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年刊 第十三期 1991-1992 44-54頁
**********
作者在本文中指出哲學與信仰的關係,並介紹了聖文德如何以默觀方式來接觸真理。
**********
看,十字架怎樣展示一切。所謂一切,總歸於這七點:
可奇的天主 (The Admirable God)、
理性的神靈 (The Rational Spirit)、
可感覺的世界 (The Sensible world)、
可愛的天堂 (The delightful heaven)、
可怕的地獄 (The frightful hell)、
美德的應受頌揚 (The praiseworthiness of Virtue)、
罪惡的當受譴責 (The guilt of sin),
因為十字架是『真理』的鎖匙、大門、道路及光輝。誰若依循上述程序接受十字架,並追隨基督,他將不致於在黑暗中行走,而必能得到生命之光。(1)
基督的十字架展露了生命之光,以光照人的心靈,使人能體認「真理」。聖文德(Bonaventura, 1221-1274 A.D.) 以一種信仰的神秘經驗來體悟人生的終向在於與天主的密契冥合;而這契合透過基督十字架的救贖,使他得到了生命的光照,故在心靈的體悟中,經驗到天主就在人的心靈內;因此,人的知識乃以天主為中心;人的最先認識也是天主,倘若天主不存在人的心靈中,人就無法尋覓祂。(2)
聖文德的「光照」思想可說是學說的中心,乃受聖奧斯定(St. Augustine) 所影響的;更好說是:聖文德的思想是在聖奧斯定的傳統下成長的。聖奧斯定的「光照」論及他的思想都是圍繞著「天主」,以及人的靈魂與天主的關係上立論;聖文德更將之肯定:「天主」是內在人的「靈魂」中,所以人必須「返求諸己」,即返回心中找尋「天主」,也就是返回內心找尋「存在本身」;因為聖文德強調「人的心靈」乃「理性的神靈」(The rational spirit),「理性的神靈」乃蒙天主所光照的,人才能認識心中的天主。故此,在哲學史上稱聖文德為「神秘主義的哲學家」;哲學史家紀爾松(E. Gilson) 在「聖文德之哲學」(La philosophie de Saint Bonaventure) 一書裡,更認為聖文德的哲學,實與中古時期的教父思想無異,故應稱為「基督徒哲學」;因為聖文德的哲學重視「天主」與超自然事物的知識;由是,哲學與神學混合為一。(3)
聖文德曾寫過一篇:「神學乃萬學之宗」的文章,(4) 其開宗明言:「雅各伯書一章:『一切美好的贈與,一切完善的恩賜,都是由上而來,由光明之父降下來的』(17節)。這段言論涉及一切知識的由來,並暗示眾多學識莫不由一切光明的泉源湧出。雖然一切知識的光明都是內在的,但可以合理地分作外在的光明,亦即有關機械的知識;低級的光明,亦即來自感官的知識;內在的光明,亦即來自哲學的知識;高級的光明,亦即出自聖寵和聖經的知識。首種光明是有關技藝的知識,次種光明是屬於大自然的知識,第三種光明涉及只可以理解的真理,而最後一種光明則屬於得救的真理。」這四種光明成就一切知識;這些知識乃在信仰之光下產生的,聖文德稱之為「知識之光」;由四種光明中可分出六種知識之光,其乃以天主創造天地之六天作為配合,而以「聖經的知識」為首,即有聖經之光,來自感官之光、技藝之光、理性哲學之光、自然哲學之光及倫理哲學之光等六種「知識之光」。既然聖經知識居首位,故其他五種知識之光莫不以聖經知識之光為依歸,莫不包括並玉成於聖經內,並藉聖經而逾越至永遠之光,即集中於天主。(5)
聖經知識就是「神學」,可見聖文德認為神學是萬學之宗是有他的理由的,因為神學是從最高的原因:「天主」開始,而哲學的終點只是神學的起點,更可以說:哲學乃以神學作為依歸。故葛慕藺教授在描述聖文德思想特徵中表示:
