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神學論集
(1970)p485-506
   

「善書」所表達的信仰與基督福音的宣講

-由善書宗教思想,研究福音講題之選擇-

 

一.由中國善書窺探民間的宗教願望

流行於民間的眾多善書(勸世文),大都於書末標明:「歡迎翻印,以廣流傳」等字樣。籌印善書的人們,派發那些善書,就像基督教人士的派發福音傳單,都是免費贈送的。前者,主要的目的乃是勸人為善;而後者,除勸善之外,主要的乃是傳揚基督的救恩。如果說,福音傳單是種基督信仰的摘要介紹,那末,我們又何嘗不可說:「善書」乃是民間信仰的具體說明!

善書之編印,相傳發源於宋朝,而盛行於明、清兩代,至今仍然流行於民間。在明朝,由官方敕撰的善書,據李晉華撰:「明代敕撰書考」所列者,就有五十六種之多。1

當然,由官方敕撰的善書,其內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朝、野知名人士的動人事蹟,用以宣揚忠、孝、節、義等倫理道德,並兼及善惡因果報應的說教等。無論官方敕撰、民間編印的善書,其表現於宗教方面的信仰,多屬儒、道、佛三教合一體系。為分析善書的內容,及窺探其宗教信仰,茲以二、三善書為例,並評述其要旨如下:

(甲) 玉歷寶鈔勸世文:

「玉歷寶鈔勸世文」、或作:「玉歷至寶鈔勸世」、為道士淡癡所撰,內中歷述諸層地獄之苦,企在勸人行善,免陷地獄。據淡癡的弟子勿迷道人追述乃師所傳:「玉歷」之由來,略云:係得自玉皇天帝降旨,勸人為善者。

玉帝天恩,准贖罪惡,幽冥大開方便之門。今吾曉諭世人,須知人身難得,當活著時悔過作善,方可算得實在。因汝素有勸善之念,今轉授汝,將此『玉歷』速鈔傳世。貧道聞聽,跪接是卷。師已飛昇,即照冊鈔錄,奉勸世人。每逢聖誕日期,誓悔力行, 或將此卷刊印分傳,展轉廣勸,化得一人改過為善,他能免過,你亦有功。惟願世間男、婦,觀聽此言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莫待墮入地獄,而欲改悔無及、欲求人身而不能也」。

書中所列諸神,包括:彌勒菩薩、閻羅天子、玉皇天帝、秦廣王神、土地正神、宋帝王神、五官王神、觀音菩薩、楚江王神、大城王神、泰山王神、都市王神、釋迦牟尼佛、平等王神、轉輪王神、天下都城隍神、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灶君神、酆都大帝、孟婆尊神等。顯而易見的,上引如土地正神(土地公)、天下都城隍神(城隍爺)、君等都是道教的神;而其他顯多屬佛教的神。據「玉歷」第五章:「玉歷之印證」章內稱:「玉歷可證儒書、玉歷可參仙旨、玉歷可括佛教」,足證其宗教信仰,係儒、道、佛的三教合一體系。

論到「玉歷」之精蘊,該書第五章有一段論述到:

「吾觀玉歷,如菩薩之行願,世尊之廣教,將以此為木鐸振響,人有善緣,守此條例,可造聖賢仙佛。人有惡根,悟此箴規,當免輪迴劫報。今以二十條修身立命之本,為『玉歷』之精蘊,藥世之良方。勸條列左,……」云云。

而其所謂概括『玉歷』意旨的二十條修身立命之勸條,卻純為中國傳統的德目,惟在註釋下摻入宗教色彩而已。其二十條勸條,茲轉錄如下:

