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神學論集
(1970)p557-570
   

教理新編——向國人傳報福音的一個嘗試

 

前言

教理新編以試行本方式出版,到現在已經有一年多了。一般的反應還不壞;在試用期間,我們也收到一些寶貴的批評和建議。教義委員會編輯小組,曾遵照這些建議和批評,又作了一番修正的工作。主教團已經批准這修正後的教理新編,作為正式版本。

去年所出版的試行本,因為數量有限,所以很多人沒有獲得試用的機會,因此,也不能提供改良的意見。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也有不小人,雖然收到一冊試行本,但並沒有去加以研究和利用,而把它束之高閣。因此,也不會提供建設性的批評。所以,試行本出版的目的並沒有完全達到。近幾個月來,很多人來信要求購買教理新編,所以鄭天祥主教於今年五月間請求主教團批准出版正式版本,以供應各方面的需要;為了盡速出版,我們不能大事修正。只有等待日後再版時,始能做到。

教理新編出版試行本以後這一年期間,從所聽到的批評,所收到的信件等,我們獲得一種印象,就是,很多人對教理新編還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而這編演講的主要目的,就是將教理新編作一個扼要的介紹。

教理新編的誕生

在最近三十年,由於教理運動的影嚮,在教理教授法方面,和教理課本方面都有了顯著的進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直到現在,歐美各國所出版的教理課本,真是形形色色。舊有的「要理問答」,早以被淘汰,因為它已經不合乎現代的需要了。

遠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前,我國教會的神長,就已經感到有重編要理問答的需要。 因為我們那一本上海會議所編訂的「要理問答」(一九二四年),雖然數十年來也曾領導不少人進教,功不可沒,但是不可否認,它已經趕不上時代。近幾年來,雖然也有幾本新編要問答產生,但是除了一些細節以外,基本上與舊有的要理問答很是相似。此外,為中小學生也有一些,從外文翻譯的教理課本,這些課本雖然是近代的產品,比較適於現代學生的需要,但是這些課本並不是為我們中國學生編寫的,因此,很難有效地使用這些譯本。因為我們中國學童的生活環境與美國的學童是很不同。所以我們也需要一套特別為中國學童編寫的教理課本。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結束,教會中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變,我國教會在傳教工作上,更感到迫切需要一冊、甚至數冊合乎現代人的教理書,於是主教團在一九六七年的常年會議委員會負責新教理的編輯工作。教理新編編輯小組也很快組成;經過將近一年的工作,終於完成了去年五月間出版的教理新編試行本。

教理新編的主要目的

(一)教理新編的主要目的或對象,是為一般成年「慕道者」。按照主教團教義委員會在一九六七年開會的決定,這本教理書應該優先編寫,這也是為了目前傳教工作的需要。教義委員會願意把這冊教理新編作為一種基本的教理書,也就是說,其他分類教理書,如兒童教理,簡易教理等,都應該以此為根據。曾聽到有人說,教理新編為小孩子太難,的確太難,因為這本書不是為他們編寫的。教義委員會已經開始了兒童教理書的編輯工作。在我們這個時代,要編寫一本「老少咸宜」的要理問答是不可能的。為了適應不同的聽眾或讀者,我們需要分類的教理書。教義委員會目前正在做這種工作。

(二)教理新編的另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一般成年教友,作為他們複習教義的工具。很多所謂的「老教友」,在領洗以前。或者以後,對自己的信仰,從來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他們所知道的教義,不提一鱗半爪,就是一堆彼此毫無聯繫的。當信的教條和當守的誠命。教理新編在內容的取捨和編排方面,都著重使教友以及其他研究教義的人,容易領悟到教義的中心,以及各端道理前後彼此的聯繫。所以,我們認為教理新編應該作為所有傳教員研究教義的基本工具,這工具可使他們對從前所學習的一切,有一個統一的觀點,一個較深刻的認識。

