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神學論集
(1972)p.199-213
   

新約中的聖體聖事

 

一、新約中有關聖體聖事的片段

新約中直接有關聖體聖事的記載並不多,主要的可說有五段,就是:格前:十一、23-26;路:廿二、14-20;谷:十四、22-25;瑪:廿六、26-29以及若:六全章。格林多人前書本來並非以討論聖體聖事為重心,而是因為保祿回答格林多人教友的問題時,而延申地討論到教友領受聖體聖事的問題。其它對觀福音的三個片段,是記錄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建立聖體聖事的情形。至於若望福音,由於它特殊的神學結構,沒有記述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建立聖體聖事,而把有關聖體的部份記錄在五餅二魚的奇蹟之後。至於這些片段的來源和它形成的背景,我們在分別討論時,還要加以詳細分析。

新約中除了這些直接有關聖體聖事的片段之外,還有一些與聖體聖事間接有關的零星片段,我們不在此地一一指出,只有當需要時,我們才會提及引用。

二、建立聖體聖事的背景

由於在對觀福音中記述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建立聖體,所以我們必須對最後晚餐的性質有一個大概的認識。現在的聖經學家相當有把握地肯定說:耶穌的最後晚餐是一個逾越節的晚餐。但是這一種答覆並非沒有困難,因為對觀福音和若望福音對耶穌最後晚餐,與逾越節日期的關係記載的有些差異。因此許多學者在這種差異上做過各種的努力。現在比較恰當的解釋是:何能兩個不同的傳統對計算逾節日期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才產生了如此的差異;但是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尚沒有找到滿意的答覆。雖然如此,由於其它許多積極證明,可以肯定耶穌的最後晚餐實在是一個逾越節的晚宴,例如:吃晚餐的時間是在晚上,是在耶路撒冷城內吃的,並且也是以躺著的方式吃的等等1。我們之所以要肯定耶穌的最後晚餐是巴斯卦的晚宴,是因為對解釋建立聖體聖事的意義有重大的關係;並且在他建立聖體聖事實際的環境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件聖事與耶穌苦難和祂光榮的復活之間密切的連繫。

建立聖體聖事敘述的文學類型

關於這一點,我們可分兩部份來討論,首先討論保祿的敘述,其次我們討論對觀福音的敘述。

1.格林多人前書的敘述:

在格前中對於建立聖體聖事的敘述是很特殊的:保祿並沒有在這件事的上下文中記述有關耶穌最後晚餐的事。它是一個獨立的片段,這個片段的來源,保祿很清楚地說了:「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由於這片段所用的字彙以及文詞的結構,都不是保祿一般書信中所應用的。並且從它的文學特性看來,我們可以肯定它的來源是出自初期教會的禮儀經文,可見這段敘述並非保祿自己所寫,是保祿把它從一個已經存在的傳統中,擷取出來傳授給格林多人。

2.對觀福音中的敘述:

經過聖經專家仔細的分析,他們發現對觀福音中,有關聖體聖事的敘述,原來並不包含在最後晚餐的敘述中,因為它的用詞結構等等都表示來自一個禮儀經文,而由寫成福音的作者從禮儀經文中取出,把它放回原來的歷史背景中去 (註二)。

由於對觀福音的三段敘述,在結構和詞彙上有許多共同的特徵,所以聖經學家認為他們可能是出自一個共同的傳統。然後由於在禮儀中的應用,經過初期教會的適應和改變而成為現在三種大同小異的形式。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有關建立聖體聖事的經文,是在一個禮儀經文的形式下保存下來的,這為我們以後解釋其意義時也有很大的關係。

建立聖體聖事的歷史根據

我們之所以要討論這個問題,是因為有許多歐美的學者曾經提出:在新約中所記載的許多事件──聖體聖事也是其中之一──都是出於初期教會的創造,而並非來自基督。雖然這問題在臺灣尚未發生,但是由於這一類的思想傳播得快而廣,所以我們對於這個問題也略加探討,可能有朝一日也有其應用的價值。

把四段建立聖體聖事的經文加以比較,可以發現格林多人前書及路加福音相近;瑪竇和瑪爾谷相近。所以聖經學家認為它們是來自兩個不同地方教會的禮儀傳統,所以我們也把他們分別加以分析。

1.格前及路加的敘述──在文字的表達上,已經含有相當多希臘化的成份,按照聖經學家的分析,它可能來自安提約基教會。那是一個外邦人和猶太人雜處的教會。因此禮儀經文的希臘化是相當合理的現象。

