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神學論集
(1970)p529-538
   

儒釋道所形成的中華民族宗教信仰

 

為研究現代中國人對宗教信仰的心理,應從兩方面去研究:一、從以往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去研究;二、從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生活環境去研究。第一方面的研究,使我們認識中華民族祖傳下來的宗教信仰,和中華民族素來對於宗教所有的心理態度。第二方面的研究,使我們認識現代西洋思想和社會生活,怎樣影響了當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造成沒有宗教信仰的心理。這兩方面的研究就是這次講習會的第一組題目。

我所要向大家講的是第一方面的研究,即介紹中華民族祖傳下來的宗教信仰。

 

(一)中華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儒家的宗教信仰

在講中華民族的思想史時,大家都以儒家代表中華民族的正統思想。

儒家思想不創自孔子,孔子會說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篇),他繼承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的思想。儒家的基本典籍五經或十三經,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古典籍。自漢朝起,直到民國,二十多年裡,儒家獨尊,孔子尊為中華民族的至聖先師。

我們要研究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便不得不研究儒家的宗教信仰。

1.儒家的宗教信仰

甚麼是儒家的宗教信仰?

儒家有一位獨尊的神,稱為上帝,或稱為天,也稱為皇天上帝。從中國最古的甲骨文和金石文,以及最古的書經和詩經,我們可以知道中華民族對上帝是無形無像,至尊至上,造生人物,掌管宇宙,選擇君王以代天行道的。上帝又是大公無私,賞善罰惡;而且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永遠常存的。

詩經大明篇說 :「皇矣上天,臨下有赫;監視四方,求民之真。」

在皇皇上天之下,有天神地祇。書經舜典說:「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仰於山川,偏於群神。」天神有六宗:即日、月、星辰、風、雷、雨。地祇有社稷、名山、大川、和五祀;五祀為家中之神,即門、行、戶、灶、中霤。

儒家宗教信仰中最深刻的一點,則是對於祖宗雖死猶生的信仰。詩經的周頌清廟一詩,祭祀文王,以文王的魂,降來饗祭。中華民族在古代又信鬼,信人死後可以成鬼。

儒家的宗教生活為祭祀。祭祀中最隆重的,為祭天的郊祭。祭天是敬天的大典,由皇帝主祭。第二種祭祀為祭地,稱為社祭,也由皇帝主祭。皇帝的第三種祭為祭祖,祭祖是在太廟行祭,禮記祭法篇說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適士二廟,官師一廟,庶人沒有廟,在家裡祭祖。所謂七廟,五廟,三廟等,是說在祖廟裡有七殿,五殿等,每殿供一先祖靈牌。普通都是祭五代先人,皇帝則加祭開國的兩代祖先。祭祖為全國最普遍的祭禮,家家都祭。但祭祖可以是宗教典禮,也可以為社會典禮。對於其他天神地祇的祭祀,由政府官吏行祭,然而儒家不甚鼓勵這些祭典。唯一的隆重的祭祀,乃是祭孔。但是祭孔已是社會典禮了。

2. 儒家的人生觀和倫理

儒家的這種宗教信仰,對於日常的生活不發生關係,因為儒家的人生觀是一種現世的人生觀,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篇)現世的人生觀以現世的人生為中心,一切都集中在現世的人生。

易經是現世人生觀的哲學基礎。易經所謂的哲理,為宇宙的變易,所以說「易」,即是變易。宇宙變易的目的和趨向,在於天地萬物的發生,所以又說「易」,即是「生」。易經說:「生生之謂易。」(繫辭上第六章)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篇)中庸講人的精神最高境地,在於參天地的化育。(中庸第二十三章)明朝王陽明也說:「大人者,以大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王陽明大學問)儒家的人生觀,乃是一個「生」字。求發展自己的生存,也求發展別人的生存,以至於發展宇宙萬物的生存。於是有家族延續人生的信念,又有世界大同的主張。

儒家現世人生觀的倫理,便是一種實踐的倫理,是日常生活之道。儒家的倫理以倫理為目的,使日常生活成為倫理的生活。儒家的倫理和宗教信仰不發生密切關係,不是宗教生活的一部份,也不是為追求一種超現實的精神生活。

