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神學論集
(1972)p132,156
   

密集家族心理治療

 

家庭動力的起源
團體治療、聯合治療 (Conjoint Therapy) 、密集家族治療 (Intensive Family Therapy) 為晚近十年來發展中治療趨向與現代化的心理治療方法。雖然專家們一致承認這些治療方法尚在成長時期,但按目前發展的情勢,其前途未可限量。這些治療雖不能取代個別治療,但其所開拓的領域,深入的心理境界和改善人際關係的功勞實非個別治療所能及。如能與個別治療相輔而行,必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自古以來,不論中外人士都以家庭或家族為神聖不可侵犯的聖地,尤其「家醜不可外揚」的觀念使治療專家們被拒於千里之外,連大刀闊斧的弗洛伊特也卻步不前,不敢有所作為。直到晚近,個別治療已逐漸成熟,專家們方才敢作進一步的嘗試。換句話說,去心理治療的重點在於個人的內心(intrapsychic aspect),而現代的治療也兼顧到人際關係 (interpersonal aspect) 並發現人際關係不僅為以往所視為心理病症的歷史或客觀的環境,還是引起心理病症的內在條任和因素呢!當人們的內心得到改善,人際關係也隨之改善,二者是並駕齊驅的。
密集家族心理治療的建立新關係為出發點。新關係的建立,引起病者內心深處的變化,而改善病者的情況。病況的改善,又使病者不難再自動修正與他人間的關係。總之,關係的改善與內心的成熟實在互為因果。這心理健康重建的過程是以正常家族與個人間的交流和成長為藍本,祇是在發展的步驟上以密集和跳越的方式進行罷了。
現在試將密集家族心理治療的目標、原理、方法、治療者當有的優長、康復的過程和標準,略加說明。

一、 目標
密集家族心理治療的重點不在家族問題上,而在引起家族不寧的心理問題上。如能揭發家族成員間關係內蘊藏著的動態偏差,使之轉移正常,成員內心中最奧秘的深處便會發生改變,恢愎秩序和平衡。內心井然有序,與別人的關係也就趨於適順和正常。
寄生互生是家族心理治療上最棘手的問題,家族心理治療為協助成員從團體的寄生互生轉變到個體獨立。仔細來說,密集家族心理治療要達到以下諸目標:(一)消除病癥:雖然消除心理病症的癥象衹是治標不治本,但仍不失為治本的初步、(二)尋獲類同的對象:用一句常語,就是說找到一位他能心悅誠服的人,作為言行生活的表率。(三)掃除障礙:在獨立自主的康莊大道上,還有許多障礙應當掃除,如對自己或他人缺乏信心,自然的隱藏或鎮抑都是自主的絆腳石,須要及時移開。(四)自動自發謀求出路: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提出新生的方式,即使與他人的意見背道而馳,也不怕孤注一擲,如此,不難找到獨立生存的途徑。(五)與更廣大的世界交往:越過外界的障礙,又脫離了自我的牢籠,海闊天空,享受再生的自由,無憂無懼地與人交往,成為人類的一份子。
從治療家的立場來說,達到復元必須經過四個階段:(一)漠不相關的自囚階段:在這階段裡患者與外界斷絕來往,生活在自我的小天地裡。(二)過度相關的寄生階段:跨出了自我的小天地,立刻把責任卸在別人的身上,度著寄生的生活。寄生雖不是理想的生活,但已經向外跨了一步,在發展上來說,算是進步了許多。(三)個體自主的獨立階段:寄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出於依賴的需要,另一方面由於胸無成竹,無以自立,找到自己或找回自己是這階段努力的目標。(四)心理上脫胎分離的階段:胎兒未成熟前脫離母胎,生命不能確保:同樣的理由,個體未達到最低限度的獨立階段,提早脫離賴以生存的母體,會引起很大的不安,甚至會退化到前一階段上去。當個體開始能獨立,脫離別人的保護和照顧,才感到安全無慮。以上四階段的每階段都有應該達到的目標,這些目標可說是密集家庭治療,從改變和發展的觀點制定的近距和中距目標,
我觀是充滿動力的,動態的我觀與人格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許多心理上的疾病是因為我觀發生偏差,密集家庭心理治療重要目標之一便是修正我觀的偏差。簡單地說,我觀是指對於自己一元或多元有意識或潛意識的看法。其內容包括自己的興趣、優長、能力、喜愛、怕懼、弱點、敏感,以往的經驗、道德、地位角色、外貌、身材等。所謂一元或多元的看法是指我觀可能是連貫統一的,也可能是自相矛盾的,是明朗清晰的,也可能是模糊不清的,是整體的,也可能是分裂的。人會有意識或潛意識地把自己的長處或缺陷放大或縮小,這種歪曲自我的現象有許多外在和內在的原因。過去的經驗,社會的壓力,別人的判斷,教育的薰陶都能夠影響個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內心的恐懼或對自己的期望也能影響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更可怕的是把從外來加給自己的畫像或個人對自己的設想作事實看待。譬如某人實際上身高五呎九吋,他希望自己有七呎二吋,只怕自己只有五呎一吋,自以為有六呎一吋。個人的身高是有形可見不難衡量,人縱使多麼害怕自己是個矮子,也不論多麼希望自己是個長人,事實勝於雄辯,標準尺量出來的既不多又不少,五呎九吋就是五呎九吋,人只好低頭接受。至於其他的特點或缺陷就不那末簡單,個人將希望作事實或將事實當作瘟疫,比比皆是。密集家庭心理治療的目標是原璧歸趙,非但個人接受自己,家庭成員也彼此接受,換句話說,就是改變不全符合真相的我觀。

