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年刊 第十九期 一九九八年 53-65頁
**********
本文帶出了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文中探索了宗教交談的共識與認同,和六宗教結誼的緣起及其成立領袖座談會的經過與發展,結論中更強調了六宗教同步邁向廿一世紀與新紀元必須保持「有容乃大」及「和為貴」的精神,繼續作社會的良心,喚醒人的生存和道德意識,在社會的人權、正義等問題上作出具體的貢獻。
**********
在「香港六宗教袖座談會十週年紀念特刊」中,六宗教領袖都強調了:「當明乎時代精神和需要,打破宗教間限止的框框,相互尊重,彼此交談合作,建立友誼,和諧共融,和衷共濟地為社會謀求幸福,推動文化交流,重整和提昇人的生命道德等」。轉瞬間,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於今年(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慶祝二十週年紀念,這證實了不同宗教在互相尊重、互相欣賞、互相接納中,保持坦誠開放的胸襟,是可以和衷共濟,攜手合作,為社會謀福利。
同樣地,在面對著新紀元的來臨,香港六宗教領袖們本著二十年來一直關心著教內外的轉變,也有一份新的期望,以配合時代的轉變和挑戰,且對社會帶來的衝擊,作出適當的回應;更將宗教所關注的「心靈提昇」和「道德理念」融化在社會文化中,希望人人能在寬容中走向相親相愛,讓社會享有安寧,世界能實現和平。因此,宗教應該同心邁向二十一世紀,使人人認清生命的價值與生存的意義;宗教間的交談當以真與善的實踐作共鳴;如此,各宗教要自我改變,以智慧和勇氣回應社會民生的需求,保障人權和致力社會正義,更要「自覺」地本著信仰自由,以「仁愛」、「慈悲」、「民主」、「平等」等信念,齊心發揮合作與友愛的精神,弘揚「寬容精神」為共識,促進社會的整合與濟世渡人的服務。
二十年來,六宗教為鞏固互相間的共融和友誼,自然而然地已找到了交談的共識和認同:
共同以維護與追求「真、善、美、聖」為目的。
發揚「自由、平等、博愛」的寬容精神。
大家要有坦誠、開放和豁達的胸襟。
態度上保持:謙卑、明智、慎思的智慧。
互相愛慕和尊重,互讓和互諒。
互相欣賞和接納,信任和保密。
在思想和行為上不怕有淨化、改進和革新。
不排斥異己者(包括人與思想),儘在異中求同。
彼此交換經驗和學習,好能互相貢獻和補充。
同心維護社會的和諧、民主與繁榮。
我們相信:宗教交談在不同的時代中都有「覺醒」的啟迪,不單是使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距離縮短,建立共融的友誼,更可以為社會提供令人信服的確證,同時也給人類提供一顆充滿希望的歷史心,幫助他們在社會的轉變中,切實地配合生活的改變,追求生命的終極以顯示宗教的「真」。在「真」中,宗教具體地指出一個方向,要求人作自我的空虛,實踐「仁愛」、「慈悲」與「寬恕」,活出生命的「善」,給社會帶來「和平」,藉以提昇人的生命,使人在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下就不會出賣自己的人格,反而整合與調和人的生命,使人格昇華以達到至善的聖境,即在修德中展露生命的光明,活出生命之「美」。
每一件事情的發生,或每一個組織的形成,必有其前因緣起,六宗教領袖座談會在二十年來能有卓著的成就和真誠的交往,亦有其因緣的。
香港天主教在六十年代的末期,已深深感到有隨著時代變遷的需要,加上梵蒂崗第二屆大公會議後的更新指示,便落實地執行《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宣言》的內容 --