一曰孝——孝行之首,天地所欽,居處日用,宜體親心。

二曰敬——敬則無肆,每事兢兢;如承大祭,如履薄冰。

三曰忠——忠以報國,炳著乾坤;關侯武穆,不朽精魂。

四曰義——義無苟求,貞正自處;雁不重群,犬不二土。

五曰守——守身如城,嗜慾勿攻;素位而行,有初有終。

六曰忍——忍辱為榮,廉頗負荊;淮陰胯下,滅項功成。

七曰端——端人取友,不狎邪僻;教訓正俗,鄉黨矜式。

八曰方——方先絮矩,復曠廉隅;不諧污世,落落自殊。

九曰仁——仁同天地,愛物愛人;先邇後遠,始於親親。

十曰厚——厚德無疆,坤道之成;無為刻薄,怒觸雷霆。

十一曰不驕不詐——驕則無禮,詐則無信;禮信肯忘,元良汨盡。

十二曰不貪不慎——貪而無厭,嗔而無歇,非墮餓鬼,即入蛇竭。十惡律云:貪墮餓鬼,慎入蛇蠍

十三曰不欺不罔——欺由罔生,心地難昭;死父生君,敢亂囂囂。

十四曰不邪不淫——淫是邪緣,見色勿迷;粉白黛綠,骷髏東西。

十五曰相親相睦——親愛存心,視無隔膜;天下一家,誰可疏薄。

十六曰同善同誠——明善誠身,聖訓諄諄;同成正覺,不別群倫。

十七曰化己化人——人己立建,大化同歸;煩惱消融,靜者之機。

十八曰好道好義——道義光明,秉彝之性;常念在茲,所性堅定。

十九曰廣勸廣行——功成惟志,勸念修行;廣大無私,普度眾生。

二十曰無非無是——是非蜂起,端由妄為;聖哲無妄,本體不虧。

(乙)、太上感應篇(或簡稱:「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原為道家之經典。前清順治十三年,曾由清世祖頒諭刊刻,分發於上下群臣,自是民間視之為善書,而將它刻送者頗多。其內容,依原書編排之順序,計分為:明義(為全篇之綱領及序文),示警(言惡報以示警)、鑒察(極言糾察之應)、積善(舉為善之端,使人知所奮勵)、善報(備舉善報,使人知所向慕、)諸惡(備舉惡行,使人知所警戒)、惡報(復舉橫取枉殺等事,三致叮嚀,重言以示戒)、悔過(言能悔改,即可挽回天心)、力行(總結善惡之報,勉人力行之)等十章。

「感應篇」,劈頭就說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接著又說: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三臺、北斗神君 (註二),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3。又有三戶神4,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 輒上詣天曹, 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示警章第二、及鑒察章第三)

顯然認為:人之行善、行惡,將直接影響人之禍福:尤強調冥冥中有神明鑒察人之一切 行為,行惡者必致折福,減少壽命。

論到行善者所能得到的諸般美福,該篇認為可得今世與來世之雙層福樂: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5。(善報章第五)

至行惡者所得的刑罰,除前述的「奪其紀算」(減少壽齡)外,該篇「惡報章第七」,更言:「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這和聖經:「善惡的報應及至子孫」(參考:申 5 : 9 - 10:詩 112 : 1 - 3)的說法,是很相像的。

該篇第六章,論到諸惡,有如: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虛誣詐偽,……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註六),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才能可稱而抑之;埋蠱厭人7……,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自咒咒他,偏憎偏愛;……晦臘歌舞,朔旦號怒8;對北涕唾及溺9,對灶吟詠及哭;……夜起裸露,八節行刑10;唾流星,指虹霓;……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等。

   除某些迷信、禁忌如:「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等外,其餘所謂惡行,悉皆違背倫理、冒犯神明之屬,大都和聖經的教訓雷同。

   該感應篇又重悔過、及力行:

 「……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悔過章、力行章)

明季,屬於泰州學派的李贄,曾把「感應篇」與「因果錄」相提並論,並以為是篇可導人延年壽益壽、子孫繁昌,得生天、淨土;並且聖人所教之「愛物仁民」道德,可由實踐而得官位、嘉譽、與長壽。他說:

   「余在秣陵時,與焦弱侯同梓『感應篇』,後隱于龍湖精舍,後輯『因果錄』。今弱侯罷講官,余又與之連舟南行。舟中間,弱侯示余郭伯象『睽車志』,……『睽車志』……,不知者以為好怪,其知者則以為可與『因果錄』、『感應篇』同觀。若能與『感應篇』同觀,則此『睽車志』,豈曰載鬼一車也乎哉。因太上之旨矣。」(見「李氏續焚書」所收「選錄睽車志敘」壹文。)

