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富於仁慈的天主

Dives in Misericordia

一九八0年十一月卅日

 

鄭文卿譯

台北:天主教教務協進會,1981

 

 

**********

 

目錄

一、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參看若,十四:九)

   1、「仁慈」是如何啟示給我們的

   2、天主的「仁慈」如何降生在人間

二、救世的訊息

   3、基督的行動與教導的開始

三、   4、舊約聖經

四、浪子回頭的比喻

   5、一種類比

   6、注視人性尊嚴

五、巴斯卦奧跡

    7、十字架和復活啟示了天主的仁慈

   8、愛比死亡更有力量,比罪更有力量

   9、仁慈之母

六、他的仁慈世世代代賜予敬畏他的人

    10、我們這一代的形象

    11、不安的來源

   12、單有公義,是否足夠?

七、從教會的使命中看出天主的仁慈

    13、教會明認天主的仁慈,並宣講天主的仁慈

   14、教會努力實踐仁慈

八、現代教會的祈禱

    15、教會呼求天主的仁慈

 

可敬的弟兄們和親愛的子女們:

  我謹向各位致候,並賜宗座的福佑。

 

()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參看若,十四:九)

()、「仁慈」是如何啟示給我們的

耶穌基督所啟示給我們的父,就是那「富於仁慈的天主」():那在父懷堛瑪W生子,彰顯了祂,並使我們都認識祂()。在這件事上令人難以忘懷的,是下面的一段對話。當十二宗徒之一的斐理伯轉身對耶穌說:「主!請把父顯示給我們,我們就心滿意足了」,耶穌回答說」:「這麼長久的時候,我和你們在一起,而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這些話是耶穌在巴斯卦晚餐後,臨別贈言時說的。巴斯卦晚餐後跟看而來的是在那些神聖的日子堜珛o生的事件,在那些日子堙A耶穌一勞永逸地堅定了一個事實就是:「富於仁慈的天主,因著祂愛我們的大愛,竟在我們因過犯死了的時候,使我們同基督一起生活」()

為著遵照梵二大公會議的教導,並密切注意我們時代的特殊需要,我曾經在「人類救主」通諭堙A闡明有關人的真理,這種真理是在基督身上充份地和深刻地啟示給我們。在這個艱危的時局中,還有一個並非次要的原因,迫著我又在基督身上去尋找那「仁慈的父及施予各種安慰的天主」()的面貌。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的牧職憲章』堙A有這樣的一段話:「新的亞當─基督,在揭示聖父及其聖愛的奧蹟時,亦替人類展示了人之為人之埋,和人之崇高使命」()。這一段話是非常清楚的證據,證明人不能充份彰顯其人性的尊嚴,除非他和天主發生關係──不僅在觀念上,也應在具體的生活上,與天主發生關係。人性尊嚴及人的崇高使命,是因基督藉著揭示聖父及其聖愛的奧蹟而被揭示出來。

為著這個理由,現在我們把這個奧蹟予以反省一下,是極其恰當的。教會和現代人的種種經驗,要求我們這樣做:無數人心靈的痛苦和希望,焦慮和期待,也要求我們這樣做。誠然,正如我們在「人類救主」通諭堜珨〞滿A一方面每個人是教會的道路,同時福音和整個教會傳統也不斷地向我們指出,我們應該與每個人一起走這條路,就像基督,藉著茼b祂內啟示父和祂的愛所指出的路一樣。()教會接受了不變的愛人使命,時代環境雖然不斷變化,在耶穌基督身上,根據祂在不同的時代指示給教會的方式通往人類之路,同時也是通往父及其聖愛之路。梵二大公會議業已肯定這是符合現時代的真理。

教會的使命越是以人為中心,我們越不能不按照以神為中心的態度,來肯定這個使命,來實現這個使命。所謂以神為中心的態度,就是在耶穌基督內導向天主父。不論在過去或現在,人類思想的種種潮流,總是傾向於把「神中心主義」與「人中心主義」分開,甚至視彼此為敵對者。教會則追隨基督的做法,設法在人類歷史,以深刻而有機的方法把它們連結起來。這也是梵二大公會議的教導中,最基本的,甚至最重要的原則之一。既然因此之故,在現階段的教會歷史中,我們把執行大公會議的決議案,作為我們的主要工作,我們便不能不懷著信心,開放我們的理智,打開我們的心靈,按照這個原則來行事。在「人類救主」通諭堙A我已設法指出,因荓諵G大公會議的結果而更加深刻化,更加多面化的教會意識,不能不使我們向基督更加開放我們的理智和我們的心靈。今天我願意說,倘我們要向作為世界救主,把人的真相充份地向人揭示的救主,打開我們的心靈的話,我們只能藉蚢鴭韝髐峔銝t愛的更為成熟的關係,才能達到這個目的。

