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年刊 第十八期 一九九七年 37-49頁
**********
從「愛的抉擇」的反省下,我們可以看看作者的神學碩士論文:《愛的跳躍》,這篇論文以《伯納<雅歌講道集>的再讀》作反思,說出伯納的愛情神學,更好說是愛情靈修觀,文章以寓意方式表達了「天人戀曲」,即從性愛的模式:親吻、臥室和結合的妙樂三章,透示了伯納的靈修三課題:旅途、恩情和默觀,好能在愛的意義下悟出?人靈與聖言的結合情境,人享受聖言以達至出神。論文的指導教授則以「愛中尋真我、智美相輝映、天人兩相看,言盡意無窮」作為評語,可見論文之評價甚高。
**********
顧名思義論文的研究對象是伯納.明谷(1090-1153) 的《雅歌講道集》。為什麼取題《愛的跳躍》?論文作者(以下簡稱作者) 初讀《雅歌講道集》後就有這樣的感受?伯納以「愛」來貫穿整輯講道集,因此論文也以「愛」的脈絡來研讀雅歌。選擇「跳躍」一詞是取其靈活性。心中充滿愛意的人活力充沛,《愛的跳躍》就是嘗試探討愛如何充滿活力在我們的生命中跳動著。論文的研究範圍是伯納在此講道集論述的愛。
「跳躍」在論文也有另一個用法,就是跟隨伯納從一個思想領域跳到另一個。為能自如地在不同的思想領域上跳躍,我們需要「跳板」。這些準備工夫在論文中稱為「跳板」尋找法,包括明白:文本與背景的關係(text and context)、文本與模式(text and pattern)和模式與詞彙(pattern and word)。「跳板」又有二用:一是從人間跳躍到天人的層次,二是從天上跳回人間……下文再述。
題中的「讀」有多層的意義:(1) 汲取文本的意義,(2) 欣賞文本,(3) 宣和外揚。作者願意透過汲取意義和欣賞文本而進入伯納的意境,從那裡再看人性的經驗,之後將讀過的宣示、鋪敘出來。
前言 |
|
縮略語 |
|
伯納重要作品一覽表 |
|
目錄 |
|
第一章 |
導言 |
第二章 |
活力非凡的伯納 |
|
伯納出生的世代 |
|
伯納?熙篤會的先鋒 |
|
伯納的寫作生涯 |
|
伯納的面面觀 |
|
伯納的兩根思想支柱 |
第三章 |
天人戀曲 |
|
體裁 |
|
寫作特色 |
|
神學意念 |
第四章 |
妙槳三章 |
|
親吻 |
|
臥室 |
|
結合 |
第五章 |
曲終情未了 |
|
伯納神學思想的串聯 |
|
性愛的神學意義 |
|
「綜合」與「探索」 |
第六章 |
結論 |
|
書目 |
論文以六章的篇幅來陳述。
第一章導言介紹論文的寫作動機、研究方法和架構。
第二章名為活力非凡的伯納,是介紹伯納的生平及著作,及《雅歌溝道集》產生的背景(text and context)。
學者認為十二世紀是一個人文復興的時代,其特色是認識自我,在靈修方面已經達到中世紀的高峰,而人文精神又已經發展到一個整合和平衡的階段。伯納一方面秉承了優良的傳統,另一方面又開拓新路向。不論在文化、靈修及文學上,十二世紀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伯納活在其中,實是功不可沒。
伯納是熙篤會的先鋒,他是充滿魅力的,年青時入隱修院,他的兄弟、舅舅和朋友也被他吸引而願意隨他一起進入熙篤會。他的一次講道就成功地引致巴黎的一班神職修士決意進入明谷修院度默觀的生活。
當了十五年本篤會院長的威廉.聖提里(William of St. Thierry) 也是因為伯納的緣故而從本篤會轉到熙篤會。然而,他支持十字軍的行動和與伯多祿.亞培拉(Peter Abelard) 的爭論卻引來一些微言。對於支持十字軍的行動,伯納問心無愧。至於他與亞培拉的爭論,問題的癥結可能是他們基本上對聖經有著不同的態度。