保祿在公元四十三年左右開始與安提約基接觸,而領受了這個傳統。到了四十九年,他到格林多地方傳教的時候,就把他所領受的傳統傳授給格林多人。總之,保祿領受這個傳統的期間,離耶穌逝世僅十年左右。初期教會是否可在耶穌逝世短短的十年之中創造出這樣偉大而超越理解的聖體聖事,其可能性實在非常之小 3

2.馬爾谷與瑪竇的敘述──這兩部福音雖然是用希臘文寫成,但是關於建立聖體聖事的敘述所含的阿拉美文語風非常濃厚,這顯示出它們是從一個有固定形式的阿拉美文傳統翻譯而成的。按照現在聖經學家的推測,它很可能是來自巴勒斯坦的教會。最近發現了一個有關馬爾谷福音的殘片,按照聖經學家的推測,可能是出自公元五十年。如果這一點是真實的話,使馬爾谷福音寫成的日期比以前一般的推測又提早了十五年到二十年之久。此外,由於馬爾谷福音中的敘述與格前相比較,可發現它的文字風格比較古老,所以聖經學家認為馬爾谷所依據的傳統,比格前中的禮儀傳統來得更早;它可能是三十年代後期,巴勒斯坦教會的禮儀經文。這個時間距耶穌死亡不到十年,說它是出自初期教會的創造,實在無法讓人接受4。由於以上的種種分析,使我們看出初期教會所採用的禮儀經文並非出於創造,而是來自一個歷史的事實,那就是耶穌在最後晚餐中,建立聖體聖事這件奧蹟,因此我們也可以積極地肯定在現在建立聖體聖事敘述中,也包含了耶穌當時親口所說的話,所以下面一步就是要分析它的文字內容和它的意義。

讓我們先分析格前和路加這個傳統的來源。在路加福音的記載中,比其他的敘述都多了一段,就是耶穌在建立聖體前曾經祝福過一個餅和一個杯,然後才記述建立聖體聖事的餅和杯。這是由於在原來猶太人的巴斯卦晚宴中,主持晚宴的家長一共要祝福三個或四個杯,讓大家飲用。耶穌也按照當時猶太人的習慣,在巴斯卦晚宴中擔任家長的角色。所以祂在建立聖體聖事以外,也祝福了其他的餅和杯。

其次,在格林多人前書中,「為紀念我」這兩個字曾出現過兩次(格前:十一、26),在路加的記載中也說了「你們應行此禮,為紀念我」(路:廿二、19)。保祿在「為紀念我」以後,又加上了一段,就是「的確,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十一、26)。至於這句話的意義,我們在後面將詳加討論。

第三點我們看到:在格前和路加上,都用了「這杯是我的血,所立的新約」。從這個句子的結構來分析,格前和路加把重點放在「所立的新約」上面,這種寫法與馬爾谷和瑪竇正好是一個對照。因為按照馬爾谷和瑪竇的記述,是這樣的──這是我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家所流出來的──(谷:十四、24;瑪:廿六、28),它們的重點是放在「血」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由於兩種禮儀的傳統有著不同的舊約背景。

在舊約的宗教制度中,有兩種非常重要的人物,一為先知,一為司祭。先知在舊約中的責任常是代表天主發言,提高人民的宗教精神,使他們的宗教信仰日益進步。他們宣講的內容是以天主與以色列人所訂立的盟約為中心;所以他們屢次勸告人民遵守天主與他們所定的盟約,但是由於人民的心硬,不肯履行盟約的義務時,先知們就預告將有一個新盟約要出現。這種思想由耶肋米亞先知開其端:

「看!時日將到,我必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太家建立新約,不像昔日我握住他們的手,引他們出離埃及時,與他們的祖先訂立的盟約;雖然我是他們的夫君,他們已自行破壞了我這盟約,我願在那些時日後,與以色列家訂立盟約,就是我要將我的法律放在他們的肺腑裡,寫在他們的心頭上,我要做他們的天主,他們要做我的人民」(耶:三十一:31-33)。

