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題目 | 期刊 | 年份 |
蘇絢慧 | 「看見」他所「看見」的--面對自我放棄的生命,照顧員卻放下了心? | 張老師月刊 (310) |
2003 |
蘇絢慧 | 住進「理想國」,放下一切尊嚴? | 張老師月刊 (309) |
2003 |
蘇絢慧 | 照顧生命別只是管教 | 張老師月刊 (308) |
2003 |
蘇絢慧 | 痛苦因引流與理解得到了照顧 | 張老師月刊 (312) |
2003 |
蘇絢慧 | 施善的最高原則,是保持受施者的尊嚴 | 張老師月刊 (314) |
2004 |
蘇絢慧 | 放棄比較的心安草,得回整座花園,不自卑,就不需要證明優越 | 張老師月刊 (315) |
2004 |
蘇絢慧 | 做個隱微的助人者,成就別人做自己的專家 | 張老師月刊 (316) |
2004 |
蘇絢慧 | 沒做完的功課--助人工作是一連串良知的覺察與取捨 | 張老師月刊 (317) |
2004 |
蘇絢慧 | 答案的背後:沒有標準答案的助人工作 | 張老師月刊 (318) |
2004 |
蘇絢慧 | 永遠是孩子 | 張老師月刊 (320) |
2004 |
蘇絢慧 | 聽見靈魂的哭泣 | 張老師月刊 (321) |
2004 |
蘇絢慧 | 讀家心聞--生命在死亡結局後,仍有故事 | 張老師月刊 (321) |
2004 |
蘇絢慧 | 當我們接近死亡,也同時靠近生命--疾病告知是個過程,也是門藝術 | 張老師月刊 (322) |
2004 |
蘇絢慧 | 讀家心聞--絢慧的人生:《這人生》 | 張老師月刊 (323) |
2004 |
蘇絢慧 | 好,我聽你說--「慾望城市」裡的生命與疾病 | 張老師月刊 (326) |
2005 |
蘇絢慧 | 中年病人的最後一個需求 | 張老師月刊 (327) |
2005 |
蘇絢慧 | 死亡不是報應 | 張老師月刊 (328) |
2005 |
蘇絢慧 | 經驗給了我們幫助,也給了我們限制 | 張老師月刊 (329) |
2005 |
蘇絢慧 | 突然只剩下了1/2 | 張老師月刊 (337) |
2006 |
蘇絢慧 | 創傷的消失與喚醒 | 張老師月刊 (338) |
2006 |
蘇絢慧 | 心與心的相扶持 | 張老師月刊 (408) |
2011 |
蘇絢慧 | 心靈返家, 真實和好 | 新使者 (143) |
2014 |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香港黃竹坑惠福道六號 校務處:college@hsscol.org.hk 圖書館:library@hsscol.org.hk |
Holy Spirit Seminary College 6, Welfare Road, Aberdeen, HK. General Office: college@hsscol.org.hk Library: library@hsscol.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