自古迄今,各民族都意識到,某種玄奧的能力,存在於事物的運行及人生的事故中,有時竟可體認此一「至高神明」或「天父」。此種意識與體認,以最深的宗教情感貫澈到他們的生活中。但是,與文化進步有關聯的宗教,更以較精確的概念和較文明的言詞,設法解答同樣的問題。……世界各地的其他宗教,也提供教理、生活規誡,以及敬神禮儀,作為方法,從各方面努力彌補人心之不平。天主公教絕不摒棄這些宗教裡的真的聖的因素,並且懷著誠懇的敬意,考慮他們的作事與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規誡與教理。……因此,教會勸告其子女們,應以明智與愛德,同其他宗教的信徒交談與合作,為基督的信仰生活作見證,同時承認、維護並倡導那些宗教徒所擁有的精神與道德,以及社會文化的價值。(《宣言》2)
大公會議鼓勵也勸告所有天主教徒,應以明智、了解和接納的態度與其他宗教的信徒交談與合作;因此,凡因種族、膚色、生活方式或宗教不同而產生任何歧視與虐待的,都視作是違反基督精神,而當予以譴責;教會剴切籲請全體基督信徒要真摯地與所有的人和平相處。(《宣言》5)
一九六九年一月,徐誠斌主教發表召開教區會議的原因說:
召開教區會議的目的,乃根據第二屆梵蒂崗大公會議的精神,檢討本教區的工作,並擬訂將來的發展方針。……(《香港天主教掌故》58)
於是,香港教區會議在一九七○年至一九七一年兩年間召開,在〈福音傳播〉的條目中之「教會和其他宗教」的內容裡,強調教會當尊重其他宗教所有的教訓、生活規律和禮儀:
教會實在很殷切地希望能從這些(不同)宗教的精神寶庫中,學習並豐富她自己,以更清楚地明白她自己的使命……。由此,基督信徒的生活,始能與不同文化的優秀部份和對立部份,尤其是那些能接受福音之光啟示的文化傳統,取得調協和適從。同時在這個協調中,教會與非基督宗教的關係,亦可作為一項為對方的服務。(《香港教區會議文憲》之一、參)
在會議中,大家肯定了對不同宗教的尊重,和積極地作出彼此的聯絡與交談是必須的,藉以幫助我們欣賞生命的價值;因此,在神學的新觀點下,教會相信天主亦會將自己顯示給其他的宗教團體;於是,為落實與不同宗教的交談,會議的結果便作出兩項具體的建議:
i. 我們提議當地的教會,盡力與這些(不同)宗教人士,在社會福利方面合作,共同研究,尋找東方社會神學的表達方式,希望藉著本地人民的文化傳統,而將基督的喜訊清楚和簡易地表露無遺。
ii. 我們建議香港的教會能與非基督徒的團體共同商討、策劃、釐定一些在信仰表達上所通用的禮儀,為使所有崇拜上主的人能合而為一。(《香港教區會議文憲》之一、建議)
為能實現梵二精神和教區會議的建議,香港教區主教(已故徐誠斌主教)便在一九七二年初成立了「天主教教區非基督宗教聯絡委員會」(現稱「天主教教區宗教聯絡委員會」),委員們隨即「拜訪」香港其他的宗教團體,更邀請各宗教來訪及參加天主教的重要慶典;各宗教的反應都很積極和主動,就在「拜訪 -- 回拜」的互相聯繫中組織了「教際」的不同活動和聚會交談;漸漸地,六宗教團體便交上了朋友,互相推動了「宗教思想交談會」,也組織了「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從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六年的四年間,香港的六宗教團體透過「拜訪 -- 回拜」的交往,互相的接觸逐漸頻密,互相間的開放亦較寬大,便有相同的感覺和意見:倘若六宗教只著重在社交的接觸,便會流於表面的交談,不能有深入的對話和認識;如要深入交談,非從教理與心靈持修的思想上開始不可。因此,在一九七七年初,六宗教選派代表:天主教的杜逸文神父和冼梓林先生、佛教的源慧法師和永惺法師、道教的梁省松道長、基督教的李景雄牧師、回教的脫維善先生和羽智雲先生,以及孔教的梁隱盦先生。天主教還邀請了田英傑神父和周景勳修士等在中環公教進行社的會議室開會,著手籌備宗教思想交談會,商討「思想交談」的可能性及推行方法;期間合共舉行了四次會議,確定了宗教思想交談會的組織、目的和舉辦方法。
組織: |
由六宗教選派一至二位代表組成「宗教思想交談會」籌備委員會,商討思想交談會的主題,舉辦地點和日期。至於講者,則由各宗教各自安排或邀請。 |
目的: |
為不同信仰的六宗教教友善信,提供更廣博的知識交流,藉以增加大家對各宗教的教義、始創、演變及其文化背景等的認識和了解為首要和終極的目的;因此,交談會更以促進參與者之間互相尊重、彼此瞭解、共同欣賞和接納為基本的目的。 |
舉辦方去: |