   「釋氏因果之說,即儒者感應之說。予在白下時,聞嘉禾有慕空居士者,道是『太上感應篇』最膚淺,茲與一二同志遂梓而序之,以見其最不膚淺也。近者延年,遠者昌厥後,次則生天,高則徑生淨土,豈膚淺也哉!昔以此序,序『感應篇』,故今復以此序,序『因果錄』。夫感應,因果名殊理一,是故不妨重出也。其序日:天下之理,感應而已。感則必應,應復為感,儒者蓋極言之。且夫上帝何常之有?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故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人感應之理,示人顯矣!彼談性命者,以福祿壽為幻夢。縱欲樂者以殺、盜、婬為天性,不能修慝辨惑而謂報應非聖人之經,不能愛物仁民而謂去殺乃惑世之語,……聖賢豈導人于殺乎?愛物如此,仁民可知,此大德者所以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其名與壽也。始感應之理為誣,聖人何用諄諄焉?明五福以勸之,而為是斷然必得之語哉!是篇言簡旨嚴,易讀易曉,足以破小人行險僥倖之心,以陰助刑賞不及,……(李贄撰:「因果錄序」)

光緒九年,李用光與友人刻送「感應篇直講」壹書時,在其序文中,亦極言「感應篇」道德教訓之重要性,並稱它為「苦海之慈航,危疾之良藥」:    

    「太上感應篇之訓世也,自士大夫以至庶民,……應家置一編,藉以省身、藉以勸俗。……繼而思篇首有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固明明示人以趨吉避凶之路矣。讀是書者,果能刻刻自省,有善必遷,有過必改,實心實力,不厭不倦,何難挽大劫之臨,獲再生之慶乎!予聞之而猝然驚、恍然悟。爰集同志,鳩資重雕,非欲因此邀福也,正欲藉以省過耳!況蒼蒼者天不加罪於悔過之人,苟能洗心滌慮,格遵寶訓,則是書誠苦海之慈航,危疾之良藥也。願有志者同勉旃,曷勝幸甚!」( 李用光撰:「刻送感應篇直講序」)

  於此,亦足見明、清學者對是篇道德教訓重視之一斑。

(丙)、文昌帝君蕉窗聖訓

  此訓戒,計有十二端;

一、戒淫行──未見不可思,當見不可亂,既見不可憶,於處女寡婦尤宜慎。

一、戒意惡——勿藏險心,勿動妄念,勿記仇不釋,勿見利而謀,勿見才而嫉,貌慈心狠者尤宜慎。

一、戒口過——勿談閨閫,勿訐陰私,勿揚人短,勿設雌黃,勿造歌謠,勿毀聖賢,於尊親亡者尤宜慎。

一、戒曠功——勿早眠遲起,勿舍已耘人,勿為財奔馳,勿學為無益。勿見異思遷,身在心馳者尤宜慎。

一、戒廢字——勿以舊書裹物糊窗,勿以廢文燒茶拭桌,勿塗抹好書,勿濫寫門壁。勿嚼草稿,勿擲文尾,於途中穢間尤宜慎。

一、敦人倫——父子主恩,尤當諭之以義。君臣主敬,尤當引之以道。兄弟相愛尤當勉之以正。朋友有信,尤當勸之有成。夫婦相和,尤當敬而有別。

一、淨心地——玩古訓以懲心,坐靜室以收心。寡酒食以清心,卻私欲以養心。尤當悟至理以明心。

一、立人品——敏事慎言,志高身下,膽大心小,救今從古,棄邪歸正。思君子之九思,畏聖人之三畏11,尤當不恤人言。

一、慎交遊——始終不怠,內外如一,貴賤不二,死生不異,功過相規。化夷惠而師孔子,絕姦狂而交中正,尤當立身為萬世交。

一、廣教化——遇上等人說性理,遇中等人說因果,多刻善書,多講善行,尤當攻邪崇正以衛吾道。

  最後一端,「遇上等人說性理,遇中等人說因果,……」句,說明善書的中心思想,仍把儒家思想列為第一;而把道、佛二家的宗教思想列在其次。前面說過,善書係三教合一體系,於此亦見其層次之分。另一方面,對甚麼樣的人就說甚麼樣的話,又是一宗教家因人說教的傳道方法。這和保羅的傳道方法,多少是有點相像的:

「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林前 9 : 20 - 23)

  明末耶穌會士之在華傳道成功,其因素雖不止一端,但會士之精通中國古籍,穿華服、操華語,能與當時的士大夫階級闊談聖賢之學,進而藉機介紹基督信仰,當為其中最大的成功因素之一。有人說,如果一個想在中國地土傳福音的教士,不懂中國儒、道聖賢之學,是別想在中國傳道成功的。我相信這句話是誠然可信的。

其他,通行於民間的善書,亦大多屬於三教合一體系。如「陰騭文」(或稱:「丹桂籍」,雖其主旨為勸人廣行陰德,但文中卻坦承其信仰背景,亦係屬於儒、道、佛三教合一體系者:

  「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經,……: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而曉愚昧。……」

全文所述道德教訓,與前述「太上感應篇」略同,故從略不論。

  綜觀上引諸部通行於民間的善書,其中心思想可一言以蔽之,即:「由行善、正己化人,得人間福、祿、壽的現世利益,並經由神靈的保佑,萬事亨通,或可冀進入神仙境界,免遭地獄苦刑」。另一方面,並強調善惡因果報應之不爽。

但由官方所編訂之善書,卻與上述思想略有細微之出入。如明太祖的三教論,係以儒教為基幹,道、佛二教為枝葉者。他說:

「古今通天下,居民上者聖賢也。其所得聖賢之名稱者云何?蓋謂善守一定不易之道,而又能身行而化天,不愚頑者也。故得稱名之。其所以不易之道云何?三綱、五常是也。是道也,中國馭世之聖賢,能相繼而行之,終世而不異此道者,方為聖賢。未嘗有舍此道而安天下,聖賢之稱,未之有也。……斯道自中古以下,愚頑者出,不循教者廣,故天地異生聖人於西方,備神通而博變化,談虛無之道,動以果報因緣,是道流行西土,其愚頑聞之,如流之趨下,漸入中國,陰翊王度,已有年矣。斯道非異聖人之道而同焉。其非聖賢之人,見淺而識薄,必然以為異,所以可以云異者,在別陰陽虛實之道耳。……所以,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宦釋論」)

「明實錄」壹書,更為我們提供了太祖的神仙觀:

  「上謂侍臣宋濂等曰……至如秦始皇、漢武帝,好尚神仙以求長生,疲精勞神,卒無所得,以朕觀之,人君能清心寡欲勤于政事,不作無益以害有益,使民安田里、足衣食,熙熙皞皞而不自知,此即神仙也。功業垂於簡冊,聲名流於後世,此即長生不死也。夫恍惚之事難,幽怪之說易惑,在謹其所好尚耳。」(「明實錄」,洪武元年,閏七月丁卯條。)

另有一處,亦有與上述言論相仿之記載:

「上頗聞公侯中有好神仙者,悉召至諭之曰:神仙之術,以長生為說,而又謬為不死之藥以欺人,故前代帝王及大臣多好之,然卒無驗。……人能懲忿窒慾,養以中和,自可延年。有善足稱,名垂不朽,雖死猶生,何必枯坐服藥,以求不死,況萬無此理,當痛絕之!(「明實錄」,洪武三年,十二月已巳條。)

文中所謂:「聲名流於後世,此即長生不死」、「養以中和,自可延年;有善足稱,名垂不朽,雖死猶生」等,完全係儒家方面的看法。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為甚麼官方善書之偏重於儒家道德教訓的理由了。

二、善書中的宗教思想與基督信仰

從上面所介紹的一些善書的內容看來,它有點像猶太教的律法,企圖靠行律法(行善),來得到稱義。雖然:善書的道德教訓,和聖經的道德教訓可互相引證者甚多,但這當中缺乏了一道亮光——即由基督恩典而來的光。一個中國基督徒,實在需要給他未歸主的朋友,介紹更多有關救恩的福音,諸如:「因信稱義」、「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十字架的救恩」、「永生」、「重生」,…等。

