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下一頁>>

 

16
神學年刊
(1995)p91-135
 

江文也及其宗教聖樂作品的介紹

 

前言

中國近代音樂大師江文也教授(1910-1983),在1946-48年間為天主教所創作的中文聖樂作品共四部。

聖詠作曲集(第一卷) ——1947年11月8日初版

第一彌撒曲 ——1948年6月13日初版

兒童聖詠歌集(第一卷) —— 1948年7月20日初版

聖詠作曲集(第二卷) —— 1948年12月30日初版

以上四本聖樂歌集全部都是由北平(現稱北京)方濟堂(方濟會)思高聖經學會出版及發行。而其中共收錄了江文也的中文原創聖樂作品共六十四首,大致可分為四大系列:即聖詠(Psalms)四十七首、彌撒曲一套(Mass)五首、亞肋路亞(Alleluia:福音前歡呼)五首,聖母歌(Blessed Virgin Mary)七首。

由於當時與其後的政治環境及教會禮儀規程的限制因素,江文也的聖樂作品及其名字,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幾乎在宇宙中消聲匿跡。筆者從在修院接受培育之初期起(梵二禮儀改革的開始),由於團體禮儀祈禱的需要,故此每天都有機會詠唱中文聖樂(無論是從外文翻譯的、由中國大陸流傳的或由香港本地中文聖樂作曲家如:劉榮耀、戴遐齡等所創作的)。但在所詠唱的中文聖樂當中,總覺得其中三本小歌集內所刊印的歌曲,無論在旋律或其伴奏方面,都有與眾不同的感覺。雖然當時筆者的音樂知識只在初段,但對這些聖樂作品已產生一份莫名的親切感。印象中,所有屬於這類韻味及形式的樂曲,作者名叫江文也。這名字容易記憶,正因為筆劃少,同時也因為他所創作的「聖母經」及「恭賀聖母曲」是修院禮儀生活中(晚禱)時常詠唱的。另外,就是他的作品 —— 聖詠19篇(乾坤與妙法)的其中:晨曦發帝鄉,豐采似玉郎,洋洋溢喜氣,消遙出洞房。當詞句與原樂譜一起被唱頌及彈奏起來時,總覺有一份威嚴的感覺。至於江文也是誰,就不得而知了!

時至今日(96年)在香港教區內,相信很多教友在不同禮儀及基督徒聚會的場合中,都時常喜歡選唱「上主是牧者」(頌恩97首)、「天真」(頌恩131首)、「天主啊!保佑我吧!」(頌恩134首)、「聖母經」(頌恩234首)及「感謝天主」(心頌442首)等等,但對這些歌曲的原創者卻一無所知。

這位在本世紀三十年代成名於日本,並曾一度蜚聲國際的中國人聲樂家、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卻靜靜地在一九八三年十月廿四日中午十二時十五分,因久病屢醫無效而逝世於北京,終年七十三歲。縱然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期間,江文也的名字被埋藏了,甚至消聲匿跡,但筆者總覺得以江文也的一生才華,時間總會為他作證並將他浮現出來,作為來者的教誨與提示。

近這幾年,江文也的名字果然受到中國內地、台灣及香港的音樂學者與音樂工作者的高度關注;除了音樂界有關江文也的音樂會外,相信較為突出的就是在香港、北京及台灣都曾先後三次以江文也的名字召開研討會。

1. 1990年9月10-15日:由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與香港民族音樂學會聯合組織的「江文也手稿圖片展覽」、9月13-15日的「江文也研討會」(以上兩項在香港大學內舉行)及9月11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晚上八時所舉行的「江文也紀念音樂會」。

2. 1992年6月12-13日:由台北縣政府主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及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策劃,於師範大學舉行的「江文也紀念研討會」及6月12日晚上7時30分在師大禮堂的「江文也紀念音樂會」。

3. 1995年7月20-22日:在北京,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及中央音樂學院聯辦的「江文也誕辰八十五週年紀念會暨學術研討會」及7月21日晚上7時15分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的「江文也室樂作品音樂會」。

以上有關江文也的研討會盛事,筆者有幸也曾參加在香港舉行的部份節目及在北京所有的節目,總覺得三地的音樂學者專家及音樂工作者,能在五年內三次聯手對這位差不多被埋沒的名字予以出土及關注,正表明江文也是一位非凡的音樂家。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