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神學論集
(1970)p213-226
   

新約中有關「教會是一個生活的團體」的觀念

 

小引

一個對天國的來臨憂心如焚的人不會安於小成,而對現實感到滿足,他除了以熱烈的祈禱祈求「爾國臨格」以外,還要糾合大家的力量,與大家合作,來改善目前的組織及生活方式,藉以加速天國來臨的步伐。

如果世界各地教會都在求新求速,希圖遵循梵二大公會議的指示,迎頭趕上急劇變動的世界局勢和人類文明,中國教會尤其需要檢討反省,群策群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正因為我中華大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國人易於留戀過去,養成靜的、保守的態度和習慣。另一個阻止我們前途的障礙是言語的隔閡,雖然傳播工具的發達能使我們知道每天世界上所發生的大事,但較深的思想,較重要的內幕實情仍舊不是電波或銀幕所能傳遞的,仍須藉著厚厚的書,密密麻麻的字,以及複雜的思想結構才能有所領悟。

因此我覺得這次的工作小組(Workshop)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它能幫助我們戰勝那雙重障礙:靜的、保守的態度及與外界隔絕的孤獨。這是我站在中國人的立場所能說的。至於客籍教士自然也有他們的工作要做,在會議結束時希望能顯露出來。

現在就讓我進入我所要講的題目。這次大家集會討論的總題是:「教會是一個生活的團體」。其意義是:教會是一個社會,一個團體,一個家庭;在這教會內天主稱為父,子,及聖神;我們稱教會本身是母親,是家庭,是故鄉;在教會內我們有手足之情,彼此是兄弟姊妹,應忠厚,友愛,樂於同居共處,知道同舟共濟,同甘共苦。... ...「教會是一個生活的團體」就是指這一切而說的。我的這篇演講的任務是要研究一下這樣的一個教會,這樣的一個生活團體在新約聖經裡怎樣透露出來。我們分兩部分來討論:一、新約用哪些詞句和說法來指謂這個生活的團體-教會;二、這個生活的團體-教會在新約裡是怎樣組織成的;末了我們才下一些結論。

一、新約中有關教會團體的基本概念和說法

1、教會團體的根由是基督的十字架,原來耶穌的死不僅是為猶太民族,也是為使那些散處於四面八方的天主的兒女聚集起來,成為一個民族(若:十一.51-52)。基督以十字架救贖了人類,賺得了人類(格前一.12-13)。

耶穌死於十字架上是給教會團體植根,而復活起來的基督才使教會團體建立起來。祂明知天上地下的權柄已都屬於祂,因此祂毫不猶豫地命祂的弟子們去使萬民成為祂的門徒,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給他們付洗(瑪:廿八.19-20)。宗徒們應該從耶路撒冷開始,藉耶穌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使他們獲得罪的赦免(路:廿四.47)。

耶穌的名從此變成了教會生存的基礎,因為耶穌以外沒有任何人使我們得救,在人世間也沒有另外一個名字堪稱為我們的救援(宗:四.12)。宗徒和弟子們在開教時,的確是用耶穌的名驅魔治病(宗:四.10;十六.18),傳報天主的國(八.12),成績卓著。

2、天主聖神在各教會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隨處可見,在撒瑪黎雅的教會(宗八15-17),在凱撒肋雅的教會(十一.15、17),在厄弗所的教會(十九.2、6)。

聖保祿明白地教導說:從同一聖神那裡有人獲得了信心,有人獲得了治病的奇恩,有的能行奇蹟,有的能說先知話,有的能辨別神恩,有的能說各種語言,有的能解釋語言(格前:十二.28-30;參閱羅:十二.6-8)。聖若望將聖神的任務放在耶穌的臨別贈言裡加以描寫:他是護慰者,是真理之神(若:十四.16-17),他要把宗徒們引入一切真理(十六.13)。

3、以上所說是關於天主第二位聖子,及天主第三位聖神與教會的來由,教會的基礎,教會的建立,以及教會中各種任務之間的密切關係。這個教會與天主第一位、聖父之間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天主聖父在新約裡與教會的關係顯然是以家主的姿態出現。教會被稱為「天主的子民」或「天主的團體」,這兩個稱呼都來自舊約。前者在新約裡並不多見(見伯前:二.10;希:四.9;十一.25);後者保祿有時用來指個別的教會(格前:一.2),有時用來指全體教會(格前:十五.9;迦:一.13)。