()、天主的「仁慈」如何降生在人間

雖然「天主住在不可接近的光明中」(),他藉著整個宇宙對人說話:「自從天主創世以來,他那看不見的美善,即祂永遠的大能和祂為神的本性,都可憑祂所造的萬物,被辨認審察出來」()。這種用人的理智,藉著有形世界堛漸耵咩@媒介,所得到有關天主的間接而不完全的知識,還非「面見天主」的境界可比。聖若望寫到:「沒有人貝過天主」(0),這是為著強調「只有那在父懷堛瑪W生子,才把父啟示給我們」,這種「啟示」乃是有關天主性體的最深奧秘的啟示──一體而又三位,被「不可接近的光」所圍繞看(11)。可是,由於基督的啟示,我們特別在天主對人的愛中認識祂:即在祂的廣愛世人中認識祂(12)。也就是在這堙A他的無形的性體,在一種特殊的情景下,變成可見的了,其可見的程度遠遠地超過了藉著其他一切受造物所顯示出來的天主性體:天主性體是在基督身上,藉著基督,藉著基督的行動和言語,最後藉著十字架上的死亡及其復活,變成可見的了。就是這樣,在基督內並藉著基督,天主在祂的仁慈中,變成特別可見的。這就是說,在基督的行動中所強調的天主屬性,也就是舊約聖經用種種概念和名詞所描述的「仁慈」。基督付予整個舊約傳統有關天主的仁慈以一個明確的意義。他不但運用對比和比喻來說明什麼是慈。尤其在自己身上,他把仁慈具體化和位格化。我們可以說,他自己就是「仁慈」。對於那些在他身上看到仁慈的人──並從他獲得仁慈的人──天主作為「富於仁慈的父」(13),在特殊的方式下,變成可見的了。

現代人的心態遠較過去人的心態,似乎更加與「仁慈的天父」相對立。事實上,現代人傾向於連「仁慈」這個概念,都要從生活中和人的心中被剔除出去。「仁慈」這兩個字似乎在人心中會引起不安。因為由於科技方面的巨大發展,人業已史無前例地變成大地的主人,制服了大地,治理了大地(14)。這種治理大地有時被人加以單方面的,膚淺的解釋,似乎沒有留給「仁慈」以任何餘地。不過關於這一點,假如我們先看一下,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的牧職憲章」的開端所描寫的,人在現代世界中的情況,也許會有好處。「牧職憲章」這樣說:「......於是,現代世界好似大有作為,又好似柔弱無能;能夠行至大的善,亦能夠做最大的惡。在現代人類面前,擺茖咻V自由或奴役的途徑,進步或墮落的途徑,友愛或仇恨的途徑。此外,人類亦意識到自己所有的知能,可能貽害於人,亦可能為人服務,全看自己是否善於運用」(15)

今天世界的情況不但展示出種種變化,使人有理由希望,人類在地上有更好的將來,同時也揭露了眾多的威脅,遠超過迄今所已知者。教會一方面不停地利用各種機會,把這些威脅指證出來(例如對聯合國大會,對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以及對聯合國糧食農業機構等的演講),一方面必須從天主所接受的真理的光照下,來查考這些威脅。

在基督身上所啟示的,關於天主乃是仁慈的父的這一端真理,使我們能夠看出祂特別與人接近,尤其當人在受苦的時候,當人的存在與尊嚴受到根本的威脅的時候。這就是為什麼,在當前教會和世界的情況堙A受著活潑的信德所引導的許多個人及團體,可以說自然地轉向尋求天主的仁慈。他們這樣做,的確是受基督自己所感動,因為基督的聖神活在人的心中;因為由基督所揭露的「仁慈之父」這個天主的奧蹟,在今天的人受盡威脅的時候,好像是向教會所作的唯一呼求。

在這一篇通諭堙A我願意接受這個呼求,我要從具有永恆價值,同時也是無可比擬的啟示和信仰的語言堙F擷取證言,以便藉著同樣的言語,又一次地在天主面前和在全人類面前,表達我們這一代人的主要憂慮。

事實上,啟示和信仰不但教我們如何對於天主乃是「仁慈之父」的奧秘,作抽象的默想,同時也要因著基督之名,並和基督結合在一起,向那「仁慈」祈求,基督不是說過,那「在暗中看見我們」的父(17),不論我們有何需要,總是等著我們向祂祈求,總是等著我們去研究祂的奧秘,即父和祂的愛的奧秘(18)

