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論和好與懺悔」勸諭

Reconciliatio et paenitentia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日

 

天主教中國主教團秘書處編譯

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84

 

 

**********

 

第一部分 悔改與和好:教會的任務和投入

第一章     和好的比喻

第二章     和好的淵源

第三章     天主的創意與教會的職務

第二部分 天主的愛比罪更大

第一章     罪惡的奧蹟

第二章     慈愛的奧蹟

第三部分 懺悔與和好的牧靈聖職

第一章     推動懺悔與和好的途徑及方法

第二章     懺悔聖事與和好

「懺悔與和好」註解

導言

文獻的起源與意義

討論和好與懺悔是邀請現代士女重新以自己的說法,再發現那些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開始宣道時所說的話:「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1),意思是接受愛的福音,成為天主的兒女,為此人類彼此有弟兄之誼。

為什麼教會再次提出這一問題和邀請?因為長久以來許多人士對人和世界引發起問號。即想更深一層地了解現代人和現代世界,解決他們的困擾並啟開他們的奧秘,辨別他們內在的善與惡的酵母。歷史家和社會學家、哲學家和神學家、心理學家和人文學家、詩人和神秘家,尤其是牧靈人士都以焦慮而充滿希望的心注視這一個問題。

這在梵二重要的牧職憲章,論教會在現代世界「喜樂與期望」中,更是每頁都充滿這種關切,尤其在它幅度廣垠和透澈的緒言裡。同樣在我們所尊敬的前任教宗們,由于他們傑出的智慧和慈愛所發表的某些文獻中也是如此,他們的美好任期,為歷史性的和先知性的大公會議所揚名。

總之,牧靈工作者和其他人士能辨識到,在世界上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類,在各種不幸的特徵中,存在許多深刻且痛苦的分裂。

一個破碎的世界

分裂似乎在私人與群體間,也在較大的集團之間:國家反對國家,國際間相反的集團,尖銳地爭取統治。在此分裂的根本上,不難認清楚,本來要用交談來解決的衝突,卻產生更尖銳的對立與對抗。

嚴謹的觀察家們認為分裂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從團體,社會階層和國家之間,日漸增加的失調,到理念上的敵對,從不止息;從經濟利益上的對抗到政治上的對立;從種族的歧視,到社會的、宗教的理由上的歧視。此外,大家都知道有些事實,不但是不幸的分裂的結果,而且證明其無法反駁的嚴重性。

在我們這個時代許多慘痛的社會現象中,我人可以注意到:

——人格基本權利的受到輕視,其中為首的是生存權和適當的生活品質,最可恥的是以某種從來沒有的掩飾輕視這些權利;

——暗中攻擊和壓迫個人及團體的自由,包括最受侵犯和威脅的自由:讓人有自己的信仰,表白及實踐信仰生活的自由;

——各種形式的歧視:種族的,文化的,宗教的等等;

——暴力和恐怖主義;

——用酷刑及不公平,不合法的欺壓手段;

——一般的或原子武器的屯積,武器競爭和軍備上的巨量耗費,應該可用作減輕許多人民社會的及經濟上的極度痛苦不幸;

——世界的資源和人文的財富分配不均,已經到達了極點,成了社會組織的一種類型,貧富不均的人類情況,還是有增無已(2)。這種無法抗拒的分裂力量,使我們生活的世界基礎成了破碎的世界(3)。

再者,教會——不與這個世界認同或是屬於這世界——她是在這世界上,努力同這世界交談(4)。所以不必驚訝如果人們注意到教會組織的本身,也有呈現人類社會分歧的反應和記號。尤其是在基督徒團體之間,上述的分裂,已經歷經世紀,今日教會在她自身的成員之間體驗到散布其間的分裂,這些分裂是由於在教義和牧靈園地內不同的看法和選擇(5)。這分裂有時會演成不可治癒的創傷。

可是,無論這些分裂如何的困擾,如果細心檢查能發現它的根子:是在人內心的傷口發現。在信德的光照之下,我們稱它為罪:開始時有原罪,人都從出生起有這個負擔,是原祖給我們的遺產,在原罪上每個人又因濫用自由而犯的罪過。

期待著和好

可是,同樣的用心觀察,假如能充分辨別的話,發現在任何分裂中,在有善意的民族和真誠的基督徒間,有一個不可錯誤的願望,即切願糾正分裂,治癒創傷並在各個層面重新建立基本的統一。這一願望在許多民族中,產生一種真實的期待和好,即使實際上沒有用這個名詞。

有些人以為和好是不可能的夢想;在理論上它應成為實質改變社會的槓桿。對其他的人來說,和好必須由艱鉅的努力始能獲得,所以為達到這一目標,必須經過嚴謹的反省和行動。無論如何期待這誠摯和持久的和好,毫無疑問,在我們的社會中,是一股基本的推動的力量,反映出不可抑制的和平願望。它與分裂的因素一樣強勁,即使這是一個似非而是的局面。

但是和好不能比分裂本身缺少深度。和好的渴望及和好本身,祇有當它們觸及所有創傷的根,即原始的創傷—罪—時,它才完全而有效。

主教會議的看法

為此,任何服務民眾,在人民基本幅度上解救他們的社團或組織,為更理解和好的內容和意義,並引申出必要而實際的結論來,必須密切地研究和好。

耶穌基督的教會務必做這一研究。以母親的慈懷和教師的了解,教會認真而小心翼翼地使自己專心於發現在社會中不但有分裂的記號,且也要為和好尋求很有力及有意義的記號。由於她知道自己特別接受了權能和託付的使命,使人們知道和好的真實而深刻的宗教意義和其完整的目的。她已經在幫助人了解清楚合一與和平問題的本質詞彙。

我的前任教宗們,他們看到了人類的創傷和分裂(6),不斷地宣講和好,並邀請全人類以及人類的任何部分及階層和好。我本人由於內在的激勵——我堅信——我是順應由上而來的默示和人類的呼籲,決定強調「和好」這一課題,以兩種方式來說,每一種方式都是隆重而費力的。第一個方法是召集第六次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第二是慶祝救恩第一千九百五十周年聖年,而以「和好」為中心(7)在世界主教會議中指定了一個題目。我非常同意,許多主教弟兄們所提的,即很有成效的題目「和好」,以及與之有密切關係的題目「懺悔」(8)。

「懺悔」這一觀念與用詞是很複雜的。如果我們把懺悔一詞與對觀福音內的meta'noia,意指由天主的話和神國展望的影響,內心的改變(9)。但懺悔也有改變個人生活的意思,與心的改變相和協,在這種意義下,「實行悔改」是由於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而得完成(10)。這是一個人整個的存在成了悔改,也是說指向不斷地努力做得更好。但「實行悔改」只有當它成為悔改的事實和行為時才成為真正的和有效的。由此,悔改的意義在基督徒神學和屬靈的術語上稱為苦修(ASCETICISM),意思是說由於天主恩寵的支援,人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地努力,為了基督而消失自己的生命;當作獲得生命的唯一方法(11)(瑪1624~26;谷834~36;路923~25);努力除去舊人,穿上新人(12);為了使精神生活優先,努力克制自己屬於肉體的生活(13),一種繼續不斷從地上的事務提升到那裡有基督在的天上(14)。故懺悔是一種回頭改過,從內心的回頭到生活的回頭,轉向整個基督徒的生活。在這些意義中,「悔改」是緊連著「和好」的,由於與天主,與自己,與他人和好,包括得勝澈底的破裂就是罪過。也祇有從內在的改變或回頭改過,就是經由悔改行為而使人生活結果實時,才能達成和好。

主教會議的基本文獻(也稱做綱要),準備的唯一目標是介紹論題,同時強調若干基本觀點,使世界各地的教會團體,以二年的時間來反省這些問題的論點——即悔改與和好——這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顥。也使他們能由此汲取對教友生活和使徒工作有嶄新的衝激。由於這一份曾先後兩次寄送給主教們和其合作者的「工作工具」資料,此反省在積極籌備主教會議時,更是深切。之後與會的教長們和那些被召參與正式會議的人士,用一個月的時間以良知嚴謹地處理論題本身,以及許多對主題有關的問題。從討論,共同研究,以及勤懇和嚴格的工作以後,產生一個有份量和寶貴的珍品,其中主要的概括在最後的提議中間。

主教會議的觀點,沒有忘了和好的行為(有些是日常生活中所忽略的),雖然層次不同卻有助於解決很多的緊張,克服許多的衝突,征服大小不同的分歧,而恢復團結。但主教會議主要關心的是在這些分散的工作深處,去發現所隱含的根基,即和好的「根源」是在人類的心靈和良知上。

教會的神恩和她的特性,面對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需要完成的和好,在於事實上她常回到和好的根源上去。由於她本質使命的理由,教會感覺到有責任走向罪的原始創傷的根子,以能治愈和重建同樣的原始和好,它將是其他所有真實和好的有效原則。這是教會所想到的和好,也是她由主教會議所提出的。

聖經對我們談論這種和好,邀請我們傾全力去獲得(15)。但聖經上也說,和好尤其是天主給人類的慈愛恩惠(16)。救恩史——無論是整個人類的救恩或是任何時代每個人的救恩——都是和好的美好歷史:天主父以祂降生成人的子的十字架和血,與世界重言和好,這樣組成一個和好了的人的新家庭。

由於罪的破裂而引起的其他各式各樣的人內心的和有關人的分裂,和好成了必需的了。所以和好之要完整,必須要從罪惡最深的根子中解救出來。為此回頭改過與和好有內在密切的關係,因此不能使二者分開,或者只講二者之一,而不提另一方。

主教會議同時也講到整個人類家庭的和好,及每個人內心的回頭改過而歸向天主:這無非是聲明除非每個人有內心的變化,人類之間的合一是不可能的。導向人類之間的和睦相處,個人的回頭歸化是必經之路(17)。當教會宣報和好的喜訊或提供聖事的方式來完成時,是執行一種真正的先知性任務,唾棄人的由污染的源流而生的惡,指出分裂的根子,帶來可能克服緊張和衝突的希望,這樣在人類社會的各個層次和部門,達成手足之情,和睦與平安。她扭轉歷史上的憎恨與暴力,變化成愛的文明。她提供大家和好根源的福音和聖事性的原則,其他一切和好的態度或行為,即使是社會層面的也由此而產生。

在這個宗座勸諭裡所討論的,就是說和好是回頭改過的結果。就如其他三次主教會議結束時一樣,教長們把會議的結果,交給羅馬主教,教會的普世牧人,主教團的元首,世界主教會議的主席。我接受這既重大且喜悅的職務,從主教會議的極大富藏中,描繪出有關「懺悔與和好」主題的教義和牧靈訊息,使天主的子民分享此主教會議的成果。在第一部分,我將講教會如何負有和好的使命,在內心回頭悔改的工作上,帶給人和天主間的和好,然後在人與其兄弟,人與萬物間的和好。第二部分我將指出所有創傷的根源和人類間的分裂,其中佔首位的是人與天主間分裂即罪惡。最後我將指出教會能推動和鼓勵人和天主間的完全和好,和導致各民族間的和好的方法。

我將此文件交給教會的兒女以及那些無論是信徒或非信徒,以殷切和至誠看待教會的人,算是我對主教會議的要求所作的適當回答。但是依真理與正義來說,這一文獻是主教會議本身的產品。因為這文獻的內容從主教會議而來:由它的「工作工具」和它遠程和近期的準備,由主教會議中的發言,小組討論,尤其是六十三個提案。在這裡我們有教長們的集體成果,包括東方教會的代表們,他們神學的,屬靈的,禮儀的遺產,對我們所關心的也是那樣的豐富和值得尊敬。此外,主教會議的秘書處,在大會後兩次重要會議中評估大會的成果和方向,這些成果和方向曾影響了上述「建議」的運作,並指出了為準備此文件的最適當的輪廓。我很感激全體為這工作效勞的人士,同時為忠於我的使命,我願意在此提出,主教會議所有教義和牧靈珍寶的要素,在這人類歷史偉大而艱鉅的時刻,我覺得這一切為人民的生活是天賜的恩惠。

很適合——也是極有意義的——提一下天主子民記憶猶新的聖年,那一年生活在悔改、回頭、和好的氣氛中。切願這一道勸諭能提供我的主教弟兄們以及他們的合作者,司鐸與執事,會士與修女,並所有良心正直的士女,成為淨化的方法,個人信德的加深和豐富。切願這文獻成為一個酵母,能有效地鼓勵促進世界的和平,兄弟的友愛,希望與喜樂——這些價值是從福音中散發出來,像當時我主耶穌的母親瑪利亞接受、默恩、並生活此福音,藉著基督,使天主與一切萬有重歸和好(18)。

第一部分 悔改與和好:教書的任務和投入

第一章        和好的比喻

在這宗座勸諭開始,我腦海中即浮現聖路加福音中所述的,充滿宗教和人性意味的出色章節,我在先前的文告中曾予以闡明過(19)。我所要說的是蕩子回頭的比喻(20)。

從失去的弟弟說起……

「一個人有兩個兒子,那小的向父親說:父親,請把我應得的一分家產給我罷!」耶穌用這幾句話開始,說那年輕人的故事:他冒險地離開他父親的家,過迷失而空虛的的生活,耗盡他的家產,流徙遠方過著挨餓的黑暗日子。但更慘的是失去了他的尊嚴,卑微和羞愧,然後想家的苦惱,回家的勇氣以及他父親的歡迎。父親當然不會忘了他的兒子,的確對蕩子的慈愛和尊重,始終如一沒有改變。父親常常期待著他,現在父親擁抱他,並且安排一個節日來慶祝他的回家,由於他的「死而復生,失而復得」。

這個蕩子是人——無論怎樣的人——他受誘惑而離開他的天上父親,想自己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世間曾迷惑他的海市蜃樓的虛幻使他失望;孤獨、不榮譽,當他企圖嘗試製造一個自己的天地,卻慘遭剝削,悲痛地嘗試過,即使在他極度的可憐之中,於是切望回頭與天父再度團聚。天主等待祂孩子的回頭,就像故事裡的父親,當他回來時,隨即擁抱他,安排重新團聚的筵席來慶祝這個和好。

比喻中最動人的場面是父親歡欣和慈愛的歡迎回頭的兒子:這是常願意寬恕的天主仁慈的記號。讓我們總說一句:和好主要是天父的恩惠。

……談到在家的哥哥

但此比喻也描繪出了哥哥的圖像,他拒絕參加歡宴,他叱責他弟弟的淫蕩不羈,對父親歡迎蕩子忿忿不平,由於他自己是節制勤勞工作的人,忠於父親和家,卻從來沒有被允許——據他說——和他的朋友們歡宴過。這是他沒有懂得他父親慈愛的一個記號。這個哥哥過於確認自己了不起,是塊好的材料,嫉妒驕傲,充滿苦楚和盛怒,他不回頭也不與父親和弟弟和好,因此歡宴還不是完全團圓和尋獲的慶祝。

人——每個人——都是這個長兄。自私使他嫉妒,硬心,使他盲目,使他和天主和人們隔絕交往。父親的仁愛與慈祥,激動他盛怒;為他來說,重新找到弟弟,快樂變為他的苦味(21)。從這一點看,為了和好,他也需要回頭改過。

這蕩子回頭的比喻,最重要的是要描寫父親——天主——莫可名言的慈愛的情節,對回到祂身邊的蕩子,祂提供完全和好的恩賜。但當比喻提到長子的形象時,自私,使弟兄們分裂,這也變成人類大家庭的故事:描寫我們的情況和指示出我們應走的道路。蕩子焦慮著回頭,回到父親的懷抱,得到寬恕,代表那些在他們內心意識到有渴望在各方面毫無保留的和好並從內心確定這種和好是可能的,假如是來自首先和基本的和好——使人從遠處的阻隔分離,回到天父赤子的愛情,清楚明白祂是無限慈愛的。但這個故事,從另一個兒子的觀點著眼,描述出人類家庭的另一情景,自私的心理使他們分裂。提醒我們需要經過發現天父的慈愛,變化人心氣質,克勝兄弟姊妹間的誤會和仇視,要滿足多方面的願望,才能克服困難,完成人類家庭的和好。