因此,自孔子以來,儒家不講宗教。宋明理學家談修身之道,也從來不提宗教信仰。

但是儒家的現世人生觀並不是無神的人生觀。儒家的實踐倫理也不是無神的倫理。

儒家的人生觀以「生」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為中心。「生」是宇宙的生存。宇宙由陰陽兩氣而成,陰陽兩氣,互相變化,循環不息,宇宙繼續變化,繼續存在。人的生命乃宇宙生命的一部份,也是宇宙生命的最高部份。我們每一個人,就要知道自己和宇宙為一體,使自己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相結合:這樣雖然死了,仍舊與天地同在。易經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席,與鬼神合其吉兇。」(乾卦文言)儒家的人生觀因此充滿了天地宇宙,卻沒有宗教的信仰。

但是儒家信宇宙天地由上帝所造,由上帝掌管;而且還信人由上帝統制。

  儒家倫理的基礎,在於天理,天理出於天命,中庸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3.宗教信仰和人生觀及倫理的關係

這種信仰和思想,在儒家的人生觀和倫理裡有了甚麼影響?

儒家相信人與天地為一體,天地一體的代表為皇帝,皇帝一方面代表天,統治萬民;一方面代表萬民,敬禮上天。皇帝敬天畏天,遵守天命。每個私人和天則很少發生關係。在宇宙生生的繼續中家族代表人生的繼續。人的生命由天而來,家族和天便發生關係。在家族中代表天的,是父母和祖宗。因此,每個人和天的關係,是間接經過皇帝和父母。忠孝兩德,乃是儒家的兩種最重要的德行,但都不是直接以天為對象。

儒家的人生觀和倫理:在基礎上是建在宗教對天的信仰上,在實行上不直接和天發生關係

可是這種態度,祇是儒家思想在學者心理上的反映,古代一般的中國人,在日常的生活上,則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充滿了信神信鬼的信仰。甲骨文為最古的文字,是為卜吉凶;中國最古的詩歌除詩經外,就是楚辭。楚辭有九歌,為祭九神的歌章:東皇大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楚辭又有國殤、河伯招魂等賦,每篇都充滿了鬼神的思想、代表古代民間的宗教生活。

不過,這種民間信仰,不受儒家的鼓勵,孔子日:「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

(二)佛教的宗教信仰

佛教在漢末傳入中國以後,經過南北朝到隋唐,傳遍了中國。在這段時期中,雖然佛教僧侶盡力翻譯經典,經律兩藏已得完成。可是佛教信仰傳遍中國的工具,不在所翻譯的經典,因為可以讀懂佛經的人實在很少。佛教在中國所以廣傳的理由,是在於能夠看到儒家思想的缺欠,又看到人民的要求,乘虛而入。

儒家在民眾生活上的第一個缺欠,是不顧身後。身後的生死問題乃是切身的問題。祭祖的祭祀也和身後的問題密切相關。佛教以因緣論而講輪迴,由輪迴而講地獄,由地獄而講超渡,提出有系統的身後信仰。這種信仰彌補了儒家的缺欠,中國人民完全予以接受。中國民間所流傳的佛教,就是這種佛教的身後信仰。中國古代最大多數的人,不長齋念佛,不讀佛經,也不守佛戒。但是在父母喪葬時,就要請僧侶來誦經,設道場,立醮壇,燒紙錢。地獄惡鬼的思想,充滿鄉村,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在這一方面成了佛教的信徒。在現世的生活方面,中國人都實行儒家的倫理;在祭祀祖宗時,也遵守儒家的禮儀;但是在對於已亡的先人,則加入了佛教的宗教活動。

佛教的身後輪迴信仰,是全部信仰的一部份。佛教的宗教信仰很複雜,宗派又很多。簡單摘要地說來,可以有下面幾點。

一、人生都是痛苦,痛苦由因緣而造或,因緣就是人的無明,愚昧無知,把一切本來是空是虛無的事物,認為實有,因起貪戀,造成痛苦。於是便要求滅絕痛苦的大道,大道在於得到佛的光明,知道萬法皆空以進涅樂。

二、沒有得到光明的人,死後便要再生,稱為輪迥。人的再生要按照人前生的功德或罪惡而定,死後有五趣,即有五條路可走。五趣為地獄、畜牲、餓鬼、人、天。

佛教的地獄有如一個國家,有閻王,有判官,有鬼卒。罰入地獄的人,受盡了刑罰,便可以轉生。在地獄的人,若有在世的親戚,替他們請和尚做道場或別的宗教典禮,他們便可以減少刑罰:早日超渡。