二、 原理
密集家族心理治療法最初的精神分裂症為治療和研究的對象,鮑溫 (Bowen) 醫師首先發覺寄生式的依賴母親就是該症的癥結,繼而發覺該症不只牽涉到母子兩人,其他家庭成員也多多少少參加一份,最後他主張「三代同堂」的假設,並為祖代成員較為成熟,但他們將絕無僅有的幼稚傾向,傳給依賴成性第二代成員,若這第二代成員遇到和自己一樣不成熟的人,他們倆人結合所產生的第三代可說匯集三代之大成於一人,精神分裂症便由此產生。第三代中可能只有他一人患這嚴重的病症,他的兄弟姐妹沒有絲毫的不正常,這也不足奇怪,因為其他成員和祖代或母代的關係並不密切,幸免受寄生或依賴之害,甚至非常成熟都可能的。
溫恩 (Wynne) 和他的同僚還發現在精神分裂的家庭中有「虛假合作」現象,在正常狀態之不,一家大小推誠相待,彼此尊重對方的個性,一如尊重自己個性;承認他人與己有異,卻又能與異己者合作共處。在反常的情形之不則大不相同,雖然表面上成員都同舟共濟,家庭也似乎風平浪靜,實際上,合作忍讓徒有其表,任何異己和多元的傾向都在禁忌之列。全家不同的職司、角色都被標準刻板化,最阻礙個體發展的劃一和依賴竟成為第一號美德。人之所以肯付出如此代價來度這種刻板的寄生生活,是因為互相依賴的人(如母與子)在寄生式的生活中能夠減少寂寞、孤立與無能的感覺,藉以滿足些童年所未曾滿足過的幼稚需要和動機。這類幼稚的需要和動機,往往在潛意識層上騷動著,不斷藉著寄生的關係衝闖出來,力求發洩。在這種情形之下,合作只是表面的,融洽也不是實在的,合作和融洽僅是滿足個人需要的手段罷了。
心理治療家巴德森,約克森等指出精神分裂者過去曾同一批慣用「雙關陷阱」的交往方式的人往來,養成卻步不前的習慣。所謂隻關陷阱的傳達方式是指外表和內含有著完全相反意義的言詞或表情,令人不知何去何從,長久徬徨在親近和躲避或愛與恨之間,無法解脫,因為不論採取何種態度或如何作答都會陷於錯誤的羅網中,也因為這緣故,精神分裂者在表情上非常冷淡,在情緒上非常麻木,自己也不知哭好還是笑好,是愛好還是恨好,他只好退隱到屬於自己而失去自己的世界裡,久而久之,他的反應、知覺和推理與現實的世界脫了節。在更嚴重的情形中,病者的妄想和幻想如決堤的河水,不可控制。即使他竭盡最大的努力,設法與現實世界取得聯絡,失敗和失望也使他激怒,又歸於麻木,有時還會遷怒他人或攻擊他人。這樣嚴重的後果,最初只因為父母的一方或雙方應用「雙關陷阱」的言詞所引起的,更悲慘的,若父母雙方發生爭奪和對立戰鬥,以三關或四關的陷阱來對付子女,其後果更不堪設想了。
除此以外,還得提一提自我意識鬥爭的現象,這現象常發生在家庭日常生活和家庭治療的過程中,在這兩種情形下,二人發生口角,彼此會提出自己或別人是那一類人的問題。普通經過大概是這樣的:甲開始攻擊乙,乙起而自衛;乙攻擊甲,甲起而自衛,雙方都盡量指出對方面言語或思想上的錯誤,不知不覺中開始指出對方性格上或人格上的缺點,積極地保護自己或申述自己的優點。不論有聲或無聲的言語都多少表達了自我生命的型態。由個人的意識或潛意識的動機所形成的個人生命的型態,很自然地在言語和表情中傳達出來,所以口角或辯論確實是自我意識間的鬥爭。從旁觀察,我們會發現談話或爭辯中不外乎提出:誰是怎樣的人,誰能做什麼事,誰該做什麼事,該為誰做,該為誰活著。繼而從以事為中心轉為以人為中心,甚至為自衛而不怕攻擊人身。
代間寄生、虛假合作、雙關陷阱和我觀鬥爭的四種現象包含著形成心理病症的一個共同的原理,那就是人際關係的惡化或反常,引起人格深處的創傷,人格深處的創傷又造成人際關係的惡化,惡性循環若不及早設法割斷,便每況愈下,永無止休。根據同一原理,密集家族心理治療以改善關係為出發點,新關係的建立,引起病者人格深處的變化,而病況改善,不難修正與他人間的關係。病人的康復和病症的形成其原理完全相同,只是方向不同而已。