也惟有經過基督,對民間道德教訓,加以一番新的解釋(就像基督徒通過基督,解釋猶太經典一樣),纔能夠使基督與他們所說的道理握手交談。靠著聖靈的帶領,使徒約翰曾經把希臘的「道說」(Logos)加以聖化,成為初期基督教思想的一部份。有外邦使徒之稱的保羅,在講道時,也喜歡引證外邦哲人的教訓,諸如:哥林多前書 15 章 33 節所說的:「濫交是敗壞善行」,以及使徒行傳 17 章 28 所說的:「……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祂所生的。」等等。——當然,這些外邦聖賢的教訓,如果不經過基督,不以基督教的方法加以解釋,是永遠無法加以引證的。「玉歷至寶鈔勸世」的編者,曾巧妙地引證儒、道、佛三家聖賢的言論,以證其道理之可信。其中,就引述司馬溫公所說的:「上有天堂,君子死後居之;下有地獄,小人死後居之。」其實,這句話基督教也可以把它引用過來,用以證道。我們要引用善書、或儒、道、佛三家用語,亦當作如是觀。

(甲)、善書與聖經之類似教訓:

「善書」與「聖經」之道德教訓類似者甚多,為便利教界之參玫,特選錄數則較列如下 :

(1) 善書:「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太上感應篇)

聖經:「義人施捨而不吝惜」(箴 21 : 26);「你們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太 6 : 3)。

(2) 善書:「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鑑猥事」(太上感應篇)。

聖經:「只是我告訴你們,甚麼誓都不可起。不可指著天起誓,因為天是神的座位。不可指著地起誓,因為地是祂的腳凳。……」(太 5 : 34 - 37)。

(3) 善書:「知善不為」(太上感應篇)。

聖經:「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雅 4 : 17)。

(4) 善書:「不炫己長」(太上感應篇)。

聖經:「考究自己的榮耀,也是可厭的」(箴 21 : 27)。

(5) 善書:「受辱不怨」(太上感應篇);「勿記仇不釋」(文昌帝君蕉窗聖訓)。

聖經:「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太 5 : 44)、「恨你們的要待他好」(路 6 : 27)。

(6) 善書:「不諧污世」(玉歷寶鈔勸世文)。

聖經:「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徒 2 : 40)。

(7) 善書:「相親相睦」(玉歷寶鈔勸世文)。

聖經:「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太 5 : 9);「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 約壹 4 : 7 )。

(8) 善書:「淫是邪緣,見色勿迷」(玉歷寶鈔勸世文)、「未見不可思,當見不可亂,既見不可憶,於處女寡婦尤宜慎。」(文昌帝君蕉窗聖訓)。

聖經:「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裡已經與她犯姦淫了」(太 5 : 28)。

(9) 善書:「勿藏險心,勿動妄念」(玉歷寶鈔勸世文)。

聖經:「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 4 : 23)。

( 10 )善書:「貌慈心狠者尤宜慎」(文昌帝君蕉窗聖訓)。

聖經:「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提後 3 : 5)。

( 11 )善書:「斗秤須要公平,不可輕出重入」(陰騭文);「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太上感應篇)

聖經:「你囊中不可有一大一小、兩樣的法碼。你家裡不可有一大一小、兩樣的升斗。當用對準公平的法碼,公平的升斗。」(申 25 : 13 - 15)

( 12 )善書:「依本分而致謙恭」(陰騭文)。

聖經:「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已強」(腓 2 : 3)。

(乙)、善書與聖經之異趣:

「善書」與「聖經」在倫理、道德教訓方面,可謂共通點較相異點為多。兩者,在宗教信仰方面,亦有其共通處,即:重虔誠、及承認由善、惡而來的不同報應。

但在宗教體驗上,卻有其明顯的分野:

(1)「善書」重個人靈修,並以為個人的靈修為邀福、及自救的方法。「聖經」雖亦注重靈修,但言明:世人不能靠行善以自救。就如提多書三章5節所記的:「祂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祂的憐憫,藉看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

(2)「善書」裡,容納了屬於自然界的神,諸如玉皇天帝(天)、北斗神君(星)、土地正神(地),……:等;並有庶物崇拜:如灶君(灶)、城隍爺(城池)………等;又有英雄崇拜:如關聖帝君(關公)等。同時,又容納了屬於佛教的諸神,如觀音、釋迦等。但「聖經」裡,只有一位真神,即:創造萬物的宇宙真宰。