三、為能得到光明,人要一方面守誡行善,一方面要坐禪。又可以求佛和菩薩的助佑。

四、禪宗是中國的大宗,主張頓時成佛。

五、人成了佛,就斷絕因緣,進入涅燊。涅樂中有常樂清淨。

佛教在中國民間的影響,除輪迴之說外,乃是拜佛、拜菩薩,菩薩是佛教的得道人,他們修自利利他之道,本來可以入涅樂,享受常久的清淨快樂,可是他們願意留在天界來救拔世人。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便是人民所最敬拜的對像。敬神求福,原來也是中國人的一般心理,佛教為迎合這種心理,便向佛和菩薩燒香膜拜,呼誦佛名。

佛教在中國士大夫中問的影響,不在於身後輪迴的信仰,而在於禪靜。唯識論的萬法唯識,華嚴宗的三觀,天臺宗的止觀,雖是佛教的高深哲理;但是對於中國的士大夫並沒有發生影響。宋代理學家本來採取佛教的哲學思想、滲入儒家的思想裡;然而並沒有採取這種深奧的哲學。理學家以及歷代土大夫喜歡佛教的禪靜。儒家的思想以現世實際的生活為重,倫理和禮儀,規則很嚴。土大夫們感覺到精神生活不能自由發展,於是傾心老莊的清靜生活,在自然界的美景中求超脫,遊山玩水,飲酒賦詩。可是老莊的思想,沒有真正的繼承人。佛教坐禪求靜,卻是佛教的一種制度。理學家便接受佛教禪靜的影響,主張明心見性,主張靜坐。詩人們到佛寺裡休息,深深感到禪房和整座寺院的清靜幽美,似乎自己的心靈浸在一種純淨新鮮的空氣裡,脫出了一切的俗情,恢復了本來的純潔面貌。他們在自己的作品裡留下了許多禪靜的詩。

佛教禪宗的禪,頗像我們天主教的妙觀,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由禪而得到領吾的人,直接和唯一的絕對真實體相結合而超出世物以外;世物的種類,世物的形式,對他都失去了意義。萬物完全相同,互相融會,絕對真實體是無限的,是不能言傳的,禪宗便主張不用文字,只用心傳。

(三) 道教的信仰

道教的信仰很複雜,由漢末張道陵開始,魏晉葛洪和魏伯陽加以擴充。唐朝皇帝奉老子李聰為祖師,崇奉道教,使道教正式成立。道教的信仰中有三皇、五帝,有老子,有仙人,有長生不死之術,有符錄治病,有司公捉鬼等等。

長生不死之術,是道教信仰的中心,也是道教在哲學思想方面稍有系統的學說。為能長生不死,方法可有三種:最簡單的是靈芝仙草,最普遍的是胎息養氣,最寶貴的是煉金丹。葛洪和魏伯陽運用漢朝易緯的思想,把秦漢以來民間流傳的長生不死之術加以哲學的解釋。

由長生不死之說,乃有神仙的信仰。神仙於是代表了道教。

但是中國民間信有神仙,並不是為求長生不死;而是為向神仙求福。拜鬼神求福免禍,原是中國古代的信仰,在荊楚間很盛行。然而儒家並不鼓勵這種民間的信仰,也不承認這種信仰是儒家宗教信仰的一部份。道教接受了這種信仰,加以鬼神降凡的因素,構成了中國民間有系統的神仙敬禮,上天神靈可以降凡成人,世上高人可以成仙,樹木禽獸也可以成精。玉皇上帝,北斗星君,三清,為天上的尊神;八仙,為地上仙人的領袖。聊齋誌異所記的狐精,為民間最熟知的精靈。民間還有許多敬拜的神靈,如關公、如媽祖、也都是道教的信仰。佛教不信仰神靈,儒家也不贊成這種信仰;然而中國民眾的心理則好敬拜鬼神。道教便迎合了這種心理,設立了神仙的敬禮。道教因此流行民間,兩千年不絕。