亞培拉的讀經法,以明瞭為主:誦讀(lectio)、提問(quaestio)、討論(disputatio)、宣講(predicatio),這種做法稱為「神聖的卷頁」(sacra pagina)。伯納的講經法,著重進入祈禱的境界:讀經(lectio)、喃喃的讀法猶如牛反芻其食物(ruminatio)、默想(meditatio)、進入高度祈禱境界(oratio)、宣講(predicatio),這種做法傳統稱為「神聖的誦讀」(lectio Divina)。
伯納是一位天才橫溢、豪情奔放的多產作家。伯納的主要思想在他早期的兩篇作品已可見到,它們是《論愛天主》(De diligendo Deo, 1126) 和《論恩寵與自由抉擇》(De gratia et libero arbitrio, 1127)。前者是他的愛情神學,而後者是他的人學的基礎。伯納的作品和書信,使他本來已是多采多姿的一生,更形豐盛。
第三章是天人戀曲,集中看《雅歌講道集》,嘗試對此集的體裁、寫作特色及神學意念作一探討。86篇講道是一豐富的愛情寶藏。《雅歌講道集》的講道與其說是一系列,不如說是散文。因為很可能從沒有在群眾面前講論過的。這些散文是環繞雅歌1:1-3:1論述天人之愛。
在探討《雅歌講道集》的寫作特色中,作者察覺到伯納是以寓意方式來詮釋雅歌的。
《雅歌講道集》是用了十八年(1135-1153) 時間寫成的,既有深度,又多元化。書中有很多模式(pattern) 伯納用來表達其思想。此舉因為他重視經驗,尤其是神契經驗,用模式的好處就是將零散的資料集中起來。由於論文的研究範圍是愛,因而選擇三個有關係性愛的模式:親吻、臥室和結合。
伯納雖然予以經驗相當的權威,但他同時指出單靠經驗的不足。經驗需要信仰的扶持,和聖經的規範。在這一節的探索所得到的結論是:信仰產生經驗、規範經驗,經驗豐富信仰、體現信仰;聖經提昇經驗,經驗豐富聖經。
第四章是妙樂三章,作者根據伯納的模式扮演演繹者的角色。
伯納以模式為舖陳方法,內中具備了特殊的裝置,就是指他運用詞彙多層意義的技巧(pattern and word)。一個詞彙可有兩至三層意義:(1) 公用的(conventional),(2) 專用的(idiomatic),(3) 功能性的轉移(functional)。例如臥室一詞,它的公用意義是指一處可供人休息的空間;它的專用意義是指夫婦獨處的空間,也可以是親密性生活的場所;在它的功能意義上,伯納展現了他將詞彙轉向(bending) 的技巧,伯納將「真正的臥室」變成默觀的最高境界。在伯納的情形,這種轉移是建基於他個人的默觀經驗之上。一個模式通常是透過幾個關鍵性的詞彙,和它們所含蘊的多層意義而得以建立的。
「親吻」模式的著眼點是恩寵的充盈;「臥室」模式將人帶進默觀的最高境界,在那裡人有參透天地奧秘的可能;在「結合」模式裡,伯納帶領人逐步邁向與聖言結合,也展示了與聖言結合的意境。在介紹伯納的模式當中,作者給予讀者一個視框,透過這個視框幫助讀者進入伯納的思想和明白他的經驗。
第五章擬題曲終情未了。伯納的思想天馬行空,他詮釋雅歌至3:1「夜間我在床上,尋覓我心愛的」。天主就讓他走入光明的處所之中,正如伯納書中的結語:「我們不是黑夜和陰暗之子,我們行走如光明之子。」第86篇講道是未完成的。另一方面,這天人戀曲令人蕩氣迴腸,陶醉其中,雖然是曲終但卻情未了。
在第五章作者使用了「跳板」二用法。作者進入了伯納從男女之愛跳到天人之愛的意境,並嘗試在意境中找出它的脈絡,這是第一跳。接著作者再從天人之愛跳到人間之愛?從天人之愛折回看性愛的本質,這是第二跳。第五章旨在綜合熟悉的題材和探索新的洞悉。
在綜合部份,作者以伯納神學中一個主調「刺痛神學」(theology of compunction) 串聯講道集的思想。「刺痛」是天主於人之內所作的行動,藉此來喚醒沈迷的人。「刺痛」是源於兩個共存的內在根由:罪,及對天主的渴求;意謂人意識到自己罪惡的同時也發現天主偉大的慈愛;人本因自己的罪而失望,現在的刺痛又因天主的美善而滿懷希望。所以「刺痛神學」基本上是樂觀的。