三、方法
弗拉莫 (James L. Framo) 醫生曾將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人類學家、臨床心理學家、社會工作人員、家庭經濟調查員、婚姻諮商專家們研究家庭問題的成果作過一篇綜合性的報告,命名為「關於家庭動態心理系統化的研究」,關於研究和治療的方法,他有以下幾點結論:

1.家庭的性質和任何團體不同,所以總不可以為研究其他團體的結論,以為可以舉一反三,應用在家庭 治療上。
2.以成員為研究的對象,而疏忽成員間互動關係,研究的成果必不會美滿。
3.家庭治療不可只以成員有關自己或他人的陳述為依據,而該盡量彼此參照。
4.只有實地觀察和現身說法的方法較為可靠,其他方法只可作為參攷和輔佐。
5.必須進入家庭生活中深互動的層次內,方才有希望探得病源所在。

雖然弗拉莫醫生非常讚許應用問卷的方法,小組研究工作中對交往、領袖、權威、影響、角色、偏愛、向心力、發展通訊網等問題的深究,他也鼓勵從正常和變態人的工作表現,共同討論和決策方面的異同去認識家庭動態心理,他絕對贊同許多專家們應用羅夏或主題統覺等私投射測驗來發掘潛意識層內的動機,然而他更請家庭治療者特別注意家庭全體潛意識的互動網,因為許多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意識層,也不在個體身上,更不在靜態結構上,若僅從這幾點上去探究,一定會徒勞無益的。若以家庭全體潛意識和意識層上互動網著眼,再應用以上各種方法,必定會收事半功倍之效。
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是非常複雜的,用什麼工具探測甲加給乙什麼,乙又用什麼反攻戰略,介於甲乙之間的丙如何改變二者之間的關係或混淆雙方的視聽,三人又採取什麼防衛,攻擊或偽裝方式,實在是比混水摸魚還難,因為混水中的魚還可一網打盡,家庭中雜亂的關係至今尚未有合適的工具可以整理得有條不紊。弗洛伊德遠在一九一五年的「無意識」一文中已說過:「人的無意識對別人的無意識影響之大,實在超出意料之外……」一九四二年高德萊 (Cottrell) 曾從社會心理觀點說「……物極必反,在人心中有其正必有其反;譬如反叛的兒子是極權父親的附屬品,聖人部份是罪人,共產黨員是部份的資本家,美國南部的白人部份是黑人,接觸時間越長,兩極間的距離越近。」家庭病症多數是在下意識的衝擊交流間產生出來的。
為能更正確地把握家庭動態心理的真面目,專家們都認為直接參與家庭生活,實際觀察互動格式和長期發掘下意識的動機和態度,不僅注意誰對誰說話或說了多少的話,還當注意誰更強橫霸道又用的是什麼戰略或掩護方法,甚至對言語偶然失誤,臉紅耳赤,啞口無言或口若懸河,前後矛盾,抗拒的表情都當一一紀錄,作為切入下意識層的通道。治療者既須身歷其境,他自然應當具有超過常人的許多優長和素質。