(1)聖文德一生關心基督教思想及學術的統一。
(2)聖文德只撰寫神學著作。至於其神學體系,顯然都以神學原理、即「啟示」(信仰之光)與「傳統」為基礎。
(3)聖文德認為理性知識(哲學知識) 乃上主所賜,但他也主張理性研究為獲得信仰的積極方法之一,然而應以聖經之啟示為依歸,努力解釋宗教的奧蹟。在其著作裡,哲學仍然次於神學,換言之,哲學為神學之婢。(6)
其實,聖文德在「箴言錄」中曾說:神學以啟示為其根據,談論天主自己,從創世之初開始一直到祂救贖工程的結果;而哲學則從可見的(事物之) 結果追溯到「原因」:天主,故聖文德強調:「所有學術均可歸結於神學」,這與前面所說:「神學乃萬學之宗」是相同的意思。聖文德同時認為:倘若要尋獲真理,即正確的知識,必須在信仰之光下做學問(哲學),因為信仰的活動對人的心靈有積極的影響,沒有信仰之光,人必然陷於錯誤中。所以,Copleston在談聖文德學說時說:「除非哲學家在信仰之光引導下,哲學在信仰幫助之下,否則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形上學和哲學系統能夠完成。」(7)
聖文德在「言語錄」中也說過:「除非有信仰之光的幫助,否則一個哲學家必然地陷入錯誤裡。」(8)
當聖文德在論證人的靈魂的不朽性中,肯定靈魂的本性是天主的肖像乃論證之因時曾主張:「除非受信仰之光的啟照,否則沒有一種哲學是可以令人滿意。」此即:「如果沒有神學的幫助,哲學家也不能解釋『靈魂不朽』等思想。」。其實,聖文德要說明的乃人必須先認識天主,在天主的光照下,人才能有其正的認知能力,所以他也說過:「除非我們的理智認識極其純粹、極其現實、極其圓滿和絕對的實有(天主),亦即是一切事物的理由的、全然的、永遠的實有(天主),決不可能充分認識任何受造物。理智如全不知道什麼是毫無缺陷的實有(天主),怎能知道某實有是有欠圓滿和具有缺陷的?」(10)
要了解聖文德所談論的「真理」,我們必須把握著聖文德所肯定的兩個命題:
(1)心靈因天主的內在光照,才能把握永恆不變的真理。聖文德強調信仰之光助人不陷於錯誤中(見前一節),若從神學上言,則以「基督」為真理,可以匡正人的靈魂:「由於基督是天主的智慧及德能,是滿溢恩寵及真理的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遂創造了聖寵及真理,意即傾注了愛德的聖寵;這愛德既出自純潔的心,光明磊落的良心和真誠的信仰,故匡正了人的整個靈魂。」(11)
(2)客觀上言,天主的存在是不可懷疑的真理,而且是本然天生地貫註在人心中,因為在「論三位一體的奧秘」中,聖文德肯定:「每一個肯定的命題肯定某樣東西是真的,可是每個真理的肯定同時也肯定了所有真理的原因。甚至即使有人說人是一隻驢子,這句話不管是真與否,都肯定了第一真理的存在,而且即使有人宣告沒有真理,他也肯定這個否定是真的;因而也隱含了真理的基礎和原因的存在。除非透過第一真理,否則沒有真理能被知道,而那使得其他真理能被知道的真理,是不可懷疑的真理,既然天主是第一真理,所以天主的存在是不可懷疑的。」(12) 所以聖文德主張心靈以內在經驗認識天主,即只須注意心靈的經驗,就能推知天主的存在。(13) 這是因為我們的心靈正是天主的肖像,真理之光就像蠟燭似地輝耀在我們的心靈的面前,故我們可從自身便可以看見天主。(14)
我們從上面所說的兩個命題,可以更詳細地發揮聖文德的思想,而資料的來源乃聖文德兩本著名的著作:
(1) 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 (Itinerarium Mentis ad Deum)
