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題目 | 期刊 | 年份 |
林安梧 歐陽康 鄧曉芒 |
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交流與互動 | 鵝湖 (326) |
2002 |
林安梧 歐陽康 鄧曉芒 |
武漢對談:中國哲學的未來﹝二﹞─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交 | 鵝湖 (325) |
2002 |
林安梧 歐陽康 鄧曉芒 |
武漢對談:中國哲學的未來﹝一﹞─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交 | 鵝湖 (324) |
2002 |
林安梧 | 儒家道德哲學的兩個向度--以《論語》中「曾子」與..... | 哲學與文化 (333) |
2002 |
林安梧 | Two dimensions of moral philosophy in Confucianism..... (An abstract) | 哲學與文化 (333) |
2002 |
林安梧 | 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演「王船山」的哲學可能 | 鵝湖 (319) |
2002 |
林安梧 | 台海兩岸哲學發展的一個觀察 | 鵝湖 (316) |
2001 |
林安梧 | 通識與專業之間﹝下﹞──離開清華返回台灣師大的對話 | 鵝湖 (312) |
2001 |
林安梧 | 通識與專業之間﹝上﹞──離開清華返回台灣師大的對話 | 鵝湖 (311) |
2001 |
林安梧 | 儒學革命──一種可能的方向 | 鵝湖 (309) |
2001 |
林安梧 | ﹝書與學﹞《教育哲學講論》自序──後新儒家哲學思維向度下的教育理論 | 鵝湖 (305) |
2000 |
林安梧 | 台灣、中國:邁向世界史──跨越工具理性、迎向廿一世紀 | 鵝湖 (307) |
2001 |
林安梧 | 「存有三態論」與「存有的治療」之構建 | 鵝湖 (306) |
2000 |
林安梧 | 九二一的省思 | 鵝湖 (304) |
2000 |
林安梧 | 台灣精神現象的一個哲學考察──九0年代台灣思想發展概況 | 鵝湖 (303) |
2000 |
林安梧 | 當代新儒學之回顧、反省與前瞻──從「兩層存有論」‧‧‧ | 鵝湖 (299) |
2000 |
林安梧 | 死裏求生──關于中國思想研究的一些思考 | 鵝湖 (298) |
2000 |
林安梧 | 「兩岸統、獨」與「愛情應部v──關於「政治愛情學」的理解 | 鵝湖 (297) |
2000 |
林安梧 | 試論述中國哲學思想自皋陶以後至春秋戰國時代之發展歷程﹝下﹞ | 鵝湖 (292) |
1999 |
林安梧 | 「後新儒學」義下的《論語》 | 鵝湖 (291) |
1999 |
林安梧 | 試論述中國哲學思想自皋陶以後至春秋戰國時代之發展歷程﹝上﹞‧‧‧ | 鵝湖 (290) |
1999 |
林安梧 | 試論述中國哲學思想之起源及從伏羲到皋陶之發展過程──‧‧‧ | 鵝湖 (289) |
1999 |
林安梧 | ﹝書與學﹞《儒學革命論:後新儒家哲學的問題向度》序言 | 鵝湖 (288) |
1999 |
林安梧 | ﹝書與學﹞《台灣文化治療》自序 | 鵝湖 (286) |
1999 |
林安梧 | 後新儒家哲學的思維向度 | 鵝湖 (283) |
1999 |
林安梧 | 張深切的「台灣性」與「中國性」及其相關之問題 | 鵝湖 (278) |
1998 |
林安梧 | ﹝書與學﹞《當代新儒學發展之新契機》編者序 | 鵝湖 (276) |
1998 |
林安梧 | ﹝書與學﹞《當代新儒學發展之新契機》編者序 | 鵝湖 (276) |
1998 |
林安梧 | ﹝書與學﹞《當代新儒學發展之新契機》編者序 | 鵝湖 (276) |