(三)教理新編的一個次要目的,是為所有願意認識天主教的非天主教徒。這本書可幫助他們對天主教義有一個基本而有系統的認識,也可以解除他們對天主教教義所有的一些誤解。實際上,教理新編試行本已有非天主教人士來信購買。我們也希望我們的教友,能以此書作為他們餽贈教外親友的禮物。我們對於教理新編的正式版本——天主教的信仰——會作了我們最大的努力,加以修訂,改善。封面,排版和印刷等方面都要比試行本好的多。希望不願使人「望而生畏」,未讀而生厭。

編輯原則

(一)教理新編既然是為我國人編寫,當然不能抄襲歐美教理課本,或以歐美教理課本藍本。我們編輯的首要原則,是儘量採取西方最新教理書的優長,而同時參照我國有傳教經驗人士的意見,來為我們自己的教理書,所以我們的教理新編可以稱為「中國教理」,正如荷蘭年前編寫的新教理稱為「荷蘭教理」一樣。因為我們的教理新編不是任何西方教理書的翻版,它有它的獨特風格。

(二)為了顧及到慕道者的需要,教理新編在內容的分配方面,有「緒論」與「正文」之分。緒論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慕道者先了解宗教的意義和需要,進而探求宗教之原的至高天主。所以,緒論當中所研究的,多是以準備聽道者的心靈為目的,使他們摒除成見,克服困難,而能接受對天主的信仰。正文則是有系統地講述天主教的主要教義。

(三)教理新編的取材,按照近代教理學的趨勢,是以聖經為主要的泉源,但教會的教導 和禮儀當然同樣受到尊重,所以教理新編的取材是多方面的:

(1) 聖經:為符合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願望和指示,我們把聖經放在教理新編(正文)每一節的首要位置,因為聖經是整個信仰的準繩。(天主啟示憲章.25)假如從事傳道工作者,從來不研讀聖經,便「成了天主言語外面浮誇的宣講者,內裡卻不是天主言語的聆聽者」(參閱天主啟示憲章.21)。通常在每一節內都插入一些聖經章節,讓講道與聽道的人都能直接與天主聖言發生接觸。因為講授教理是為天主聖言服務:人了解天主聖言對人生的意義和重要,同時幫助聽道的人接受天主的聖言。換句話說,講授教理是為促進天主與人的交談,人與天主的交往。因此,在編輯這本新教理的時候,我們特別注重聖經的引用。這也正符合教會的願望,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指示(參閱天主啟示憲章.24)

(2)教會的訓導:教會是「信德寶庫」的保管者。教會在聖神的輔導下,給萬民宣講天主的聖言,聲明我人當信的真理,應守的誡命。教理新編在取材方面當然應顧及到教會歷代的宣講,各次大公會議的決議,以及教宗的訓導。在教理新編中,我們曾大量地引用了梵蒂岡大公會議的文獻。在每一節「道理」的標題下所講述的,也都以教會聖統的教導為依據。

(3)禮儀:禮儀是信德生活的具體表現,「是教會行動所趨向的最高峰,同時又是教會一切力量的泉源」(禮儀憲章.10)。禮儀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所創始的教會革新運動中,佔有最重要的一環。教理運動也非常注意禮儀,以禮儀為教理取材的泉源之一,又以禮儀生活為教理講授的主要目的。所以在教理新編的編輯工作中,當然也需要對教會的禮儀特別加以重視;教理新編中有一節專論禮儀,但是每一節,在原則上,都應該與禮儀生活直接或間接地發生關係。我們要儘可能使教會的禮儀生活(如彌撒、聖事、主日、節日等)與所講的信理互相配合。很可能,關於這一點,我們所作的還不夠。原因是整個禮儀的革新仍未全部完成;因為舊的儀式、經文等仍將有改變,而新的仍未全部公佈實行。在教材的取捨方面,就有很多困難,我們希望傳教員在用本書講道時,能多在禮儀方面加以補充。