(3)「善書」裡,沒有一位中保,但「聖經」裡卻有一位人類的中保,即:道成肉體的耶穌。

(4)「善書」中,不注重禱告,事實上亦未說明當如何禱告。但「聖經」卻告訴信徒,當奉耶穌基督的名,隨時隨地,多方禱告;並有聖靈體貼信徒的軟弱,在暗中不斷地為信徒代求。

(5)「善書」,多談人死後刑罰之可怕,卻未提及天國的福樂。「聖經」,卻對地獄之刑罰、及天國之福樂,均有清楚的交代。

(6)「善書」裡,多有由迷信而來的禁忌,諸如:不可亂指霓虹、勿以廢紙裹物……等。但「聖經」,卻未有由迷信而來的禁忌;享有在聖靈裡的理由。

(7)「善書」重視現世利益,諸如:福、祿、壽等,但「聖經」卻視世間的生活是暫時的,故注重永遠的生命。

三、適應中國風土的福音講題

   我們對民間善書內容的探討,至少可使我們了解民間宗教型態之一斑,筆者茲針對中國風土,擬出如下數則可行的「福音講題」,以就正於教內賢達:

(甲)、簡道舉偶:

(一)講題:善惡報應(經文:羅 2 : 6)

提要:

一、善報(羅 2 : 7;2 : 10)

 (1)「恆心行善,……尋求不朽之福的,以永生報應他們」(羅 2 : 7)。

Δ引證:以虔誠的哥尼流為例。——由於他的廣行賙濟、敬畏神、常常禱告,蒙神悅納,神特差遣彼得去傳得救的福音給他們(徒 10 : 1 - 8;10 : 44 - 48)。

 (2)「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羅 2 : 10)。

  A 得榮耀、尊貴:

Δ引證:以約瑟為例。——由於他的逃避淫行,蒙神悅納,終被高舉官至宰相,得榮耀與尊貴(創39 : 7 - 9;41 : 37 - 42)。

  B 得平安:

Δ引證:約瑟由於行善,一切盡都順利(創 40 : 2;21 - 23)。

Δ引證:但以理三友,由於敬畏真神,拒拜邪神偶像,雖被害而終被救贖(但 3 : 12 -17)

二、惡報(羅 2 : 8 - 9)

(1)「結黨、不順從者的報應——邀神的忿怒」(羅 2 : 8)。

Δ引證:可拉黨由於結黨不順從神而被滅(民 16 : 1 - 35)。

Δ引證:掃羅王由於不順從神而被廢(撒上 15 : 9 - 26)。

(2)「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羅 2 : 9)。

Δ引證:亞哈王由於引誘百姓拜邪神巴力,帶來患難,乃有三年半的大旱(王上 16 : 31 - 33;17 : 1)。參攷:雅 5 : 17)。亞哈王由於霸佔拿伯的葡萄園而患難臨到(王上 21 : 5 - 15; 17 - 21),後又在戰場陣亡(王上 22 : 30 - 35)。

三、插入的話:

由於「善惡報應」,頗能引起國人的興趣,故可視實際需要,在講道中插入為民間所熟知的有關報應的小故事;或就地取材,引近日報紙所載新聞人物的善、惡報應事蹟;或引用古人的教訓,如;「好心有好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莫言不報,時刻未到」(俗諺);「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書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經)等等。

四、結語:

(1)勉行善的,當恆心,又當接受福音。如哥尼流雖敬畏神、並有善行,尚須接受救恩,方可蒙得救。接受福音的,必得永生、並得平安(約 17 : 3;14 : 27、16 : 33)。

(2)當及時行善(約 3 : 11),竭力行各樣善事(提前 5 : 10)。

(3)行惡的,當即悔改,若不悔改,終必滅亡(路 13 : 2 - 3)。

(4)因各人要按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 5 : 10)。

 

(二)、講題:萬惡淫為首。(經文:出廿14、17)

小引:我們從聖經歷史中,特舉出一位偉大的君王——大衛,如何為美色所勝,致眾叛親離,被神打擊的故事,以為行淫者戒。

提要:

一、大衛王行淫的經過:

大衛見部屬烏利亞妻拔示巴有色,遂召入宮中行淫。後為侵佔拔示巴,不惜設謀殺害烏利亞。(撒上 11 : 2 - 4;14 - 17)。

二、犯罪原因:

  (1)為美色所迷(撒下 11 : 2)。

  (2)欲將行淫所懷之子,暗歸烏利亞名下(撒下 11 : 6 - 13)。

  (3)恐事機敗露,而謀殺烏利亞(撒下 11 : 14 - 17)。

  (4)烏利亞死後,納其妻為已有(撒下 11 : 26 - 27)。

三、犯罪結果:

   被真神責罰,遭惡報:

(1)刀劍不離大衛家(撒下 12 : 10 ; 13 : 28 - 29)。

(2)其嬪妃歸屬他人(撒下 12 : 11)。

(3)與拔示巴所懷之孽子死亡(撒下 12 : 14 , 18)。

(4)家中發生亂倫事(撒下 12 : 12 - 14)。

四、教訓:

  (1)當嚴禁眼目的情欲(太 5 : 27 - 30)、遠避淫行(帖前 4 : 3)。

  (2)當敬畏神,又當愛世人,謹守誡命(太 19 : 17 - 19;可 12 : 29 - 31)。

  (3)恨弟兄的如同殺人,沒有永生存在他裡面(約壹 3 : 15),行淫及殺入的將不得進入天國之門(啟 22 : 14 - 15)。

 

(三)、講題:百行孝為先

小引:由於基督教不祀奉祖先神位,每被國人誤會為不注重孝道。其實, 「孝行」亦為基督教的重要道德教訓之一,亟應加強講解,以破除福音的障礙。

提要:

一、聖經的明訓:

  (1)孝行之訓,被列在「十誡」中(出 20 : 12)。

  (2)新、舊二約聖經均反復申明之(利 19 : 3;申 5 : 16;太 15 : 4;可 7 : 10、10 : 19;弗6 : 3),為一惟一帶應許的誠命。

二、孝行人物舉偶:

  (1)約瑟

    A 自小聽從父親的吩咐(創 37 : 13)。

    B 在埃及遇到哥哥,就探詢父親的近況(創 43 : 7; 45 : 3)。

    C 迎養父親,以終其老(創 45 : 9 - 13; 48一)。

   D 遵父囑將父親遺體,歸葬迦南故鄉(創 47 : 30;50 : 1 - 14)。

  (2)路得

    A 夫死無人奉養其婆婆,由她承擔奉養責任(得 1 : 16 - 17;2 : 17 - 18)。

    B 被譽為有此孝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得 4 : 15)。

 

(四)、講題:福、祿、壽

小引:民間以「福、祿、壽」為人間三大美境。「多財、多子、多壽」稱之為三多。近年,由於節約之風甚盛,多子已不再被視為福。但畢竟:「福、祿、壽」仍然是人們所羨慕不已的。但聖經裡告訴我們:甚麼是最大的福氣;如何才能得到榮耀的冠冕;如何才能得到永生。

一、最大的福氣:(福)

(1)耶穌曾誇讚留心聽道的伯大尼村的馬利亞說:「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 10 : 42)。那上好的福分,及不可少的一件大事,就是追求靈魂的得救(約 6 : 27;詩 27 : 4;約壹 5 : 11 - 12)。

(2)主耶穌明說:「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 16 : 16)。彼得也見證說:「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徒 2 : 38)。

(3)聽道、受洗,又要行道,則必然得福(雅 1 : 21 - 25)。

二、不朽冠冕:(祿)

這些冠冕,都待你來領取,那就是:

(1)生命的冠冕(雅 1 : 12;啟 2 : 10)。

(2)公義的冠冕(提後 4 : 8)。

(3)喜樂的冠冕(帖前 2 : 19)。

(4)榮耀的冠冕(彼前 5 : 4)。

三、永遠的生命:(壽)

(1)遵行真神旨意的,必永遠長存(約壹 2 : 17)。

(2)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約 5 : 22 - 29)。

(3)信徒於末日必復活,被提升天,與主永在(帖後 4 : 13 - 18)。

 