1998 |
林安梧 | 「黨國儒學」的一個側面思考──以《科學的學庸》為核心的展開 | 鵝湖 (275) |
1998 |
林安梧 | 三論「道的錯置」──中國政治哲學的根本問題 | 鵝湖 (273) |
1998 |
林安梧 | 不信春風喚不回──關於「加強通識教育」的一些補充意見與建議 | 鵝湖 (269) |
1997 |
林安梧 | 牟宗三先生之後:咒術、專制、良知與解咒‧‧‧ | 鵝湖 (268) |
1997 |
林安梧 | 懷念張起鈞老師 | 鵝湖 (267) |
1997 |
林安梧 | 孔子與阿Q──一個精神病理史的理解與詮釋 | 鵝湖 (262) |
1997 |
林安梧 | 論中國文化傳統中的「血緣性縱貫軸」 | 鵝湖 (247) |
1996 |
林安梧 | 死亡、重生、修行、菩薩 | 鵝湖 (255) |
1996 |
林安梧 | 【書與學】《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序言 | 鵝湖 (252) |
1996 |
林安梧 | ﹝書與學﹞《契約、自由與歷史性思維》代序 | 鵝湖 (250) |
1996 |
林安梧 | 「儒家型馬克斯主義」的一個可能──革命的實踐、社會的批判與道德的省察 | 鵝湖 (248) |
1996 |
林安梧 | ﹝書與學﹞《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序 | 鵝湖 (244) |
1995 |
林安梧 | 中國文化的哲學觀 | 鵝湖 (243) |
1995 |
林安梧 | ﹝書與學﹞《論語──走向生活世界的儒學》序 | 鵝湖 (241) |
1995 |
林安梧 | 開拓者的寂寞 | 鵝湖 (239) |
1995 |
林安梧 | 邁向儒家型社會批判學之建立‧‧‧ | 鵝湖 (231) |
1994 |
林安梧 | 「生死學」的體現者──悼念傅偉勳先生 | 鵝湖 (258) |
1996 |
林安梧 | 「王霸之辨」與「統獨之爭」的混淆及釐清 | 鵝湖 (251) |
1996 |
林安梧 | ﹝書與學﹞《當代新儒家哲學史論》序言 | 鵝湖 (249) |
1996 |
林安梧 | ﹝認識中國現代思想家﹞開啟「意義治療」的當代新儒學大師‧‧‧ | 鵝湖 (235) |
1995 |
林安梧 | 關於儒家哲學中的「實踐」概念之釐清‧‧‧ | 鵝湖 (234) |
1994 |
林安梧 | 儒家思想與成人教育──論孔子「仁教」哲學中的成人教育思想 | 鵝湖 (226) |
1994 |
林安梧 | 「當代新儒學」及其相關問題之理解與反省﹝上﹞ | 鵝湖 (223) |
1994 |
林安梧 | 人性「善向」論與人性「向善」論──關於先秦儒家人性論的論辯 | 鵝湖 (218) |
1993 |
林安梧 | 從「單元而統一」到「多元而一統」‧‧‧ | 鵝湖 (217) |
1993 |
林安梧 | ﹝書與學﹞《存有、意識與實踐──熊十力體用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卷後語 | 鵝湖 (215) |
1993 |
林安梧 | 存有、方法與思考──對於「方法論」的基礎性反省 | 鵝湖 (214) |
1993 |
林安梧 | 咒術與解咒──對比於西方宗教傳統論‧‧‧ | 鵝湖 (210) |
1992 |
林安梧 | 從咒術型的因果邏輯到解咒型的因果邏輯‧‧‧ | 鵝湖 (206) |
1992 |
林安梧 | ﹝書與學﹞《台灣、中國──邁向世界史》序言 | 鵝湖 (206) |
1992 |
林安梧 | 生活世界的重新發現及其陣痛下的哲學發展‧‧‧ | 鵝湖 (203) |
1992 |
林安梧 | 鵝湖與我 | 鵝湖 (200) |
1992 |
林安梧 | 論「道的錯置」──對比于西方文化下中國文化‧‧‧ | 鵝湖 (200) |
1992 |