在「心靈邁向天主旅程」一書中,聖文德提出了「判斷」可以導引我們更準確地認識永遠的真理;然而「判斷」必須仰仗天主,因為天主是一切事物的理由、不能舛錯的準繩及真理之光;一切事物在這「光」內才顯得不能舛錯、不能磨滅、無可疑惑、無可指摘、無可批評、無可更動、無可限制、無始無終、不可分割和昭然若揭。這是因為天主以自己的本質、萬能及臨在寓居在萬物內之故,所以人當在靜觀中理解事物,在光照中判斷;這是聖文德所主張的:我們的心靈是天主的肖像,故我們的心靈可以理解永恆真理,而且只有在永恆不變的神光的照耀中,得到一些確定的,必然的結論,即能記起永恆真理來。(15) Copleston神父也描述:「此光是心靈獲得確定性所必需要的根源,是來到世上照啟眾人的光。」(16) 但,在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人的心靈透過理智理解永恆真理;真理固然永恆不變,可是,我們的理智是可變化的,那當如何解釋呢?聖文德的解釋很清晰且簡單:「故非靠一個完全不變的光的照耀,便不可能看到輝耀著不變的光的真理; 而這不變的光決不可能是可能變化的受造物。所以,人的理智,是仗著『照耀一切世人』的光,而得悉真理的;該光便是所謂『真光』和『在起初便與天主同在的天主聖言』(若 1:1,9)。」(17) 他更引用聖奧斯定的話說:「所有真正在推理者,其知識的光莫不由永遠的真理之光所點燃,莫不朝向永遠的真理而邁進。」由此可知,我們的理智與永遠真理如何緊相連繫。(18) 這連繫全出自天主,且透過哲學使人更完善地得悉並表現天主聖三的奧蹟。在哲學上有自然哲學、理性哲學和倫理哲學:
自然哲學的對象是事物存在的原因,因而引人認識聖父的萬能;
理性哲學的對象是事物所以可解的理由,因而引人走向聖言的上智;
倫理哲學的對象是討論生活的法則,因而引人景仰聖神的聖善。(19)
然而聖文德在「神學乃萬學之宗」的文章中更將哲學引伸與「光照」配合,即「由光明之父降下來的」(雅各伯書一章17節),故天主光照我們探研可以理解的真理者的光明是有關哲學知識的所謂內在光明。這光明乃用於:言語、事物、行為三方面的真理上:
理性哲學討論言語方面的真理,匡正我們對事物的說明或解釋。
自然哲學研究事物方面的真理,在匡正理智本身。
倫理哲學探求行為方面的真理,在匡正人的動機。
(2) 愛的烈燄 (De Triplici Via alias Incendium Amoris)
在「愛的烈焰」一書中,聖文德特別在第三章:「抵達真正智慧的靜觀」中討論?「為獲得真理之光輝的七階段」,其內容不外是註解三路(The Triple way) 的思想,即
(i)煉路(Purgation) 導人進入心靈上的平安,人要經過「祈禱」,就能自然而然地獲得光照和啟示。
(ii)明路(Illumination) 引人進入真理。
(iii)合路(Perfective union) 渡人邁入愛。
聖文德用「甜蜜」(Sweetness) 來形容「愛」,也將「甜蜜」與「真理」放在一起,因為「真理」是藉著天主的愛?透過聖神?而啟示的。
現在讓我們簡單地描述聖文德所說的:「獲得真理之光輝的七階段」。聖文德在開始時設下了一大前題:「透過效法基督才能獲得真理之光輝」(The splendor of truth is attained through the imitation of Christ),倘若不透過基督,便不能獲得真理之光輝。可見,聖文德將哲學與神學混合在一起,而以「基督」作為所有學問的中介和核心。(21) 於是,在「效法基督」的大前題下,我們窺視這得救的真理之光輝的七階段:(22)
(1)理智的贊同 (Assent of reason)
要試想一下受難者是誰?並以理智的贊同對祂表示折服。要絕對堅信基督千真萬確是天主聖子,是萬有真原,是人類救主及每人的賞善罰惡者。
