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神學論集
(1972)p.287-298
   

怎樣講聖體聖事的要理

 

壹、聖體聖事教理的重要性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在禮儀憲章中,很明確的指出聖體聖事的重要性:

「我們從禮儀中,尤其從聖體聖事的活泉中汲取聖寵,並在基督內得到聖化靈魂及光榮天主的最大實效,這也就是教會一切行動的最後目的(禮儀憲章10)。我們的傳教工作,最後也是要引導人參與聖體的共融。「因為傳教工作的目的,即是使人因信仰及聖洗而重生成為天主的兒女,共聚一堂,在教會中頌讚天主,參與祭祀,共饗主的盛筵。」(同上)。

聖體聖事的確是禮儀的高峰和中心,也是整個教會,教友生活的中心和高峰。談到聖體聖事,切忌與彌撒禮分開,因為二者戚戚相關:沒有彌撒禮也就沒有聖體,而有聖體必定有彌撒。教會希望教友在彌撒中適合的時刻領聖體。當然在某些情形之下,在彌撒禮外也可以送聖體:如給病人送聖體時,不一定常能在病人家裡做彌撒。在神父缺乏的地方,主教有時授權給修女或傳教員,在主日集合教友祈禱,也就是舉行聖道禮儀後,分送聖體,這裡雖然沒有彌撒,但是這聖體是由另一臺彌撒中祝聖來的。

聖體聖事包括整個救恩史的中心,即逾越奧跡。藉著聖洗和聖體,我們每位教友可以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跡。雖然聖體聖事在聖事次序表上位列第三,各件聖事並不在同一平面上,然而彼此相關聯;每件聖事都與聖體有關係,所有聖事的中心就是聖體聖事──聖體聖事是教友三件「入門聖事」中之一;所謂「入門聖事」,即是聖洗聖事、堅振聖事和聖體聖事,是要完全加入並參與教會生活的人,必須領的三件聖事。聖洗聖事和堅振聖事在我們一生中只領一次,但聖體聖事我們常領,每主日我們共聚一堂,讚美、朝拜天主,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跡,甚至於每天都可以參與彌撒。

聖體聖事的教理不能和其他的教理分開,因為各教理的講授彼此之間互為影響。如果其他的教理部分,講得不夠理想,也就不必企望聖體聖事的教理能夠講得好;反之,假如其他的教理部份介紹得好,那麼一定能促進聖體教理的講授。這些其他與聖體教理有密切關係的教理部份,尤其指下列的主題:天主愛世人、逾越節、讚美天主,祭祀和救贖的意義等。

貳、怎樣講聖體聖事的教理

一、聖體聖事教理的階段

講解教理的目的,不僅僅是像授給人某種知識,而更是整個教友生活的教育。一說教育,就知道需要長時間地針對聽道者的吸收力,按步諄諄善導。講道就如同種田,為獲得良好的收成,在撒種之前,先要做鬆土等準備工作;傳授教理時,也要先準備人的心田,使種子──天主的話──得以萌芽成長。

教理前導 (Praecatechesis)

準備人的心田的工夫,就是所謂教理前導的工作。比方說:對一個只重物質與科學的人,我們得先啟發他對精神方面的興趣,設法使他在生活中,體驗到物質的享受與科學的進步,並不能滿足人的心靈。在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中,有比金錢、勢力、地位及各種物質的享受更重要的。例如:母親了解她的小孩送給她禮物的深意,朋友、情人也是如此。基督如此地,向撒瑪黎雅婦人先談她的需要──水,以後,引導到──永生的水泉。同樣,增餅的奇蹟以後,耶穌告訴群眾們,應尋找一種不會損壞的食糧。

中國主教團教義委員會所著的「天主教的信仰」,是一本特為給中國成年望教者講教理的教師手冊,該書分二部份:第一部份是緒論──人生與宗教;第二部份是正文──天人的交往史。這本書的緒論所提出的教理前導題目,如:人的無限欲望,人心趨向絕對的價值,科學與宗教,哲學與天主教,唯物神論與天主教,中國文化與天主教,中國的天道觀與天主教,中國倫理與天主教等,教師不必全部採用,按照聽道者的需要,有些可以省略,有些需加發揮,斟酌情形自己加上別的題目。主要的就是在「天主教的信仰」這本書裡,很清楚地指出,該有教理前導的時間,而不要對一位來打聽宗教問題的成年人,立刻安排要理問答課程。