林安梧 | 《思想的蘆葦》──校園暴力與教育消費化 | 鵝湖 (197) |
1991 |
林安梧 | 孔子、儒學與我 | 鵝湖 (195) |
1991 |
林安梧 | 《思想的蘆葦》──讀孟四章﹝四﹞韾叟殺人、皋陶抓人‧‧‧ | 鵝湖 (191) |
1991 |
林安梧 | 思想的蘆薈──讀孟四章﹝三﹞孔子、學生、打冉求 | 鵝湖 (189) |
1991 |
林安梧 | 《思想的蘆葦》──讀孟四章之二 廉吏?鐮厲!──廉官殺人 | 鵝湖 (188) |
1991 |
林安梧 | 思想的蘆葦──讀孟四章﹝一﹞齊人之福?向墳間乞食的知識分子 | 鵝湖 (187) |
1991 |
林安梧 | 哲學與文學 | 鵝湖 (185) |
1990 |
林安梧 | 台灣──邁向世界史﹝四﹞──對於台灣當前意識型態的‧‧‧ | 鵝湖 (184) |
1990 |
林安梧 | 台灣──邁向世界史﹝三﹞──對於台灣當前意識型態‧‧‧ | 鵝湖 (183) |
1990 |
林安梧 | 台灣──邁向世界史﹝二﹞──對於台灣當前意識型態的哲學反思 | 鵝湖 (182) |
1990 |
林安梧 | 台灣──邁向世界史──對於台灣當前意識型態的哲學反思 | 鵝湖 (181) |
1990 |
林安梧 | 當代新儒家的實踐問題 | 鵝湖 (179) |
1990 |
林安梧 | 關懷國是座談會發言稿 | 鵝湖 (178) |
1990 |
林安梧 | 邁向儒家型意義治療學之建立──以唐君毅‧‧‧ | 鵝湖 (172) |
1989 |
林安梧 | 道的錯置﹝一﹞: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困結──從《論語》‧‧‧ | 鵝湖 (170) |
1989 |
林安梧 | 必然性﹝下﹞﹝譯﹞ | 鵝湖 (168) |
1989 |
林安梧 | 必然性﹝上﹞﹝譯﹞ | 鵝湖 (167) |
1989 |
林安梧 | 熊十力先生的孤懷弘毅及其《原儒》的義理規模 | 鵝湖 (162) |
1988 |
林安梧 | 船山對傳統史觀的批判 | 鵝湖 (156) |
1988 |
林安梧 卜問天 |
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答客問──敬答陳立夫先生 | 鵝湖 (155) |
1988 |
林安梧 | 象山新學義理規模下的「本體詮釋學」 | 鵝湖 (153) |
1988 |
林安梧 | 神學中的決定論:預定論﹝譯﹞ | 鵝湖 (150) |
1987 |
林安梧 |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一書自序 | 鵝湖 (150) |
1987 |
林安梧 | 「現代儒學論衡」一書自序 | 鵝湖 (145) |
1987 |
林安梧 |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 | 鵝湖 (144) |
1987 |
林安梧 | 五四前後的中國儒學 | 鵝湖 (143) |
1987 |
林安梧 | 如何進入船山學 | 鵝湖 (138) |
1986 |
林安梧 | 《尚書引義》〈皋陶謨〉一文疏解 | 鵝湖 (136) |
1986 |
林安梧 | 歷史中的因果﹝譯﹞ | 鵝湖 (135) |
1986 |
林安梧 | 存有的系列﹝下﹞ | 鵝湖 (130) |
1986 |
林安梧 | 存有的系列﹝上﹞ | 鵝湖 (129) |
1986 |
林安梧 | 「當代儒佛之爭」編序 | 鵝湖 (125) |
1985 |
林安梧 | 詮釋與歷史──對黑格爾歷史哲學方法論的理解與感想 | 鵝湖 (123) |
1985 |
林安梧 | 馬一浮心性論初探 | 鵝湖 (116) |
1985 |
林安梧 | 論R.G.Collingwood的「歷史的想像」 | 鵝湖 (115) |
1985 |