由六宗教(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孔教學院、中華回教博愛社、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天主教教會及香港道教聯合會)派代表組成的籌備委員策劃、議定主題、交談會之日期、時間、地點及有關詳細應辦的事項。在意見交換下,大家都認為每年舉辦交談會三次至四次,由六宗教派代表輪流擔任交談會主席,每次交談會則由另二教敦請教內德高望重或學者為主講作演說,其後由聽眾自由發言作交流;至於會場及茶點便由另一宗教提供。週而復始地舉辦思想交談會。及至一九八六年,由於每年舉辦三次思想交談會,在安排上有些困難,故經商議後,改為每年舉辦一次思想交談會,每次皆由六宗教敦請教內人士為主講,由六位講者就不同的思想角度發表演說;此外,每次講座都由宗教思想交談會籌備委員會邀請一位會內的委員出任主席;這期間,籌備委員會成員皆由六宗教領袖座談會的秘書處成員擔任。近年來,由於其他事務之故,宗教思想交談會乃每隔一年至二年才舉辦一次。 |
歷年舉辦思想交談會的主題如下:
一九七七年: |
「祈禱」、「修持」與「禱告」 |
一九七八年: |
「禮拜」 |
一九七九年: |
「七件聖事」、「三位一體」、「成道三法」、「佛之三身」、「伊斯蘭教之五功」與「三達德五達道」 |
一九八○年: |
「教育」 |
一九八一年: |
「靈修與修身之道」 |
一九八二年: |
「教會辦福利事業 -- 其原則及哲學或教理背景」 |
一九八三年: |
「成聖之道」 |
一九八四年: |
「宗教自由」 |
一九八五年: |
「鬼神」 |
一九八六年: |
「來生」 |
一九八七年: |
「命運」 |
一九八八年: |
「苦與樂」 |
一九八九年: |
「神與偶像」 |
一九九○年: |
「心靈的環保」 |
一九九三年: |
「生命何價」 |
一九九五年: |
「寬容」 |
一九九八年: |
「宗教同步邁向二十一世紀」 |
香港六宗教團體的接觸交往,已經在一九七七年間成立的「宗教思想交談會」中跨進了一步。然而,六宗教團體在接觸交往上的希望不是作形式上的交談,也不願意只停滯在基層的思想交流,或一些有心於宗教交談的人士的趣緻表達;大家更希望透過宗教團體間的團結,可以落實地為香港社會作出一些貢獻,以發揮宗教間的推動力,而最能夠代表六宗教,且給予支持、鼓勵和發揮實效的就是六宗教領袖的攜手合作、齊心關注社會的精神需要,為香港社會大眾樹立一個共融的見證。於是,六宗教代表在思想交談會中更呼籲各宗教團體的首長組成「宗教領袖座談會」。其實,這呼籲已在一九七三年的「互訪」中提出,但未能有六宗教的代表作整體而全面的探討。在一九七七年間獲六宗教團體首長的支持和贊同,組織了「六宗教領袖座談會」的籌劃小組,且派代表作策劃與籌備;六宗教代表如下:
天主教:李亮神父、冼梓林先生。
基督教協進會:郭乃弘牧師。
佛教及孔教:區潔名先生。
道教:梁省松道長。
伊斯蘭教:羽智雲先生。
代表們經過數月的細心籌劃與考慮,把握了「友誼第一」的共識,打開了宗教領袖間的溝通結誼渠道,且意識到真誠的友誼可將隔膜消解於無形中。為了使小組能更有效力作出維繫,小組便推舉天主教冼梓林先生為召集人,負責聯絡和召集等工作。
籌劃小組為使領袖們在座談會中順利進行和交談討論,便預先提供六個可能討論的主題,其內容大致著重於宗教間的互相合作、為社會服務和思想交談等:
(1)傳播媒介之道德水準問題。
(2)青少年問題。
(3)宗教團體目前面臨的困難。
(4)宗教之發展在本港面臨的問題。
(5)西方文化對宗教的衝擊。
(6)宗教思想交流。
除了提供座談會的會議內容主題外,必須關注的就是在舉行時之「主席權」和座位安排的問題;因此,籌劃小組經過詳細的商議後,決定第一次的「六宗教領袖座談會」不設主席權,以自由發言方式進行。至於座位安排,則決意根據各教團體的英文名稱之字母次序排列:
香港佛教聯合會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 (Hong Kong Christian Council)