隨機的教理 (occasional catechesis)

我們的教理前導往往應當是一個隨機的教理,就是說,並不遵循某一系統的步驟,而按照對象的興趣與環境造成的機會,引發有關的道理。這種隨機的教理,與福音中耶穌教導人的方法相同:例如在一個坐席的機會中,耶穌就向人講應該怎樣坐席,怎檥請客;有見於百夫長的信德,他就提到將來要有許多人,從東方和西方來,同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在天國裡一起坐席。因此,我們給成年人開始講教理時,不一定要按照「天主教的信仰」這本書的緒論之次序,去做教理前導的工作。

對小孩子更應採用隨機的教理。當一個小孩初次進聖堂時,我們只稍告訴他,在聖堂裡要乖乖的,因為耶穌住在這裡(不必多加解釋耶穌怎樣住在聖堂裡)。小孩子最容易接受媽媽或老師的話,也最會模仿大人的行動;他看見媽媽或老師在聖堂裡,怎樣走路,怎樣祈禱,他也學著去做;他看別人上前去領聖體,他也要去,這時我們可以告訴他:「有一天你也可以去領聖體,但現在你還不太懂,還要多聽道理,好好準備,以後你也可以領聖體。」

初次來聖堂的青年或成年人,見教友往前去領聖體,他們往往會詢問:「他們做什麼?」或「他們吃什麼?」這也是一個講隨機教理的機會。雖然我們不馬上介紹聖體奧跡的全部教理,但是很可能,他聽說過「聖餐」,我們就可以這樣說,或是提耶穌的最後晚餐。如果他也願意參加的話,要慢慢多研究道理,以後他也可以參加。若教外人,看別人往前去領聖體,他也跟著去,我們發現這樣的情形時,不要責備他,而要把握這一個隨機教理的好機會,向他解釋:領聖體是有條件的,要先領洗加入教會,要了解我們在做什麼。他願意的話,我們可以多給他講道理,介紹教友生活。

系統的教理 (systematic catechesis)

為成人而言,通常在教理前導之後,可以按照系統講教理,其目的在於直接準備領洗。「天主教的信仰」這本書的第二部份──正文,是一個系統的教理專輯,和聖體聖事教理特別有關係的題目,可以多加發揮,例如第五節──天主的選民以色列:多講梅瑟和第一個踰越節,以及曠野中的瑪納;第十八節──耶穌復活:第二部份提復活節與以色列人的逾越節有什麼聯繫;第卅三節說明聖體是超性生命的泉源:(一)彌撒聖祭的意義。(二)參與感恩祭與敬禮聖體;四十一節的第五號講解主日的來源和意義。第五十二節──新天新地:將來大家猶如兄弟姊妹一樣,共享天父所準備的盛筵。

為青年人,聖體聖事的教理不容易按一個系統來講,問題不在教理本身,而在於對象的特性。應注重他們生活中的經驗,和他們的興趣。青年人都滿懷著渴望,要有生氣蓬勃的生命,要有多采多姿的生活,希望別人喜歡他們和尊重他們的意見,同時也愛好團體的活動。因而,可以和他們討論「友誼」、「聚餐」、「言語」、「送禮」、「理想」、「服務」、「聚會」、「犧牲」和「慶典」等這類的題目,也可採用他們喜歡的唱片或電影,從他們的各種生活經驗和興趣引到聖體的教理。以「慶典」為例:先提供青年們一個快樂過節的機會,且一切都由他們自己去策劃與實行,比方說在一個露營之後,老師可以拿出那次活動中照的一些相片,大家一起回憶當天快樂的經驗,然後引到以色列人在初次逾越節時,也有過共同的經歷,他們每年回憶並重演那古老的經歷。他們和我們的回憶,不僅想過去的快樂經驗,現在我們也是很高興,好像那天的事又實現在我們中間;並且我們希望再有這樣的經驗,可是不限於我們的小團體,並且是要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相親相愛在一起。彌撒就是這樣,是一個回憶,也是一個實現,同時提前天國的圓滿喜樂。那時可以讓青年自己準備一個表達這些意義的彌撒禮。(以上是幾個星期的共同經驗,青年一定得了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參閱(L’Eucharistie dans la vie des jeunes, by Sr. Caritas, coll. ISPC到目前,還沒有一本專為他們寫的聖體教理書,但是在某些雜誌上,例如「見證」,尚能獲得一些資料。)