林安梧 | 知識與道德之辯證性結構──對朱子學的一些檢討 | 鵝湖 (114) |
1984 |
林安梧 | 方法與理解──對韋伯方法論的初步認識 | 鵝湖 (110) |
1984 |
林安梧 | 理性的弔詭──對“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 | 鵝湖 (106) |
1984 |
林安梧 | 論歷史主義與歷史定論主義──波柏爾「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讀後 | 鵝湖 (086) |
1982 |
林安梧 | 歷史的相對主義 | 鵝湖 (082) |
1982 |
林安梧 | 梁漱溟及其文化三期重現說──梁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 鵝湖 (077) |
1981 |
林安梧 | 斯賓格勒及歷史循環論 | 鵝湖 (071) |
1981 |
柯林悟 林安梧 |
歷史哲學概說 | 鵝湖 (057) |
1980 |
林安梧 | 中國政治傳統中「主智」「超智」與「反智」的紏結 | 鵝湖 (051) |
1979 |
林安梧 | 歷史與人性的疏通 | 鵝湖 (046) |
1979 |
林安梧 | 孟子心學義理結構初探 | 鵝湖 (040) |
1978 |
林安梧 | 從「天生人成」到「化性起偽」 | 鵝湖 (035) |
1978 |
林安梧 | 十字架的邊緣──「嚴子與妻」觀後 | 鵝湖 (020) |
1977 |
林安梧 | 《易經》思想與二十一世紀文明之發展 | 鵝湖 (330) |
2002 |
林安梧 | 開拓者的寂寞 | 鵝湖 (239) |
1995 |
林安梧 | 關於「宗教教育」的一些哲學思考--中西宗教形態學下的對比展開 | 宗教哲學季刊 (028) |
2002 |
林安梧 | 實踐的異與克服之可能 | 鵝湖 (240) |
1995 |
林安梧 |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鵝湖 (238) |
1994 |
林安梧 | 書與學--儒學與中國傳統社會之哲學省察導論 | 鵝湖 (251) |
1996 |
林安梧 歐陽康 鄧曉芒 |
武漢對談:中國哲學的未來(四)--中國哲學、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 | 鵝湖 (327) |
2002 |
林安梧 | 再論「儒家型的意義治療學」--以唐君毅先生的《病裡乾坤》為例 | 鵝湖 (328) |
2002 |
林安梧 | 「存在三態論」與廿一世紀文明之發展--環繞「存有」、「埸域」與「覺知」 | 鵝湖 (332) |
2003 |
林安梧 | 「道」「德」釋義:儒道同源互補的義理闡述 | 鵝湖 (334) |
2003 |
林安梧 | 迎接「後牟宗三時代」的來臨--《牟宗三先生全集》出版紀感 | 鵝湖 (335) |
2003 |
林安梧 | 《人文學方法論:詮釋的存有學探源》自序 | 鵝湖 (337) |
2003 |
林安梧 | 道家思想與現代管理:以老子《道德經》為核心的省察 | 宗教哲學季刊 (017) |
1999 |
林安梧 | 拳稱太極、道通天地--蘇清標《太極拳的哲學》代序 | 鵝湖 (343) |
2004 |
林安梧 | 道家思想中的「女性主義」 | 宗教哲學季刊 (015) |
1998 |
林安梧 | 論中國文化傳統的「血緣性縱貫軸」 | 宗教哲學季刊 (006) |
1996 |
林安梧 | 論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聖之道--不離於生活世界的終極關懷 | 宗教哲學季刊 (001) |
1995 |
林安梧 | 〔書與學〕--「自然先於人、人先於自然」:記一段科學史的學問因緣 | 鵝湖 (344) |
2004 |