根據這赦免罪過的慈愛的比喻,教會響應此比喻所含有的呼籲,並且領悟要師法基督,為人心的回頭,以及人與天主和別人的和好而工作,與天主和與別人的和好是有密切關係的。

第二章        和好的淵源

以和好者基督為明鏡

我們已由蕩子回頭的比喻,演繹出了和好是天主的恩惠,由祂開始。但我們的信德告訴我們這個開始,是在贖世者基督的奧蹟,和好者以及把人類從各種罪惡中拯救出來的解救者內有了具體的形式。聖保祿沒有猶豫地總結,納匝肋的耶穌,降生成人的聖言及天主子無可比擬的使命和工作即在於此。

我們也可以從救贖計劃的中心奧蹟出發,這是保祿宗徒的「基督學」的關鍵。聖保祿向羅馬人寫道:「假如我們還在為仇敵的時候,因著他聖子的死得與天主和好了;那歷,在和好之後,我們一定更要因著他的生命得救了。不但如此,我們現今既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獲得了和好,也必藉看他而歡躍於天主」(22)。所以「天主在基督內使世界與自己和好」,保祿感到啟發,這樣教導格林多人:「與天主和好罷!」(23)。

若望聖史用另一術語論藉十字架上的死亡而做的和好使命,他觀察到基督必須死「為使那四散的天主的兒女都聚集歸一」(24)。

但當聖保祿寫信稱藉著基督,天父自己使「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25)與所有受造重歸於和好,他再一次地使我們對基督的工程推廣到宇宙的幅度。有理由可以說贖世的基督,「在義怒時他確保了變化」(26)。再者,如果他是「我們的和平」(27),他也是我們的和好。

在聖體中以聖事方式再次實現的基督的苦難和死亡,更有理由為禮儀稱做「和好的祭獻」(28):與天主和好,也與弟兄們和好,因為耶穌教導我們在奉獻祭獻之前,應與弟兄們和好。(29

在看了這些新約上有意義的章節之後,我們可以正當地反省到基督整個的使命就是一個和好者的使命。為此我們必須重申教會相信基督的救贖行為,祂死而復活的踰越奧蹟,是人類和好的原因,此和好有雙重意義,即從罪惡中解救出來,並以恩寵與天主相通。

顯然面對分裂的慘劇和各民族間和好道路的艱難,我邀請大家注視十字架的奧蹟,它是悲劇的巔峰,在那裡基督深覺並忍受到最深的人與天主間分裂的悲劇,為此祂以聖詠作者的話哀號:「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磟陘偵繸丳韝F我」(30),同時卻完成了我們的和好。以我們的眼睛瞻仰哥耳哥達的奧蹟,我們必須常注意那分裂「縱」的幅度及有關人與天主關係間的和好,此幅度以信德的眼光看,常超過那「橫」的幅度。換句話說,超過那人民之間實際上的分裂和他們之間重歸和好的需要。由於我們知道人民間的和好是,且只能是基督救恩行動的效果,祂死而復生以征服罪惡的王國,重建與天主的盟約而粉碎分裂的牆壁(31),那是人與人之間的罪惡所造成的。

教會做和好工作

但就像教宗聖良對基督的受難這樣說:「天主子所行所言,有關世界和好的事,我們不但由於祂以往的歷史知道,但也因著祂現在所做一切的效能而體驗到」(32)。我們在基督以人性所完成的事,以及教會所舉行的神聖奧蹟中,經驗到和好。為了教會祂犧牲了自己的性命,建立了得救的記號與方法。

這是聖保祿所指出的,當他寫天主已賜給基督的宗徒們參與祂的和好工程時。他說:「天主…將這和好的職務賜給了我們,……且給我們和好的訊息」(33)。

在基督的使者宗徒們的手中和口唇上,天父仁慈地,託付了和好的聖職,他們以特殊的方法去實現,並以德能「以基督的身份」來運作。但這和好的訊息,也託付於整體信徒團體,整個的教會,就是盡力為和好作見證並在世界完成和好的任務。

可以說梵二大公會議也是如此,它稱教會為「一件聖事,即與天主相通,以及全人類彼此團結的記號和工具,指出教會的職務,是為「現時代的人民……由於社會的、科技的和文化的聯繫而更接近,在基督內達到完全統一」(34)。它承認教會應盡一切努力帶給所有人民完全的和好。

教會的使命本來就豐富而又複雜與基督的使命密切相關,扼要來說她中心的任務是使萬民持久地與天主、與自己、與他人、與所有受造和好。就像我在另一機會裡曾說過:「教會的本性常是做和好的工作」(35)。

教會既是和好者,常宣報和好的訊息,有歷史以來,她常做這分工作,從耶路撒冷的宗徒會議(36),直到最後的梵二大公會議和救贖聖年。此宣報的原委是因為對教會來說,和好是緊連著人心的回頭改過,這是為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必然的途徑。

教會也這樣做和好的工作,當她指示人道路並提供人方法以達到這四重的和好。其途徑就是變化人心和克勝罪惡,無論這些罪惡是自私或不義,傲慢或欺凌他人,貪戀世間財物或放縱的尋求肉慾快樂。方法是忠信熱愛聽天主的話,私人及團體的祈禱,特別勤領聖事,因為這是和好的真實記號與工具,其中最特出的是我們所稱做的和好的聖事或懺侮聖事,對此我們後面要細講。

教會內必先和好

我尊敬的前任保祿六世,他很真摯地申述教會為傳播福音,必須先證明自己對福音已經接受,即她已開放傾聽耶穌基督完整的福音,並在她的生活中表現出來(37)。我也把第四次世界主教會議所作的反省,整理成一個文獻,講述了教會必須先學習了教理,然後實行講授教理(38)。

我不猶豫將此比較應用到我所討論的問題,我重申:假如教會要做一位和好者,必須先自己成為一個和好了的教會。在這一個簡單和敘述的說法下,有一種信念,即教會為了更有效地宣報並向世界提出和好,必須自己成為更純正的基督徒團體(雖則開始時只是一個小小的羊群),他們繼續不斷地努力歸向主,以和好的精神並實踐和好,生活得像一個新的民族。

我們這時代的人,對具體生活的見證是這樣的敏感,教會被召尤其要在自己的內部,立下和好的榜樣。為了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大家一起工作將和平帶給人的思想,減低緊張,克服分裂,治愈創傷,這些創傷可能是因為意見分歧,選擇尖銳發生磨擦時,一個弟兄加於另一弟兄身上的;相反地,我們必須試著在基督宗教信仰和生活本質上團結一致,符合古諺所說:在未決的事上,讓人自由;在必要的事上,要一致;在所有的事上,要有愛德。

這與教會必須實踐大公行動原則符合。為了完全地和好,她知道她必須不斷地在那些自豪稱為基督徒,但彼此分離的弟兄中間,同樣某些教會或團體之間,或與羅馬天主教分離的團體中尋找合一。羅馬教會尋求合一,假如此合一是真正和好的成果和表現,那麼既不能基於隱藏分離的要點,也不能基於那表面的和脆弱的妥協。合一必須是每一位真正回頭改過的結果,彼此原諒,神學上的交談及兄弟般的關係,祈禱及完全對聖神化工的受教態度的結果,祂也是和好之神。

最後,為使教會能說她已完全和好了,她感覺到那是她的職責,更艱苦地努力推動「得救的交談」(39),使福音傳到沒有分享她信仰的現代世界人類的各階層,即使由於俗化主義的漸漸成長,世界對教會表示反對,保持距離或冷漠,雖然實際上沒有橫加阻礙及興起教難。她感到有責任再次向世界上每一位說聖保祿的話:「與天主和好罷!」。

無論如何,教會以真理推動和好,深信在違反真理的狀況之下既沒有和好,也不可能合一。

第三章         天主的創意與教會的職務

身為已和好與和好者的教會,不能忘懷她和好的恩寵和使命的根源,是本身是愛的天主(41)的同情慈愛與憐憫,祂因愛的表現而造化了人類(42);祂造生人們使人能於祂的友誼中且能彼此相通而生活。

和好來自天主

天主忠於祂永遠的計畫,即使人在魔鬼的推動下(42),並為自己的驕傲所牽引,濫用天賦的自由,本來應該用來愛並慷慨尋找善的,卻用來拒絕天主及大父。即使人不以愛還愛卻反對天主視之為敵,自欺地妄信自己的力量,來斷絕與造化他的天主的關係,天主還是忠實的。不嫌人的犯罪,天主還是保持忠實的愛情。伊甸樂園的故事,確然使我們想起背棄天父悲劇的後果,最明顯的是在人心內產生的混亂,以及男女和弟兄間的和諧破裂(44)。福音中的兩個弟兄的比喻,因不同的途徑表示出他們與父親以及他們兩人之間的距離,並在兩者之間產生裂縫。拒絕天主的父愛和祂愛情的恩寵,常是人類分裂的根子。

但我們知道「富於仁慈的天主」(45),像比喻中的父親,對任何兒子不關閉祂的慈心。祂期待他們注視他們,在他們的拒絕往來和孤獨分裂中,去找他們。祂召喚他們來到自己的餐桌上,歡欣慶祝寬恕及和好。

這由天主開始的一面,具體而顯明的在基督的救贖工程上,經由教會的職務而照耀世界。因為依照我們的信德,天主的聖言降生成人,且居住在我們人間;祂進入了人類的歷史,使萬有總歸於祂一身(46)。祂啟示我們天主是愛,給我們「新的誡命」:愛(47),同時向我們傳達,祂確實把愛的道路開放給萬民,為使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努力不致於白費心機(48)。由於祂的死於十字架上得勝了醜惡和罪的勢力,因祂愛的聽命,祂為眾人帶 來了救援,為眾人成了「和好」。因看祂,天主自己也與人和好了。

教會繼續宣講,基督在加里肋亞各村落和巴力斯坦各地引起回聲的和好的福音(49),她從來不間斷地召喚全人類回願改過並信從福音。教會因基督的名字宣講,把保祿的勸告作為己有,即我們曾提起過:「我們是代基督作大使的,好像是天主藉著我們來勸勉世人。我們如今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罷!」(50)。

那些接受了這一邀請的人,進入和好的計劃並經驗到聖保祿宗徒另一肯定所包含的真理,即基督「是我們的和平,他使雙方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阻隔的牆壁,就是雙方的仇恨,……為把雙方合成一體,與天主和好」(51)。這些章節直接關係到以舊約時的選民以色列,與其他民族宗教性的分裂,這些民族都被召成為新約的部分。可是這包括了天主所要的新的精神上普世性的肯定,祂曾藉自己聖子,聖言成人的祭獻,沒有任何限制或排斥,為所有回頭改過及信仰基督的人所完成的。我們每個人和每個民族,被召享受這天主所要的和好的成果。

教會是和好的聖事

教會有使命傳報和好,她在這世界上成了和好的聖事。教會是聖事,是說她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好的記號與方法,這些方式有不同的價值,但總歸於獲得天主的仁慈自動願意給於人類的一切。

她是一件聖事,首先她本質上是一個和好的團體,她為基督的工裎作見證並在現世作代表。

她是一件聖事,也由於她保護及解釋聖經的服務,聖經是和好的喜訊,它告訴世世代代的人,有關天主懷愛世人的計畫並顯示給每一世代的人,因基督而達成普世和好的途徑。

最後,教會是一件聖事,由於她擁有七件聖事,每件聖事以其本有的方式「建立教會」(52)。由於聖事都紀念並重新巴斯卦的奧蹟,所有聖事為教會是生命的源流,而且在教會的手中,它們是回頭改過歸向天主並使各民族間和好的方法。

和好的其他方法

和好的使命是整個教會的本性,也特別是那同榮福童貞瑪利亞與天使及聖人們已完全分享天主的光榮,瞻仰並欽祟至聖天主的教會的本質。天上的教會,地上的教會及煉獄中的教會奧蹟式地同基督聯合一起,共同使世界與天主和好。

此得救行為的第一個方法是祈禱。榮福童貞瑪利亞,基督及教會的母親(53)並在天諸聖,他們已經走完了人世的道路正享受天主的榮福,一定以他們的轉禱支持在現世旅途中的弟兄們,回頭改過,堅持信德,跌倒了再振作起來,助佑在教會內及世上彼此相通與和平的成長。在諸聖相通功的奧蹟中普世的和好,是以極有深度的方法完成,為眾人的得救也是最有效果的。

另一種方法,就是講道。由於教會是唯一導師耶穌基督的門徒,以慈母與導師的身分,從不疲倦地勸導世人和好。再者,她從不猶豫地責斥罪過的醜惡,宣報回頭改過的需要,邀請並懇求世人「彼此和好」。事實上如昨日的世界一樣,在現代世界,這是她的先知任務,與她的導師和頭耶穌有相同的使命。一如基督,教會常以慈憫的愛情持久地負起這個使命,並將給予所有人民,那些寬免罪過的言語,並向大家肯定來自十字架上的希望。

還有那往往是困難而又艱辛的牧靈工作的方法,其目的是使每個人——不論誰或在什麼地方——回到天父與所有弟兄相通的有時是遙遠的路途上去。

最後有見證的方法,它常是默默的。這來自教會雙重的覺醒:一方面她是「確實聖潔的」(54),但也意識到需要「能日漸純潔而更新,直到基督把她揭示為一個光耀無瑕疵、無皺紋者」(55),因為由於我們的罪過,有時也會被人看來失去光彩。這種見證必須有二個基本觀點。一是普遍的愛德記號,那是耶穌基督遺留給祂的信徒們,以作為祂神國的證據。二是證據化為行動,在教會內外不斷振新回頭改過及和好的表現,減少緊張氣氛,彼此諒解,增進兄弟和平友愛的精神,伸展到世界各地。用這一種方法,教會能有效地為我前任保祿六世所稱的「愛的文明」而工作。

第二部分         天主的愛比罪更大

人的悲劇

就像聖若望宗徒所說:「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但若我們明認我們的罪過,天主既是忠信正義的,必赦免我們的罪過」(56)。這些話是在教會初期所寫,這些啟發的話描寫人罪,比其他任何人間的描寫,還要來得逼真,它是與和好有密切關係的。這些話是以人性的幅度提出罪的問題:罪是有關人的真理的構成部分。但是這幾句話立刻從人的幅度連結到神性的幅度,罪惡與天主的愛相遇,祂的愛是正直、仁慈並忠實的,受本身啟示出尤其是寬恕與和好。因此聖若望較後寫說:「縱然我們的心責備我們,我們還可以安心,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57)。

承認自己的罪——更深一層的透澈到自己人格——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可能犯罪,也傾向於犯罪,這是人回向天主的主要的第一步。這是達味特殊的經驗,他做了在「主眼中視為邪惡的事」,他被納堂先知所責斥(58)發出哀號:「因為我認清了我的罪過,我的罪惡常與我為仇。我得罪了你,唯獨得罪了你,因為我做了你視為惡的事」(59)。同樣的,耶穌親自把下面有意義的話放在蕩子的口邊與心上:「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60)。

所以,與天主和好,必先要自知而有決心地擺脫並離開使他跌倒的罪過。所以先要實在地懺悔、悔改,表示出悔改,採取一個真實悔改的態度—這是人悔改的態度,他動身走向回到他父親的路上。這是一個普遍的法則,每個人必須根據自己不同的情形而遵行的法則。因為不可能僅抽象地談論罪惡和回頭改過的道理。

在犯罪的人類的具體環境中,人要是不承認自己的罪,不能有回頭改過,教會的和好職務在每一個個案中,以確切的懺悔的計畫來介入。教會職務的干預是勸導人認識自己。——這是謝納城的聖女加大利納所說的(61)——拋棄罪惡,建立與天主的友愛,重建一個內在的秩序,到達一個在教會內的回頭改過。的確甚致超越了教會的界限和信徒的團體,由於所有的人都需要回頭改過並和好(62),所以也可以說這種懺悔的職務和訊息是導向世界上所有的男女的。

為相稱地盡懺梅的職務,我們將以信德「光照的眼睛」(63)評估罪惡的後果。罪惡的後果是分歧與決裂的理由,不但是對每個人內心而言,也是對人生活的不同的環境而言:家庭、職業與社會的環境而言,一如多次經驗中可以體認到的;它和聖經上所載巴貝耳城與其塔的情節相符合(64)。那些人有意建立統一的象徵和根本,他們之間比以前更紛亂,語言分歧,彼此分裂,無法有共識和協議。