在格前和路加建立聖體聖事的敘述中,看到耶穌建立聖事及祂的死亡和復活是滿全了舊約先知傳統的預言,他們看到先知所預言的新盟約,就在這聖體聖事的建立上具體地實現了5

舊約中的司祭傳統則以宗教敬禮為重心。他們對於祭祀、犧牲所用的血,予以極大的重視,所以我們可以說馬爾谷對「血」的重視,實在是舊約的司祭傳統的完滿。因為它這一段經文使我們想起舊約的平行敘述,「梅瑟取了一半血,盛在盆中,取了另一半血洒在祭臺上,然後拿約書來,唸給百姓聽,以後百姓回答說:凡上主所吩咐的話,我們必要聽從、奉行。梅瑟遂拿血來洒在百姓身上,說:『看!這是盟約的血,是上主本著這一切話與你們訂立的盟約』」(出:廿四、6-8)。從以上的引證可以看出來,瑪竇和馬爾谷上所說的盟約的血,是以天主在西乃山上第一次與以色列人民訂立盟約時所用的血為背景的 6

以上對兩個傳統差異的分析,並不表示兩個傳統互相對立。當福音的寫作者受到天主默感福音時,他們在這件事情中,看到了不同的救恩意義,所以用不同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更顯示出這項事件內容的豐富。但是這兩方傳統中卻也有一個共同的舊約背景,那就是舊約中所描述的受苦的僕人。

如果要充分了解受苦的僕人與建立聖體聖事之間的關係,必須把聖體與耶穌的苦難,死亡與復活相聯繫,才能得到一個完滿的解釋。現在我們先抄錄一段依撒意亞關於受苦僕人的預言。

「我們都像羊一樣迷了路。各走各自的路;但上主卻把我們眾人的罪過歸到他身上。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他受了不義的審判而被鏟除,有誰懷念他的命運?其實他從活人的地上被剪除,受難至死,是為了我人民的罪過。」(依:五三、6-9)

這段經文的描繪正是「這是我的血,新約的血,為大家傾流,以赦免罪過」(瑪:廿六、28)的最佳註腳;並且我們也看到耶穌的苦難,死亡和復活正是使受苦僕人的預言得到一個完滿的實現。在今日的彌撒中,我們也是如此紀念這受苦僕人的死亡,而歌頌祂光榮的復活 7。如果,我們把這受苦的僕人,與舊約的逾越節羔羊,及若望中所指「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相聯,就會使我們體會出聖體聖事更豐富的意義了。

聖體聖事的末世意義

經過了這種種的分析之後,我們願對聖體聖事的末世意義加以發揮。

以前所謂的末世神學常指一些未世事件而言,私審判,公審判、地獄、天堂等等,所以這個名詞常給我們一個毀滅性和恐怖性的感覺;但是卻忽視了天主的奧蹟都有它末世性的一面,而其意義遠比毀滅和恐怖更為豐富,因為它指出人類的歷史,要趨向一個最後的完滿。這個完滿就是天主救恩史的最高峰,使祂對人類的救恩計劃能夠完滿無缺的實現。

四部福音中對末世時期的飯敘是以聖言──天主子降生成人為開始,因為天主而人的基督,應驗了舊約中種種的預言;它建立了新盟約代替了舊約,同時以祂的死亡、復活給人類帶來一個決定性的救恩,使天主的救恩史進入了一個末世時期。這個末世時期,一方面天主已把圓滿的救恩呈現給人;另一方面,這一個救恩需要在人類中漸漸的傳播開來,使更多的人能夠接受。所以這個末世時期的本身又趨向一個最後完滿的末日;而在那個末日以前,整個的救恩史常在「已經實現,尚未完滿」的一個階段中。

只有在如此的情況之下,今日的彌撒才有它特別的意義。我們在彌撒中,常唸「為紀念我,而舉行這事」,就是希望把基督帶來的救恩,能夠一天比一天地更趨於圓滿,而達到那最後的末日。

「紀念我」這句話,在整個聖經的傳統中,實在並非一句靜態的回憶,而是富有動力的。聖經中所說的「紀念」,常包括著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三個幅度:過去是指天主在以前的歷史中曾經做了救恩的行為;現在是指我們紀念過去的行為,不只是一種簡單的回憶,而是願意天主記憶祂過去的許諾,而使祂的救恩行為在現在產生它的效果;瞻望將來是因為現在救恩的效果常是指向將來末世的圓滿。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以色列人常向天主祈求說:「天主,求紀念與我們祖先所訂立的盟約。」這是說天主過去曾與我們祖先訂立的盟約,請天主現在記憶這個盟約,並求天主因著這個盟約的關係,現在也不斷地顯示祂的仁慈,而使整個的以色列民族到達一個更圓滿的將來。