(4)教理新編與中國文化:大家都知道,教會的傳統神學深受西方哲學的影響,而我們舊有的「要理問答」通常也都帶著西方哲學的色彩。所以,到現在我們在神學或教理課本裡所學習的,似乎只是一套完整的非常合乎西方邏輯的哲學思想,而福音的精神和活力都每每被忽略,不易被人領會。教會自古以來,便一再嘗試以各民族的觀念及語言宣傳福音,並設法以各民族的哲學智慧註解福音。尤其是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以來,教會更鼓勵各國的人,用各自的才智和本地方式表達基督的福音(參閱教會在現代世界憲章.44)。在中國,這就是怎樣使天主的啟示適應中國思想方式的問題,或說得更恰當一些,怎樣以我國的思想方式表達基督所帶給人的福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是需要深入的研究。在開始教理新編的工作以前,我們接到很多人的建議,要使教理新編盡量中國化。但是,我們教理新編各位編輯,都感到目前仍不可能完全以我國固有的思想方式,來表達天主啟示的道理。我們在緒論中,僅簡略地談到天主教教義與我國文化,倫理等幾個問題。但是,這只是原則性的,而不是具體的。在正文當中,我們有時引用幾句古書或我國的成語,也就是用我國的思想表達方式來說明教義的一種嘗試。但是,關於這一點,我們作的也不夠。只希望負責講授教理的人,使用本書時,要在這一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因為只有實際的經驗可以告訴我們,那一種表達方式,適合於我國的讀者和聽眾。同時,也希望在我們的神、哲學院中,在研讀神、哲學時,對這一些問題多加研究,因為有了中國化的神學,才能有中國化的「要理問答」。

(五)內容的編排次序:關於教理新編正文各章節的編排原則,我們決定遵照「救恩史」演變的順序,而放棄了傳統的「要理問答」的三分法:第一部份——為救靈魂當信的道理(講信理);第二部份——為救靈魂當守的誡命(講十誡);第三部份——為救靈魂當用的方法(講聖事);有時又有一個好似附錄一樣的第四部份——祈禱。這種分法是以救靈魂為前提,為出發點。它的唯一好處是很清楚;也似乎很邏輯;而它的缺點是缺少內在的連貫性;每端道理之間彼此的關係,不易為人領會。其最大的缺點是遮蓋了天主教教義的真、善、美。好像天主教教義只是一連串的「應當」,只要信服應當信的各端道理,守好應當守的種種誡命,就會得救。這純是功利主義者的想法。近代神學的進步,使我們對天主啟示的道理,信理、聖事、倫理生活等,都有了新的了解,新的看法,對於道理與道理之間的關係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所以我們對於內容的編排也採取了新的處理。我們將內容分為兩大部份:第一部份——基督將天父啟示給我們,這一部以似天主創造天地萬物為開始,以天主聖三為終結;第二部份——基督領導我們同歸天父之家,這一部份以耶穌建立教會為開始,以基督第二次降來,新天新地為結束(以後我們再詳細講解這種分法的神學背景)。這種分法是遵從「救恩史」演變的順序:自天主創造萬物開始,直到基督再度來臨為止,這是天主與人相互交往的一段漫長的歷史。這種分法的好處,是使人對天主教的教義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概念,使人更容易領會各端道理問的相互關係和連貫性。天主教的教義也更顯得具體,因為我們的教義主要的是一個生活的歷史,而不是一套抽象的思想體系。

(六)每一節所採用的格式:以往的教理書名是採用簡短的問答式,所以通常稱為「要理問答」。而近代的新教理書,純問答式者已不多見。通常是採用課文式,或課文與問答合用,就是對每個主題,先有一篇講述主題的課文,然後設有幾個有關主題的問題。純問答式的優點是概念清晰,詞句簡短,容易使人記憶;其主要缺點是讀起來乾枯無味,而且不易使人領會問題和各章節彼此之間的連貫性。課文式的教理本通常是以一篇具體的故事來講述天主啟示的道理,所以比較生動有趣;現在所有兒童教理書都用這種方式。

教理新編的格式,在緒論部份每一節採用短篇課文式,不過在每課以後,加上了幾個促人反省的問題。在正文部份,則是論文式與問答式並用。具體地說,就是每一節分為四個段落:即「提要(或提示)—閱讀—道理—討論或實踐」。「提要」指出問題的所在或講題的中心;「閱讀」提供一篇與主題有關的聖經選讀,或大公會議文獻選讀,「道理」也可以說「釋義」,使人了解天主在聖經選讀內給我們的啟示。最後「討論或實踐」,幫助學習道理的人對主題更深一層地去研究,並指導他們如何按照所講的道理去實行,去改變我們的生活。每節內容的這種分配法似乎也符合近代教育學的原則:引起興趣(提要)—敘述史實(閱讀)—伸述教義(道理)—實行與活動(討論或實踐)。