為什麼他們有雄心的計畫失敗了?為何「建築的人徒然勞苦」(65)?他們失敗,是由於他們想單憑他們自己的手樹立他們所渴望的統一標記和保證,卻忘記了天主的行動。他們單留意工作橫的幅度和社會生活,忘記了植根於造物主天主縱的幅度,並應導向祂,把祂當作他們進步的最終的目標。

現在可以說,人類今天的悲劇,就像人類歷史上任何時期一樣,實在與巴貝耳塔的經驗類似。

第一章        罪惡的奧蹟

假如我們以福音新的光照去誦讀聖經有關巴貝耳城和其高塔,並且我們以元祖墮落的章節作比較,由此我們可以找到為了解「罪惡奧蹟」的重要資料。聖保祿反應這些話所寫的「邪惡的奧蹟」(66),幫助我們理解罪惡中所隱藏的不明的與不可觸摸的成分。顯然,罪惡是人自由的產物。但是深入人的事實,尚有其他許多因素從中活動,它超越純人性處在人的良知、意志、感性和黑暗的勢力發生接觸的邊界,依據聖保祿的看法它們在世界積極活動,幾乎到統馭世界的地步(67)。

背叛天主

聖經記載巴貝耳塔的故事,能幫助我們了解罪惡的第一點是:人們想建造一座城,自己組成一個堅強而有力的社會,卻不要天主,即使不是清楚地反對天主(68)。根據這個意思,伊甸園中第一個罪的故事和巴貝爾的故事,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有顯明的不同,但有一件事是相同的:在二者中,都直接相反天主誡命中的一條,排除了天主,經由一個反對的行動和錯誤的浮誇,想「如同天主一樣」(69)。在巴貝耳的故事中,「排除天主」,不這麼表現在反對祂上,而是忘記祂,疏忽祂,好像天主在人的共同計畫中,是沒有什麼關係的。但二者都以暴力「中斷與天主往還」。在伊甸樂園的情況中,顯示出嚴重的和悲劇性的事實,這是罪的黑暗和本質:背叛天主,背叛祂的法律,背叛那寫在人心上,並經由啟示予以加強及肯定的道德規範。

「排除天主,與天主斷絕交往,背叛天主」:在人類的歷史中,這就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以前和現在所有的罪惡。它能走向否認天主和否認祂存在的地步:這現象就是所謂的無神主義。

人用自己的自由行為,不服從天主,不承認祂在人的生命中的宰制權,至少在人違反天主法律的那個時刻,他不予以承認。

兄弟間的分裂

在以上所記載的聖經敘述中,人與天主交往的中斷,導致人類弟兄間悲慘的分裂。

在「第一個罪」的描寫中,與雅威(Yahve)中斷關係,同時也破裂人類家庭的友誼。因此創世紀後段的章節中顯示出男女間在彼此控訴(70)。較後又有兄弟仇恨,結果傷害了他的性命(71)。

依據巴貝耳的敘述,罪的後果,是人類家庭的破碎,這本來從第一個罪起已經開端,而今在社會層面上已達極點。

沒有一個想研究罪惡奧蹟的人,能否認其中的因與果間的關聯。以與天主斷絕往還,罪是一個不服從的行為,是受造之物,至少暗中,拋棄那是創造他並支持他生命的天主。這是自殺的行為。人犯罪時拒絕服從天主,為此也就失去了內在的平衡。特別是在他內心興起了矛盾與衝突。這樣傷害了自己,人也不可避免地在對別人的關係上和對受造的世界產生傷害。這是一個客體的法則與客觀的事實,在人的心理和精神生活上,以及在社會中,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發生,在那些光景中很容易看到內心混亂的記號和效果。

罪惡的奧蹟,是由罪人在自身及與他近人的人際關係的雙方面造成的傷害所組成。所以能談到私人的及社會性的罪惡:從某一觀點看,每個罪是個人的,但從另一觀點看,每個罪都是社會性的,由於它有社會性的反應。

個人的罪與社會性的罪

罪,依其本來的意義,常是個人的行為,由於它是個人方面自由的行為,原本不是一群人或者一個團體的行為。此個人,也許受到許多有力的外在因素所左右、引誘和影響。他也許被與他個人的條件相連的傾向、缺點與習慣所支配。在不少的事例中,這些內在的和外在的因素會以或大或小的程度減弱他個人的自由,因而影響他的責任和罪責。但這是信德的真理,並且由經驗和理性所肯定,人是自由的。在把人的罪歸咎於外界的因素,如架構制度或其他人時,以上所說人是自由的真理也不得忽視。況且,這會是否認一個人的尊嚴和自由,因為人的尊嚴和自由也表達在他對所犯的罪的責任上,雖然是以負面的和悲慘的方式。因此在個人來說,除了對德行有功勞或對罪有責任的事外,沒有其他更是個人的和不得轉移的了。

以個人的行為言,罪在罪人本身,有它為首的及嚴重的後果:即在他與天主的關係上,祂是人生命的基礎;以及在他的精神上的後果,罪使人的意志薄弱,理智蒙蔽。

在這裡我們必須詢問那些準備世界主教會議並在會中討論時常提到的社會性罪惡是什麼?這一說法和它所涵蓋的概念,事實上有不同的意義。

講論「社會性的罪惡」,首先得承認,由於人群體的聯帶關係,它是奧秘而不可捉摸的,但也是實在而具體的,每一個人的罪多少影響到別人。在另一方面看,那群體性在教會的層面上,發展到深刻而莊麗的「諸聖相通功」的奧蹟上,為此能說:「每個提昇自己的靈魂,也提昇世界」(72)。對這「提昇律」不幸的有相反的「降低律」,以致可以稱「罪惡的相通」,因此一個靈魂由於罪而墮落也把教會一起與他下沉,在某種程度下也使整個世界下沉。換句話說,沒有一個罪,即使是最心底的和秘密的並且極為私人的罪,只關聯到犯罪者本人的。任何罪惡反應到整個教會全體及全人類家庭,多少帶來侵犯,也多少帶來傷害。根據這說法的第一意義,每一個罪無疑地能視為社會性的罪。

可是有些罪過依其本質,直接侵犯到近人—或更正確地以福音的語言來說——反對一個人的弟兄或姊妹。它是對天主的侵犯,因為它侵犯了近人。這些罪慣常稱為社會性的罪,這是此說法的第二個意義。在這意義之下,社會性罪惡是相反愛近人,而在基督的法律下,它較嚴重,因為它是違反「與第一條相似的」(73)第二條誡命。同樣「社會的」一詞應用到每一種相反人際關係中的正義的罪行,不論是個人相反團體的或者是團體相反個人所犯的不義。再者「社會的」罪,是任何一種相反人格權利的罪行,最主要的生存權,也包括未出生嬰兒的生命,或者相反人體的完整性。同樣社會性的罪是每一種相取他人自由的罪行,特別是相反信仰天主並朝拜祂的最高的自由;社會性的罪也是每一個相反近人的尊嚴及榮譽的罪。同樣社會的罪是任何相反大眾福利和有關整個公民權利與義務廣大範圍的要求。「社會的」說法也可以應用在政治的、經濟的以及工會的領導者所犯的罪或該做而未做的失職罪,在他們可能的情況下,沒有小心而明智地依現時代的需要和能力,改善和改變社會。在工人方面也是如此,由于缺席和不合作,使工廠本可以繼續不斷在為工人本身,其家庭和整個社會的福利遭致失敗。

「社會的罪行」第三個意義是有關各種人類團體之間的關係。這些關係不常和天主的計畫相符合,祂願意在世界上有私人的,團體的以及民族的正義、自由與和平。如此,階級鬥爭,無論誰導致或尋找機會給予它理論方面的辯解,都是「社會性的惡行」。同樣,某些國家集團與另一些國家之間,一國與另一國之間,同一個國家內不同團體之間頑強的對立,這一切都是「社會性的惡行」。在這兩種情況中,人們可以問是否可以將這些惡行即罪的道德責任,歸屬於任何一個個人呢?現在得承認上述的許多事實和情景,當它們愛成了普遍性的,並到達了廣泛的比例而成為社會的現象時,幾乎常成為無名氏的,一如這些事的原因複雜,「也無法辨認得出來的。因此在這兒討論社會性罪惡,顯然在表達上有類比的意義。可是討論社會性罪惡,雖則是類比性的,也不必使我們因此就不重視個人所負的責任,意思是說,呼籲大家的良心,使每個人能嚴謹地、奮勇地肩負起自己的責任,使能改變那些悲慘的環境,和無法忍受的情況。

以最清楚和最不含糊的方法說這些,我人必須附加另一種有時加予「社會性罪惡」的意義,雖是不合法和不可接受的,但是今天在某些地方卻流為普篇(74)。這種對比社會罪惡及個人罪惡的用法,不是沒有混淆,在不知不覺中,引人單承認社會的罪行和責任,而卸卻甚或廢除個人的罪惡。依據這種用法,可以看出是由非基督徒的觀念主張及體系而來——這雖然為他們先前公開的支持了現在已經棄置——事實上任何罪都是社會罪,意思是不太去指斥個人的道德良心,而歸咎於一種模糊的實體或無名氏的集團,即環境,體制,社會,結構或制度。

不論什麼時候教會講論罪惡的情況,或者她譴責某些情況,或一些或大或小的社團的集體行為,甚致整個國家或某些國家集團的行為是社會性的罪時,她知道且宣佈這些社會性罪惡的事件,是許多個人罪行的集合與累積。這是那些引發或支持邪惡者,或是刻意濫用者個人的罪惡;是那些有能力避免、限制或至少阻止某些社會罪惡,而由於怠忽、害怕或以緘默來作共謀,暗中作共犯或疏忽者的罪;是那些藉口假定世界的改變為不可能者,以及那些借著更重要的理由,逃避努力和必要的犧牲者的罪惡。所以實際上罪過的責任是在於個人的。

一種情況——就像一個體制,一種結構,社會本身——本身都不是道德行為的主格;所以一種情況本身,不能是好的或壞的。

在每一個罪的情況中,常遇到有罪的人。即使當這樣的情況,能以法律的力量,改變它的架構和制度的一面,或者不幸的是往往為暴力之律所改變,事實上這種改變是完整的、不持久的,而且是徒然而無效的—不說是反效果的—假如直接或間接對此情況有責任的人不回頭改過的話。

致死的罪與小罪

現在我們進到罪的奧蹟的更深的幅度,是人的思想總沒有停止考慮過的:罪的嚴重性問題。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也是基督徒的良知,總不能拒絕回答的問題。罪之冒犯天主和對人的後果,為什麼是嚴重的?嚴重到什麼程度?教會在這題材上有她自己的道理,在基本因素上一再肯定,可是也承認在具體的情況下,不容易界定清楚的和正確的範圍。

在舊約裡已經論及一些明知故犯的罪過(75),各種不潔之罪(76),崇拜偶像(77)對邪神的敬禮(78),凡犯此罪的人,被要求「從百姓中驅逐之」,這也可能是指處死刑(79)。與這些罪惡相對的其他罪過,尤其是由於無知而犯的罪過,則以奉獻祭品而得寬恕(80)。

根據這些章節,多少世紀以來,教會講論到「致死的」罪(死罪)與可以寬恕的罪(小罪)。尤其在新約裡顯示出這種區分和詞彙。有許多章節數點並厲害地責斥罪過,特別是那些應該受懲罰的(81),還有耶穌自己對十誡的肯定(82),這裡我特別提出注意有特別意義並予人深刻印象的兩段聖經。

在聖若望一書內論及「至於死」(pros thanaton)的罪與「不至於死」(me pros thanaton)的罪是相對立的(83)。顯然,這裡死的觀念,是精神上的死:是喪失真生命或「永生」的問題,對若望而言是認識天父與聖子,和與祂們的相通和親密關係(84)。在這一段聖經內,「至於死的」罪,看來是否認聖子(85)或者是朝拜邪神(86)。無論如何,以這些觀念上的分別,看來若望願意強調,成為罪的本質的不可估計的嚴重性,就是背棄天主。這在背教和偶像崇拜上尤其顯示出來:拒絕相信啟示的真理,並使某些受造物與天主相等,立他們為偶像或假神(87)。但在這些章節,宗徒的意思是要強調一點,即基督徒經由聖子的來到世界而「由天主所生」:基督徒受到一種能力保護,不致陷於罪惡;天主保護他,而「邪惡者不能侵犯他」。如果人由於軟弱和無知而犯罪,他信賴罪之赦,也由於他有團體的共同祈禱來支持他。

在新約的另一處即瑪竇福音中(88),耶穌自己說「褻瀆聖神的罪」是「必不得赦的」,理由是因為看它的表現,此罪是一種頑固的抗拒回頭轉向仁慈天父的愛情中去。

因此,這是一種極端偏激的心態問題:拒絕天主、拒絕天主的恩寵,因此真正地相反救恩的源流(89),這是表示一個人故意地自絕於寬恕的道路之外。希望這種不信任天主或拒絕天主的心態的人少而又少。此外,一如聖若望更進一層教訓我們,天主的仁慈是超出我們聽聞的(90),他能克服我們所有的心理的及精神上的抗拒。為此聖多瑪斯寫道:「考慮到天主的全能和仁慈,任何人在今世不應該對救恩失望」(91)。

但當我們衡量叛亂的意願問題,面臨到至公義的天主時,我們無法不體驗到,聖保祿所說的救恩性的:「恐懼和戰慄」(92)的感受。再者,耶穌所警告的「將不得赦免」的罪時,是肯定有些罪的存在。能帶給罪人,「永遠死亡」的罰。

依這些聖經的章節和其他片段,聖師們,神學家與精神導師及牧人們,把罪分為死罪與小罪。在許多聖師中,聖奧斯定討論了「致命傷及致死的罪」和「可以寬恕的、輕的或日常的」作為對比(93)。他對這些形容詞所給予的意義,影響到以後教會的訓導。在他以後,有聖多瑪斯阿奎那,他以極清楚的名稱;把這道理系統化,在教會內成了持久的說法。

為了區別界說致死的罪與小罪,聖多瑪斯以及由他而出的罪的神學(theology of sin),不能不注意聖經的引述,就是有關精神死亡的觀念。依據聖多瑪斯,人為了度屬靈的生活,必須與天主生命的最高本源保持相通,由於天主是人之為人及行為的終向。罪是人相反此生命原則而造成的擾亂秩序。並且富「由於罪惡,靈魂擾亂了秩序,以致人脫離了終向—天主—,本來為得到終向,必須以愛與天主聯繫的,因此罪是致死的;另一方面,如果擾亂秩序,沒有使人到離開天主的程度,那是小罪」(94)。為了這理由,小罪沒有剝奪人的寵愛,與天主的友誼、愛德,及永遠的真福,這樣的剝奪正是致死的罪的後果。

更進一層說,假如以懲罰的立場來談罪過,為聖多瑪斯及其他聖師來說,致死的罪如果沒有被赦免,導致永遠的懲罰,小罪是該有時間性懲罰的罪(即或在世上或在煉獄中可補贖的局部懲罰)。

以罪的本質為觀點來考慮罪,死的觀念,與至善天主澈底斷絕,迷失了走向天主的道路,或者中斷了歸向天主的道路(這都是界定致死之罪的方法),都是和罪的客觀內涵的嚴重性相聯繫的。因此在教會的道理與牧靈的行動中,大罪(grave sin)實際上興致死的罪(死罪)是一樣的。

這裡我們有教會傳統道理的核心,這在最近的世界主教會議中,屢次強有力地重覆提出。事實上世界主教會議不但重申特利滕大公會議有關致死的罪與小罪的存在和性質的道理(95),且也再次提出致死的罪,指它的對象是重大的實質,且是明知故意所犯的罪。一如大公會議所為,必須加上有些罪惡,由於它們的質料是內在的重大且致死的罪。就是有些行為本身,與環境無關,是由於它們的對象常是嚴重的錯誤。這些行為假如有充分的意識和自由去做的,常是大罪(96)。