(乙)、講題之選擇:

講題之選擇,筆者以為:以醒目、本色化為貴。雖然,我們所傳揚的是基督教的真理,但講題卻不妨由儒、道、佛諸家經典,或古人聖訓、民間俚諺中摘錄而出。如果你對儒教的信仰者證道,你可以孔子所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或「士志於道」為題,轉而介紹基督教的真理。如果你對道教徒講道,你可以老子的:「不死者壽」、或道書的「長生不老」、「羽化昇天」為題,講述永生之道。又如果,你遇到佛教徒,你也可以「因果報應」、或「萬事皆空」為題,講述善、惡報應、及人生雖虛空,但應及時敬拜真神,遵守祂的誡命(參攷:傅 1 : 2; 12 : 13 - 14)等等。

要之,選擇合乎民間宗教願望的講題,其好處乃是:

(1)可讓聽講者、和講道者之間顯得格外親切。

(2)可使國人了解基督教和他們所信仰的傳統宗教,有那末多的相似點。

(3)可讓聽講者容易接受基督教的道理。

非但講題要本色化,就是在講道時也應隨時在適當的地方,插入若干為聽講者所熟知的古訓、典故,當更能引人入勝。惟引用這些古訓、或典故,不要顯得很勉強,應力求自然;穿插貴能天衣無縫。

無疑地,選擇適應於中國風土的福音講題,如能應用得宜,當可收「因地制宜」、及「按時分糧」的雙層果效。至應如何選擇合用的講題,講道者自有仰賴聖靈的隨意引導了!

 

 
  1. 明代官方敕撰善書有如下 56種:1)公子書、務農技藝商賈書」。2)「存心錄」。 3)「女誡」。4)「昭鑒錄」。5)「祖訓錄」。6)「辨姦錄」。7)「孝慈錄」。「資世通訓」。9)「臣戒錄」。10)「相鑒」。11)「昭示奸黨錄」。12)「清教錄」。13)「精誠錄」。14)「鄉飲酒禮圖式」。15)「御製大誥」。16)「御製大誥續編」。17)「御製大誥三編」。18)「省躬錄」。19)「志戒錄」。20)「紀非錄」。21)「武臣大誥」。22)「諭武臣敕」。23)「武士訓戒錄」。24)「醒食簡要錄」。25)「彰善癉惡錄、續錄」。26)「稽制錄」。27)「逆臣錄」。28)「永鑑錄」。29)「世臣總錄」。30)「教民榜文」。31)「儲君昭鑑錄」。32)「歷代駙馬錄」。33)「歷代公主錄」。34)「集犯諭」。35)「戒敕功臣鐵榜」。36)「古今列女傳」。37)「文華寶鑑」。38)「仁孝皇后內訓」。39)「仁孝皇后勸善書」。40)「聖學心法」。41)「傳心要語」。42)「務本之訓」。43)「為善陰騭」。44)「孝順事實」。45)「外戚傳」。46)「外戚事鑑」。47)「歷代臣鑑」。48)「帝訓」。49)「官箴」。50)「五倫書」。51)「歷代君鑑」。52)「文華大訓」。53)「女訓」。54)「帝鑑圖說」。55)「寶訓實錄類編」。56)「古今宗藩懿行考」等。
  2. 「三臺」、「北斗」均星名,俗云:主人壽。
  3. 十二年為一紀,百日為算。
  4. 俗云:「三尸,人身中自有之神。三尸神乘人寐時,每至天神治事之處,說人罪過」。
  5. 俗云:「功行圓滿,超居洞天曰天仙;煉形長在,地行不老曰地仙」。
  6. 俗稱帝王為天子,百姓為天民。
  7. 埋蠱,妖術也。厭,魅也。刻木像人,埋於地上,書符咒以魅人。
  8. 俗以初一、十五多神明生日,故禁大呼大叫,恐干犯諸神。
  9. 俗云:北方,北斗眾神所居,故禁向北穢犯。
  10. 俗云:「四立,二分,二至叫八節。諸神於此時錄人罪過」。故嚴禁於此期間用刑。
  11.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又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見「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