林安梧 | 三二0之後,該是教養政治人物的時代了 | 鵝湖 (346) |
2004 |
林安梧 | 五四.民主.行動.聯盟 | 鵝湖 (347) |
2004 |
林安梧 | 「中華道統」與「文化中國」論「多元而一統」:「文化中國」、「政治中國」 | 宗教哲學季刊 (030) |
2004 |
林安梧 | 「土石流」的符號義涵及其哲學反省:從敏督利颱風水災談起 | 鵝湖 (349) |
2004 |
林安梧 | 〔書與學〕「天地有道、人間有德」--李承貴《中國傳統道德轉型之研究》代 | 鵝湖 (349) |
2004 |
林安梧 | 後新儒學的新思考:從「外王」到「內聖」--以「社會公義」論為核心的儒學 | 鵝湖 (350) |
2004 |
林安梧 | 關於「覺」在教育上的作用:總體之源的埸域覺醒--對《道言論》中 「一本? | 鵝湖 (352) |
2004 |
林安梧 | 老子《道德經》首章之詮釋與重建 | 鵝湖 (354) |
2004 |
梅約翰 林安梧 |
John Makeham訪談林安梧論「新儒學」與「後新儒學」(之一) | 鵝湖 (356) |
2005 |
梅約翰 林安梧 |
John Makeham訪談林安梧論「新儒學」與「後新儒學」(之二) | 鵝湖 (357) |
2005 |
林安梧 Lin, An Wu |
「抽象的感性」下的變革論者--以康有為為例的精神現象學式之哲學解析 | 哲學與文化 (213) |
1992 |
林安梧 | 「新儒學」、「後新儒學」、「現代」與「後現代」--最近十年來的省察與思 | 鵝湖 (360) |
2005 |
林安梧 | 「六經責我開生面」:《鵝湖》三十周年禱辭 | 鵝湖 (361) |
2005 |
林安梧 | 牟宗三的康德學與中國哲學之前瞻--格義、融通、轉化與創造 | 鵝湖 (362) |
2005 |
林安梧 | 《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 | 鵝湖 (365) |
2005 |
林安梧 | 台灣的「現在」與「未來」--寫於《二00五年台灣心靈白皮書》發布之後 | 鵝湖 (367) |
2006 |
林安梧 | 《儒家倫理與社會正義:「後新儒學」視點下的省思與前瞻》序言 | 鵝湖 (368) |
2006 |
林安梧 | 《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自序 | 鵝湖 (369) |
2006 |
林安梧 | 呼籲中共回歸漢字正統「正俗繁簡」之我見 | 鵝湖 (370) |
2006 |
林安梧 | 讀家心聞--「識原無識、我本無我」 | 張老師月刊 (339) |
2006 |
林安梧 | 該是談教養的時代了:論孔子的「六藝之教」 | 鵝湖 (372) |
2006 |
林安梧 | 悼念友人陸先恆教授--眾生病病病可離,萬里神州齊奮力 | 鵝湖 (373) |
2006 |
林安梧 | 「後新儒家」的「新道家」可能--《「新道家」與「治療學」》序言 | 鵝湖 (374) |
2006 |
林安梧 | 政治人物應該懂得「認錯」 | 鵝湖 (375) |
2006 |
林安梧 | 新年!新希望:「民無信不立」--心念既起、當下即歇,歇處有止、止處即生 | 鵝湖 (379) |
2007 |
林安梧 | 《大學》中的大學理念 —— 兼及於台灣教育問題的一些反省 | 鵝湖 (385) |
2007 |
林安梧 | 「法本無從,住原可住」—— 為「法住文化書院」廿五年誌賀 | 鵝湖 (386) |
2007 |
林安梧 | 我的哲學觀 : 存在覺知、智慧追求與批判治療 | 鵝湖 (389) |
2007 |
林安梧 Lin, An Wu |
當代儒佛之爭與《存有三態論》—— 從熊十力《新唯識論》說起 | 哲學與文化 (471) |
2013 |
林安梧 Lin, An Wu |
《論語》與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發展 | 鵝湖 (459) |