這些道理,建基在十誡與舊約裡的教訓,再在宗徒們的口傳中(kerygma)加以吸收,並屬於初期教會的訓導,直到現在一再為教會所肯定,正確地在所有時代男女的體驗中證實。人由體驗得知,在他一生引導他認識並愛慕天主的信德和正義的道路上,在走向永世同祂完全結合的路上,人可以停止向前走或迷失道路,但同時卻沒有放棄天主的道路;在這種情形之下,就犯了小罪。但這並不可掉以輕心。看作「一個不重要的罪」。

從痛苦的經驗中人也知道,由於一個明知故意的行為,人能改變方向走相反天主意願的道路,把自己與天主分開(稱做違背天主),拒絕與祂相愛相通,脫離生命的根源天主,結果選擇死亡。

我們依教會整個的傳統稱人明知而自由地違背天主、祂的法律、祂所提供的愛的盟約,寧願轉向自己,轉向受造的與有限的事物,相反天主旨意的事(稱做歸向受造物)為死罪。這可能以直接的和正式的方法發生,如崇拜偶像、背教、無神主義的罪。也能以相等的方法,加在重大的材料上,違背天主誡命的行為。人感覺到這種對天主的不服從,摧毀人與他的生命的源流天主的聯繫:這是致死的罪,即嚴重地冒犯天主的行為,而且以黑暗和有毀滅性的力量轉而傷害到人自己。

在世界主教會議期間,某些教長提議罪以三重的分法,把罪分為三類,即小罪、大罪、致死的罪。這三重分法,可以說明大罪中有嚴重性的等級。但實際上主要而決定性的分別,在於一種是摧毀愛德的罪,另一種罪是沒有毀滅超性的生命:在生與死之間沒有中間路線。

同樣應小心不要把死罪降低為反對天主的「基本選擇的行為」——就如現在人普遍所講的——這選擇明顯而正式地顯示出輕視天主或近人。因為人不論為了什麼原因,明知而故意地選了一些嚴重擾亂秩序的事物,就是致死的罪,事實上這種選擇已經包含在輕視天主的法律,摒棄天主對人類及所有受造物的愛:人背離天主而失去愛德。因此由於個人的行為,能澈底轉變人最基本的方向。無疑的,能有一些情況,從心理的觀點看是非常複雜而不明的,而且對犯罪者主體的罪責有影響,但不能由心理範圍內的思考轉移到建立神學的範疇上去,這本是「基本選擇的」本意,這樣了解的話,傳統的致死的罪的觀念,在客觀上招受變更或遭到懷疑。

任何純正及明智的努力,解釋罪的心理學及神學上的奧秘是可嘉的,但教會有責任提醒所有這方面的學者,必須忠於天主所教導的有關罪的話。同樣教會也提醒他們,在現代世界過分削弱罪的意識,是一種危險。

罪惡意識的失落

許多世代以來、基督徒思想,已經從教會團體的誦讀福音中,獲得一種包含在罪內的「死亡種子」的精巧的意識和尖銳的理解,以及罪惡在許多種不同形式的偽裝下被辨認的尖銳意識。這就是大家慣稱的「罪惡意識」。

這種意識植根於人的道德良心,就好似人良心的溫度計。它與「天主的意識」相連,因為它發自人與天主的有意識的關係,祂是人的造物主,主人及父親。因此,由於不可能完全除去天主的意識,或使良心完全緘默,同樣罪的意識也決不能完全消除。

可是在歷史中往往會發生,在不同長短的時間內,並在不同因素的影響之下,許多人的道德良心嚴重地成了模糊不清。「我們有沒有良心的觀念?」——兩年前我和信友們交談時曾這樣問——「現代人不是受到良心腐蝕的威脅嗎?良心是否畸型?或良心已經麻木?」(97)有很多記號顯示,在我們的時代,存在這樣的腐蝕。最叫人不安的就是梵二大公會議中所說的良心:「人最秘密的核心和聖所」(98)。它是「嚴格地關聯著人的自由……為了這理由,良心尤其是人內在尊嚴的基礎,同時是人與天主關係的基礎」(99)。所以在這種情況中「不可避免的對罪的意識也蒙上陰霾,因為它與道德良心密切相關,尋求真理與負責地運用自由的渴望也受蒙蔽。當良心削弱以後,天主的意識也就不明, 結果由於失去內在的支援點,罪惡意講也就失去。這說明為什麼我們的前任教宗比約十二世,用一種現在已經變為成語的話申訴:「這個世紀的罪惡就是失去罪惡的意識」(100)。

為什麼我們的時代能發生這種事情?看一眼當代文化的一些因素,能幫助我們了解罪惡意識的不斷削弱,正是由於上述良心的危機與上述的天主的意識的危機。

「世俗主義」依其性質和定義是理念和態度的運動,它主張一個完全沒有天主的人文主義,完全集中在崇拜行動及生產上,並沈緬於熱狂的消費主義及追求享樂上,不在乎「失落個人靈魂的危險」。這種世俗主義只有逐漸傷害到罪的意識。到頭來,罪降為得罪人的事而已。可是這裡我們面臨痛苦的經驗,即我已經在第一道通諭裡提過:「人能建立一個沒有天主的世界,但這樣的世界到最後會轉而反對人」(101)。事實上,天主是人的起源與終向,且人在自身帶著神性的種子(102)。因此天主的事實啟示並說明人的奧蹟。為此,假如沒有得罪天主的意識,即罪的真正意識,那麼徒然希望得罪人及相反人性價值的罪有所基礎。

罪惡意識在當代社會中消逝的另一理由,是對人文科學的某些發現的評估上有了錯誤。因此根據某些心理學上的主張,設法避免引發罪的感覺,或對自由定出限度,導致完全不承認任何缺失。由於社會科學標準的某種過分的超越範圍,最後會發生—如我所說過的—將一切罪惡都推給社會,而個人被宣佈為無辜的。再者,某種文化的人類學,如此強調環境及歷史的條件影響到人的作為,於是減少人的責任,以致不承認人能完成真正人的行為,為此不能有犯罪的本事。

罪的意識的容易式微,是因為自某種歷史相對論產生的倫理學系統的後果。這種倫理學說把道德規範相對化,否認它的絕對性和無條件的價值,結果否認能有內在的不義行為,而不受行為主體所處環境之影響者。這樣事實上道德價值被推翻並消除,這「不是對基督宗教倫理學不知道的問題」而是「更好說對道德的意義、基礎和標準的無知」(103)。這種倫理彎曲的另一後果是對罪惡觀念的削弱到了那種程度,以致承認有罪,但不知道誰犯了罪。

最後,罪惡的意識消逝——這在青年的教育,傳播工具及家庭內的教育中能發生的—把罪與不健全的有罪的感覺,或者與純粹違犯法規或命令錯誤地認同。

罪惡意識的失落,是否認天主的一種形式或結果:不但以無神主義的形式,也以世俗主義的形式。如果罪是一種人對天主親情的破裂,為使人在不服從天主的情況下生活,那麼犯罪不僅是否認天主。犯罪也好像是生活得天主不存在一樣,拒絕祂於日常生活之外。在某種意義下殘障而歪曲的社會的模式,因常受到傳播工具的刻意宣傳,大大地有助於罪惡意識的失落。在這種情形之下,罪惡意識的蒙蔽或削弱來自多種根源:以個人的獨立自主的嚮往為名,拒絕任何有關超越的想法;即使受到個人良心的譴責,接受大家的同意和做法所加的道德的模式;由於壓迫大部分人類的悲慘的社會與經濟的條件,產生只在社會的背景下去看錯誤和過失的傾向;最後特別是由於對天主為父和主宰人的生命的觀念漸漸淡漠。

即使在教會思想與生活的領域內,某些傾向不可避免的有助於罪惡意識的沒落。舉例來說,某些人傾向於把過去的誇張的態度以另一種誇大其詞來代替:從看各處都是罪惡到不承認有什麼罪惡;從過分強調害怕永遠的處罰,到宣講天主的愛,排除因任何罪該得的罰;從嚴格地校正錯誤的良心,到尊重人的良心,以致排除說老實話的責任。不是還應該加上使許多信徒的良心上混淆的:由於在神學、宣講、要理講授和神修輔導上,對基督宗教倫理道德嚴正和微妙的問題的不同意見和教學,致使減低罪惡真正的意識,已經到了消滅一切的地步?在告解聖事的領受上,有若干缺點也是不可以緘默的。這些也包括使罪惡和悔改的教會意義的蒙蔽傾向,使之簡化為僅是個人的事,或者相反,有種傾向,使個人好壞的價值消除,而只考慮到它們的團體幅度。也存在不能完全消除的危機,即習以為常的儀式主義,剝奪聖事的全部意義和結構上的效果。

恢復原有的罪惡意識,是面對堵住現代人心嚴重危機的首要方法。但是罪惡意識的重振,僅能經由「清楚指出理性和信德的不變原則」,這是教會道德訓導所常堅持的。

尤其是在基督宗教世界和教會內,有很好的根據叫我們希望罪惡意識將會再度興起。為達到這個目的,須靠健全的教理講授,以盟約的聖經神學來說明,以信賴的心傾聽並接受教會的訓導,它不斷使良心得到光照,並且更嚴謹地應用告解聖事。

第二章        慈愛的奧蹟

為了解罪惡,我們必須注意到救恩計畫的啟示所告訴我們的罪的本質:罪惡是不義的奧蹟。但在這一計畫中罪沒有得到主力更不是得勝者。罪惡與另一積極主力交戰—應用聖保祿的漂亮而又溫和的說法—我們可以稱做「慈愛的奧蹟或聖事」。假如這慈愛的奧蹟,沒有成為歷史動力的部分以得勝人罪,則人罪將成為得勝者而最後成了毀滅力量,天主救恩的計畫將是不完整的或者完全失敗。

我們在聖保祿的牧函之一,即致弟茂德前書中發現這一說法。發現它突如其來,好像是出於充盈洋溢的默感。宗徒先以很長的章節將他的訊息,傳給他可愛的門徒,解釋團體秩序的意義(禮儘的秩序和有關聖統的秩序)。其次他講了在團體中為首的角色後,再論到弟茂德在「永生天主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基礎」本身的操守。於是在信的末端,忽然,但有一個深刻的目的,他提出使他所寫的一切成為有意義的因素是:「我們承認這慈愛的聖事實在是偉大的」(104)。

沒有一點出賣這段經文字眼上的意義,我們可以擴展這聖保祿神學莊麗的識見,到一個他宣講的真理在救恩計畫內所擔任的角色更完整的視界。我們可以同他一起重複:「我們的宗教的奧蹟實在是偉大的」,因為它征服罪惡。

但在聖保祿的思想裡,此種說法的意義是什麼?

是基督自己

當保祿提出這「慈愛的奧蹟」時,非常有深刻的意義與書信上他所寫了的,沒有在文法上做任何聯繫(105),他單純地抄寫了三行「基督學」的聖詩。依據權威學者們的見解,是在希臘語基督徒團體內所常用的。

用充滿神學內容,與富有高貴的優美的那首詩的用語,那些第一世紀的信徒們宣示對基督奧蹟的信仰,有如下的話:

——祂以成肉身的事實顯示了自己,並由聖神立為義人,為不義的人奉獻自己;

——祂顯現給天使們,祂被立比天使更大,祂在萬民中受宣講,為萬民帶來救恩;

——祂在這世界上為人相信是一位由父所遣來,並被同一位父提舉升天而成為主(106)。

所以慈愛的聖事或奧蹟真是基督的奧蹟。簡而言之它是天主子與瑪利亞之子耶穌降生與救贖和全部踰越奧蹟:祂受難受死,復活和榮耀的奧蹟。聖保祿在引證此聖詩的詞句時所願意強調的是「這奧蹟是隱藏生命的源流」,它使教會成為天主的家,真理的柱石與基礎。隨著聖保祿的教導,我們可以肯定,這同一「天主對我們無限慈愛的奧蹟」是能滲透到我們內心不義的隱藏之根,使能在心靈中,引發回頭改過的行動,使人靈得救並導向和好的道路。

聖若望也毫不猶豫地提起這一奧蹟,但依他自己特有的語言與聖保祿的不同,他這樣寫說:「凡由天主生的,就不犯罪過;而且由天主生的那位必保全他,那惡者不能侵犯他」(107)。在這若望的肯定中,指示出基於天主預許的希望:基督徒已經接受了擔保,以及不犯罪的必要力量。因此不是論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能「不犯罪」的問題,或像話士派主張的人與生俱來的力量。這是天主行動的結果。基督徒為了不犯罪有對天主的知識,一如聖若望在同一段文字中提醒我們的。在較前的地方,他寫說:「凡由天主生的就不犯罪過,因為天主的種子留在他內」(108)。如果說「天主的種子」——一如有些釋經家所提出——我們了解為耶穌,天主子,則我們能說,為了不犯罪或自罪中得自由,基督徒在自己心內有基督的臨在,有基督的奧蹟,這就是天主慈愛的奧蹟。

基督徒的努力

但「慈愛的奧蹟」有其另外一面:天主對基督徒的慈愛,必須由基督徒對天主的慈愛配合。根據此字的第二個意義,慈愛(eusebeia)這一用語專指基督徒的行為,他以其孝愛響應天主父的慈愛。

在這種意義之下,我們也可以用聖保祿的話說:「我們宗教的奧蹟是偉大的」。在這種意義之下,作為回頭改過與和好的力量的慈愛,與不義及罪惡相對抗。在這光景,基督奧蹟的主要觀點是慈愛的對象,即基督徒接受此奧蹟,默觀它,從中採取精神上必要的力量,以能度符合福音的生活。在此我人也應該說:「凡由天主生的就不犯罪過」;但這一表達有命令式的意義:基督徒由基督奧蹟所支持,就像受內在精神力量的泉源所支持,他身為天主的兒女,受到警戒不應該犯罪並的確接受到誡命不可犯罪,但應生活得相稱於「天主的家就是永生天主的教會」(109)。

走向和好的生活

為此,聖經上啟示給我們「慈愛的奧蹟」的話,使人的理性對回頭改過與和好開放,不能以高深的抽象觀念去了解,而得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得以實踐奉行的基督徒具體的價值去了解。

今天的人由於罪惡意識的失落所困,及有時受那種不是基督徒思想的無罪幻覺的誘惑,太需要聽一下聖若望的勸諭了,他猶如為每一個人寫道:「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110),並且的確「全世界屈服於惡者」(111)。所以每一個人為天主真理的聲音所邀請,實際地省察他的良心並承認自己是從罪惡中所生,就像我們在「認罪懺悔」聖詠中所說的(112)。

今天為恐懼和失望所威脅的人,能感到為天主的許諾而打起精神,因為天主為他們開啟著完全和好的希望。

慈愛的奧蹟,在天主一面——我們再重述——祂是我們的主和父,祂的慈憫是無限的富裕(113)。一如我在「富於仁慈的天主」通諭裡(114)已經說過:「這是比罪和死更有力量的愛」。當我們發現天主對我們的愛,不因面臨我們的罪過而停止,或因我們的犯罪而退卻,但卻對我們更關心更大量;當我們發現此愛如此強大,致使聖言成人,祂同意救贖我們用祂的血作代價時,我們以知恩的心呼號:「是的,天主是富於仁慈的」甚至可以說:「天主就是仁慈」。

慈愛的奧蹟,是天主的仁慈所開啟導向和好生活的道路。

第三部分         懺悔與和好的牧靈聖職

推動懺悔與和好

在人內心喚起回頭改過與懺悔並賜予他和好的恩寵是教會的特殊使命,因為她繼續她的創始者天主的救贖工程。這使命不僅是一些理論的聲明或者是一種道德理想的推行,而沒有達成此使命的力量。它實在是尋求以具體的聖職服務來表達自己,導向懺悔與和好的具體的實踐。

我們能稱這個建立在我們已經解釋過的信仰的原則上並受信仰指示的聖職,這個導向具體的對象並由適當的方法所支持的聖職為「懺悔與和好的牧靈工作」。其出發點是教會深信任何牧靈工作的對象的人;尤其是懺悔與和好的對象人是帶有罪的記號,在達味王身上能被找到醒目的形象的人。為納堂先知所責斥,達味正確地面對他自己的不義並承認:「我得罪了上主」(115),並哀號說:「因為我認清了我的過犯,我的罪惡常在我的眼前」(116)。但他也祈禱說:「求你以牛膝草灑我,使我皎潔,求你洗滌我,使我比雪白」(117),而他也接到了天主仁慈的回音:「上主已赦免了你的罪惡,你不致於死」(118)。

