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神學論集
(1971)p175-182
   

有關景教尊經中的「三際經」

 

唐朝景教徒所遺下的中文文獻之一,有所謂「尊經」者,曾載述景教僧景淨所譯出的三十餘部經典書目,其中的第十四部即為:「三際經」。但由於「三際經」,曾一度混入於道教的「道藏」中,故曾一度被視為道教的經典。復由於殘缺不全的一部在華摩尼教遺物:「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一卷」1 的書末曾提到了「三際」二字,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竟懷疑「三際經」非屬景教所有,而稱它係屬摩尼教的經典者2。尤有趣者,提到「三際」二字的前述摩尼教經典──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一卷」,也被編入於佛教的「大藏經」中,而列在外教部份。故「三際經」或「三際」二字,實前後出現於景教、摩尼教、道教、及佛教的叢書中、或書目中。如此說來,它和上述四種宗教多少都攀上一點關係。那末,我們可否相信:「三際經」係屬景教的經典?─── 這實在耐人尋味的!

一、「三際經」的浮沉:
﹙1﹚它曾出現於「尊經」書目中
景教的「尊經」計分為三段,第一段為頌讚上主文,即:「敬禮皇父阿羅訶 (天父 )、應身皇子彌施訶(聖子)、證身盧訶寧俱沙(聖靈),已上三身同一體。」3 第二段為列舉景教所敬重的諸新舊約聖經作者、先知、及使徒名單,如:「 (敬禮) 瑜罕難法 (王)、盧伽法王、明泰法王,……」等是。4 第三段為「尊經」的正文,亦即列舉經景淨所譯出的三十餘部:「可尊、可敬的經典」書目,如:「常明皇樂經、宣元至本經、志玄安樂經、……三際經、……啟真經……」等。
「三際經」、按「尊經」排列的順序,列在第十四部,在卅餘部經典中,它被排在中間的部位,有若今日新舊約聖書中的「詩篇」,列在全部聖經的正中間。有人說,「詩篇是全部聖經的縮影」又有人稱它為:「小聖經」5。如果說排列在全卷聖經中央部分的詩篇,「像聖經的一個山峰,站在其上,可以瞻望四圍的光景;明白了三際經的道理,則對神的權能、慈愛、救恩、天國的榮耀,都能明白!」6,那末,我們又何嘗不可說:「三際經像尊經中的一個山峰,站在其上,可以綜覽景教信仰的全部光景;明白了三際經的道理,則對神的權能、慈愛、救恩、天國的福樂,都能明白!」


(2)它相傅為景淨所譯
「尊經」的原文後,有一段字體較本文為小的一行附註,說明「尊經」諸部經典的翻譯工作,係完成於景淨之手:
「謹案諸經目錄,大秦本教經,都五百卅部,並是貝葉梵音。唐太宗皇帝,貞觀九年,西域大德僧阿羅本,屆于中夏,並秦上本音。房玄齡、魏徵宣譯秦言。後召本教大德僧景淨,譯得已上卅部卷,餘大數具在貝皮夾,猶未翻譯。7


(3)它一度被編入於「道藏」中
史學家陳垣云:  
「(摩尼教教)其經,名:二宗、三際。二宗者,明與暗也8 。三際者,過去、未來、現在也。大中祥符興道藏,富人林世長賂主者,使編入藏,安於毫州明道宮。」9
但今日所通行的:「道藏」(如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所影印者)在其書目中,已不復見有所謂「三際經」。諒該經為後來的道教徒發現:非屬道教經典,乃從「道藏」中抽出。至「三際經」的下落如可?今已不可考。

二、 何謂「三際」?
陳垣稱「三際」係指「過去、未來、和現在」等三種不同的時間型態,已如前述。但這樣的解釋末免過於簡略,仍無法幫助我們了解「三際」的真實涵義。倒是摩尼教遺留下來的一部殘缺不全的「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一卷」,為我們提供了一點線索。「三際經」既經散失,其全貌已不可復見,但我們卻可靠著這一線索,略窺其一二。該部殘經,亦以「二宗」與「三際」相提並論,有若陳氏所稱者。它說:
「初辯二宗。──── 求出家者,須知明、暗各宗,性得懸隔,若不辯識,何以修為?」