為給兒童講聖體聖事的教理,已有好幾本書,在這裡介紹一下。去年夏天,中國主教團教義委員會所准印的一本,專為準備兒童初領聖體的教理課本──「我們的神糧」:有學生和老師手冊兩種,也有配合該書內容的幻燈片與錄音帶。雖然這本書的主要目標是準備小學二、三年級的兒童初領聖體,但也可用為出於良好教友家庭的較小兒童,對已經初領聖體的兒童,也有很大的用處,所以該書用法的伸縮性很大。書內除了講聖體教理外,也設法使這個教理能夠影響兒童的日常生活。

為幫助了解該書教學法的步驟,今簡略說明於下:這本書共分十五課。第一課──我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領了洗:本課的目的是讓兒童知道,從領洗以來他已成了教會內的一個小孩。小孩慢慢長大,需要食物;為使超性生命長大也需要神糧。第二課──天主的話──我們的神糧:神糧的意義廣泛,除了耶穌聖體之外,天主的話也是我們的神糧之一。在彌撒禮的第一部份──聖道禮中,我們即可得到這種神糧。第三課──天主的旨意──我們的神糧:耶穌與撒瑪黎雅婦人談話後,向祂的門徒們說:「我已有食物吃……我的食物就是承行派遺我者的旨意。」(若四:32、34)第四課──耶穌自己要作我們的神糧:待兒童了解其他神糧的意義之後,才講神糧的最高╴──耶穌的聖體。第五課──耶穌請我們參加聖餐:最後晚餐和彌撒的關係。第六課──耶穌把自己完全獻給天父:彌撒和十字架上犧牲的關係。第七課──耶穌要我們分享祂愛的生活:參與彌撒的條件和成果是愛德。第八課──我怎樣感謝聖體:學習謝聖體的方法。第九課──天父子女的食糧:這是複習課。第十課──準備參加初領聖體的彌撒:這不但是禮節的預習,同時也注重心靈的準備。第十一課──我怎樣準備領聖體:這課包括一個集體懺悔儀式。第十二課 ──耶穌聖體常在教堂內:聖體的存在,不限於彌撒中;在此設法養成朝拜聖體的好習慣。第十三課──初領聖體日:提供一個隨時可採用的禮儀方式,並建議怎樣幫助兒童善度初領聖體日。第十四課──天主常在彌撒中邀請我們:初領聖體後還安排兩堂課,為避免兒童把初領聖體日看作一種結束,在兒童有了領聖體的經驗之後,再繼續鼓勵他們勤領聖體。第十五課──天國好比一個宴席:現在的彌撒就是將來在天國裡和天主一起的完美生活和圓滿幸福的準備。在教師手冊內還建議怎樣與父母合作,使神父、老師、父母及兒童共同參與準備工作。相信若善用這種教學法,對兒童有很大的益處。

由淺入深的教理 (progressive catechesis)