因此,教會所面對的是那為罪所傷並在內心深處為罪所害的人及整個人類世界。可是同時,人也受極願從罪惡中釋放出來所動,尤其如果他是一個基督徒,他意識到「慈愛的奧蹟」,主基督以祂救贖的力量已經在他身上並在世界上有所作為。

所以教會和好任務之完成,必須符合個人罪過的寬恕和赦免,與人類因救贖而達成的基本而又完整的和好的密切關係。這一聯繫幫助我們了解,由於罪是人分裂的積極原理——人與天主所造的大自然之間的分離——只有從罪惡中侮改,才能在有分裂的地方帶來深刻而持久的和好。

我不再需要重複我已經說過的有關「和好的職務」(119),以及在教會的意識和生活中所擔負的牧靈工作的重要牲。如果「和好的訊息」(120)沒有在合適與不合適時,清楚而堅定地得到宣講,而且如果這和好的恩典沒有向世界提供,那麼這項牧靈工作會缺少本質上存在的觀點而無法成為不可或缺的職務。但值得重申這教會和好的服務得超越教會的界限而到整個世界的重要性。

所以論懺悔與和好的牧靈工作是教會在各個層面要推動的工作。更具體地說,這一牧靈工作,經由教會每個成員——牧人們以及所有的教友,在各個層面和範圍內,用盡所有的方法,以言以行並以教誨和祈禱——使教會的一切活動引導個人或團體到達真正的懺悔,並使他們走向全面和好的道路。

主教會議的教長們,身為他們的主教弟兄們的代表,和託付於他們的子民的領導人物,關心到此牧靈工作最實際而具體的因素。我很高興反應他們的關心,經由我親身的分擔他們的憂慮和希望,或以接受他們探討的成果與經驗,或在他們的計畫與成果上鼓勵他們。希望他們在這部分的宗座訓諭中,能找到他們在世界主張會議中所作的貢獻,我願意把這貢獻的實益在這裡介紹到整個教會。

所以我願意要大家注意懺悔與和好的牧靈工作的基本,與世界主教會議一起強調以下兩點:

1       教會為推動懺悔與和好所用的方法和所定的途徑。

2       懺悔與和好傑出的聖事。

第一章         推動懺悔與和好的途徑及方法

為了推動懺悔與和好,教會自其創始者領受了兩種主要的方法:教理講授與聖事。教會常考慮到它們的應用,與她救恩的使命的要求完全符合,同時亦符合歷代人民精神上的需要和要求。這種應用可以兼有新舊兩種方式,其中我們覺得是一個好的想法,即以前任教宗保祿六世的說法,稱做「交談」的方法。

交談

對教會來說,交談是她在現代世界完成其工作的一種工具和方法。

梵二大公會議宣稱:「教會負有以福音真光照耀整個世界的使命,……將所有人民團結於一個聖神之內,因而教會成為友愛的信號,這友愛得以並鼓勵人們坦誠交談」(121)。大公會議又說,教會應該能「在身為天主子民的人中間建立有效的交談」也能「與人類社會展開交談」(122)。

我的前任保祿六世在他第一道通諭「祂的教會」中,以相當的篇幅有意義地描寫了交談的性質,稱謂「得救恩的交談」(123)。

事實上教會應用交談的方法,為妥善引導人們——那些由領洗接受信仰及承認自己為基督徒團體一分子的人與此團體以外的人——回頭改過,經過他們良心與生活上深度的改過自新,按照基督所完成而託付予教會聖職的救贖與救恩的奧蹟。所以真正的交談,尤其對準每個人經由內心的回頭改過而有的重生,但常以尊重人的良心並有耐心,根據現時代的情況需要漸漸地邁進。

準對和好的牧靈交談,在各種場合和不同的層面,繼續是今天教會主要的任務。

教會首先應推動大公主義的交談,即信仰基督為天主子及唯一救主的各派教會及各種教會團體間的交談。教會也推動與其他尋找天主並切望與祂有交通關係的非基督徒團體之間的交談。

作為同其他基督教派和其他宗教交談的基礎,為了她的可信賴和有效性,應在天主教會內,常有新的交談的誠意。教會應自知自己的本質是「普世仁愛相通的聖事」(124),但同樣她自知自己內部的緊張情勢,這種緊張有危險成為分裂的因素。

誠摯並決定性的邀請,已由我們的前任教宗,在一九六五為準備聖年時所提出(125),現在還照常有效。為了克服衝突並確保正常的緊張不傷害到教會的合一,我們必須應用天主的話;我們應放棄個人的成見,在天主的聖言中,並依據教會訓導對聖言的正確解釋去尋求真理。這樣,聆聽並尊敬別人,戒避浮躁的批評,忍耐,不要把團結我們的信德,共隸屬於分裂我們的意見、時髦和意念上的選擇。這些都是在教會內不斷開誠佈公交談的特質。顯然地,如果不接受並不注意教會的訓導,交談不會有這些特質,也不會成為和好的因素。

因此教會在積極尋求她本身內在的相通後,能要求其他與之無完整相通的教會的和好,以及與其他宗教甚至和那些誠心尋求天主的人士的和好,教會對這件事,已從事了一段時間。

根據大公會議以及我從前任教宗所承受的寶貴訓導,我正盡極大的努力繼續並付諸實現。我可以肯定天主教會各層面都置身於坦誠的大公交談,不過分的樂觀,也不會失去信任,也不懷疑或拖延。教會在這種交談中所遵守的基本法則是,一方面深信精神的大公主義——即基于共同祈禱的大公主義,並共同對唯一天主的受教態度——能使我們坦誠肅穆地答覆其他大公運動的要求(126)。另一個原則是深信在教義尤其在信理內容上,如果太容易和平妥協,會導致太膚淺的形式和不能持久的和平共存,但不能導致我們大家所期待的深切而持久的相通。這種相通將在上主所安排的時刻到來。但為到達這種相通,天主教方面,知道她必須開放並對一切「在分離的弟兄中發現的,從共同遺產中所有的真正基督資產敏銳」(127),她也知道坦誠而有建設性的交談,應建基在自己有清楚的立場,並且對信仰所傳授而由教會訓導一脈相傳者忠信一致。不計某種失敗主義的威脅以及靠草率無法糾正的不可避免的緩慢,天主教會繼續不斷與其他基督教弟兄們尋求合一的途徑並與其他宗教的信徒們,尋求誠意的交談。務使宗教間的交談,導致克服一切仇恨、不信任,彼此譴責與彼此謾罵的態度,因為這是大家至少在信仰唯一天主及靈魂不死的永生方面相遇的先決條件。願上主特別使大公的交談,對我們與其他基督教會已共同所有的事上,導向真誠的和好,如:對耶穌基督,天主子降生成人、我們的救主及主的信仰上;聆聽天主的話;啟示的研究及聖洗聖事。

總之,教會能在內部產生積極的和諧——多采多姿中的一致性——並能奉獻她自己,與其他各教會及教會團體和其他宗教作為和好的謙遜僕人和見證,她成了聖奧斯定所表達的界說「和好了的世界」(128)。為此她在世界上並為這世界可以成為和好的記號。

教會自知由分裂和戰爭的力量所造成的極端嚴重情勢,它不但成了國際間平衡與和諧的嚴重威脅,也威脅到人類本身的生存,教會感到她的責任是奉獻及提出自己獨特的合作,以克服衝突而重建和睦。

教會所致力的,尤其是經由教廷和其不同機構所努力的和好交談,是複雜而又微妙妙的。為了在許多衝突之間促成和好,教廷已經努力與各國領導人物和不同的國際組織的首腦人物斡旋,或與他們一起追求,或與他們交談,或是促成他們彼此間的交談。做這一切不是為任何其他動機或隱藏的利益——實在是沒有——只是「由於人道的關係」(129),運用她特有的體制結構和道德權威,為協調與和平服務。這樣做是深信既然「在戰爭中是雙方面互相攻擊」,那麼「在和平的問題上也需要雙方都應該知道如何投入」,這樣「我人才能發現為了和平而交談的真諦」(130)。

教會致力於和好的交談,也經由主教們以他們本身的權限和責任,或是個別地在領導其地方教會時,或是在其主教團中與其他主教一起,加上司鐸們及所有基督徒團體的成員的協助來做。當他們推行此不可或缺的交談並宣報人類及基督徒對和好與和平的需要時,他們確實完成了任務。平信徒與他們的牧人聯合一齊。也被召置身於直接的交談,或是為達成和好而做的交談,因為平信徒「有他們本有的傳佈福音的園地……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及國際生活的廣大而又複雜的領域」(131)。教會也經由他們實行她和好的工作。社會的任何持久的革新,和國與國之間的和平的基本前提和安穩基礎,在於藉侮改和懺悔所作的心靈的重生。

應該重申在教會與她的子民方面,不拘什麼形式的交談——由於在概念上有它的類比性,可能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總不能在一種不堅持真理的狀態下進行。相反地,應先陳述真理,以平心靜氣地方式進行,尊重他人的理智和良知。和好的交談,總不能取代或減弱宣報福音的真理,宣報福音的中心目標是從罪惡中回頭改過並與基督和教會相通。它應該為傳授並實現此真理而服務,運用基督為和好的牧靈工作留給教會的方法,即教理講授和懺侮。

教理講授

在教會經由交談實行她使命的廣大領域中,懺悔與和好的牧職,是直接為教會團體的成員做的,主要是藉適當的教理講授,講論有關主教會議教長們所特別注重,並在最後的建議中所強調的兩個不同而相輔的事:即懺悔與和好。因此教理講授是要應用的第一種方法。

在世界主教會議很適當的推薦中有一項基本的前提:牧靈事務不會違反教理的。牧靈工作也不能排除教理的內容,因為事實上從教理刻畫出牧靈的本質和實效。現在假如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礎」(132),在世界上是以母親與導師的地位,怎能忽略生命之道教導真理的職務呢?

從教會的牧人們首先可期待的是和好的教理講授。但這些必須基於聖經的教導,特別是新約,因為需要在基督救贖者與和好者內與天主重立盟約。按照此新的相通和友誼並推而廣之,必須根據聖經教導與弟兄們和好,即使必須在祭獻中中斷奉獻也在所不惜(133)。耶穌多次堅持與兄弟和好這一論題:舉例說,祂邀請我們在被人掌擊了一面時,還要轉另一面給人打;或者人拿了我們的內衣連外衣也讓給他(134)。祂灌輸人寬恕的法律:每個人所得的寬恕,就像他怎樣寬恕了人一般(135),甚至要寬恕仇人(136),寬恕到七十七次(137),意思是說沒有限度。在這種只有在純真福音的氣氛下才能實現的情況中,才能有個人、家庭,團體、國家與民族間的真正和好。從這些聖經的和好資料,自然地引申出一個神學的要理講授,在其綜合內,也將整合心理學,社會學和其他人文科學上的因素,它們能有助於澄清情況,正確提出問題,說服聽眾或讀者,下具體的決心。

此外人們期待教會的牧人們提供懺悔的教理講授。這也應該以豐富的聖經訊息作為源流。至於懺悔本文告特別強調它對回頭改過的價值,悔改這一語詞,在希臘文中為metanoia138),依據字眼解釋,讓精神轉變方向,為能回頭轉向天主。這從失而復得蕩子比喻中引發兩種主要因素:他的「反躬自問」(139)和他返回父親的決定。除非先有這些回頭改過的心情,不可能有和好,要理講授應該用適合不同的年齡、文化、倫理和社會背景人士的觀念和用字來解釋。

以上所講是懺悔的第一個價值,今引申到第二個:懺侮也解說為「後悔」。這回頭改過metanoia的雙重意義在耶穌的教訓中能發現:「如果…你的兄弟…後悔了(回頭歸向你),你得寬恕他;如果他一天七次得罪了你,而又七次轉向你說:我後悔了,你也得寬恕他」(140)。好的教理講授更顯示出後悔像回頭改過,不是一種表面的感覺而是心靈實質的轉向(141)。

懺悔的第三種價值包括一種行動,即回頭和後悔的心情在外面表示出來:就是實行悔改。這意義可從希臘文「回頭改過」(metanoia),就像在對觀福音中若翰洗者的用詞一樣。實行悔改特別指重新建立由罪過所中斷的平衡與和諧,改變方向甚至到犧牲的地步。

為此懺悔的教理講授,盡量完整而適當的講授,在我們這個時代是絕對必要的,因為在心理學和社會的行為上主要的心態,同上述三種價值是如此的相悖。現代人看來比以往的人更難去承認他自己的錯誤和決定更正他的腳步,並在改變道路以後再開始。他顯然會很勉強地說:「我後悔」或「我抱歉」,他似乎本能而抑制不住地拒絕,要接受犧牲並致力改過的任何懺悔。在這點上,我願意強調教會的悔改紀律,即使有時會比較懈怠,但忽略會對每位教友及教會團體的內在生活受到傷害,也會在他們傳教使命上的效果受到影響。平常對非基督徒來說,他們看到基督徒在忽略真正悔改的見證上感到奇怪。可是基督徒的悔改假如不是出於愛而是由於害怕,那不會是真正的懺悔;真正的懺悔是嚴正的努力釘死「舊人」,使「新人」能因基督的德能而產生;假如以基督為榜樣,祂本來是無罪的卻揀選了神貧,忍耐,克苦即補贖的生活。

世界主教會議指出教會的牧人們希望提供有關良心及其教育的教理講授。這也是很中肯的題材,以事實觀點而言,在現代文化巨變中,這種屬於人良心,最內在的自己,內在的聖所,屢次備受打擊,考驗,混亂及蒙上陰影。對有關良心教育明智的要理,有價值的指示,能在教會聖師和梵二大公會議的神學裡,特別在兩個文獻中,即教會在現代世界憲章(142)及「宗教自由」宣言(143)中找到。教宗保祿六世對這事也屢次提醒我們良心在日常生活中的性質與角色(144)。我本人步武其芳蹤,總不放棄合適的機會,來發揮這人性的偉大和尊嚴最高尚的因素(145),這「類道德意識引導我們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它像精神的視力,內在的眼睛,能領導我們的腳步,走向善良的道路」。我重複說過需要陶冶一個人自己的良心,使不要成為「一種毀滅人真正的人性的力量,而成為天主啟示人祂真善的聖所」(146)。

對有關和好並非較不切身的其他重點,人們也期待教會的牧人給予教理講授。

——我們已經說過,有關「罪惡意識」,在我們的世界已漸漸薄弱。

——關於誘惑:主耶穌、天主子,「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也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147),甘願受沙殫的試探(148),為給跟隨祂的人表示,像祂一樣他們也要受試探,並指示在受試探中應該怎樣做。祂要求人們祈求天父,不要受到超過能力的試探(149),不要陷於誘惑(150),要人們勿自己投入犯罪的機會,受誘惑並不就表示犯了罪,卻是以謙遜及醒悟在忠信和堅毅中成長。

——論守齋:守齋可以依古今兩種方式去做,它是回頭改過,痛悔個人克苦的記號,同時是與釘於十字架的基督合一,與饑餓者和受苦者休戚相關的標記。

——論賑濟捐助:它是愛德具體的實現,以個人所有與受窮困者分享。

——論親密契合,這是將克服世界的分裂,與天主及人間相通連在一起,這是教會末世論的目標。

——論應完成和好的具體情況(在家庭、國家以及各種社會結構),尤其是四種和好,以救治四種分裂,即人與天主間的和好,人與自己,與他人並與整個受造的和好。

在要理中,基督教義的傳統,稱做「萬民四末」的即論死亡、審判(公、私兩種審判)、地獄、天堂,教會如果不講,則其主要的訊息殘缺不全。在此傾向於使人限制在人相當成功的現世生活的文化中,教會的牧人們被要求提供一種能啟發並以信仰的確實來說明現世生命以後的事:經過死亡的奧秘之門後,有與天主相通的永遠福樂或者與天主相離的懲罰。只有在這種末世觀之下,人才能發現罪惡的本質並深切感覺到要悔改與和好。

