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神學論集
(1970)p507 - 511
   

忘我精神: 傳教對「發展」的貢獻之一

 

沒有人可以「強迫」他人發展自己。一個人可能在短期內因他人或外來的壓力勉強工作,但是,如果他不主動地合作,當外來的影響停止時,他的工作不曾持久,終而至漸漸停止。所以,「發展」不是來自他人或外來的壓力,而只能來自一個人內在的願望。

這一真理乍看起來既簡單又顯明,但是,它常常是學者們在討論「發展思想」時的主題之一。最近(一九六九)在魯汶所舉辦的傳教週中,用了下列的詞句:「人—無論個人或團體—是發展的「主體」與「客體」,主動者(agent)與目的(goal)……」,「發展只能來自個人的內在願望;只有人自己能解決他糾纏於其中的各種矛盾……」,「人是發展的主要因素,所有其他因素最多只有輔助的功用」。

所以,很明顯地,發展的主要任務(tasks)之一是設法使人願意發展自己。因為「落後」(underdevelopment)的程度大有差異,為了討論起見,我們首先研究它的不同類型。亨利神父(A. Henry, O.P)把落後的不同類型分為下列三種。

第一種落後的實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民的處境。他的國土與經濟完全崩潰;所有的工業或因戰火或因「戰後賠償」而被消滅。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首先應該掃清斷瓦殘垣,然後才能重新建設。但是,在十五年之內,德國又成為世界上最前進的國家之一。它不但完全掃除了貧窮的現象,而且還擁有足夠的人力與更進一步的發展的願望。

第二種落後的實例是個人的發展。很多在工廠或商店工作的雇員,抱有堅強的意志,願意在工作上發展自己。但是,如果他們沒有學到所需要的技術,他們便無法得到更高的地位,或更好的工作。相反的,如果他們得到了所需要的技術,他們便可以晉升到更高的地位,得到更好的工作。

世界上很多國家是處在這種環境中;有時他們願意發展自己的國家,但是缺乏科學上的技術。所以,他們用盡一切方法去克服這種困難。他們邀請外國專家協助他們;他們設法在國內外訓練自己的技術人才;他們更積極地設立大學,高等學府,以及研究中心。這樣,他們可以得到為發展自己的國家所需要的學術知識與科學技術。

第三種發展的實例是缺乏願望去發展自己,這也造成一個新的基木問題。「願望」(意志)是人的力量泉源,因而也是一切行動的泉源。如果一個人不願意發展自己,他一定不能,也不會發展自己。在這種情況下,他不但沒有人性尊嚴所要求的物質與文化的條件,以及為得到這些條件所需要的技術,而且更缺乏為改善自己環境所需要的最基本的條件:願望。

因此,沒有人可以說:「貧窮與落後是落後國家人民自己的過錯。」我們知道,人所以能希望發展自己,他應該知道自己有能力去發展自己;但是人有時不能願意他所想願意得到的。同樣,有些落後國家的人民沒有願望發展自己,因為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發展自己。也有些落後國家的人民不願意發展自己,因為他們對那些幫助他們發展的人缺乏信心。

但是,這種缺乏「願望」發展自己的普遍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很多,同時錯綜複雜,相互影響;正如我們知道,缺乏食物造成軟弱的身體,而軟弱更使人無力去學到尋求食物的技術等……。

缺乏「願望」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實在是缺乏信心。落後國家的人民長期的被剝削與屈辱;在這種情況下,任何由外而來的援助不但不給他們「希望」,反而在他們心中造成恐懼。當他們被這種恐懼的情緒所控制時,他們連願意將來有希望改進自己的願望也沒有。換句話說,這種恐懼之情阻礙一切要求進步的願望,因而也窒息了為發展所急需的一切熱情。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還可以更進一步的分析一下。這些落後國家的人民不但沒有願望發展自己,不但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發展自己;而且更進一步封閉自己,避而不看發展的可能。他們的這種「封閉」的態度使得本來已是很難的工作,因他們以往痛苦的經驗,變得更難。因此,他們往往深信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比可能的預許更加穩妥與保險。

以上是三種不同類型的落後情況。當然,很明顯的,傳教(或宣講福音)對每一種落後的環境都有它適當的信息。但是,其中第三種落後的環境更需要「發展」,並且在這種情況下,傳教與所傳的福音最為有效。對於這種說法,我們應加兩點說明。

第一點說明是福音不應該只是「宣講的福音」(spoken Gospel)。只是宣講福音,而不按照它去生活,這樣的宣講是沒有功效的;同樣,只按照福音生活,而不宣講,也不是完全的。宣講福音同時並按其教訓而生活才是最理想的傳教。

第二點說明是只有傳教與福音仍舊不移,其他的學問,像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也應加以利用。一位傳教士有過這樣的經驗,只求助於聖經而想治療一個酒鬼每每是徒勞無助的。在這種情況下,「隱名戒酒會」藉某社會上的影響與心理學上的輔導更易收效。同樣;在其他一些類似的環境中,福音應該與人文科學積極約合作。

最後,傳教成功最大的秘訣是「忘我精神」,正如聖保祿所說的「謙虛自己」(自我空虛),或者潘霍華所說的「我為人人」。沒有「願望」能力的人,或者「願望」能力已死的人,根本不相信別人會不自私的幫助他們,因為他們猜想別人善意的幫助也許是一種陷阱或騙局呢!自然,他們情願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而不願意冒險到不可知的危機中去。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真正的,完全的「忘我精神」才能使不相信別人的人開始聆聽,並最後使他願意發展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傳教」。當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真正的體驗到基督徒——獻身於天主與他人的人——的愛德,慷慨大方地獻出自己的生命與能力去為別人服務時,他們才會在內心說:「他們是我們可以信任的人」。總之,走向願欲的途徑必須通過人心。

這種對具有「忘我精神」的人的信任可以從志願到落後地區工作的青年的經驗中看出來。有些志願工作者會發現自己的工作不但得不到積極的反應,反而招致無情的冷淡。固然,落後地區的人民承認自己的急需,例如灌溉系統或鑿井等,但是他們的恐懼阻礙了一切幫助發展的工作。在這種情況下,失望的志願工作者有時會尋求當地神父的幫助,要求他負起橋樑作用;當神父出面幫助時,發展的計劃往往會順利的完成。這種成功不是來自人民的了解,而是藉看信仰與信任。

以上只是一個例子,不應該到處應用;但它卻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真理:傳教與發展有看密切的關係。無論歐洲,美洲,非洲,或亞洲,無論是為聯合國文教組織或者為大企業組織工作,能夠被他所接受,所信任的人是絕對必要的,因為世界各處充滿看許多「自私」的人,專為他們自己的利益而工作。

最後,我們再說明一點,這種先知性與不自私的工作的特點不是孤立的個人性質。我們可以在「傳教與發展」的文學作品中發現許多著名的實例,這為整個傳教工作也大有幫助。傳教是發展的「心」,「靈魂」,「力量」,「主動者」與「靈感」;它使「發展」有著真正的意義、價值、理想、希望以及歷史的超越性。 

 

本文譯自《Teaching All Nations》, vol. vii, No.2, Manila, 1970, pp.161-165: Selflessness: One Contribution of Mission to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