(2)憐憫的行動 (Movement of compassion)
要想到受難者是怎樣的一位,並以憐憫的行動與祂結合,分擔最無辜、最溫良、最尊貴、最有愛心的基督的痛苦。
(3)驚奇的注視 (Gaze of admiration)
要記起受難者的偉大,並以驚奇的注視而深入於他內。要注視祂無限的權力,無窮的美麗,無涯的幸福及永遠無限。要驚奇無限權力的受到貶抑、無窮美麗的蒙受污損,無涯幸福的遭受折磨及永遠無限的被處死刑。
(4)熱心的出神 (Outgoing of devotion)
要存想使祂受苦的原因,並因熱心的出神而忘掉自己,因為祂受難是為了你的救贖、你的啟照、你的聖化、和你的光榮。
(5)穿上基督與祂同化 (Clothing in likeness)
要默思祂受難的態度,並努力穿上基督與祂同化,祂為人類而萬分情願地受辱忍苦,對自身異常嚴厲,對天主唯命是從,對仇敵則十分機智。要跟隨基督的榜樣,努力對你的近人慣於友善,對自己慣於嚴厲,對天主慣於謙虛,對惡魔慣於機警。
(6)擁抱十字架 (Acceptance of the cross or embrace the cross)
要注意祂所受的苦多麼重大,並以希望受苦的善情擁抱十字架。既然,萬能者竟如弱者而淪為階下囚:聖善者竟如奸宄而為人侮辱;上智者竟如愚者而為人戲弄;正義者竟如歹徒而接受酷刑;所以,你亦要願望十字架的苦刑,願望飽受事實上的凌辱和飽受言語上的詛咒,以及姿勢上的戲弄與殘酷的懲罰。
(7)真理的靜觀 (Contemplation of truth)
要看看祂受苦的功效,並以靜觀的眼目注視真理的光線。依照默示錄第五章,由於羔羊的蒙難而開啟了密封書卷的七個印,該書卷含有一切事物的普遍知識,其中七項,對人們而言是密封著的;但是,現已透過基督受難的功效得以顯示出來:即可奇的天主、理性的神靈、可感覺的世界、可愛的天堂、可怕的地獄、美德的應受頌揚、罪惡的當受譴責。
以上的七項都是經過「十字架」而得以顯露出來,因為十字架是真理的鎖匙、大門、道路及光輝,誰若依循七項程序接受十字架,並追隨基督,他將不致於在黑暗中行走,必能得到生命之光。(若望福音8:12)
因此,聖文德鼓勵我們以「靜觀」天主的方式和默思真理的工夫瞻仰不可理解的天主三位一體的奧蹟,而體悟一、真、善、美的天主實有:
單一歸諸聖父,因為祂是原始;
真理歸諸聖子,因為祂是肖像;
美善歸諸聖神,因為祂是連繫。(23)
不論在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一位哲學家、思想家或神學家等在做學問時,都必定有其做學問的目標或終向,藉此以發掘和創造新的學問的里程。
聖文德既是一位神秘主義哲學家,將神學與哲學併合而談,就是將哲學溶化在他的信仰經驗中,希望能獲得信仰核心的天主之光照和啟示,自己努力潛修,藉著心靈的回歸,透過默想、祈禱與靜觀的工夫,踏上「成全之路」,朝向奧秘生活的目標:與天主密契冥合,逐步邁進,使靈魂享有「真理」。
「成全之路」乃心靈的歷程,經過這歷程的三個過程:煉路、明路、合路的領導,人可以獲得心靈的安寧、和諧與平安;且在信仰的光照下,在基督內獲得真理,心靈也能自由;最後便能在甘飴甜蜜的愛中,與天主相合為一:「就是便自己與超越一切本體及知識者結合為一」(24) 的境界。
為了使人達到與天主合一的境界,聖文德將「煉、明、合」三路的階段詳細的描述:
(1)煉路的階段:
要為了罪惡而羞澀,為了審判而戰慄、為了損失而嗟歎。
要為救治創傷而祈求助佑,要為對抗仇敢而克制物慾,要為爭取賞報而希望殉道,並要為獲取蔭庇而投奔基督。
(2)明路的階段:
要思考受難者是誰,而折服於祂並堅信祂;
要試想受難者是怎樣的一位,而與祂同苦同憂;