熱心而有創造性的牧人們,為傳授這既深廣且多采的要理,總不會缺少機會,要隨時注意到對聽講者不同的教育程度和他們的宗教陶成。在讀經、彌撒和聖事禮儀中,在其他慶祝的環境中,都能提供這種機會。為了同樣的目的可以應用許多不同的活動,如講道,演講,討論,開會,宗教教育課程等,這些已經在教會各地實現。我在這裡特別提出,老式的「佈道會」為了這種教理講授有它的效果及重要性。假如能應用到今天的特殊需要上:這種佈道以往和現在都一樣,能成為宗教教育有關懺悔與和好的有益的工具。

由於以悔改為基礎的和好,在人際的關係,和各階層的社會性的甚至國際間的微妙的相互關係上有極大的影響,教理講授不能不強調教會社會思想所有的寶貴貢獻。從良十三世以來的教宗們的訓導,還有梵二大公會議尤其是「喜樂與期望」的牧職憲章內,以及主教們在各該國因不同的情況所作的貢獻,組成一個範圍廣大且穩固的社會教義體系。這對人類團體的生活,個人、家庭、各種不同環境的集團間的關係,以及設法追隨人類文明的基礎道德律的社會體制等內在的不同需求,都有論及。

在此教會社會教義的基礎上,可以看出教會從天主聖言所汲取的,有關個人家庭和團體的權利和義務的看法;有關自由的價值、正義的性質、有關仁愛的首要性;有關人格的尊嚴和公共利益的要求,政治及經濟本身都應以這一切為導向。這些確認並重申理性的和人民良知一般指令的,教會社會訓導的基本原理,對許多社會的衝突帶來和平解決的極大希望,總之有普遍和好的希望。

聖事

第二種天主所制定而為教會提供做懺悔與和好牧靈工作的方法,是在七件聖事所涵蓋的。

在富有象徵和內涵的聖事的奧秘活力中,人可以辨明平常不太強調的一面:每件聖事除了自己本有的恩寵外,也是一個懺悔與和好的記號。為此在每件聖事內能使精神的這些幅度復甦。

洗禮當然是得救恩的洗滌,如聖伯多祿所說它不但「滌除肉體的污穢,而且向天主要求一顆純潔的良心」(151)。它是同死亡、埋葬而復活的基督一起死亡、埋葬和復活(152)。它是經由基督聖神所賜的禮物(153)。可是基督徒洗禮的這個本質而原始的要素,不但不取消耶穌由若翰受洗「以完成全義」(154)洗禮的懺悔因素,反而豐富、換言之,洗禮實際使人悔改並與天主恢復正常關係,與天主和好,消失了原罪污點而進入已和好的大家庭。

堅振好比是洗禮的認可。與洗禮同成為入門聖事,堅振由於給予聖神的豐滿,並使基督徒生活成熟,它象徵並完成心靈的偉大悔改,並使領堅振者成為已和好的團體——基督的教會——的更親密而有力的成員。

聖奧斯定對聖體聖事的定義稱做:「虔誠的聖事,合一的記號及愛德的聯繫」(155),清楚表示出個人聖化的效果(虔誠),團體的和好(合一與愛德),這些都是從聖體奧蹟本質流露出的,是十字架上祭獻不流血的重演,是眾人的得救與和好的源流。

教會由於對這皇皇聖事的信德提醒基督徒,明知自己有大罪的不應該去領聖體,應該先尋求天主的寬赦。聖禮部「聖體的奧蹟」實施訓令,是由保祿六世所批准,它肯定了特利滕公會議的訓諭說『也要給予信徒們聖體「當作免除我人每天的罪過並保持不犯大罪的良藥」,也要指示他們適當應用彌撒禮儀中的懺悔部分。這樣願意領聖體的人應該記得這條命令:「人應該省察自己」。教會的習慣指出,這種反省是必需的,因為沒有人明知自己有大罪,雖則相信自己已經非常痛悔,沒有先辦告解,而去領聖體。如人感到必要,又無法去告解者,那麼應該先發上等痛悔』(156)。

聖秩聖事提供教會牧人,他們不但是導師也是嚮導,被召成為合一的見證和工作者,天主之家的創建人並保護與維持這大家庭相通,對抗分裂和離散的源由。

婚姻聖事是在聖寵的行動下,人性愛情的提昇,它是基督對祂的教會愛情的記號。但它也是基督給予夫婦抵抗醜化和毀滅愛的力量,故也是一個勝利的記號,使由這聖事所產生的家庭,成為已和好而為了世界在一切架構和制度上達成和好的教會的標記。

病人傅油,在病痛和老年的磨難中,尤其在基督徒最後時刻中,它是決定性的歸向天主,完全接受痛苦和死亡作為罪的補贖的記號。在病人傅油中,完成了與天父的至上和好。

但在聖事中有一件,由於它是告罪,常被稱做告解聖事,也能更適當地稱為懺悔聖事,事實上現在也這麼稱呼,它是悔改與和好的聖事。

由於這件聖事對和好有它的重要性,因此最近的主教會議特別關心了這件聖事。

第二章        懺悔聖事與和好

世界主教會議在其所有進行的層次及各個階段,都極端關切這件聖事的記號,它顯示同時也完成悔改與和好。在懺悔聖事中,誠然不包括所有回頭改過及和好的概念。事實上教會開始之初,承認並應用許多不同形式的懺悔。有些是禮儀的或是與禮儀有關的方式,包括彌撒中的懺悔禮、贖罪禮,和朝聖;另一些是靈修性質的,加守齋等。但所有這種行為,沒有一種比懺悔聖事更有意義,更有神效或更高超而同時又容易領受的禮節。

在主教會議的預備期,以及在開會中許多的發言,在小組討論會中,以及在最後的提議中,會議注意到一些以不同的措詞和強調所作的聲明,例如:「懺悔聖事在危機中」。會議注意這一危機。主教會議推介更深入的教理講授,也敦勸深切研究一般的懺悔以及懺悔聖事的神學、歷史、心理、社會、法律的特性分析。這次主教會議的意向是為了人類的利益,澄清危機的原由並開啟切實解決危機的道路。同時從主教會議本身,教會對此聖事的信仰也接受了一個清楚的肯定,此聖事使每位信徒和整個信徒團體,經由基督救贖寶血的力量,獲得寬赦的保證。

在有些時候,當這端道理式微,失去其完整,或者陷入陰霾和緘默的領域,受到上述危機負面因素的威脅時,振新並再肯定這一信仰是件好事。因為告解聖事的確逐漸遭受毀損,一方面是由於宗教的、道德的良心的晦暗,罪惡意識的減損,對痛悔觀念的扭曲,以及缺少度真正的基督徒生活的努力。另一方面,由於曾流傳一種觀念,以為人可以從天主直接獲得寬赦,甚至經常如此不必接近和好聖事。另外一種負面的影響是這件聖事的例行常規,有時缺少熱忱和實在地出於自然,也許是從一個錯誤的判斷及對聖事效果的歪曲觀念而來。

所以重申這件偉大聖事的主要觀念是適當的。

「你們要赦免他們的罪」

新舊約聖經供給我們有關天主仁慈和寬恕的第一手和基本的事實。在聖詠和先知們的宣講中,「仁慈」這一名詞,也許是加給天主最多的一個名詞,與舊約中所描述的嚴厲而報復的天主的形象恰巧相反。這樣在聖詠中有很長的智慧章節,出自出埃及的傳承,回憶天主在祂的百姓中仁愛的行動。雖然以神人同形的方式描寫了這一行動,但可能是舊約中宣告天主仁慈的最有力者。在這裡引一段即是:「但是祂卻慈悲為懷,赦免罪污,沒有消滅他們,且常抑制憤怒;也未曾把自己全部怒火洩露。祂又想起他們不過是血肉,是一陣去而不復返的唏噓」(157)。

時期已滿,天主子以羔羊的姿態來,自己承擔並除免世罪(158),祂顯示出有權審判(159),並赦免罪過(160),祂不是來審判而是來寬恕和救援(161)。

耶穌由聖神給了也能陷於罪惡的常人宗徒們赦罪的權力:「你們領受聖神罷!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就給誰存留」(162)。這是福音中的最有啟發的革新!祂給予宗徒們權柄——教會在當初就這樣領會了——也能傳授予他們的繼承人,他們由宗徒們接受了使命和責任,成為福音的宣報者和基督救恩事業的職員。

這裡也看出了懺悔聖事聖職人物的偉大,他們根據很古老的習慣被稱為聽告解司鐸。

司鐸,執行告解聖職,就像在祭台獻祭,和施行其他聖事一樣,都是「以基督的身份」而行。這位臨在並完成赦罪奧蹟的基督,是一個看似人的弟兄(163),仁慈和忠信的大司祭,富於同情(164),尋找迷途的羊的牧者(165),安慰和治療人的醫生(166),唯一教誨真理和指示天主道路的導師(167),生者死者的判官(168),祂以真理不依據外表判斷人(169)的基督。

這無疑是最難、最敏感、最辛苦而要求最多的司鐸職務,但也是最美麗而有安慰的職務。就是因為這個理由以及主教會議的竭誠推薦,我願意不斷地勸主教及司鐸弟兄們,忠信而勤勉地盡此職務(170)。面對以恐懼和依賴的複雜心情向他打開心門的信友,聽告解司鐸被召盡這個高超的職務,為了人的悔改與和好而服務。這是一種學習那些信友的軟弱和跌倒的工作,評估他們革新和努力達成革新的願望,分辨聖神在他們心裡的活動,以天主自己能給予的寬赦給他們,「慶祝」蕩子回頭比喻中所描繪的與天父的和好,把這些已救贖的罪人與教會團體內的兄弟姊妹們重新相通,以父親心腸勸勉這些告解的人,堅定、鼓勵並友善地說:「不要再犯罪了」(171)。

為有效地執行這一聖職,聽告解司鐸需要有明智、審慎、分辨和以溫良親切所調節的人性氣質。同時也需要有嚴肅和謹慎的準備,非殘缺而是完備協和的神學、教育學、心理學、交談方法學,尤其重要的是有活潑而能傳遞他人的天主的話的認識訓練。尤其重要者是聽告解者度高度而純正的精神生活。為領導他人走基督徒成全的途徑,盡告解的聖職者,首先要走此道路。他必先在生活上以事實勝於許多言語作見證,常以祈禱和經得起考驗的生活修習福音的超性與倫理的德行,忠信服膺主命,愛護教會並對於教會訓導權的受教。

這一切人性的秉賦,基督徒的美德和牧靈工作的能力,都需用努力去獲得。每一位司鐸從他在修院的歲月起,就應該接受告解聖事職的訓練,不但要研習信理神學、倫理神學、靈修和牧靈的神學(它們是整體神學的部分),也要研究人文科學,學習交談以及在牧靈的背景下與人相處的訓練。再者在他開始工作時應有人指導和照顧。他應該常常尋求進步並不斷學習以跟上時代。假如每一位司鐸小心從事,總不因為疏忽或各種藉口在告解亭對信友失約,假如司鐸更小心翼翼總不會沒有人性的素質,精神的或牧靈的準備而就冒然去聽告解,那麼會使教會內恩寵豐富,生活真純,精神煥發而光芒四射。

有關此事,我們不得不以虔誠與驚訝紀念那些在告解亭中的傑出的宗徒,例如聖若望倪佈默,聖若翰維亞納,聖若瑟卡法所,新堡的聖賴奧保,這些都是在聖人名錄上著稱的聽告解聖人。我們乘此機會也願意光榮無數不知名的聽告解的聖者們,多少靈魂的得救應歸功於他們,他們在各自的周遭中助人回頭改過,與罪惡和誘惑挑戰,引人靈修上進步及成聖。我們毫不猶豫地說那些在列品錄上登載的大聖人們,也是這些告解亭的果實,不但是聖人連教會的精神遺產,和以基督徒精神帶動民族文化發出的燦爛光輝也是其果實。我們光榮這些以往和現在默默耕耘於聽告解聖職為和好服務的弟兄們!

寬恕的聖事

根據此職務的價值的啟示,以及基督賦予宗徒們和其繼承人的赦罪權力,在教會內發展了由懺悔聖事所給予的寬恕標記的意識。我們確定主耶穌親自建立了一件特殊的聖事,為赦免人在領洗後所犯的罪,並將此聖事託付給教會——作為祂給予眾人的慈祥和仁愛的恩惠(172)。

這件聖事的施行——有關其禮儀形式——曾遭受過長期的發展過程,這從古老的聖事論歷代大公會議,地方主教會議的記載,教父與聖師們的道理可以證明。可是在教會的意識中此聖事的本質堅定不移:由於基督的意願,經由懺悔聖事聖職人所給的聖事性赦罪而將寬恕提供給每一個人。在特利滕大公會議(173)和梵二大公會議中均極有力的肯定:「教友去辦告解,由天主的仁慈獲得違背天主的罪惡的寬恕,同時與教會和好,因為犯罪時損傷了教會,而教會卻以仁愛、善表和祈禱幫助他們悔改」(174)。既然懺悔聖事的價值和目的,是信仰的基本因素,應該重申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在教會中建立了懺悔聖事,使領洗後犯了罪的信友得到恩寵並與天主和好(175)。

教會對這件聖事的信德,包括一些其他不可以忽略的主要真理。告解的禮儀在它現有形式的演變和變化中,一直保持了並強調了這些真理。梵二大公會議曾企圖確定把這些真理更清楚地表達出來(176),因而有新的告解禮儀(177)。以傳統保持道理的完整性,因為此禮儀是把特利滕大公會議所收集的道理加以濃縮,並注意它特殊的歷史背景(那是面對教會純正訓導的嚴重偏差,決心加以澄清)為能以合乎我們時代背景的用詞,忠實地移譯在禮儀中。

若干基本的信念

在主教會議和建議中清楚而有力地所肯定的上述的真理,可以撮要在下列的信仰的信念中,它們完全與其他天主教教義有關告解聖事的主張有關。

一、第一個信念是:為一個基督徒,告解聖事是人在受洗以後所犯的嚴重罪過得到寬恕和赦免的正常方法。的確,救世主和祂的救世工程,並不限於聖事的一個記號,好像不能在任何時候,任何救恩史的領域,在聖事以外及超越聖事而實行。但在信仰的學校裡,我們學習了同一救主願意並提供以單純而寶貴的信德的聖事,作為平常傳授並實施祂救贖德能的有效方法。所以假如有人自作主張不用我主提供的得聖寵和救世的方法,尤其表示可以不用基督為赦人罪建立的聖事,是愚蠢套而唐突的做法。梵二大公會議以後所做的禮儀的革新,絕不允許在這件事上有任何錯覺或有任何竄改。根據教會的意向,是要我們每一個人對革新有新的衝擊,去深切了解懺悔聖事的本質;以信賴而非憂慮,更以信德去領受這件聖事;更多次享用這件完全充滿主慈愛的聖事。

二、第二個信念是有關那些應用告解聖事者的職務。根據很古的傳統觀念,告解聖事是一種「審判行為」。但這種審判是面對仁慈的而不是嚴格公義的法庭,故只能和人間的法庭作類比而言(178),就是他們以罪人身份啟示自己的罪,和自己是屬於能犯罪的受造;他們許下放棄並抵抗罪惡;接受聽告解司鐸加給他們的罰(聖事的補贖),並接受司鐸的赦免。

認真想這件聖事的任務,教會的良心發現除上述審判的性質外,還有醫治療傷的意義。因為這和福音中基督屢次以治療者身分出現有關(179)。祂的救贖工程在基督徒的開始期,就屢次稱做「救恩的藥石」。聖奧斯定在談到有關施行告解的牧職(180)時說:「我願意治療,而不是控訴」,由於告解的藥劑罪過的經驗不致惡化而成失望(181)。為此懺悔的儀式暗示了此聖事的治療的意義(182),對此現代人也許更是敏感,看到罪過中錯誤的因素,更看出人性的軟弱和懦弱的因素。

在這兩種情況下,無論是仁慈的法庭或屬靈的治療地方,此聖事要求對罪人內心的認識,為能判斷、赦罪,並照顧和治愈。正為如此在告解的人方面,必須坦誠並完整地告明所犯的罪。因此這不但是由於靈修上的目標(當作修習謙遜和克苦),而是因為它是這件聖事本質上的要求。