「由淺入深的教理」,並不是一個獨立的觀點,而與平常講道的方法有關係,就是系統的教理也應循著這個原則,因為我們不僅傳授知識,而且也培養教者的教友生活。為此,不能不顧到對象的年齡,身份、生活方式、職業及教育程度等個人的特殊背景。所謂「由淺入深的教理」,就是說每次所講的是正確的教理,只是在不同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而已。成人們常以為對小孩子應講小孩子的話,因此給兒童講教理也應將教理幼稚化,這種觀念不很正確,待兒童稍長,懂得事理之後,他就要放棄這樣的信仰,所以我們不要對兒童只講「小耶穌」的故事,或只給他看「小耶穌」的聖像,那麼,他會以為耶穌永遠沒長大;這完全不適合兒童的心理學,因為他自己喜歡長大。聖體聖事方面,「由淺入深教理」的一個例子:對小孩子我們不說小耶穌住在聖體櫃裡面,可以讓他知道耶穌住在聖堂內,雖然看不到祂,但是我們可以和祂說話。孩子越容易吸收並效法母親或老師的信仰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灌輸給他耶穌聖體的教理。讓他們知道主日教友到教堂去,一起讚美感謝天父;以後講耶穌怎樣和宗徒們吃了最後晚餐;耶穌自己願意作我們的神糧,祂把麵餅和葡萄酒成為祂的聖體聖血;領聖體就是領死在十字架上而光榮復活的耶穌聖體(避免說迎接「小耶穌」到我們心中;彌撒和最後晚餐的關係;耶穌增餅的奇蹟預備了人心,讓他們領悟耶穌可以養育他們;在最後晚餐中耶穌實踐了祂的諾言;舊約中的瑪納是聖體聖事的遠準備;舊約和新約的逾越節,怎樣一年一次及每臺彌撒中慶祝逾越奧蹟等。我們的原則是把同樣的一個題目,在不同的一年,從不同的角度加以發揮。這樣,在教理計劃中,我們每年都應一再提到。像聖體聖事這樣重要的教理,若是一年內,只一兩次講到這類的題目,聽道者可能會淡忘,所以還可以用另外一個方法:在適當的時機中,一再地提出聖體的教理,使聖體教理與其他教理及教友生活發生關係。例如:諸聖節時可以說在彌撒中,那一部份我們提到諸聖人;聖誕節時可以提出、光榮頌的開端是天使報告牧童的話;四旬期內可以解釋彌撒開始的懺悔詞,領聖體前,我們用百夫長的話:「主,我當不起……。」等等。相信這種隨機的教理,能在他們的教友生活中產生很大的影響。

進修的教理

這裡所說的「進修的教理」,是基本教理之後再繼續加深的教理,一般對象是已領過洗的成年人,供給教友以進修的教理,最主要的時刻是主日彌撒中的講道,結束時,要常設法指出聖道禮與聖祭禮的關係。我們要教導教友,主動且有意識地參與彌撒,在講道的時候應該用心地聽,不要做其他的善功。此外,還要鼓勵教友參加堂區的教友活動,例如:教友聯誼會、聖母軍、聖經研究班等,在這些開會中,可以安排有關聖體教理的題目。也可以在彌撒前,向教友介紹彌撒的某一部份,並在彌撒中適合的時機再提一下,這也是有效的方法。

二、聖體聖事教理的目的:「感恩生活」(Eucharistic Life)

(一)主日彌撒──教理的實現

聖體聖事教理的目的,就是幫助教友度一個「感恩的生活」,而主日彌撒可以說是聖體教理的實現,也是教友生活的一個表現。但只知道聖體聖事的道理與彌撒的意義還不夠,更要使信仰成為生活。主日彌撒是一個慶典,當設法使教友高興地去參加;能參與彌撒是一件榮幸的事,而不是麻煩的義務。為鼓勵教友積極參與彌撒,禮儀中可以由他們擔任的角色,盡可能都讓他們做,男女老少皆包括在內。

(二)「感恩生活」教育的條件和培養

──「感恩生活」教育的條件,在於人與天主的來往;換言之,讓人與天主真的發生關係;要各人與基督有相遇的機會(personal encounter with Christ)。假如與基督有了相遇,相信很容易就有了參與彌撒的「感恩生活」。如果教理只是一個知識,與自己的生活無大關係,自然的,教友覺得不必要參與彌撒。除此以外,只有在主日到聖堂做一次祈禱,也嫌不夠,還要養成教友平常做祈禱與看聖經的習慣。幫助教友更新或加深準備領聖體或謝聖體的方式,也會充實他們的神修生活。