四、治療家的優長
治療家該是一位訓練有素,經驗豐富和學識淵博之士,專家們特別認為可信,成熟和開放是必須具有的條件,因為家庭治療的命脈是交談。
(一)可信
除非對人有充份的信心,我們很難敝開心扉,向別人傾訴內心的感受和與人交往的態度,也除非我們感到治療家是一位可信可靠的人,我們會感到和他經常交談將是很不容易的事。信托別人又為人所信托實在是交談的重要條件,尤其為習慣寄生互生的人既需要充分的安全而不落於依賴,既要獨立卻不能使他有孤立的感覺,這種非常微妙的配合唯有在信托別人又為人所信托的經驗中始能實現。信托的程度是專家們認為預測病況轉好與否的最良好的準繩。
(二)成熟
從事家族心理治療的先決條件,是治療家本身已經有過充份的家庭關係的經驗,尤其若他已結了婚,並曾經受過不少波折,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上受過攷驗,有了這些條件,協助別人一定更為有效,家庭心理問題的重心既然在人際關係上,所以除了建立良好人際關係,並沒有其他更重要的事,也除了治療家自身以外並沒有其他更優良的方法和工具。他當現身說法,以自己的生活為示範,在病人間周旋,使出全身解數,對怨聲漫天的家庭,表示無限的信心,在挫折中仍然保持開放明朗的態度,平靜地把自衛機構背後的真相揭露出來,同時也不怕承認自己可能犯有相似的自衛反應,昔日該解而未解的情結依舊會牽制他的自由行動,如飢如渴的幼年需要偶然會如舊病復發,因此他常準備著時時求助於同僚,繼續不斷地向人謙虛地學習,終身不釋地向著成熟的目標邁進,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和正常發展的人格實在是家族心理治療家最大的資本和法寶。
(三)開放
交談是雙行道,在交談中,我們亦講亦聽,亦聽亦講,講得完整,講得清楚,講得真實,講得坦誠,聽得仔細,聽得正確,聽得明瞭,聽得樂意,講話時,我們表達自己的態度、判斷、情緒、意願、希望、恐懼、喜好、憂愁或忿怒。講話時,我們把自己揭露給人,把自己贈與他人。聽話時,我們努力瞭解別人講什麼,體味別人的觀點,接受別人的情緒和態度,設身處地看看別人的立場,我們願意開放自己,冒著受人影響和改造的危險,甚至於變化成為另一個人。聽時不只聽我希望聽的或願意聽的,而該捐棄成見,放下有色的眼鏡,準備著受人苛責,批評或中傷,聽是無條件的開放,開放會改變自己,也改變他人。開放能帶來不安,自衛和恐懼,正因為它要求人改變。開放的經驗也能帶來自由的氣氛和新生的快樂。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劃時代的大公會議揭幕前曾說過:「把門窗打開,讓新鮮的空氣進來!」抱著開放態度的治療家,會給病人帶來心理上的新鮮的空氣,心理康復便指日可待。

五、過程
精神病,尤其精神分裂症主要的成因是從家庭關係上發生,所以由學習所得的習慣,也可由再學習而改變,心理治療稱之為再教育也無不可。鮑溫簡單地列出精神分裂症治療的過程,這些過程為治療其他心理病症大致適用:1.母子紛爭非常劇烈,父親卻身處局外。2.父親一開始介入其間,紛爭就從母子對峙局面變為父母對峙的局面。3.父親擔任起主角的身份,母親態度越來越激烈和焦急,4.如此延長幾日之後,母親很快地變得慈祥、客觀、充滿母愛。5.父母之間的關係改進,感情不若以往那末分離。6.父母間的感情逐漸改善,精神病者的病勢大有起色。
在這病勢的改良中,治療家的工作是協助互動和交談,甚至鼓勵成員間的紛爭從冷戰一變為熱戰,事實上冷戰比熱戰更為難以調解。戰爭從地下轉上地面,從潛意識轉變為意識,從局面轉為全面,從暗晦的變為明顯的時候,全家的交談網既然落在治療家的手中,他便可為所欲為,使破碎的經驗整合,使散漫的個性凝聚,使彎曲的知覺復原,使阻塞的交通舒暢。他鼓勵父母子女間交談,他教導父母如何合理地運用權威,他分配全家老幼該盡的責任和該負的職司:在這頻繁的互動和交談中,沒有自我而借用別人自我度生的病者,漸漸獲得了自我,同時脫離了家庭—「大眾的自我」建立起有清晰界線的自我,將人格中的情緒層次和組織單元,排列得有條不紊,既從父母的關係脫胎,不怕失去自我,在與父母或他人的往來中,頗能表達深情厚愛,不再寄生互生,而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從沒有自我的境地達到獲得自我的境地,從依賴父母的境地達到脫離父母的境地,看來似乎輕而易舉,實際上要經過很大的周折,經受長久的煎熬,付出大量的血淚才能完成。西爾斯(Harold F. Searles)說:「從演變的歷史來看,家庭可說是個體脫離寄生階段而獲得獨立的程序。」實在一點也不錯。家庭心理治療的過程正是用人工控制的情況下,重新複製家庭演變上所未完成或完全失敗的過程。
以上將家庭心理治療過程的要點指出,為使對治療過程有更深切的瞭解,試舉實例以作說明:

1.一位成年男子出身貧窮,父親為軍人,母親為補給家庭費用,終日為人洗衣,據這男子自己報導,自幼渴望母親的愛情,始終沒有得到,他還記得在小學四年級時候,曾在一天晚上抱著枕頭大哭,雖然母親問他大哭的理由,他要想把內心寂寞的感覺說出來,實在難以啟口。來見心理治療家不久,開始把治療家幾乎當作母親的化身。換句話說,他由內心拋射出來的母親的心象,比自己生活著的母親更為實際,更為生動。
另一位病人上門求治的時候,外表上一望而知,充滿著恐懼,只怕自己有一天會把父親殺死,他尤其痛恨父親對他無形的控制,更好說他最憎惡自己過份依賴父親,他切願擺脫父親的權威,同時怕會引起父親不滿和自己不安。其實他所願割斷的不是父親的脖子,而是與父親聯結的臍帶。
一位幼時被母親溺愛的男孩,長大後找到和自己母親非常相似的妻子,結婚後不能不離開母親,從前對母親的依賴心轉移在妻子身上,妻子好像收留了一個兒子,盡心地愛護照顧他。婚後幾年中平安無事,丈夫在事業上有了轉機,有蒸蒸日上之勢,這時便提出離異的要求。其實他所希望脫離的不是自己的妻子,而是內心的牽制和寄生的生活,真能解決他倆問題的方法,是協助雙方個體獨立,單單離婚並不能解決他們間真正的問題。
西爾斯對家庭治療研究的結論頗有見地,可綜合地說明以上三個實例,他說:「病人將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過程與人際關係的實際過程混淆不分,換句話說,他們將過去幼稚關係的遺跡當作現在客觀存在的關係看待。」難怪他們想用改變外在關係的方法,來解脫存於內心的問題,他們不以自己的意願和希望就和鐵一般的事實,反而不怕歪曲事實以就和他們不成熟的期望。他們該學習用真正的眼光來判斷,不論父母子女都是真正的人。

2.密集家庭心理治療學家阿克曼 (N. Ackerman) 和其同僚,在紐約市猶太家庭服務處的家庭心理衛生診所,曾作過許多有意義的研究治療工作。以下敘述的個案是他們費了足足一年的時間所完成的,現在將這個案作一簡介,作為說明治療過程的實例。
個案是關於一位十六歲的女孩,初診時由父母伴同而來,據說過去三年內曾多方診療,不見進步,父母不認為其病勢有什麼嚴重,只說她的想像力太活潑。
女孩看來有些畏縮,不和同伴交往,不願上學。在家不是默默無語,就是與父母爭吵,和外祖母爭吵更為劇烈。有時以自殺作威脅,咳嗽時帶有怪腔,手勢身姿非常奇特。
父親現役海外,在她三歲時,和她見過一面。大戰後回家,身心都不健康,要求妻子全神貫注,批評女兒,拒絕愛她。妻子和母親責怪他造成女兒的心理病態時,他開始深切自責。
在他三年服役時期中,女孩的外祖母統管家務,母親和外祖母相依為命,外祖母苛責母親照顧女孩不得其法。外祖父在家庭中毫無地位,六個月前已經去世。母親徬徨在悉心照顧女孩又怕得罪其外祖母,但在攻擊女孩的父親這一點上兩位婦女是站在同一陣線上的,他們利用父親難為女孩,利用女孩難為父親。
測驗結果發現女孩有幻想的傾向,因為情形惡劣,全家接受治療,將家庭生活擇要點拍成電影,治療過程是由分析影片而得的。
外表看來家庭關係還過得去,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大家都把女孩當作眼中釘,家庭充滿著罪感和焦慮,各人成見都很深,很容易把別人當作出氣筒,對兩性關係有著錯誤和罪污的看法。外祖母對女孩的父親抱著鄙視和排擠的態度,全家不論在情緒上、關係上都可說是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怕懼和生厭瀰漫著每一角落,弄得全家死氣沈沈。
要給這樣的家庭作家族治療,實在談何容易,最初為使女孩得救,曾作過四個月的個別治療,繼而和全家四口一起接受家族治療。
以下是治療者採用的步驟,雖然許多過程並不完全按照所排列的次序進行,但大致照這程序完成:

(1)解散母親和外祖母之間的幼稚和衰退的寄生關係。
(2)限制外祖母無所不能的破壞力,揭露出其自命永無舛錯的虛偽的態度,並揭發其自以為較父母愛外孫女的假善。
(3)拆散母親和外祖母,使母親不再感到有和外祖母共謀的需要。又使母親對兩性有正確的觀念,不把男人當作怪物或畜牲看待。第一遭和丈夫站在統一陣線上,不再認為性行為本性是污穢或暴行的想法。
(4)既和父親結盟,治療家還鼓勵他負起家族治療的責任,積極和治療者合作,中和母親與外祖母破壞家庭合一的陰謀。
(5)使父親和女兒不再作出氣筒或犧牲品。
(6)誘導父親接受女兒,也使女兒接受父親。
(7)使夫婦克服由觸摸或交接上引起的畏懼。
(8)允許父女間互相撫摸接吻,而沒有亂倫或暴虐的感覺。
(9)令父母體驗到發展、成長、開放、自由和情緒成熟的樂趣和價值。使父母消除以子女為累贅,進一步協助女兒在家庭內找到適當的職司,保護她生存和成長的權利,使她對夫婦關係和生育子女有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態度,以替代消極和破壞性的反應。

經過一年密集的家庭心理治療,女孩在功課上突飛猛進,和同學也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在家庭裡她也成為有用的一份子,獨立的人格漸漸形成,家庭的關係大有進步。

六、康復的標準
經過持久的治療,病人情況大見改善,家庭關係變得更為密切,但如何能肯定全家確已踏入康復之路呢?關於這一點,弗拉莫醫師提供十大點作為康復後的尺度:
1. 成員內心的轉變,改善人際的關係,人際關係的改善又導致內心的轉變,若全家都在轉變中,康復的情形必更為良好。
2. 成員按時參加家庭治療,遇到衝突不等待到治療的時刻,早已在家中解決。
3. 不論在與治療家往來或在和家人往來中,漸漸不將他們當作情緒轉移的對象或歷史上的人物。而將他們當作具體和實際的人看待。
4. 成員感到共居同處的喜樂和生命的樂趣。
5. 成員個個能自主獨立,不再有將個性消失於家庭團體或大眾自我之中的需要,日後脫離家庭各奔前程,都能忍讓接納。
6. 各人自由自在地找到自我,不受牽制,更不怕擔負起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新角色。
7. 不再將原始的情緒帶進家庭,把家庭當作發洩情緒的出氣筒,學會向外疏導情緒,子女也學會往外尋求愛情和情慾的對象。
8. 夫婦間會坦誠交談,交談的初期會感到越理越亂和徒勞無功,甚至會敗興失望,但他們仍要再接再厲,堅持到底,終於獲得彼此的諒解和同情,兩人間的關係因而變得更為密切。
9. 夫婦之間的感情增進,子女的情緒生活立刻成熟了許多,因為夫婦在情緒上不再有損人利己的需要。
10. 最重要的是全家大小都發現,除了寄生、仇恨或恐懼的生活方式之外,尚有其他更理想的方式。

簡單地介紹過密集家族心理治療之後,我們對於它的目標、原理、方法、治療者的優長、康復的過程和標準有了一個概括的瞭解,但我們還得和許多專家們異口同聲地說:至今密集家庭心理治療法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不可言過其實地認為它的成就已經超過其他治療方法,不過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它未來的發展和前途是可限量的。
密集家族心理治療是一種非常專門的學問和高度的技術,非訓練有素和資歷較深的心理學家,決不能靈活地應用,但從普通常識的觀點來看,為從事牧靈工作和神修指導的人,必有許多啟發和裨益。


參考書

Intensive Family Therapy. Ed. By Ivan Boszormenyi-Nagy. M. D. and Jamcs L. Framo 1965,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