在替伯納神學思想作串聯上,作者以三個課題來演繹:旅途、恩情和默觀。
旅途點出人在邁向與聖言結合的進度,亦即人在愛的成長及邁向成全路上的不同階段。在模式的鋪敘裡,伯納好像曾勾畫出多個的旅途,但基本上是殊途同歸。由於人有不同的角度、感受、或強調,因而產生不同的描述和道理。
恩寵是伯納神學的主導思想,這意識在「結合」模式中尤為突出。雖說是恩寵主導,但在起點及通往與聖言結合的路途中,伯納展示了天主的恩寵與人的自由不斷交織,以致難以辨認哪一刻的行動是恩寵的效應,和哪一刻是自己的抉擇。到最後,新娘因著愛竟將自己的意志符合新郎的意志,祂的旨意就是她的抉擇。
默觀為伯納雖是極高的享受,但總離不開愛德工作,他在兩者中不斷尋求平衡。新娘既是情人又是母親,要以乳液?宣講天主的話語?來餵養嬰兒。與情人互相凝望固然使人悅樂,但照顧孩子不竟是母親的天職。但在另一處,伯納卻直言孩子當然是母親深愛的,然而最能滿足新娘的,還是新郎的親吻。其實新娘的情人和母親的雙重身分不但沒有矛盾,反而能相輔相成。愛德服務也是祈禱的一種,屬於天主的工程。
當人決定不再自我封閉而願意開放於天主時,也同時向其他人開放,願意讓聖神傾注的恩賜從自己身上外溢,使人受惠。愛德的服務美化了新娘,新娘的美貌吸引聖言的造訪。最後,伯納以垃匝祿、瑪利亞和瑪爾大同是一家人,來比喻新娘的三重美善:懂得為自己的處境而痛哭(如拉匝祿),和在天主之內而喜樂(如瑪利亞) 與此同時又有力量去幫助別人(如瑪爾大)。新娘願意在這三方面取悅天主,成為聖言眼中最漂亮的新娘。
在探索部分,作者嘗試從性愛作為天人之愛的象徵,看性愛的神學意義。男女愛可算是天人之愛的自然象徵,此自然象徵的功能:男女之愛肖似、反映、預嚐,象徵、體驗天人之愛。這一節的探討是頗為特別,因為作者除了善用伯納的專長外,也揉合了其他方面的資料,如:心理學和真實經驗,作反思。這一節的探討也受天人之愛的光照。作者希冀藉這探討給今日的基督徒夫婦一些啟迪,也願意給論文帶來一點時代的氣息。
性愛的本質在這裡有八個意義:性與愛形影不離、在結合中享受愛侶、愛得出神、愛情的專一、相敬如賓、情投意合、愛情的結晶、愛的動力就是天主。在述說人靈與聖言結合的情境時,伯納強調在結合中享受聖言、及結合境界可達至出神(ecstasy)。為此,在論述性愛的神學意義時,性高潮及性愛中的享受幅度是無可避免的課題。這些課題都是在神學上較少觸及的。
伯納視子女為夫婦愛情的甜美果實,將婚姻的承諾伸延到生育和教養子女之上。新娘和新郎在愛內共享平等這課題更是從天人之愛中演繹過來的,喚回了夫婦之愛中一個重要但又較忽視了的一環。作者更在這一節中提出了所謂「初夜的靈修」。
第六章是論文的結論,包括:交代、分享和邀請。在交代中,作者答覆在導言中所提出的挑戰、看好奇心換來些甚麼及回顧論文可有不足的地方。在分享中。作者願意將這次在論文鑽研上所得著的與讀者分享。三個心得是:神學與靈修、繁忙中作默觀、無邊的止境。最後作者邀請讀者投入生命經驗的跳躍?延續那停不了的跳躍。
論文的整體結構有點兒像「漏斗」,先是最寬闊的,然後逐漸收窄,最後讓伯納的影響力流進我們的生命裡。
作者以「跳過山崗,躍過丘陵」(歌2:8) 設題為<愛的跳躍>。副題<伯納《雅歌講道集》的再讀>說明所用的資料。現在先談讀後四個感受:愛中尋真我、智美相輝映、天人兩面看、言盡意無窮。
神學不但做學問,重要的是尋真理。十二世紀的歐洲處於復興和更新的時代,作者標榜當時的人文關懷:「認識自我」(know myself),因而將尋真理昇到尋真我的存在性層面。伯納天才橫溢,在那世代中,有非凡的貢獻。作者深入了解伯納熙篤會的靈修「尋找天主」(quaerere Deum) 和個人心歷「刺痛」(compunctio),並以此作為自己研究的基本態度:意識罪性、渴求天主。論文充滿伯納的靈感,作者不忘詮釋者的角色,指出《雅歌講道集》的隱喻的要義,過程中作者深感天主的大愛,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宛如從「灌注」(infusio) 到「外溢」(effusio) 一般。這是「愛中尋真我」。