接著又說:
「次明三際。──── 一初際、二中際、三後際。
「初際者,末有天地,但殊明、暗。明性智慧,暗性愚癡,諸所動靜,無不相背。
「中際者,暗既侵明,恣情馳逐。明來入暗,委質推移。大患厭離,於形體火宅,願求於出離。勞身救性,聖教固然;即妄為真,孰政聞命?事須辯析,求解脫緣。 
「後際者,教化事畢,真妄歸根。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二宗各復,兩者交歸。」
綜觀上引摩尼教經典對所謂「三際」的解釋,實包括宇宙的創造過程、和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等三種過程。如眾所知,摩尼教係第三世紀中葉,由波斯人摩尼(Mani)所創立之宗教。其教義係綜合基督教、佛教、和祅教的教義而成,故其中的部份思想來自聖經。以宇宙創造的過程而論,所謂:「未有天地、但殊明暗」者,係指創世紀一章1至4節的情形:
「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又所謂:「暗既侵明,……明來入暗」,亦係指創世紀一章5節的晝夜的更替而言: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
至於「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歸於積暗」者,係指世界的末日到來時,日月不再發光(見馬太福音廿四章,而新天地實現時,耶穌基督將成為光中的光:
「不再有黑夜,他們也不用燈光、日光。因為主─── 神耍光照他們。」(啟示錄廿二章5節)
這就是宇宙的過去(初際)、現在(中際)、和未來(後際)。 
至於文中所說的:「明性智慧、暗性愚癡,諸所動靜,無不相背」係指人類一生下來就有了智、愚之爭、明暗之鬥;從暗者將「恣情馳逐」,惟有辯析好壞、接納「聖教」,方能「求解脫緣」。人類終必一死,能有機會接受宗教的教化,亦僅限於在世間時;因為人類一經斷了氣,要上天堂或下地獄也就決定了,所以必須趁早悔改、接受教化,也就是文中所說的:「教化事畢,真妄歸根;明既歸於大明,暗亦既歸於積暗」之意。
─── 這也就是人類的過去(初際)、現在(中際)、和未來(後際)。
當然,以上對「三際」的解釋,完全係摩尼教方面的看法。從宗教歷史來說,基督教屢斥摩尼教為異端,而摩尼教卻由於其本身的教義,係調和:耶、祅、釋諸教教義而成,故實際上吸收了很多基督教的思想。職是之故,在華景教必亦曾影響摩尼教,而摩尼教卻不可能對景教產生任何影響力。二者所使用的宗教名詞,其共通者並不局限於「三際」二字10。在華景教,在宗教名詞方面雖確曾借用了若干儒、道、釋諸教用語,但一借用過來,則每成為景教的所有物,而滋生新義。〔另參拙撰:「景教經典中的佛教用語義考」11、及「景教會名的思想背景研究」12。在上述二篇論文中,筆者曾對景教所借用的佛教用語、及儒教用語,詳較其本義、及變義。篤學之士,煩請一閱。〕故縱令景教的「三際經」中的「三際」二字,係借自摩尼教,一到景教徒手中自亦將滋生新義,而其對「三際」二字所下的定義,亦當與摩尼教的解釋迥然不同。況且,景教之入華係在唐太宗的貞觀九年(公元六三五年),而摩尼教卻遲至則天武后的延載元年(公元六九四年)始傳入中國。故摩尼教必自景教的「三際經」,借用了「三際」二字,更會合其本身的教義─── 「明、暗二宗」(明神和暗神,─── 亦即相信:有所謂光明之神、和黑暗之神),而每將「二宗」與「三際」相提並論。
那末,從景教方面來說,「三際」二字究當作何解呢?
由於「尊經」另指出景教徒所譯的諸經典中有一部名為:「寶路法王經」者(按「寶路」,今譯保羅或保祿),知係保羅書信的唐代譯本。「景教徒所用的敘利亞文聖經譯本,在西曆四三一年景教派被逐離開敘利亞,遁往小亞細亞為止,所用的新約係採用路迦諾(Lucian of Edessa ,──312)的新約篇目」13,而該新約篇目係包括了所有的保羅書信在內。所以,對「三際」二字最適當的解釋,當然只有從保羅書信中尋求其答案了!
論到基督徒的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保羅如此寫著:
「祂(真神)曾(過去)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祂將來(末來)還要救我們。」(哥林多後書一章10節)
另有一處經文,其內容也與此相仿,茲併抄錄如下:
「我也從獅子口裡(喻指魔鬼的權勢)被救出來(指信徒受洗歸主後,魔鬼的權勢已成「過去」);主必救我脫離諸般的兇惡(指信徒受洗禮後的現世生活,必得主耶誕的隨時保祐);也必救我(於將來)進祂的天國。」(提摩太後書四章17-18節)
筆者每喜歡把這二節經文稱之為:「三層救恩」、或「完全救恩」;這也就是在華景教徒所稱的「三際」(過去、現在、和未來)。其「層次」之分,無非說明救恩之完全。據此,「三際經」的內容,雖不明亦自明矣!14
綜上所述,筆者推論「三際經」確屬景教的經典無疑。