從以上的解釋,我們就可以更清楚認識格林多人前書中以下一句話的意義:「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就是宣告主的死亡,直到主再來。」(格前:十一、26)因為基督的死亡使人類得到天主決定性的救恩;祂的新祭獻及新盟約是永矢弗諼的。我們現在紀念基督的死亡和復活,也求天主紀念這事,希望基督的救恩產生它圓滿的效果;也因著這個救恩使我們期待未來基督的再臨,那時一切的救恩要達到最高的圓滿,也是人類歷史的終結。

若望福音的分析 8

若望福音從第十三章至十七章用了整整的五章來敘述最後晚餐的各種情形;但是很奇怪的卻是他沒有提到耶穌建立聖體聖事這件事。為了解釋這一點,有人曾以為若望福音見到對觀福音都已敘述這事,所以不再重複。但是這種解釋不能令人滿意。這一點也許在分析了第六章以後,比較清楚的顯出。

在第六章中,若望用他一貫用的「對話」筆法。這種對話常是由一件事,一句話而引起人們向耶穌發問;但耶穌的回答往往答非所問,引起人更多的問題,再往深處追尋一直使人到達耶穌所願意發揮的一點。

在第六章中,故事的起點是耶穌顯了增餅的奇跡,這事使眾人想迫祂為王。但祂卻獨自退到山裡去了。翌日,群眾跟隨耶穌到了葛法翁,耶穌就指出他們的心意說:「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飽了餅。」因此耶穌就教訓他們說:「不要為可朽壞的食物勞碌,而要為那永生的食糧勞碌,這食糧就是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但群眾立刻反問道:「我們該做什麼,才算做天主的事業?」耶穌回答說:「天主要你們所做的事業,就是要你們信從祂所派遣的。」耶穌很明顯地要求群眾要有信德,才能進一步為永生的食糧勞碌。接著群眾以行神蹟為條件,要耶穌證明祂真能給他們食物吃,因為他們的祖先曾吃過由天上賜給的食糧瑪納。耶穌立刻回答他們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不會飢餓,信從我的總不會渴。」這一連串的對話,都是為了引導耶穌最後要說的:「我就是生命之糧」和「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生活的食糧,誰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六、51-52)。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耶穌在對話之初,要群眾相信天主所派遺的,沒有這種基本的信德,怎能相信耶穌自己就是生命之糧呢?耶穌親口說了:「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按照我們的理智,我們實在無法理解,祂的肉如何可以變為食品,他的血如何可以變成飲料?難怪沒有信德的群眾對他起了反感,立刻掉頭而去;甚至有些門徒也覺得這話生硬,無法入耳。這時耶穌不得不問他的十二宗徒:「難道你們也要走嗎?」伯多祿卻代表大家回答這個問題:「主,唯有你有永生的話,我們去投奔誰呢?」

從以上的結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只有當我們相信了基督的永生之話的時候,我們才能領受永生的食糧,並使我們活到永遠,因為聖體聖事是人所不能夠懂悟的愛情奧秘,唯有信從天主的啟示,才能夠體會這個奧秘,惟有以謙遜的信德接受啟示的時候,才能夠領受耶穌生命之糧的實效。所以我們現在每日的彌撒中,祝聖體之後,神父唸:「信德的奧蹟」。

在分析了若望福音的第六章的大概結構以後,我們要解釋幾個特別的詞彙。

1.「祝謝」(Eucharist)若望福音把「祝謝」應用在耶穌顯五餅二魚的奇蹟時,而對觀福音對這奇蹟描述時,也用「祝福」一詞。我們知道這一說法在初期教會專門用來形容聖體聖事。所以我們可以推論:若望看出在五餅二魚的奇蹟與將要來臨的聖體聖事有一個內在的聯繫。

2.「收集」,這個字在若望福音中只出現過一次,就是五餅二魚的奇蹟後,耶穌吩咐門徒說:「把剩下的碎塊收集起來,免得糟蹋了」。這個字的來源是舊約中梅瑟曾經吩咐以色列人民去收集由天上降下來的瑪納。在此處,我們可以看出:若望把五餅二魚的奇蹟看做天降瑪納事蹟的延續,並且瑪納和五餅二魚也是聖體聖事的預像。所以五餅二魚的奇蹟可說是瑪納和聖體聖事之間的橋樑。

