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期 | 神學年刊 |
(2000)p.117-124 |
---|---|---|
神學(靈修)本地化的回顧與前瞻
|
|
踏入21世紀,我們有與趣知道,在研讀聖經方面會有甚麼進展。我們更想知道,在未來的日子裡,對一般人來說,在閱讀聖經方面能有甚麼突破。答案會否在於「解讀」與「通讀」? 1.解讀 閱讀聖經,每人因文化背景和社會處境不同而所得各異1。故有人倡議「解讀」的方法2。這基本是跨越經典的閱讀,即從經典甲的角度去閱讀經典乙,然後讓經典乙向經典甲說話,提出挑戰和啟迪。如是,兩個經典互相輝映,相得益彰,激發新的思潮與想像,並催迫人去作整合。 理論上,「解讀」的方法沒有對讀者作出額外的要求,而是,這樣的整合出現於每次閱讀聖經的過程中。人不是帶著空白的思想與心靈去閱讀的,皆有預設和背景。不同的視野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產生張力與調和,且讓人最後在整合時達到認知與體悟。 「解讀」的實質建議是:在閱讀聖經中,起用「另一文本」。這「另一文本」可以是自己文化的典故或當前的社會實況。 無疑,「解讀」帶來的挑戰是很大的,它要求我們熟讀中國的典籍以及時刻觀察審視身處的世界。目前,能夠做到者為數極少,故正是眾人要勉力的地方。只是,這是否最理想、最自然的做法?答案會否指向「通讀」這方面?而「通讀」似乎是與文化分不開的,特別是強勢文化。何謂強勢文化?早期的不同教會團體可給予一些提示。 2.強勢文化 耶穌離世後,新約基督徒信仰很快就從巴肋斯坦傳至外面的希臘、羅馬世界。在很短一段時間內,便見三種不同的教會團體出現3。 2.1猶太基督徒團體 新約基督徒團體始自猶太教,由一群信主的猶太人組成。他們相信耶穌就是默西亞,他被釘在十字架上,但天主使他復活並把他提昇到天上,他將快從天上降來,成為世界的判官和救主。從宗徒大事錄及保祿的書信得知,當時有一群猶太基督徒生活在耶路撒冷,他們是虔敬的,勉力實踐他們的猶太宗教信仰,謹守猶太律例,每天按時到聖殿祈禱,看重割損,嚴守安息日和飲食等規條。他們同時亦相信納匝肋人耶穌,接受他為默西亞,天主的受傅者,這位耶穌圓滿地解釋了天主的法律,其中啟示了天主的旨意。 路加在宗2:42-47報道,早期耶路撒冷教會的團體生活具四大特色:共融、祈禱、擘餅、聽取宗徒訓誨。這四個特色顯示,猶太基督徒的信仰生活與猶太宗教是仍有緊密連繫的4。比方他們沒有終止猶太人的祈禱,按時往聖殿祈禱,而慢慢加進的新的祈禱也是照猶太形式形成的,其中路加福音中童年史內的讚歌,本身就有舊約的迴響。此外,天主經內部份的禱告讓人想起猶太會堂中的禱告。團體舉行的擘餅儀式也是由猶太人的犧牲祭獻演變而成的。宗徒在他們的訓誨中則把團體的生活與舊約聖經和耶穌的教導作一對照。 保守、嚴守猶太法律可能便是這個教會團體的寫照。這個團體在猶太思想和文化方面沒有多大的改變,只不過加進了對基督信仰的元素,可算是一個強勢文化。 2.2希臘化猶太基督徒團體 雖然基督徒信仰始自巴肋斯坦,但巴肋斯坦猶太文化不是新約的世界,外間的希臘文化才是新約的世界。雖然當時已是羅馬的天下,但人們還是生活在濃厚的希臘文化中。 希臘文化包羅萬有,且吸納力強,而它不著意的影響力更強。任何宗教信仰或哲理,一朝進入了這文化中,便會被它潛移默化,慢慢改變容貌,猶太宗教也不例外。猶太人分佈於整個希臘文化世界中。這些在外的猶太人說希臘語,同時亦以能在家中保存自己民族的語言和傳統而自豪。他們也把聖經翻譯成希臘文。 希臘化猶太教並不限於僑居於外的猶太圈子,實質上希臘文化也進入了巴肋斯坦,故此在那裡也見到它的蹤影。 其實,猶太宗教文化本身對外面的世界也有一定的影響。他們的一神論和倫理道德範例吸引了不少外邦人,而結果便是在地方猶太團體的周圍,總有一些非猶太人像他們一樣,過著虔敬的日子。基於未能接受割損和對一些飲食規條有所保留的緣故,這些外邦人還未完全加入這個宗教。在宗徒大事錄中這些人被稱為「敬畏天主的人」。 從起初,希臘化的猶太基督徒便已很積極傳福音,相信他們從耶路撒冷被逐後,更是如此。他們在身處的世界中,滿腔熱忱地傳揚福音。他們理所當然地以希臘化猶太人為傳福音的對象,同時亦向那些「敬畏天主的人」,以及普羅大眾宣講天主的道理。教難加速整個傳教過程,我們可以下結論說,是希臘化的猶太基督徒把福音帶進希臘世界的。 希臘化猶太基督徒因著傳福音的需要在信仰表達方面大膽創新,把猶太、希臘、以及發展中的基督徒信仰傳統靈活地融匯在一起,成為我們今天的神學基礎。比方,在論及基督時,巴肋斯坦猶太基督徒強調他是「默西亞」,即天主的受傅者,天主所選拔的人;他是「人子」,即末世的審判者和救主;他亦是「主」,在亞剌美語中這是一位有權審判者的稱號。希臘化猶太基督徒則不然。希伯來文的受傅者「默西亞」變成希臘文的受傅者「基督」,且逐漸失卻其本意,最終差不多成為耶穌名稱的一部份。「人子」的稱號亦棄而不用,因為在希臘文中它沒有甚麼意義,取而代之是「天主子」或「主」。