──相似基督是培養「感恩生活」的目的。要和基督一樣度一個愛的生活──愛天主和愛人。這個愛的生活包括一個犧牲精神。

從以上所說的我們看得出,我們的出發點是各人生活的經驗,全部教理的泉源是聖經、禮儀、教會的生活。我們的目的是培養神修生活以影響社會。假如我們的道理在聽眾的生活中不發生作用,教友們的生活不影響他們周圍的人,那麼表示我們講道理的方法還不夠理想,需要改進。

(三)關於聖體聖事教理應避免的錯誤

──準備兒童初領聖體,應避免時間太匆促或拖得太長。另外也要避免兒童認為能領聖體只是一種酬報,好像因為他常來聖堂,品行好,所以能領聖體。初領聖體也不是參與教理班的最後目的,以後可以不必再聽教理。也不要叫兒童過份怕嚼咬聖體(耶穌曾說過、你們吃)。

──對青年人要疏導他們的情感,免陷於感情用事:覺得熱心就領聖體,覺得不熱心就不領聖體。其實,我們每次飲食並不馬上覺得更有力量,但若日久不飲食,則漸漸地就會覺得衰弱;精神方面以及領聖體方面也是如此。對此,要輔導青年辨別感情與信仰的差異,有的青年挑選某位神父做的或某地方的彌撒,我們要給青年安排,適合他們興趣的團體彌撒,但是同時也要培養他們屬於整個而不分年齡或地位的教會的精神。

──為成年人不是在領洗過後幾個月才初領聖體,而該是準備領洗與準備初領聖體同時進行。在望教期內也不要讓他們以為領了洗就畢業了;要鼓勵他們領洗以後,參加教友的各種組織及活動,並加深充實自己的教理知識和實踐教友生活。有一些教友對聖體過分的尊敬,以致不敢領。我們知道,耶穌所以用餅、酒為成聖體聖血的材料,就是要使聖體作為我們的日用糧。但是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友流於形式化,對聖體不夠尊敬。這並不是說要少領聖體,而是要更新領聖體的動機及精神。也不要以領聖體的次數判斷或誹議他人。

在教會學校裡,可能有學生去領聖體,為的是要給神父或修女一個好印象。為此,在校任職的神父或修女,不能不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要給學生一種監督他們行動的印象。要給學生們絕大的自由,以培養他們主動的教友生活精神。

贈送聖像時,該注意是否有意義,在表達道理方面,尤應是正確的畫。

三、聖體聖事──天上筵席的準備

下面的結論可以說是本文的標題──「怎樣講聖體聖事的要理」──的一個概括的答覆:我們所講的道理要讓聽道者體會:聖體聖事是旅途教會的食糧。整個教友生活是一個「感恩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要參與基督的逾越奧蹟。教友生活是一個「逾越」,從初領聖體開始,由這個主日領聖體,到下個主日領聖體,不斷地逾越,一直到臨終聖體,最後達到聖體聖事的完成 ──參與天上的筵席。

聖週四──主的晚餐禮儀中的集禱可以常作本文最好的結果:「天主,你的唯一聖子在死亡的前夕,在極神聖的晚餐中,建立了萬古常新的祭祀,又將愛的聖宴託付給教會;我們懇求你,使我們從這偉大的奧跡中,汲取完美的愛德和豐富的生命。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你的聖子,祂是天主,和你及聖神,永生永王。」「阿們」。

 

參考材料:

※禮儀憲章(一九六三):一一、一四、一九、四八、五六。

※教會憲章(一九六四):三、七、一一、五零(最後)

※Instructio de cultu Mysterii Eucharistici

「論聖體的奧跡的敬禮」訓令(一九六七):二、三、五——一五、二五、四九——五一、五八、六二。

※Institutio gener alis Missalis Romani

彌撒總論(一九六九):八、二零——二三、六二、六六——七零、四九(三、四)。

※Directorium Catechisticum Gener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