要想到受難者的偉大而為之驚奇不疑;
要考慮其受難的原因而對之倍加感激和信賴;
要深思其受難的態度而加以取效;
要熟思其苦難的重大而熱列擁抱之;
要細察其苦難的功勞而以理智和靜觀來瞻仰之。
(3)合路的階段:
要為了新郎的迅速即至而時時警愓;
要為了新郎的準確來臨而倍加信賴;
要為了新郎的甜蜜而燃起愛戀之情;
要為了新郎的崇高而出神並舉心向上;
要為了愛悅新郎的英俊而感到休憩;
要為了新郎的充盈之愛而陶醉於愉快中;
要為其愛的勇猛而讓依附之情粘結你的心;
使到熱心的靈魂常在心靈說:
我追求你,
我盼望你,
我渴慕你,
我舉心向你,
我接受你,
我歡欣於你,
我依附你。(25)
為能臻於成全境界?與天主合一,必須循序而進,即為抵達合路,必先經由明路;為抵達明路,必先經由煉路;若上進心志越殷切,舉心向上的方式也就越有效。於是,聖文德在「愛的烈焰」一書的最後,呼籲我們要取效天使者之所為,務使我們在信仰的生命中能與真理同在?即與基督同在:
(1)先應以悲難及祈禱呼求真理;
繼而應通過閱訪及研究來傾聽真理;
然後藉著善表及宣講來傳報真理。
(2)應以投奔及戰鬥來接近真理;
繼而應以熱忱及競賽來捕捉真理;
然後應以輕視及刻苦自我來與真理為伍。
(3)先應以祭獻及讚頌來崇拜真理;
繼而應以出神及靜觀來驚奇真理;
最後應以親吻及愛戀來擁抱真理。
祈願我們在尋覓生命終向中,能懂得返求諸己,擴展心中的善,體悟寓居在我們心靈中的主,懂得常常讚美和感謝祂,亞孟。
1.聖文德著(韓山城譯),《愛的烈燄》(De Triplici Via alias Incendium Amoris),安道社會學社出版 民63年,第三章「抵達真正智慧的靜觀」32
2.鄔昆如編著,《西洋哲學史》,國立編譯館出版 民60年,「波拿文都辣」306
3.葛慕藺著,《西洋中世紀哲學史綱》,輔仁出版社 民66年,第十六章「伯納文篤拉」 89
4.可參閱韓山城譯本,見《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Opusculum Doctoris Seraphici : Itinerarium Mentis in Deum),安道社會學社出版 民63年 67-89
5.參閱聖文德著,「神孕乃萬學之宗」,見韓山城譯,《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 76-77
6.同3 89-90
7.COPLESTON F. 著(莊雅棠翻譯),《西洋哲學史》第二章「中世紀哲學」,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民77年 352
8.同上 399
9.同上 401
11.同上 12
12.同7 361,366
13.同3 91
14.同10 參閱第三章「由深印於本性官能的天主肖像瞻仰天主」31-39
15.同上
16.同7 366
17.同14 34
19.同14 38
20.同5 73-74
韓山城在譯者的話中說:「由於這篇文章的內容和性質頗與《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一書非常類似和接近,故譯者乃將它附在《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一書的後面。」
21.同7 349
22.以下所描述的七個階段的內容,錄自韓山城譯:《愛的烈燄》一書 第三章之三28-32。
23.同1 38-40
24.同10 65
25.同1 35-36
網頁製作:聖神修院神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