編輯經過

編輯原則擬定以後,就是邀請人分工合作的問題。教理新編並非出自一位作者的手筆,而是很多人合作的成果。親自執筆者有廿餘人。為了合作的方便,編輯小組在決定編輯原則後,首先擬定教理內容的章節目錄,和每節編寫時應遵守的格式,並限定每節的字數。然後,便分別邀請作者負擔一節或一部份的起草工作。草稿完成後,經由教義委員會秘書處打字、油印後,分別寄送給所有主教,很多神父,傳教員等,以求批評與指教。以後,編輯小組召開會議對所收到的建議和批評慎重研究,對初稿作修正的工作。然後再將修訂稿分寄出去,再次徵求意見。有些章節曾經過三四次的修訂,最後才完成了試行本的定稿。定稿完成還要通過最後一關,那就是主教團會議。這一關一直過了好幾個月,這說明我們的主教們對教理新編慎重的態度,好似怕我們的教理新編如同荷蘭教理一樣,在教友中可能引起混亂。所以對某些問題,又需按照主教們的意見經過一番「手術」,然後主教們才放了心,而准許過關。這便是「教理新編試行本」誕生的經過。

教理新編之結構的分析

教裡新編的結構一如上述,分為緒論(人生與宗教)和正文(天人的交往史)。正文又分為兩編:第一編——基督將天父啟示給我們;第二編——基督領導我們回歸天父之家。這種分法或結構與傳統的「要理問答」、「要理大全」等顯然是不同的。

(一)緒論部份之存在的理由:我們上面已經略為提過,緒論的主要目的,是幫助慕道者先了解宗教的意義和需要。但是另一個目的,也是讓我們從事講道工作者去認識聽道的人。我們在講道之前,必須了解聽道者,認識他的生活,他的需要,他的困難。因為近代教理講授工作所強調的,不是抽象宗教知識的灌輸,而是天主與人的結交,把天主介紹給人,把人介紹給天主;教理講授是使天主聖言種植在人的心靈,並使它慢慢的生長和發展。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準備播種的田地——人心——我們不但要認識天主,也要了解人。緒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讓我們在講道時首先注意到人,尤其聽道理的人。我們介紹兩個人建交,必須認識雙方。同樣,我們在講道時,也必須認識天主和人。我們從事講道的人從前在修院中所受的訓練,似乎都是關於天主的高妙的知識,而忽略了人的知識。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在修院裡都學得太少。倘若我們不了解現代的人,講道的目的就不容易達到。給兒童、學生、成人等常講道理的人,一定會有這種經驗。教理新編的緒論部份好比一個跳板,它幫助人由不信的領域進入信仰的境界,也就是跟天主開始交往,所以緒論部份是非常重要的。

(二)正文內容的結構,一如上述,是「救恩史」的結構,也就是說,內容的編排順序,是遵照「救恩史」演進的順序,我們之所以強調「救恩史」,是因為我們的整個信仰是一種生活的歷史:是人與天主交往的歷史,是天主與人接近,施恩於人的歷史。我們從這個歷史的角度去看,便會對天主,對我們傳統上信仰的各端道理有一個新的認識,新的看法。以往我們通常是以哲學家的思攷方式去探討天主,去認識天主的本質與特性。現代講授教理的趨勢,是從天主跟人交往的歷史中去認識天主。教理新編所強調的是天主為人做了什麼:過去、現在以及將來天主給人所做的一切。進而談到人面對著這樣對待人的天主應該持有什麼態度(每節中的實踐)。

天主救人的歷史(教理新編的內容),可以說由兩種主要因素交織而成:

