同一個生命。

路加安排他的歷史資料有一個原則,可從他報導撒瑪黎雅地方教會的建立上(宗八5~25)得以知道:在同一空間或地方先後發生的同樣事件,不分開來敘述多次,而集中起來一次說完,以後不再提該地區。反過來,在同一時間,但在不同地點所發生的同樣事件他不報導,而只選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事件來寫(無論更正教所譯的「使徒行傳」,或天主教所稱的「宗徒大事錄」,事實上只講伯多錄及保祿二人的事)。這樣路加的報導是一個在空閒及時間內不斷前進,從不後退,連續的,直線的動作,用一句話說:路加的編輯工作是按「路」的概念進行。所謂路的概念是:在一個延續的行動中時間與空間的組合。

最後我們可以按照「路」的概念勾畫出路加兩部著作的輪廓:福音的地理路線在路廿三5說出:「他(耶穌)在猶太全境,從加里肋亞起,直到這裡(耶京)施教,煽惑民眾」。可見路加將耶穌的宣道生活限定在猶太境內,包括加里肋亞,但不包括撒瑪黎雅。路的進程不指明個別的站,而只說出起點和終點,有時在敘述中重提要達到的終點,如九51。在此以前八1就說耶穌常在行路。

宗徒大事錄的結構與福音相似:在耶穌升天及祂重臨之間(一11),須為耶穌作證:由耶路撒冷,經撒瑪黎雅,直至地極(一8)。這與路廿三5所說的相稱:耶穌所達到的終點為教會的階段是起點。地極如何能做行路的終點呢?有一原則說:一地區的中心點代表該地區;達到一地的中心就是達到該地地極。當時的人以羅馬為世界中心(路二1),而宗徒大事錄以保祿到達羅馬為結束。宗廿八28已展望在普世宣教的遠景。教會以全世界為終點,就像耶穌以耶路撒冷為終點(路九51)一樣。

二部著作都以「路」的概念為編排的準則,前後分兩階段,各有自己的空間:前者是猶太全境,後者是全世界,二者皆以耶路撒冷為焦點。但這兩段時間並不彼此混淆,而有一個等待的時期為之隔離(宗一3~四十六),在這一段時間內一切行動停止,門徒們應在耶京本?信仰等待第二時期的開始。

 

結論:馬爾谷與路加的異同

在按照今天的分析,看過馬爾谷及路加著作的形成史以後,我們不難看出二者之間的異同:一為宣講,以激發對基督的信仰為目的;一為救援史,要給對基督的信仰寫出歷史上的根據。馬爾谷用耶穌苦難及死亡的線索貫穿了耶穌的公開生活,使在世宣講的耶穌和死而復活的耶穌合為一個作為我們信仰對象的耶穌;路加則將耶穌在世的時期與耶穌復活及升天後的教會時期合為一個救援史。其他的異同在看過二者的神學思想以後將會自然地突出。

 

 
  1. 此一文件曾於「神學論集」第四號(一九七零年夏),一八六~一九四頁以中譯文發表。經譯者王敬弘修改後,今有單行本問世(臺南聞道出版社,民國六十二年二月初版)
  2. 關於源流批判,可參?筆者在聞道出版社發表的三本小書:「梅瑟五書批判小書」、「梅瑟五書的寫成─兼論舊約其他諸書」、「梅瑟五書的作者與特?」。關於新約的類型批判見張春申著:「類型批判簡介」(神學論集):一九七零年春,一~廿四頁)。關於舊約的類型批判見拙著:「類型批判在舊約研究上的運用」(神學論集15):一九七三年春,一至十五頁)。至於編輯批判及歷史批判是本屆神學研習會所特別注重的目標,本期中所載各篇每每提到這類問題。
  3. E. MALATESTA : St. John’s Gospel 1920-1965. A Cumulation and Classified Bibliography of Books and Periodical Literature on the Fourth Gospel (Analecta Bibl. 32) Rome 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