伯納論述基督淨配,「雖黑猶美」(歌1:5 nigra sum, sed formosa),她「長期流徙,疲憊黝黑,天生麗質,美艷照人」(SC 27 : 14 quam etsi labor et dolor longi exsilii decolorat, species tamen caelestis exornat)。當然,這「天生麗質」是指天主的恩寵。論文的作者大概因交文考試而疲憊,但仍不忘天主的愛,「新娘的美貌就是愛」(decor sponsae ... charitas est)。「教使人博學 、愛令人生智」(instructio doctos reddit, affectio sapientes)。天主連同智慧將美貌賜給人,就是以德行和神恩裝飾其靈魂,使能肖似天主降生的聖言。這樣愛智(philosophia) 與愛美(philokalia) 成為靈魂的渴求,而智與美正好揉合在默觀中,那裡「新娘摸索新郎神秘魅力的所在,此刻新郎完全屬於新娘。」
作者的跳板二用法,顯然仿傚了伯納的寓意讀經法,「以此言彼」(allegory),就是在讀經時,作意義的轉移(locutio tropica),以文字(史實) 為基礎、正確倫理的訓導為屋頂,這樣以寓意為牆壁的建築,才不會瓦解。作者在描寫伯納的背景、文本、摸式及詞彙時,建立「跳板」,從經驗的領域,跳到伯納所言的天人之戀,輕輕從經驗躍進永恆。然而,在同樣的跳板,作者也從天人之戀跳回人間之情(第五章第二部份)。作者對伯納的文本,可說「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人則觀天人之愛,出則顧人間之情。一朵小花裡看出一個天堂,天堂卻隱藏在小花中。
此外,作者強調個人經驗和讀聖經兩者相輔相成。「聖經隨著閱讀的人而增長」(Scriptura cum legente crescit),在信仰(regula fidei) 的光照下,聖經提昇經驗,經驗提昇聖經。由此引申神學必須與靈修並存。單靠神學的理據,只會擦出鬥咀的精靈,只有配合靈修的神學,才能閃出智慧的光亮。
伯納的靈感源於其讀經法(Lectio Divina)。作者在解釋這方法時,亦指出其默觀的一面,是聖言來尋找人,「道尋知音」。聖言與人同步,有「說不完的事」。
事實上,整輯《雅歌講道集》熬了伯納十八個年頭,沒有完成整個雅歌的詮釋,最終停在雅歌三章一節:「夜間我在床上,尋覓我心愛的」,天主便召他回去,讓他在天上找到「心愛的」。伯納的思想,天馬行空,其86篇道理所述之事,可說「多而雜」,再多十八年,恐怕也說不完,但全書並非雜亂無章,反而恆常地返回在「刺痛」(compunctio)中尋找天主(quaerere Deum) 的脈絡。誠然,那尋找的心,面對天主的聖言,確有「釋不完的經」。
論文第五章,以「曲終情未了」為題,正好指出,人生於世,不論處於何種生活環境,只要有愛,甚麼事都可從有涯到無涯。甚至,愛可轉化人的身分,提昇人的承諾,「連死亡也不能將我們分開」,神學尋找生活經驗的解釋(meaning),若沒有愛,就會失去意義(meaningfulness)。有了愛,神學才可成為「出神」的默觀、「愛不完的情」。
論文共viii + 102頁,分六章,除導言和結論外,中間四章包括伯納生平、背景、資料來源、分析、綜合。論題清晰,層次分明、行文工整。神學用語,駕輕就熟。方法論的應用,亦漸趨成熟。以中文資料而論,這份研究有助認識中世紀的神學和靈修,值得出版。然而,文中間中有些牽強之處和手民之誤,幸無傷大雅,如日後出版,須作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