三、第三個信念,是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有關那些組成告解聖事赦免及和好聖事記號的各部分。其中有些是有關領受告解者的行為,其重要性雖不同,但為聖事標記的有效、完整或成果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第一個必要的條件是告罪者良心的正直和坦白。人們除非發現罪過是違反寫在人性深處的道德規律(183),除非人承認他們對此衝突有過個人的和有責任性的經歷,除非他們不但說「罪存在」,而且說「我犯了罪」,除非人承認罪過使他們良心起了分裂,並且蔓延到他們整個的人,並使他們與天主及兄弟姊妹相離,他們不可能有真誠而純正的悔改。這種良心澄清的聖事記號,是傳統上稱做「省察」的行為,它決不可是憂慮的心理的回顧,而應是坦誠和平靜的與人內心的道德律,教會所提出的福音規範和耶穌基督我們的導師和生活的模範,以及要我們臻於完善的天父(184)作比較省察。

但是告解的主要行為在告解者方面,是「痛悔」,即為了愛天主以及由悔改而能復生的愛,清楚而堅決離棄所犯的罪過,同時定志不敢再犯(185)。這樣「痛悔」是人回頭改過的開始,是把人帶回天主的福音中所謂的「悔改」,像那蕩子回頭轉向他的父親。這種痛悔在告解聖事內,有其可見的記號,並使「悔罪」完美。因此「懺悔的真理,在於心的痛悔」(186)。

當我重申教會因天主聖言的啟發教導「痛悔」的事時,我特別願意強調此教義的一點。這一點是該更了解,更多考慮。回頭與痛悔常被視為含有不可否認的要求,常強迫做克苦自己的工夫,使能帶給人澈底地改變生活。可是我們要重申並強調,痛悔與回頭往往是引人走向天主的聖德,發現人因罪而發生了困擾和顛覆的真實的自己,是在人自己深處的釋放,重拾失落的喜樂,被救的喜樂(187),這喜樂是絕大部分的現代人,已經不再經驗到了。

因此我們了解為什麼在教會初期根據宗徒及基督的訓示,教會把告罪納入告解聖事的記號中。告罪是如此重要,以致很多世紀以來,此聖事的常用名詞是「告解」。要求告罪,首先是因為要罪人明白在聖事中有人施行審判者的任務。他應衡量罪的嚴重性和悔罪者的痛悔;他也需要先知道病人的情況,然後才能有效地處方和治療。但個別告罪也有記號的價值:此標記是罪人經由教會與聖職人會晤;是人在天主及教會面前承認自己為罪人的記號,也是罪人在天主前面對自己有罪情況的記號。雖然把自己的內心透露給他人是人心合法的自然需要,不得把告罪降為純粹心理上的自我解放。它是感人的隆重的禮儀行為,雖然謙卑肅穆,但意義卻很是宏偉。它是蕩子回到父親身邊接受和平之吻的行為。是誠實和勇敢的行為。是將自己超越罪惡,託付於慈愛的寬恕(188)。為此我們了解為什麼告明罪過通常該是個人的而不是集體的,一如罪完全是個人的事件。可是同時告罪也多少要求罪走出內心的秘密,脫離純粹的個人領域,強調罪的社會性,因為經由聽告解司鐸,為罪所傷害的教會團體,重新接納悔改並得到寬恕的罪人。

告解聖事另一個必然要素,是有關身為審判者和治療者的聽告解司鐸,接受並寬恕悔改的罪人他是天父的形象:此要素就是「赦罪」。表達赦罪的話和動作,在新的和舊的告解的禮儀中非常簡單卻很隆重。告解聖事的赦罪經:「我赦免你的罪,…」,在告解的罪人頭上覆手並畫十字,證明在這時刻,悔改回頭的罪人,接觸到天主的能力和仁慈。此時為答覆告罪者,聖三臨在來消滅他的罪,還他的清白。耶穌苦難聖死與復活的救恩德能也賜予悔改的罪人,猶如我在以「富於仁慈」的通諭中界說過:「仁慈勝過罪惡與過犯」。天主是唯一主要受罪侵犯者——「我唯獨得罪了瞗v——而唯有天主才能赦免罪過。如此施行寬恕的聖職人司鐸,雖然自己也是罪人,他以天主的能力給予告罪者的赦罪,是天父干預的有效記號,它是由「精神的死亡」到復活的記號,每次領受告解聖事,每次再度實現。只有信德使我們確定,在此時刻所有罪過都得赦免並由於救世主的奧秘的介入而滌除。

「補贖」是完成告解聖事的最終行為。在許多地方,告解的罪人得了罪過的赦免,同意接受去做的神工就稱做「懺悔」的。做補贖有什麼意思「當然不是付赦罪的代價:沒有任何人為的代價可以與所得的罪赦相抵。它是基督的至聖寶血的成果。補贖神工——它一方面保持單純、謙遜的特色,它更應清楚地表明所代表的意義上—是一些有價值的事:是個人承諾的記號,是基督徒在聖事中向天主承諾要開始一個新的生活(為此不僅是唸幾篇經,應該包涵著敬禮、愛德、仁慈或賠補的善工)。它也指被寬恕的罪人,可以用精神的及肉體的克己苦身與為他獲得罪赦的基督的苦難相結合。教導我人罪被赦免以後,在基督徒身上,因罪所受的傷害,還留有黑暗的境界,讓我們記得告解中痛悔的不純全,精神能力的欠缺。需要用克苦來抵抗這些由罪過所留下的污染的領域。這就是謙卑的卻又是誠心補贖的意義。(189

四、對告解聖事還有些其他重要的信念要提出。

第一,必須強調,再沒有比這件聖事更個別及親密的。在這件聖事中,罪人在天主前單獨面對自己的罪過、痛悔和信賴。沒有人可以代他悔改,也沒有人因他的名字可求寬恕。由於罪人自己的罪而陷於孤寂,這可以在加音的描寫上見得,當罪惡「伏在他門前」,並在加音的額上刻劃出一個記號,這是創世紀上很有意義的敘述(190)。再有,達味王受到納堂先知的責斥(191),或者蕩子發現自己離開父親降低了自己後,決意回去(192)時。這一切是人單獨與天主之間所發生的。但也不可以否認,這件聖事的社會性。在此聖事中所有戰爭的,受苦的和在天勝利的教會,都來援助悔改的罪人,並歡迎他又回到教會的懷抱中,就好像整個教會受到他罪的侵犯和損傷。告解聖事的聖職人司鐸,因他聖職的能力,他成了這件聖事教會性的見證和代表。這件聖事的個人性與教會性,是兩個互相補充的特性,這在告解禮儀的逐步革新,尤其是保祿六世頒發的「告解聖事禮典」,更加以強調,使更有意義地舉行這件聖事。

五、第二,應該強調在告解聖事內所領受的寬恕的最寶貴的效果,是與天主的和好。這在那失而獲得的蕩子的內心發生,每個告罪者都是蕩子。但對天主的和好,導向其他的和好,以治愈因罪帶來的其他分裂。得到寬恕的告罪者在其最深處與自己和好,找回了自己真正的身份。他與自己的弟兄們和好,因他們是由於他的罪受到某種程度的攻擊與傷害。他與教會及所有受造和好。

由於這種意識,結果在舉行聖事的最後,告罪者對所領受的天主的仁慈,引起對天主的感恩之情,而教會邀請告解了的罪人有這種感恩的心情。

任何告解亭都是卓越的應受讚美的地方,從那裡解除分裂,產生沒有污染的新的和好了的人,——一個和好的世界!

六、最後,我極切關懷我們所有的司鐸,他們是告解聖事的聖職人員(193)。假如司鐸由於疏忽或是其他理由,不時常出信德和虔誠的精神告解,那麼他的舉行感恩祭和施行其他聖事,他的牧靈心火,他與信友的關係,他與主教的合作,他的祈禱生活,一言以蔽之,他整個司鐸的存在,會遭受無情的衰退。假如一個司鐸不再告解或適當地告自己的罪,他司鐸的生命和行動很快會有影響,也會為他身為牧人的團體所發覺。

我願加上一句,即使為做一個好的有效的懺梅聖事的聖職人,司鐸需要從這件聖事中汲取恩寵及聖德的泉源。我們司鐸們,由自己的經驗知道,可以肯定說我們越仔細並經常妥善準備辦告解,我們就能更好地盡聽告解的職務,並確定能為告解的罪人造福。相反,如果司鐸們自己不是好的贖罪者,往往就失去這件聖職的效果。這就是這件聖事的內在的邏輯。為此邀請我們所有基督的司鐸們,重新注意自己個人的告解。

個人的經驗轉而成為,也應該成為今日欣勤、持久、忍耐而熱心盡懺悔聖事聖職的激勵。由於我們的鐸品以及做兄弟姊妹們的牧人和僕人的聖召,我們有責任盡此聖職。我藉此勸諭,竭誠地勸勉全球的司鐸們,特別是我的主教弟兄及人靈的牧人們,當以全力鼓舞信眾,善用這件聖事,我要他們用盡方法使更多的兄弟姊妹接受因懺悔所「賜與我們的恩寵」,為每一個人及全世界在基督內與天主和好。

舉行告解的各種方式

根據梵二大公會議的指示告解聖事禮典,提供三種不同的禮節,但本質部分保持不變,使告解聖事的舉行,在若干不同的牧靈環境中,可以作適度的調整。

第一式——個別懺悔者的和好——這是唯一合法和通常的舉行告解聖事的方式,不可予以廢制或忽視。第二式——一群懺悔者以個人告明及個別赦罪的方式和好——即使在準備行動方面也有助於更顯示聖事的團體性,在聖事的高峰行為方面與第一式同,即每個人告明及個人得赦免罪。以禮節的通常性而言,可以看作相當於第一式。第三式是——許多懺悔者集體和好,以集體的告明和集體赦罪方式——這是一種例外。所以不是可以自由選擇的方式,而是有特殊的規律加以規範。

第一種方式是將懺悔過程中最個人的——也是主要的——一面特別顯示出來。告罪者與聽告罪者的彼此交談,全部所用的因素(聖經,挑選「補贖」的方式等),使聖事的舉行,更密切符合懺悔者的具體情況。這些因素的價值,是在觀察導引一個基督徒達成聖事性的懺悔的不同理由時可以發覺:個人需要與天主和好。並因重獲因罪而失落的聖寵,而與天主恢復友誼的需求;或是要檢查個人靈修的進步情形、以及更正確地分辨個人的聖召;或是在許多情況下,需要並願意脫離靈修的麻木和宗教生活的危機。就是靈修指導。因此在第一式中,的確個人的決斷和投身明白地表示出來,並得到幫助。

第二式由於它特殊的幅度,使一些重要的面目彰顯出來:共同聽天主聖言比個人讀經更有效果,也更顯示出回頭與和好的教會性質。更有意義的是在禮儀年不同的季節,和在具有特殊牧靈重大事件時的讀經。在使用第二式唯一需提及的是要有足夠的聽告解司鐸在場。

為此,很自然的,要決定當用二種形式中那一種,不應以主觀和環境為由,卻要看信友的真正神益並遵守教會告解的禮規。

我們也應重申,為了在這方面的牧靈和靈修方向上的平衡,應繼續重視教育信友為了赦免小罪也應運用懺悔聖事,一如古老教義的傳統及習慣可以證明。

雖然教會知道也教導我們可由其他方法赦免小罪——如痛悔,愛德工作,祈禱,懺悔禮等——但教會也不斷地勸導所有的人為這些小罪,這件聖事也特別有用。時常運用此聖事——某些信友事實上在實行——能加強意識到即使最小的罪也冒犯天主及教會—基督的奧體。辦告解成了信友「更與基督相似並更注意隨從天主的聲音的機會和激勵」(194)。尤其應該強調這件聖事的特別恩寵,有極大治療的能力,並能使罪惡從根拔起。

注意現行告解的規定(195),尤其對天主聖言方面,讀經,反省及講解聖經,能盡量適合信眾及他們的利益,藉聖言使告解聖事的施行,能有生氣,並避免陷於形式和例行公事。幫助懺悔的罪人發現自己是在度得救恩的事件,此事件能啟發新鮮的生命並給予內心真實的和平。細心舉行這聖事也會引使每個地方教會安排「辦告解的特定時刻」,務使信眾,尤其是孩童及青年,能習慣保持遵守此特定時刻。除非有不得已的情節,堂區主任神父應該常準備接受任何願辦告解的人。

集體赦罪式的告解聖事

在新的禮儀規則和更近的新教會法典上(196)都有條件規定「許多告解者的和好禮儀用集體的告明和赦罪」。關於這件在深思熟慮並衡量後所作規定和法則,應該接受並在應用時當避免任何恣意的解釋。

要更慎密的思考為什麼規定用第一及第二式辦告解聖事,以及允許用第三式的理由。第一個理由是對主耶穌基督的意願忠信,此意願由教會的教義傳授下來,這也是為什麼服從教會的法律的理由。主教會議在其提案之一重申這個教會自古老的傳統傳下的不變的道理,告解的古老習慣,在教會法中也重申:即個別的和完整的告罪,以及個人個別的赦罪,是唯一的正常方式,藉此信徒意識到罪的嚴重而與天主及教會和好。根據教會這端道理,明白指出任何一個嚴重的罪,常應該在個別的告明中,與改變罪的情況一併提出。

另外還有牧靈的理由。假如實在有教會法典所設定的條件,的確可以用第三式,但不得忘記,不能用作經常的方式——如主教會議中一再申述的——除非「在嚴重需要的個案中」不能也不應該運用。在下次集體赦罪以前,必須告明每一個大罪的責任不變。因此只有主教在自己教區內,有權決定是否依據教會法典所規定,真有集體赦罪的條件,要以鄭重負責的良心,完全根據上面已論述過的道理和牧靈的考慮——遵照教會法典及習慣以及主教團其他成員的指導原則標準——同樣真正牧靈的工作是提出並保證運用第三式的條件能產生精神的效果。例外運用第三式,決不能導向忽視,更不得放棄正常的告解方式,也不得把這第三方式看作可以和其他二種方式隨意選用。事實上沒有讓牧人們或信徒們自由選用上述各方式中較適合的一種。牧人們有責任,要使信徒們方便施用完整和個別的告罪,這篇他們不但是責任,且也是人靈的需要之外的不可侵犯或被剝奪的權利。因為信徒使用第三式也包括應遵守普遍規則的責任,並在再次領受集體赦罪以前,先應該及早作正常的個別的和完整的告明。在赦罪以前,司鐸該勸勉並教導信徒這些規定和應遵守的責任。

提出了教義及教規後,我願強調每人在處理神聖之事,如聖事時,應以責任感來引導我們,因為聖事不是我們所有,還有良心,它有權不要陷於不確定和含糊之中。我再重申聖事和良心都是神聖的,不論那一件,要求我們以真理而運用它們。

這是教會法存在的理由。

一些較敏感的情況

我覺得這是我的責任,即使簡短也要提出主教會議所討論的牧靈個案,這也是其提案之一。我是說有關基督徒時常遭遇的某些情形,他們願意領受聖事度宗教生活,但由於個人的條件在天主及教會面前,顯示出有阻礙。這些情況特別微妙,且幾乎是難以解開的結。

在主教會議中有許多發言反應出教長們的一些想法,他們強調有關這些個案,有兩條同樣重要的原則,是共存而互相制衡的。第一條原則是同情與仁慈,既然教會繼續基督在歷史中的臨在與工作,不願罪人的死亡,卻要他回頭改過而活下去(197),小心勿使破傷的蘆葦折斷,使將熄的燈火熄滅(198),盡可能提供使人歸向天主,與祂和好的途徑。另一條原則是真理與一致,由此教會不同意將善稱做惡,也不能以惡稱做善。根據這兩條原則,相輔相成,使教會不得不勸導她的子民,在這些棘手的情況中,以其他方式而不要用告解與聖體聖事,設法接近天主的仁慈,直到他們備有必要的準備。