(1)縱的因素:是天主與人類關係的演變。在最初,天主與人的關係是非常合諧的,友誼的,親切的。這種關係因了人的罪惡而中斷:人離棄了天主而企圖獨立。可是天主的計劃是願意人與祂一起生活,分享祂天主性的幸福。為實行祂的計劃,祂派遣了祂的獨生子來召喚遠離天主的人類,使他們再回到祂的懷抱。這是教理新編正文的主要內容,也是「救恩史」裡的主要史實。在救恩史的演變過程中,耶穌基督佔有中心位置。是祂,來到世界上讓人清楚地了解天主如何主動地跟人接近,跟人交往;是祂,藉著自己的苦雞、死亡又使人與天主重歸和好;是祂,領導人重回天主的懷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所以,對我們的教義這種新的表達方式,也正合乎我國儒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來自天,受天掌管,人生在世,應按照天定的規律完成本性,以達到人生的最終目標——與天合一。

但是,我們所稱的天人合一只有藉著基督才能完成。教理新編中,把「基督是誰」 這問題放在正文的開端,表示出基督在天主整個救人計劃中的重要性。這問題也指出教理新編(正文)的「主題」。主題指出後就是主題的發揮,所以它好似一個大樂章的「前奏曲」。

教理新編的主題分為兩個主要的段落(movements):第一個段落(正文第一編)是耶穌基督把天父對人的愛,和救人的計劃啟示給人:這個啟示的最高峰是基督服從天命,下降人間,代人贖罪;邀請人分享天主聖三的幸福生活。這一段落是以「天主創造萬物」為開端,以「天主聖三」為結束。在兩端道理之間,耶穌給我們講述了天人之間關係的起源和發展,最後祂把天主內在的生活,極高的奧秘也啟示給了我們,讓我們深入天主的奧跡——分享天主聖三的幸福生活:這是基督救世要達到的目的,也是找們塵世生活的歸宿。第二個段落(正文第二編)是耶穌基督將信從祂的人聚在一起,領導他們走向永福的天鄉,與天主聖三度合一的生活。

這兩個段落也給我們闡明基督逾越的奧跡:基督從天上來到人間,給人宣講天國的福音,為人受難贖罪,使人團結在祂的領導下,跟祂一樣,光榮地回到天上。我們人的得救就在乎跟隨耶穌,通過人生的苦難,走向天父的家鄉,到達天人合一的美滿境界。所以教理新編的結構,是以基督逾越奧跡為基礎:正文第一編是天主子、基督屈尊就卑,下降人間的行動(downward movement);第二編是基督領導人群上升天國的行動(upward movement)。整個教理新編所強調的一如上述,是天主通過基督,對人所言、所行的一切,而我們人的得救就在乎跟隨基督,並通過基督與天父度著「合一」的生活;和諧、相親相愛的生活。

(2)橫的因素;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整。天主創造了人類,原是願意人和平相處,伊甸樂園所描繪的是人與天主,和人與人之間和平相處的美滿生活。但是,人的罪惡破壞了人與天主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遠離了天主,也就不易再與他人和平相處,終於演出互相慘殺的悲劇;加音殺亞伯爾的慘劇是家庭不睦的具體寫照,巴貝耳塔指出人類種族問糾紛的原因,也說明人類分崩離析,彼此不睦的普遍現象。這一切都是人類犯罪的後果。

天主的計劃和基督降世救人的目的,也就是教整個人類形成一個統一的子民,一個團體。共同遵守天主的法律,彼此和平相處。天主的這種計劃在聖經中表現的很清楚。耶穌來到世界的主要使命,也是要那些離散的羊群、那些分處四方的兒女,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民族(參閱若 11 : 51 - 52)達到我們古聖先賢所持有的理想:「四海一家」,「世界大同」。

教理新編特別強調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合一關係。因為「天主救人的計劃,並不只是叫人單獨的獲得救恩,而是要整個的人類聯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身體」(見新編第三章導言)。這是基督建立教會的主要理由。

「四海一家」的理想,如果沒有基督來到人的中間,作人類的領袖,將永久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基督給人類講明了人與人之間合一的基礎——我們都是同一天父的子女;同時也給人類準備了合一的工具——教會及聖事;並且給人指出了合一的途徑——愛的誡命。最後,並預告人將來要達到的合一的圓滿境地——天人合一,和人與人間的合一。這一切都是組成教理新編的橫的因素。