2013 |
林安梧 Lin, An Wu |
從清華大學的「校訓」論「通識教肯」之開展—— 兼論梅貽琦校長《大學一解. | 鵝湖 (462) |
2013 |
廖祟斐 Laiw, Chong Fay 林安梧 |
《三國演義》的關羽與關聖帝君的「義」 | 哲學與文化 (482) |
2014 |
林安梧 Lin, An Wu |
行澤兩岸, 人文東方—— 敬悼 陳癸淼先生 | 鵝湖 (471) |
2014 |
林安梧 Lin, An Wu |
中國宗教哲學的「生命實踐」與「意義治療」—— 從「後新儒學」的觀點對... | 宗教哲學季刊 (070) |
2014 |
林安梧 | 家在何處?關於當前中國文化重建的奠基—— 讀蔡利民教授《天地君親...... | 鵝湖 (478) |
2015 |
林安梧 | 「繼絕學, 開太平」—— 祝賀「關學文庫」出版發行 | 鵝湖 (486) |
2015 |
林安梧 | 「天人合一」下的「本體實踐學」— 以《存有三態論》為核心的展開 | 宗教哲學季刊 (074) |
2015 |
林安梧 | 《「血緣性縱貫軸」: 解開帝制.重建儒學》新版序言 | 鵝湖 (492) |
2016 |
林安梧 | 關於〈心、靈、覺、悟〉之要訣與說解—— 環繩「現代化後」的一帖...... | 鵝湖 (504) |
2017 |
林安梧 | 經典詮釋、時代精神及生活世界—— 唐明貴《宋代《論語》詮釋研究》代序 | 鵝湖 (509) |
2017 |
林安梧 | 《林安梧訪問錄: 後新儒家的焦思與苦索》序言 | 鵝湖 (512) |
2018 |
林安梧 | 互藏其宅、交發其用—— 陳祺助《文返樸而厚質: 王船山「道德的形上學」... | 鵝湖 (521) |
2018 |
林安梧 | 中國近三十年來「儒商現象」的哲學反思—— 環繞「企業儒學」...... | 鵝湖 (524) |
2019 |
林安梧 | 《論語聖經譯解: 慧命與心法》一書之〈序言〉與〈凡例〉 | 鵝湖 (527) |
2019 |
林安梧 | 中國哲學研究的問題與方法 | 鵝湖 (530) |
2019 |
林安梧 | 「道論」的六藝之教: 宏大而闢、深閎而肆...... | 鵝湖 (550) |
2021 |
林安梧 | 儒家還有戲嗎?——《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 林安梧論公民儒學》序言 | 鵝湖 (558) |
2021 |
林安梧 | 一意孤行, 居然可成—— 朱志學博士《莊子物學的宗教維度》代序 | 鵝湖 (565) |
2022 |
林安梧 | 「外王內聖」還是「內聖外王」辯論之後—— 敬答周群振、李瑞全兩位學長 | 鵝湖 (578) |
2023 |
林安梧 | 傾聽「存有」: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林安梧《道家思想與存有三態論》出版序言 | 鵝湖 (585) |
2024 |
林安梧 | 誠幾惟意、生生不息: 溫海明《論語明意》一書推薦序 | 鵝湖 (590) |
2024 |
林安梧 | 鵝湖月刊創刊50周年感言: 厚德載物、生生不息 | 鵝湖 (592) |
2024 |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 香港黃竹坑惠福道六號 校務處:college@hsscol.org.hk 圖書館:library@hsscol.org.hk |
Holy Spirit Seminary College 6, Welfare Road, Aberdeen, HK. General Office: college@hsscol.org.hk Library: library@hsscol.org.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