論及此類深深使我們牧者的心腸悲傷的事,我的責任是用明顯的話,在「家庭團體」勸諭中向那些離婚而又重婚的個案(199),以及那些不合法同居在一起的基督徒所說的。

同時我也感到有責任與主教會議一起,要求教會團體,尤其是主教們,盡可能幫助那些接受了鐸品而又離開了聖職生活在不合法的情況中的司鐸們,勿使這些弟兄們感到已經為教會所遺棄。

為那些現在在客觀條件上不能領懺悔聖事的人,教會慈母般的愛心表示,以聖事以外的熱心神工予以支持,他們努力與主保持關係,參與彌撒,並時常發信望愛三德和完美的痛悔,這一切都能幫助他們在只有上智才知道的時刻,達成圓滿的和好。

結論與期望

在這支文獻將結束時,我感到在我內好像有一種聲音,我願以第一位羅馬主教在教會創始之初危難時刻的勸諭,向你們重複:「致書給散居在各地作旅客的為天主所選和預定的子民,你們都該同心合意,互表同情,友愛弟兄,慈悲為懷,謙遜溫和」(200)。宗徒要求「你們該同心合意,…」,但馬上指出應該避免罪惡,由於它是相反敦睦與和平的:「總不要以惡報惡,以罵還罵;但要祝福,因為你們原是為繼承祝福而蒙召的」。然後他又以鼓勵和希望的話結束說:「如果你們熱心行善,誰能加害你們呢?」(201)。

在歷史的這一個也相當危急的時刻,我敢將這道勸諭與第一位曾任羅馬主教職者,宗徒之長,並教會的牧者,他是在全球以「愛德為首席」的,基督的證人連接起來。我也聯合宗徒們的繼承者主教們,並得到許多在討論和好問題的主教會議中集體反省的支持,我以加里肋亞漁夫相同的精神向你們說話,他向你們時間相隔很遠,但心是緊聯的信仰中的兄弟姊妹們說:「你們都該同心合意,…不要以惡報惡,…熱心行善」(202)。他又再加上一句:「若天主的旨意要你們因行善而受苦,自然比作惡而受苦更好」(203)。

這一勸諭完全是伯鐸由耶穌所聽來的話和福音內涵的觀念所滲透:即彼此相愛的新誡命,合一的嚮往和投身;仁慈的真福,為義而在窘難中的忍耐;以善報惡;寬恕凌辱;愛仇人。這些言語和思想,是基督宗教倫理原始和超越的綜合,或者更正確更深刻地說,是在耶穌基督內所立新約的靈修。

我把這封以父親及牧人身份呼籲懺悔與和好的文告託付於富於仁慈的天父,降生成人成為我們的救主及和好者的聖子,及和平與合一之源的聖神。祈求至聖及受欽崇的聖三,賜在教會和世界使這小小的我此刻種植在許多人心田中的種子,能茁壯成長。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就產生出豐富的果實來。我祈望大家一起與我同心祈求耶穌聖心,天主仁慈的動人記號,曾為「我們的罪作犧牲」,且是「我們的平安與和好」(204)賜我們能從祂聖心內汲取勇氣,憎恨罪惡並回歸天主。並在聖心內尋獲上主的仁慈,祂慈愛地答覆人的悔改。

我也邀請你們與我一同轉向耶穌之母瑪利亞的無玷聖心,在她身上「為人類實行了與天主的和好……完成了和好的工作,因為她由於基督救恩的犧牲,從天主接受了完滿的聖寵」(205)。事實上,瑪利亞由於她天主之母的德性,在和好的工程上成為天主的助手(206)。

我特別把以下的意向託付在聖母手中,她那「承行主旨」標示了基督完成人類與天主和好的「時期已滿」的開始。我也把此意向託付給她的無玷聖心—我們曾多次將全人類奉獻給她,此人類為罪所困,並受如許緊張和衝突的困擾—,此意向是:願藉聖母的轉求,人類能發現懺悔的道路,並在這唯一能導向圓滿和好的路上邁進。

最後我將宗座的祝福,欣然地頒賜給你們大家,你們以教會在服從和信德(207)上相通的精神,接受此文告中的指示、建議和指令,並設法使之在牧靈工作中實踐。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一九八四年(在職第七年)十二月二日將臨第一主日,發自羅馬聖伯鐸殿

 

 

「懺悔與和好」註解

1      谷一15

2     參閱若望保祿二世在第三屆拉丁美洲主教會議開幕詞:宗座公報71(一九七九)198204頁。

3     「破碎世界」一句在現代許多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作家的作品中常出現,他們都是歷史中這個悲痛世界的證人。

4     參閱「教會在現代世界」3 4344;「司鐸」法令12;保祿六世「祂的教會」;宗座公報56(一九六四)609658頁。

5     教會初期,保祿宗徒以極激烈的話,在格前一1016中,寫出教會內的分裂。幾年後,羅馬聖格肋孟也寫信給格林多人,譴責團體中的傷害:參閱致格林多人書三—六及五十七:「宗徒時代教父」,馮克版,一集第103109171173頁。我們知道初期教父把兵士沒有分割的基督的無縫聖袍,視作教會合一的形象:參閱聖啟廉「論天主教會合一」7;聖奧思定「論若望福音」118 4;可敬聖伯達「瑪谷福音釋」四15;「路加福音釋」六23;「聖若望福音釋」19

6     若望二十三世的精神遺囑「和平於世」通諭,常被視為「社會文獻」和「政治訊息」,事實上假如以廣義去瞭解也確是如此。此通諭公佈後二十年來,成了人民及國家之間和平共存的策略;它重視最高價值,因為不然世界的和平只是夢想。這些價值中之一正是人民間的和好,若望二十三時常提到。至於保祿六世,只要提出他為舉行一九七五年聖年向教會及世界所說的話,他要求「革新與和好」成為聖年的中心思想。我們也不能忘記他在解釋聖年時,對此主題所作的教理講授。

7     我在救贖聖年詔書中曾寫過:「要瞭解在此特殊時刻,當所有教友被召更深刻地實現他們的聖召,在聖子內與天父和好,惟有引領每個人都能投身於基督徒之間和所有男女之間的和好工作時,才能圓滿成功。」救贖聖年詔書3

8     主教會議主題全文是「教會使命中的懺悔與和好」。

9     參閱瑪四17;谷一15

10    參路三8

11    參瑪十六2426;谷八3436;路九2325

12    弗四23等。

13    參格前三1~20

14    參高三1等。

15    格後五20:「我們代基督請求你們:與天主和好吧!」

16    「我們現在既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獲得了和好,也必藉著他而歡躍於天主」:羅王11;參哥一20

17   梵二大公會議指出:「現代世界所患的不平衡,是與植根於人心的基本不平衡緊相連結的。在人性內,存在著許多互相水火的因素。一方面由於人類是受造者,故感到自身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另一方又感到自身具有無窮的願望,有走向更高級生活的使命。人類既為眾多慾念所吸引,故必須經常有所選擇,有所放棄。甚至由於自身的柔弱無能及向惡成性,往往做出本心不願做的事,又往往不做本心所願做的事(參羅七14)。於是,人在自身內,便感到分裂之苦,而社會上如此眾多與巨大的爭執,便造端於此」:「教會在現代世界」10

18    參哥一19等。

19   參「富於仁慈的天主」56

20    參路十五1132

21   在舊約中的納書是此比喻的美妙預象。約納的罪是因為他「過分生氣憤怒」而天主是「慈悲的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憐憫而不願降災」。他的罪也是因為他喜歡一株「一夜成長並在一夜枯死的」篦麻卻不了解上主憐憫尼尼微:見約納四章。

22    參羅五10等;哥一2022

23    參格後五18 20

24    若十一52

25    參哥一20

26    參德四四17

27    弗二14

28   感恩經第三式。

29    參瑪五23等。

30    瑪廿七46;谷十五34;詠廿二(廿二)2

31    參弗二1416

32   大聖良教宗:論63(主的受難126

33    參格後五18等。

34    「教會憲章」1

35    「教會依其本質常是作和好工作,她把自己所領受的、受到寬恕和與天主合一的恩寵,傳給別人」: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利物浦於一九八二年五月卅日所發表之講道詞。

36    參宗十五233

37   參「在新世界傳福音」13:宗座公報68(一九七六)12頁。

38   參「現時代的教理講授」24:宗座公報71(一九七九)一二九七頁。

39   參「祂的教會」:宗座公報56(一九六四)609669頁。

40    參格後五20

41    參若壹四8

42    參智十一2326;創一27;詠八48

43    參智二24

44    參創三12;四116

45    參弗二4

46    參弗一10

47    若十三34

48   「教會在現代世界」38

49    參谷一15

50    參格後五20

51    參弗二1416

52   參聖奧思定「論天主之城」廿三,17;聖多瑪斯「神學大全」三,64問題,二節第三。

53   參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廿一日梵二第三會期閉幕禮教宗保祿六世講詞。宗座公報56(一九六四)一○一五—一○一八頁。

54    「教會憲章」39

55   「大公主義」法令4

56    若壹一89

57    若壹三20

58    參撒下十一—十二章。

59    參詠五○(5134

60    參路十五1821

61   聖女書信:一九七○翡冷翠版一3頁。

62    參羅三2326

63    參弗一18

64    參創十一19

65    參詠1271261

66    參得下二7

67    參羅七725;弗二2;六12

68   在七十賢士希臘譯本及新約中所用「罪」一詞很有意思。最常用的是出HAMARTIA,意指或重或輕違背法律或開罪別人或神。但罪也稱ADIKIA是說不公義地作為。聖經也說PARABASIS(違法)或ASEBEIA(不忠、邪惡)及其他概念。都表達罪的形象。

69    創三5:「……你們要像似天主,知善惡」;尚有第22節。

70    參創三12

71    參創四216

72   此乃法國作家伊麗沙伯、勒誰(ELESEUR)所著「每日思想與日記」中所說。巴黎一九一八年版第31頁。

73    參瑪二十二39;谷十二31;路十27等。

74   參教義部一九八四年八月六日所發表有關「解放神學」之訓令1415。宗座公報76(一九八四)八八五頁。

75    參戶十五30

76    參肋十八2630

77    參肋十九四。

78    參肋廿17

79    參出廿一17

80    參肋四2;五1;戶十五2229

81    參瑪五28;六23;十二31;十五19;谷三2830;羅一2931;十三13

82    參瑪五17:十五110;谷十19;路十八20

83    參若壹五16

84    參若十七3

85    參若壹二22

86    參若壹五21

87    參若壹五1621

88    瑪十二31

89   參聖多瑪斯「神學大全」二—二,1413節。

90    參若壹三20

91    「神學大全」二—二143節。

92    參斐二12

93   參聖奧思定「論精神與文字」廿八;「論若望福音」12314

94   聖多瑪斯「神學大全」一—二,725節。

95   參特里騰公會議第六會期「論成義」二章及23 25 27條文。

96   同右第十五章。

97   若望保祿二世(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四日)三鐘經道理。

98   「教會在現代世界」16

99    同上(97)注。

100 比約十二世(一九四六年十且廿六日)致美國全國教理大會廣播詞。

101  參「人類救主」15

102 參「教會在現代世界」3。若壹三9

103 若望保祿二世(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向法國東部主教們談話。

104  弟前三15

105 此段有些難處。因為關係代名詞與中性的「奧蹟」一字不符。後期手抄本曾修正此文字,以求文法之正確。可是保祿的意向是將之置於解釋的文字旁邊。

106 初期基督徒團體表示對被釘並受光榮的基督的信仰,基督是天使所朝拜的上主。但此訊息最動人的因素是在「以血肉顯示出來」一句上:即永琱悒D之子降生成人是「偉大的奧蹟」。

107  若壹五18等。

108  若壹三9

109  弟前三15

110  若壹一8

111  若壹五19

112  參詠51505

113  參弗二4

114 參「富於仁慈的天主」815:宗座公報72(一九八○)120312071231頁。

115  撒下十二13

116  51503

117  51507

118  撒下十二13

119  參格後五18

120  參格後五19

121  「教會在現代世界」92

122  「主教」法令13;「天主教教育」宣言8;「教會傳教」法令1112

123  「祂的教會」三章。

124  參「教會憲章」一9 13

125 保祿六世「慈父之心」:宗座公報67(一九七五)523頁。

126  參「大公主義」法令78

127  同上:4

128  聖奧思定「講道」967:拉丁教父38:五八八頁。

129  一九八三年一月十五日若望保祿二世向駐教廷使節團談話。

130  一九八三年一月一日若望保祿二世於第十六屆世界和平日彌撒講道。

131  「在新世界傳福音」70

132  弟前三15

133  參瑪五23

134  參瑪五3840

135  參瑪六12

136  參瑪五43等。

137  參瑪十八21等。

138  參谷一14;瑪三2;四17;路三8

139  參路十五17

140  路十七3等。

141  參瑪三2;谷一26;路三16

142  參「教會在現代世界」8 16 19 26 41 48

143  參「宗教自由」宣言2 3 4

144 參教宗接見朝聖者談話。

145 參若望保祿二世(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七日)三鐘經道理。

146 參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七日教宗接見朝聖者談話。

147  希四15

148  參瑪四111;谷一12;路四113

149  參格前十13

150  參瑪六13;路十一4

151  伯前三21

152  參羅六3;哥二12

153  參瑪三11;路三16;若一33;宗一5;十一16

154  參瑪三15

155 聖奧思定「論若望福音」26 13

156 禮儀部「聖體奧蹟」敬禮訓令(一九六七年五月廿五日)。

157  797738

158  參若一29;依五十三7 12

159  參若五27

160  參瑪九27;路五1825;七4749;谷二312

161  參若三17

162  若二十22;瑪十八18;有關伯鐸見瑪十六19。真福依撒格、史旦拉強調在寬恕罪中,基督完全與教會共融:「教會無基督不能寬赦什麼,而基督也不願沒有教會而作任何寬赦。教會只能赦免懺悔者,就是那被基督以其聖寵所感動的人:基督不能寬恕一個輕視教會的人。」(拉丁教父一九四,一七二九)。

163  參瑪十二49;谷三33;路八20;羅八29「許多弟兄中的長子」。

164  參希二17;四15

165  參瑪十八12;路十五46

166  參路五31

167  參瑪廿二16

168  參宗十42

169  參若八16

170  一九八四年七月九—十日羅馬觀察報。教宗在救贖聖年閉幕時向羅馬聖殿聽告解司鐸談話。

171  若八11

172  參鐸三4

173 參特里騰公會議第十四會期「論懺悔聖事」一章及一條。

174  「教會憲章」11

175  同○注。

176  參「禮儀憲章」72

177 參「告解禮典」(一九七四年)。

178  同○注第六章。

179  參路五31:「健康的人不需醫生,而是病人」結語「我來是為召罪人悔改」;路九2:「祂派他們去宣講天國並治好病人」。假如我們比較依撒意亞先知書所指上主的僕人,基督治病的形象有新的動人的因素,上主的僕人「所背負的是我們的疾苦,擔負的是我們的疼痛」而且「因他的創傷,我們得到了痊癒」(依五三4等)。

180  聖奧思定「講道」828

181  聖奧思定「講道」352389

182  參「告解禮典」6C

183 即使外邦人也承認「常」存在「神定」的道德律,而且刻劃在人心深處,如亞里斯多德及少福格來斯等。

184 一九八四年三月十四日教宗在公開接見群眾時所談有關良心的角色。

185 參特里騰公會議第十四會期「論懺悔聖事」第四章「論痛悔」。

186  「告解禮典」6C

187  參詠515012

188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九日教宗在公開接見時,談到懺悔的基本思想。聖教法典第九六四條二及三項,有關聽告解的地方和告解亭。

189 教宗於一九八四年三月七日公開接見群眾時談此問題。

190  參創四7 15

191  參撒下十二。

192  參路十五1721

193  參「司鐸」法令18

194  「告解禮典」7b

195  參「告解禮典」17

196  聖教法典九六一—九六三條。

197  參則十八23

198  參依四十二3;瑪十二20

199  參「家庭團體」通諭84

200  參佰前一1;三8

201  伯前三9 13

202  伯前三8 9 13

203  伯前三17

204  聖心禱文,若壹二2;弗二14;羅三25;五11

205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七日教宗公開接見群眾時談話。

206 一九八四年一月四日教宗公開接見群眾時談話。

207  參羅一5;十六26


網頁製作/校對:陳正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