所以教理新編所闡明的主要道理,就是天主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種種。它首先講明天主先為我們做了什麼:天主邀請我們團結一起,分享祂永恆的幸福:然後它告訴我們應該如何答覆天主的邀請;就是跟隨基督,回到天主的懷抱。以上是教理新編之結構的一個簡要的分析。

教理新編的使用法

我們在此只能提出一些原則性的建議,因為給成年人講教理沒有固定的方法。每個傳教員、每個傳教士,按照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才能,技巧等,都可能有其專用的一種與他人不同的方法。

(一)不要死板地隨從教理課本,課本只是一種幫助。傳教效果好壞的主要原因,還是傳教員本身活的教授方式。教理新編的主要目的,首先是給傳教員提供扼要的資料,他們應該先將這些資料消化、吸收,然後用自己的技能和生動的言語加以發揮,這樣才能向聽道者有效地講授。教理新編的次要目的,是為聽道者的一種手冊,他們在聽道之前可以先按照本書作一番準備:在聽道之後再利用這手冊去複習,自己作深一層的思攷、探討。所以,教理新編不是一本純粹為慕道者作為自修用的課本,因為本書的內容、字彙等為未進教的人大多是陌生的,需要有人講解才能明瞭。

(二)資料的取捨、增減要看聽道者需要;有人說教理新編所供給的道理資料過於豐富,也有人說不充足。可見各人的觀點不同,很不容易滿足每一個人的希望。但是傳教員可按照聽道者的實際需要,自行補充或減少,不必死板地遵從本書章節的順序或長短。原則上,我們雖然將一節作為一次的講材,但是一節的講材也可能作為兩次或三次之用。

(三)緒論部份各節的講授要看聽眾是否需要;這部份所提供的二十節並沒有同等的重要性,如果聽眾沒有需要,可以省去。有人說這二十節所講的太簡短,這固然是由於篇幅的限制,但也是因為我們不願意限制傳教員的自由。每節後提供了參攷書目,就是為給傳教員及聽道者提供個人研究的資料。傳教員個人對課本的資料需要去加以補充變化,作一番深入淺出的工夫,使死的文字變為生動的言語,使難懂的問題得到合理的解答。總之:我們要忘記過去「要理問答」式的教授法;先把問答的詞句念一遍,然後逐字逐句的去解釋一番就算了事。

  (四)在講授正文時,要顧及到前後章節的連貫性:教理新編的各章各節並不是一些彼此不相關的信理,而是前後彼此連貫的一個整體。正文部份約五十餘節雖然不是同樣重要,而可以省略一些,但是不可忽略章節間相互的聯繫。為了對教義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教理新編各章各節的區分和標題曾經過多次的討論,和慎重的思攷。在開始研究新編正文之前,我們可以先讀一遍新編內容的目錄,便不難了解天主教教義的中心思想,對天主教的信仰有一個概括的、整體的認識。在給慕道者講道之前,最好先按照目錄給他一個簡要的解釋,使他對教義先有一個初步的、整體的認識。

結語

教理新編介紹到此為止,這是一個簡短的介紹,我們希望諸位聽了這介紹之後,會對教理新編有一個新的看法。教理新編的正式版本將以「天主教的信仰」一名問世:我們以為這個書名比「教理新編」更為合適而正確。

在結束之前,我相信也應該把教理新編的幾個主要缺點指出來,這說明教理新編仍沒有達到我們的理想。

(一)有些章節似乎深淺不一致,也就是說,有些深而難懂,有些似乎過於淺易。這是多人合作的唯一短處。因為時間不足,未能完全修正。希望實際從事宣道工作者能加以補充。

(二)教理新編對於適應中國思想方面的工作,做得實在不夠。這種工作尚需要長期的研究,和不斷的努力,需要神學家的思攷,也需要宣道者的經驗。

相信教理新編無論就內容或就格式方面、仍有很多其他缺點。希望諸位多加指正,最好是書面的。教理新編修正後的正式版本「天主教的信仰」即將由保祿書局出版和發售,希望大家購買試用,並多加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