香港孔教團體聯會 (Hong Kong Confucian Association) (現為:香港孔教學院)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 (Hong Kong Chinese Cultural Fraternal Association)
香港天主教教會 (Roman Catholic Church of Hong Kong)
香港道教聯合會 (Hong Kong Taoist Association)
另一個問題就是探討有關首次座談會會議的日期和舉行地點。於是,在籌劃小組精細的安排下,第一次的「六宗教領袖座談會」便於一九七八年六月十六日在香港會議中心召開,為香港的宗教歷史創造了不同宗教合作的首頁,亦為香港歷史打開了中西方宗教領袖對話的新一頁。
其後,「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每年舉辦二次會議,由不同宗教的領袖輪流擔任「座談會」主席,會議記錄則由該委任秘書負責;會議後的半年(至下次會議)期間所要署理的事務及聯絡都由該教負責。至於開會地點亦以輪流的方式,到各宗教所安排的場地舉行。會議內容的安排則由六宗教領袖各派代表組成的「六宗教聯合秘書處」,將各宗教的意願和期望,在「聯合秘書處」的會議中策劃與商議,製訂會議內容的討論和程序,再由各宗教領袖核定,方能在「座談會」作討論;過去曾討論過的問題很廣泛,如:宗教、社會公義、道德、教育、青年、老人福利、家庭、環保等問題。每年為針對社會的種種需要,更向全香港市民發表一年一度的新年文告。在實踐宗教共融的交往上,更舉辦有益世道的活動,計有宗教青年營、家庭營、慈善步行、植樹等活動。同時為了保存宗教間的情誼和尊重,互相參與個別宗教團體的特殊慶典,也支持各宗教的持別慶日,如支持佛誕成為公眾假日、孔誕為學校的教師日等。其他還有參與香港回歸慶典、致函恭賀香港首任特區首長的當選、慶祝國慶、以及赤立角新機場祈禱室的設計等。
在每次的座談會和活動中,大家都能保持著互相禮讓、互相欣賞、互相尊重的精神,使不同的宗教朋友能共融相聚和交談,正顯示了宗教求真求善求美求聖求和諧的本質。
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自一九七八年開始至今,已有二十年了。二十年所建立的「友誼」已經根深蒂固,且紮根於真誠的尊重與信任的精神上,更確定了共同目標-- 為社會的安定和福利作出貢獻,更為了消除教與教之間的障礙作出了努力的改善。香港六宗教領袖能跳出自己宗教的框框,以寬容與開放的心與其他宗教領袖交談結誼,實是歷史上罕有的事實。
面對著新紀元的來臨,人人都有著新的期望。香港六宗教領袖們二十年來一直關心著教內教外的轉變,亦面對著香港的回歸祖國和特區的新政策,好能配合時代的挑戰給宗教及社會所帶來的衝擊,作出適當而有益於社會的回應,希望將宗教所關注的「心靈環保」、「人格提昇」和「道德的正確理念」融化在社會文化中,希望人人能在困境中自強不息,努力奮鬥;在工作中不要存著僥倖心理,貪求不勞而獲的利益;在生活中能以寬容走向相親相愛,使社會享有安寧,世界能呈現和平,人心光明偉大。
倘若香港六宗教領袖欲為新紀元打開幸福之門,實在是任重而道遠的,必定要繼續保持「有容乃大」及「和為貴」的精神,喚醒人的「自覺」性,在教育上幫助人認清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不怕正視社會的種種問題,如: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衝突、文明進步不能提高人的生活質素、人與人之疏離、道德倫理的分歧與崩潰、宗教的言行不一等作出剖釋與落實地面對,以宗教智慧和勇氣回應社會民生的需求,不流於形式上依時依節內部的聯誼。既然宗教的精神可以作為社會的良心,喚醒人的生存意識和道德意識,助人發揚人性的精神價值,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新的方向;六宗教領袖當從過去歷史上的紛爭得到啟迪和覺悟,為香港市民的益處,為香港社會的人權與正義等,作出有具體表現與實質貢獻的事,使香港這塊土地化作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