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年刊 第十六期 一九九五年 37-38頁
**********
自上個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許多變化。教會在世界中的地位與中世紀時相比,已有很大不同,教會逐漸失去對政治生活的影響。政治運動、經濟發展、科學發現以及哲學思潮等都影響著天主教的反思。最初的反應便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出現的天主教的社會運動以及與天主教會的「社會理論」相關的幾篇教宗通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一新進程加快了步伐。許多神學家致力於探討天主教徒的「社會責任」問題。60年代初,天主教會當局認識到傳統神學對當代世界的不適應性,召開了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下文簡稱「大公會議」),以便認出「時代的徵兆」[1]、「深化基督宗教的理論」使之「適應時代」[2], 從而開始了神學的革新。
大公會議後,天主教內原已存在的思潮與新思想結合在一起,湧現出許多新的神學流派,如政治神學、進步神學、發展神學、希望神學、解放神學以及「為社會主義的基督徒」等等。神學家們紛紛從《聖經》中尋找依據,以各自的方式闡述各種神學問題,因而現在呈現出神學的多元化。不過,所有這些神學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行動的神學,都認為有參與世俗事務的必要。但是其中一些神學主張並不為羅馬教廷所接受。在長期的爭論中,自大公會議開始便佔主導地位的官方神學在生產的陣痛伴隨下,逐漸發展完備。
盡管這個新神學的頭緒繁多,但筆者認為,這個在天主教思想界佔據統治地位的新神學的核心是關於天國、塵世和教會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神學,因為它為一系列有關神學、禮儀、組織和傳教的改革與革新提供了據以立足的理論基礎,它為天主教會所持的與「一切有良好願望的人對話」[3]、開展普世合一運動、訂定教會的性質與使命、積極評價塵世的價值以及描述人類的未來等新態度作出了解釋。
本文僅限於探討對下述問題作出回答的神學命題:何謂天國,它在何處?塵世有何結局?何人可進天國?最後,教會的使命何在?以便重現大公會議的訓導。當然不可避免地要論及大公會議後的有關神學發展。
1.GIOVANNI XXIII, Pace in terra (Milano: Edzioi Paoline 1963).
2.Cfr. GIOVANNI XXIII, “Il discorso all‘apertura del Concilio Vaticano II” 11 Ottobre 1962, Documenti ufficiali della Santa Sede, V.1, cap.45-55 (Bologna: Dehoniane)
3.GIOVANNI XXIII, “Pace in terra” in Documenti ufficiali della Santa Sede, V.2, cap.60 (Bologna: Dehoniane 1979).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