3.「我要賜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而賜給的」。許多聖經學家認為:這句話正是與對觀福音中建立聖體聖事「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棄」的平行經文。雖然若望福音中「我的肉」和對觀福音中「我的身體」並不完全相同;但是這兩個句子的結構卻是相同的──即皆為世界而賜給的。

有的學者認為:苦望福音的傳統中原來也有建立聖體聖事的敘述;而「這是我的肉,是為世界而賜的」,就是若望建立聖體聖事中的一段。但是最後的編輯者為了神學的理由,把它放到今日的上下文中,並以對話的方式表達出來 (註九)。此外,若望在說這段話的時候,曾用了「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按照聖經學家的分析,這種語氣尚未在近東和中東古老的文獻中出現過,這種說法只在福音中出現,而每次出現的時候,都是出自耶穌的口中。聖經學家以為這是耶穌當時所特用的一種語氣,凡是在這種語氣之後,都是真實耶穌親口所說的話。

在討論了若望福音的特殊詞彙之後,我們要對若望的末世論做一個簡單的研討。若望福音的末世論常是有兩個不同的幅度,一是「已實現的末世論」(realized eschatology)與「末日的末世論」(final eschatology)。所謂「已實現的末世論」就是天主子已降生為人,使這個世界進入了末世時期。同時,這個末世時期常趨向一個最後的圓滿,那就是耶穌基督再來的時日。但是對若望而言,這兩個幅度並非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有一個內在的聯繫和關係。

若望的末世論也在他對聖體聖事的道理中充分地表達出來。首先我們可以看到:「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這是一個消極的說法,就是人如果現在不吃耶穌的肉,不喝耶穌的血,就不能夠分享天主的救恩。但是祂接下去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必要使他復活。」在此處耶穌把現在吃耶穌的肉,喝耶穌的血與末日的復活聯結在一起;這就是強調聖體聖事與末日的圓滿有一個內在的因果關係。接下去,祂又說:「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這就是若望已實現的末世論,因耶穌的血肉,我們現在已在基督內分享祂的生命;也只有如此在末日才能得永生的效果。

由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對若望來說:「已實現的末世論」與「末日的末世論」是兩個銜接的現實,一個是在此世已開始,一個是將來要到達生命的圓滿。所以若望福音的末世論既不是偏向於「降孕神學」,也不是偏激的「末世神學」,而是在「降孕」和「末世」神學之間,達到了一個平衡的程度,使現世和永生發生了一個內在的聯繫。

綜合的神學反省

當我們分析了新約中有關聖體的主要教訓之後,就可把它與人類文化中的準備,以及舊約中的準備做一個綜合的反省。我們仍然按照房神父所指出的方向,分做兩方面來分析。

.1.縱的方面:耶穌基督是一個初果,因為祂是死者中的首生者,他也是宇宙性的初果,因為祂是萬有中的首生者,同時祂是聖母的頭胎兒子。祂本來是天主給人的禮物;但是祂卻代表了人類甘心情願向天主奉獻的初果,使自己成為祭獻。這種祭獻現在以聖體聖事的方式,在彌撒中藉著血肉的分離的象徵重演。耶穌的祭獻同時也是一個贖罪的祭獻,祂的血為眾人傾流以赦免罪過。所以耶穌建立聖體聖事使加爾瓦略山上的祭獻得以在人類歷史中延續不斷。這個聖事滿全了人類對天主的一切祭獻,因為它是最完滿的全燔祭,和平祭、贖罪祭,也是人類能夠獻給天主最完滿的初果。

2.橫的方面:彌撒是一個教會性的慶祝,所有的信友被天主邀約來參加彌撒的聖宴。在這個彌撒中我們共享一個餅,共飲一個爵,所以它是全教會一個「愛的歡宴」(agape)。在彌撒中,我們也慶祝一個生命的奧蹟,因為這個歡宴給我們帶來永遠的生命,這是因為耶穌說了:「誰吃我的肉,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同時,聖體聖事也是預期天國的歡宴,因為凡吃耶穌的肉,喝耶穌血的人,在末日必得復活。所以整個的聖體聖事滿全了人類在生命中所能夠有的最高的渴望,並且也預備人類到達生命的最後的高峰,那就是全體的永生。

其他神學的引申

首先,我們可以談一下聖體與婚姻的關係。在婚姻聖事中,夫婦雙方把自己身體的權利交與對方,這是向對方自我奉獻的一個完美象徵,也是人最完滿的愛情的表示。

在聖體聖事中,耶穌基督把自己的體和血完全交與教會,而表\達自己對教會最完滿的愛情。所以聖保祿宗徒很喜歡以婚姻的關係來形容基督和教會之間的關係。例如他說:

「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這身體的救主。教會怎樣服從基督,作妻子的也應當怎樣事事服從丈夫。你們做丈夫的應該愛妻子,如同基督愛了教會,並為它捨棄了自己,以水洗、借言語來聖化她、潔淨她,好使她在自己面前成為一個光耀的教會,沒有瑕疵,沒有皺紋,或其他類似的缺陷;而使她成為聖潔和沒有污點的。作丈夫的也應當如此愛自己的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體一樣;那愛自己妻子的,就是愛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恨過自己的肉身,反而培養撫育它,一如基督之對教會;因為我們都是他身上的肢體。『為此,人應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這奧秘真是偉大!但我是指基督和教會說的。」(弗:五、22-32)

此外,在舊約和新約中都把天國比做一個婚宴;而聖體聖事是這個婚宴的初步實現,是我們參與天上婚宴的最佳準備。因此,聖體在教會中也成為世上天人交歡的愛情歡宴。

此外,我們願意討論一下聖體聖事的臨在對我們生活在末世時期人的真正意義。我們舉兩個福音中的實例來證明此點。

.1.路加福音在描寫耶穌復活後顯現給厄瑪烏門徒的奧蹟中,曾說:當耶穌與他們開始同行時,他們的眼睛被阻止住了不能看出耶穌;直到耶穌同他們住下一起吃飯時,耶穌拿起餅祝福擘開遞給他們的時候,他們才認出祂是耶穌來。但就在這一剎那,復活的基督也消失在他們眼前。這是表示耶穌復活後不再用一種普通的血肉之軀臨在於人間。在這個奧蹟中,祂復活後的顯現是願意引人注意祂在聖體聖事中的臨在 (註十)。復活的基督已經回歸到父那裡去,所以基督再不以一個人性的方式臨在於人類的歷史中,而是以聖事的方式臨在在教會中了。

2.若望福音在第一章中曾說:「聖言成了血肉,寄居在我們中間」(若:一、14)。「寄居」這字原指在我們中間搭了帳蓬。它的意義是有深厚的舊約背景的。舊約中天主與以色列子民所訂的西乃盟約是刻在兩塊石板上,而這兩塊石板被安置於約櫃中;這個約櫃又放入一個會幕中(tabernacle)。會幕是指梅瑟和天主相會的地方,也是天主與人所訂盟約的安置之所,所以天主以特殊的方式臨在於這個會幕。新約時期,天主子降生成人,祂的人性成為了這個會幕,就是天主藉這人性和我們相遇。現在教會把存放聖體聖事的櫃子裡,也叫做「會幕」,因為在教會內天主藉著耶穌基督在聖事中的臨在和我們相遇。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天主在救恩的歷史中,用三種不同的方式與人相遇而結合:在舊約時期是藉著存放約櫃的「幕帳」;在新約──基督來臨的時期,是藉著祂的人性;在基督復活、升天以後的時期,是藉著聖體聖事的臨在。所以聖體聖事滿全了整個舊約的渴望,也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使成了血肉的聖言、給人類帶來的救恩遍傳於整個教會內。他要給人類帶來一個永不再飢渴,永不再受挫折,而決定性地邁向末世圓滿的動力,這就是聖體聖事最奧妙,最深刻的意義。

 

 
  1. Joachim Jeremias, The Eucharistic Words of Jesus (SCM Press: 1966, London) pp. 15-88.
  2. 同上註、八九~一零五頁
  3. 同上註、一三八~二零三頁;特別是一九六頁以後部份。請參看Johannes Betz, “Eucharist” Sacra-mentum Mundi, II, 257-258
  4. 同上註。
  5. Joseph Ratzinger “Is the Eucharist a Sacrifice?” Concilium 3 (1967) 4, pp. 37.
  6. 同主註。
  7. 同上註,並參看Johannes Betz,前引著作,二五八~二五九頁。
  8. 本文對若望福音之分析,完全根據Raymond Brow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Jonh I-XII (Doubleday: 1966, New York), pp. 31-304.
  9. 同上註,二八一頁~二九四頁。
  10. Jacques Dupont O.S.B., “The Meal at Emmaus”, The Eucharist in the New Testament, (Geoffrey Chapman: 1964, London) pp. 10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