在當代希臘文化中,「天主子」指向具有神的素質,展示著神才擁有的超然力量。而希臘文的「主」又別具意義,指向一切有權能的神、帝皇、或人。在希臘化猶太基督徒中,「耶穌基督是主」慢慢成為一種信仰宣言,乃是這位「主」,而不是巴肋斯坦猶太基督徒的「人子」將要從天上再來。 總的來說,昔日的希臘化猶太基督徒活在兩個強勢文化中,且活得很好。 2.3外邦基督徒團體 基督徒信仰通過希臘化猶太基督徒的宣講進入了外邦世界。當此信仰一朝穩站在這個世界時,它便按照它的取向彈性地及自由地發展。面對新環境的挑戰時,它會重新反觀自己以作回應,而結果就是對自己有新的了解,且同時對其信仰的對象「主」亦有新的了解。這種新的了解是從希臘外邦文化孕育出來的。基督徒信仰始於猶太宗教的一個派別,現今則是希臘宗教世界中的一份子,沾上不少這個世界的哲理及其他宗教的色彩。 就是在這世界裡,基督徒信仰在挑戰中發展,所面對的挑戰包括:(i)首先,它很難保持傳統猶太基督徒對末世希望的看法,即相信耶穌快將以人子的身份再來,審判並改變這個世界。反之,它慢慢受希臘文化的影響,相信世界的拯救在於把它提昇到更高層次的存在。(ii)另一困難乃復活的問題。基督徒深信基督的復活以及信眾死後將要復活,且對他們來說,復活乃肉身的復活。但在希臘世界所講論的卻是靈魂的不死不滅。(iii)重要的是,外邦基督徒創作了不少基督頌。這些基督頌跟隨同一的思想模式:一位救主從天而降,在世完成他的救世計劃,然後回升到天上。如此思想實質而言,很受外邦世界神話故事的影響。(iv)再者便是對耶穌為「天主子」的了解。耶穌亦神亦人之論為團體帶來一定的困難,因為部份基督徒很容易相信,他們跟隨的是克勝死亡的基督,他們分沾他的光榮,只要具有信心,便能在生命中克服一切,就像基督在世時克服了死亡一樣。對基督死亡的看法,重心並非在於苦難祭獻,而是在於更光榮的存在。 這種外邦文化是另一種強勢文化。在「因信成義」的道理上與猶太文化打了一場拉鋸戰。在保祿書信及宗徒大事錄中,但見保祿必須維護他的信仰觀點以及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方式。希臘化猶太基督徒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工作異常成功,可是問題跟著來了。部份猶太基督徒要問:這些外邦人真的能得到救恩嗎?必須要求他們猶太化,比方接受割損和守飲食法嗎?在歸化的外邦人當中,部份為前面提到的「敬畏天主的人」,他們之所以被希臘化猶太人感化,正因為這些傳福音者不要求他們接受割損和守其他梅瑟律例。爭議的結果是:向外邦人傳福音的方式可以有別於向猶太人傳福音的做法。在這事上,猶太文化和外邦文化均顯示,自身是強勢文化。 3.通讀 「通讀」指向在閱讀聖經時文化上的領悟,同時亦指向在生活中對聖經內涵的領悟。這是雙向的,不論從哪個方向走,走法都應是自然的,因為是生活的一部份,是生活的一種表達,是聖經與文化自然的貫通,可比擬文學上所說的「通感」5。 「通感」是錢鍾書先生從中國詩文中看出來的一種描寫手法,所列舉的其中一個例子是:「紅杏枝頭春意鬧」。「鬧」,他說,不形容其杏之紅,但形容其花之盛。「鬧」字是把事物無聲的姿態說成好像有聲音的波動,仿佛在視覺裡獲得了聽覺的感受。這便是「通感」。 他更接著說,這種手法實質上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在日常經驗裡,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裡經常出現。比方「熱鬧」和「冷靜」表示「熱」和「鬧」、「冷」和「靜」在感覺上有通同一氣之處。 若「解讀」是刻意的追求理解,那麼「通讀」則是不經意的融匯貫通。在「通讀」中,聖經與文化並存,自自然然地互相呼應,容容易易地進入對方的意境中。當然「通讀」預設人熱愛自己的文化,並以它而自豪。若人人如是,這必然是強勢文化,有整體身份的認同、整體的認知、整體的執著。 期望在21世紀,通過努力認知自己的文化,一種新的讀經大氣候會出現。
|
1.參閱BROWN R.E. & SCHNEIDERS, "Hermeneutics", NJBC, 1158-1160。 2.參閱李熾昌,《古經解讀》,香港 香港基督徒學會出版 1997 4-8。 3.參閱GUTHRIE D.,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rev. ed. 1990) 。 4.參閱BROWN R.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New York-London-Toronto-Sydney-Auckland: Doubleday 1997) 286-289。 5.參閱錢鍾書,「通感」,《錢鍾書散文》,杭州淅江文藝出版社1997 253-2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