此外,基督徒是「被選者」(羅:八.33;哥:三.12;伯前:一.1;二.9),是「蒙召者」(羅:一.6、7;八.28;格前:一.14;猶:1)。誰揀選?誰召叫?自然都是天主父揀選召叫,這就是若望所說的,除非蒙父恩賜的,誰也不能到耶穌那裡去(若:六.65)。在福音的傳統裡,我們有國王為太子辦婚宴的比喻(瑪:廿二.1-14),有家主培植葡萄園的比喻(瑪:廿一.33-40)等等。國王,家主都是指天主父而言。

最後,基督徒還有一個意義深長的稱呼:「聖者」,這個稱呼也能指個別的教會,或較廣泛的教會(格前:一.2;斐:一.1;格後:一.1;羅:一.7;哥:一.2),而特別是要指出弟兄間互助的精神及友好的關係(哥:一.4;費:5;羅:十二.13),因為他們是同一個天父的子女。

4、除了以上所提出的對教會及基督徒的直接稱呼以外,聖保祿還在格林多前書裡用一連串的比喻來闡明教會這複雜的事實,使人通過這些意象或象徵而更深領悟那藉普通的言語所不能懂悟的。

保祿把教會比做一棵樹,種植的人不算什麼,灌溉的也不算什麼,唯有使他生長的天主值得人敬仰(格前:三.6-9)。保祿又把基督徒比做一個建築,一做聖殿。這建築的基礎是耶穌基督,這宮殿的住留者是天主聖神。除了基督這個基礎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基礎,而天主聖神的宮殿也不容任何人加以毀壞(格前:三.9-17)。

保祿所用的最長也最生動的比喻是把教會比做人的身體(格前:十二.12-26),這和我們把弟兄間的親密關係稱為手足之情是同一道裡。不過保祿在這裡用身體的比喻,其重點在於指出教會內奇恩的不同。就像人身的四體百肢有貴、賤、高、低,同樣教會內奇恩的不同等級不但不互相排擠,還互相輔助,互相補充。在教會內不應該斤斤於彼此所受奇恩的不同,(奇恩不是為炫燿自己,而是為他人、為教會服務的),卻應該追求那更大的恩賜,即超越一切,永存不朽的「愛」。

5、由以上所講的教會與天主父,天主子及天主聖神之間的密切關係,不難看出組成教會的各份子,即基督徒彼此之間應有的聯繫和統一。保祿在格前裡特別強調「一個身體」(十.17),那是指在聖餐中大家同享一個餅、因之合而為一。這一個身體是被釘者之體(:十.16),和受舉揚者之體(:十一.27)。這為基督徒都有深義,他們的確是有樂共享,有苦同受。

為保持團體的和諧一致,必須有一定的生活秩序,不倚仗自己所受的奇恩而製造混亂(格前:十四.26-33)。新歸正的外邦教會和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團體也合為一體。前者為耶京的弟兄所做的大量募捐就是一個很好的外在表示(格後:八~九)。但聯繫一切基督徒的最堅強的鎖鏈是耶穌基督的福音。因此保祿要把他所講的福音帶到耶路撒冷去,讓哪裡的宗徒批准,免得他白白地奔跑,突然地跋涉(迦:二.2)。在這一點上保祿既然對自己非常嚴格,對那些傳播另一個福音的人也就直言不諱,他說他們把「被釘者的喜訊」說成了一堆空話,他說他們的態度拖泥帶水,不像自己的光明磊落(格後:十一.4、13;斐:三.18-19)。

聖若望將這基督徒彼此之間的合一,以及他們與耶穌及與聖父的合一更說得毫無保留。他為我們寫下了耶穌的臨別禱詞,其中有一段說:「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我在他們內,你在我內,使他們完全合而為一」(若:十七.21、23)。若望福音裡的葡萄樹與葡萄枝的比喻(十五),若望書信的強調弟兄的互愛與合一,都指著合一與互相關聯的基本道理而言,此處不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