還有一種中國士大夫不信,而民間鄉下人很迷信的道教信仰,即是道士禳災,可分捉鬼,符錄治病,真言詛咒。

道教對於中國土大夫影響狠少,有幾位皇帝像秦始皇和漢武帝會經相信長生不死之術,但是中國一般土大夫很少有人去煉丹成仙。中國士大夫對道教所景仰的,還是道教所取於老莊的清靜無為和心齋坐忘。老莊的學說在魏晉以後,已經沒有傳統的人,祇有在道教中繼續流傳。道士求虛靜,靜坐養氣。道士的靜坐,本來是求長生,如果求長生是不可能的事,靜坐至少可以使人靜息心中的貪念,忘記外界的世物。中國士大夫景仰道教的這種精神,喜歡和道士交遊。更喜歡在公餘之瑕,遊山玩水;或是在山中水涯:建造樓閣,在樓閣中彈琴、下棋、飲酒、作詩,而稱為雅士。中國士大夫於是一半是儒家,一半是道教徒。然而這種生活跟儒家的宗教信仰和道教的宗教信仰都沒有關係。

(四) 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

從以上所講的儒釋道的宗教信仰,我們可否知道中華民族的宗教信仰呢?換句話說,我們可否知道中國人究竟信什麼呢?

  中國儒家傳統的士大夫階級,可以說在生活上沒有宗教信仰;但是他們不反對宗教,而且具有宗教信仰的根基。士大夫信有上天,上天高高在上,和人沒有直接關係,祇是在良心上印有天理,人應按著天理去行事。天理乃是儒家的倫理基礎。人的生活不能離開團體,儒家倫理便是五倫關係。儒家的人生觀既是現世的人生觀,因此最重倫理生活。中國士大夫只知道有倫理,不知道有宗教。但是在骨子裡儒家的倫理生活建立在兩個宗教觀念上,即是皇帝代天行道,父母配天。祭天和祭祖便是中國傳統的兩大典禮。同時,中國士大夫在儒家的實踐倫理生活上,常常追求一種超於現實的精神生活,他們或趨向佛教的禪,或趨向道教的虛靜,這種追求,在心靈深處也代表對於宗教信仰的要求。因為人心的追求不能為世物所滿足,便追求一種無限而又不能知道的精神體。中國現在的知識界,繼承了這種傳統,無宗教信仰的心理,他們注意道德倫理,不注意宗教;但是心裡重視宗教信仰。這種心理,不受科學的影響而改變,現在臺灣的知識界仍保有這種人生觀。

中國民間的信仰,則是合釋道兩教而成的混合信仰。中國普通一般人信神信鬼,敬拜鬼神的心理很重,同時拜佛、拜菩薩。特別是在國家多難的時候,這雒心理很強,因而產生新的宗教運動。道教和佛教都是在魏晉南北朝天下大亂的時代興起的宗教。在最近幾百年清朝衰頹的時候,有白蓮教,有洪秀全的天父教,有拳匪的紅燈教等的大亂。臺灣的拜拜也是在受日本人壓迫時,一種敬神求救的運動。

中國民間的宗教信仰,特別表現在敬祖上,中國民間的敬祖,在正式典禮上是儒家的禮儀;但是對於亡人身後的信仰,則是佛教的輪迴,超渡亡魂都由僧侶主持。

家家都請僧侶超渡,家家都帶佛教的色彩。

臺灣同胞由大陸航海而來,在海裡常有風浪的危險,他們乃熱心求媽祖護佑。航海來臺灣為求財,他們便敬拜財神關公。媽祖和關公都是道教的神靈。在臺灣的宗教原以道教為盛。日本人統治臺灣後,為消滅臺灣同胞的祖國觀念,於是禁止道教,派來日本僧侶提倡佛教,道教乃轉入臺灣地下,以佛教為掩護,又混入佛教之中。因此臺灣民間的宗教和大陸民間的宗教有所不同。

中國民間的宗教信仰經不起科學的考驗,青年學生受了教育以後,極大多數都放棄了這種信鬼神、信輪迴的宗教;同時對於傳統的儒家思想所知道的很淺;於是這班中國現代青年都成了沒有宗教信仰的青年。

我們現在臺灣所面對的社會人士,有這三等人:有儒家的知識界,心中有宗教信仰的根基,在生活上則沒有宗教信仰;有民間的臺灣同胞,敬拜鬼神;有年青的人,信科學而不信宗教。我們要研究怎樣和這三等人交談。

 

編者附誌:本篇演講已發表於民國五十九年七月份的「文藝復興」月刊,但因它與本屆講習會的其他演講構成一個有機體,仍值得在此一併刊登,以窺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