 
  1. 現存的「摩尼光佛教法儀略一卷」有二本,均屬敦煌石室的唐代寫本,一存大英慱物館、一存巴黎國家圖書館,前者稱為乙本,後者稱甲本。日本於大正年間(約當民國初年)所編印之「大藏經」,曾把它輯錄在外教部份。─── 即「大藏經」第54冊,第1279-1281頁。
  2. 希伯和慱士(P.P elliot)稱「三際經」係屬摩尼教的經典壹節,詳見左伯好郎慱士的:支那基督教之研究」第一冊、暨冀天民著:「唐朝基督教之研究」(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一九六零年六月初版,頁卅八引論。
  3. 此段冠於「尊經」開頭的頌詞,筆者以為係相當於早期教會公禱文之一的:「榮耀頌」(Gloria Patrizxce ),見拙撰:「景教經典與古代教會信條」壹文,載:香港、「景風」季刊第23期,頁29── 41,一九六九年八月出版。
  4. 有關景教對「法王」二字用法的探討,詳見拙撰:「景教經典中的佛教用語變義考」壹文,載於臺北、「中華學術院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第一期,頁六九至七八月出版。
  5. 見蔡聖民編:「舊約聖經概論」第二冊、頁卅三,臺中、真耶穌會教會臺灣總會、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出版。
  6. 同前註。
  7. 「:譯得已卅部卷,餘大數……猶末翻譯」句,佐伯好郎寫成:「譯得巳上卅部,卷餘大數.....猶末翻譯」。但筆者以為:「卅部」應為:「卅餘部」之誤,蓋「尊經」中所列的經典實不立止卅部,──計有卅五部之多。
  8. 二宗即二位神,指明神與暗神。
  9. 見張星烺撰:「中西交通因史料彙編」第四冊,頁一四一,臺北、世界書局影印本。
  10. 摩尼教與景教經典,其中的宗教名詞共通者有;「三際」、「三常」、
    「法王……等」,不一而足。
  11. 載於臺北、中華學術院天主教學術研究所學報第一期,頁六九至七八。一九六九年八月出版。
  12. 載於高雄、「智慧」月刊,第二卷第十期,一九七零年三月一日出版。
  13. 見拙著:「中國基督教教史」頁三五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七年六月初版;暨張伯懷著:「新約正約成立史」頁八十七、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一九五四年六月初版;並穆格新生(Sten Bugge)著:「新約道論」頁三十,香港、道聲出版社、一九六四年四月、第四版。
  14. 「三際」二字既經解明,則吾人可推知:它係屬景教的「講道集」用以申明保羅對三際的解釋。「三際」二字被摩尼教借用後,是否另有撰作「三際經」?則尚待攷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