因此,我希望以上的話能使此種奧秘對每個人都更加接近。同時我也希望,這些話成為教會向「仁慈」所作的衷心呼求,因為此種仁慈,整個人類和當前世界是如此地需要。他們需要仁慈,雖然他們往往還不覺察到這種需要。

()救世的訊息

()、基督的行動與教導的開始

在納匝肋,基督對自己的鄉親引述先知依撒意亞的話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復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恩慈之年」(19)。按照路加聖史的意見,以上的話就是耶穌初次發表的救世宣言。在全部福音堙A耶穌的言行都是這個宣言的實踐。耶穌的言行使得天主父活在世人當中。非常有意義的是所謂世人特別是指那些窮人,缺乏謀生之道的人,那些失去自由的人,那些不能看見創造物之美的盲者,那些心靈破碎的人,或社會不義的受害者,最後是那些罪人們。尤其是為這些罪人,默西亞才成了富於仁愛的天主之記號。就是在這個可見的記號上,現時代的人,如同當時的人一樣,能夠看見父。

當洗者若翰所派遣的使者到了耶穌那堙A問耶穌說:「你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者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0),耶穌用他在納匝肋開始傳道時的證言,來回答他們:「你們去,把你們所見所聞的報告給若翰:瞎子看見,腐子行走,癩病人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貧窮人聽到喜訊」。然後他用下面的話作結:「凡不因我而絆倒的,是有福的」(21)

耶穌尤其是藉茈L的生活風格,藉著他的行動,啟示給我們,「愛」活在我們所居住的世界堞w─這是一種實際有效的愛,這愛是對人說的,凡構成人性的一切成份,都成為愛的對象。這個「愛」尤其在與痛苦、不義和貧窮接觸的時候,才為人所注意──就是說,當它與整個歷史性的「人類處境」相接觸的時候,才為人所注意。而歷史性的「人類處境」則以種種不同方式,表現出人的生理的和道德約有限和脆弱。正是這種「愛」所表現的形態和範圍,在聖經的語言上稱之為「仁慈」。

為此,基督啟示給我們,天主就是父,就是愛,正如聖若望以後在若望一書堜珥n表達的一樣(22)。基督所啟示的天主,正如聖保祿所說的(23),是「富於仁慈」的。這一端真理不但成為講道的題目,也是一項由基督所表現出來的事實。在基督的自我意識堙A使父以愛和仁慈的形態臨在,乃是他的救世使命的基本試金石;這種說法可由耶穌最初在納匝肋會堂所說的,和以後在他的門徒和洗者若翰的使者們面前所說的話,予以證實。

根據這種表達方式使天主以「父」,以「愛」,及以「仁慈」的姿態臨在於人間,耶穌把「仁慈」作為他的講道的主要題目之一。他習慣是先用比喻來講道,因為比喻更能表達事物的本質。我們只要舉出「浪子回頭」(24),或「善心的撒瑪利亞人」(25),這兩個比喻也就夠了。但作為比較,我們還可舉出「惡僕」的比喻(26)。在基督的教訓堙A還有很多章節用層出不窮的新方式來表達愛與仁慈。我們只要看看好牧人尋找亡羊的比喻(27),或婦人清掃房屋來尋找失落的硬幣的比喻(28),便可看出表達方式的新穎。在四部福音的作者中,特別注意「愛」與「仁慈」這兩個題旨的,要算路加。路加福音有人稱之為「仁慈的福音」。

當我們談到宣講這件事實,我們便遭遇到一個在名詞的意義上,和在概念的內容上的重大問題。尤其是「仁慈」這個概念的內容是什麼(在與「愛」這個概念的關係上)。倘我們能把握到這些概念的內容,我們就找到了瞭解仁慈的實質之關鍵。這對於我們非常重要。不過,當我們對這個題目作造一步的思考之時,就是說,當我們要建立這個名詞的意義,和「仁慈」這個概念的正確內容之時,我們必須注意,基督在啟示天主的愛與仁慈之同時,也要求人們在生活上受愛與仁慈的引導。這個要求構成了救恩訊息的精髓部份,也是福音思想的核心。我們的導師把這雙重思想用誡命的方式表達出來時,稱之為最大的誡命(29),在山中聖訓中以真福來形容它時,他宣稱:「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0)

這樣,有關「仁慈」的救世訊息,保有一個特殊的人神幅度。基督──救世訊息的實現者──其本身就是「愛」的化身,把這種愛有利地表現在他與受苦者,不幸者,及罪人們的關係上,從而把「富於仁慈」的父更充份地揭露出來。同時,為成為人民「仁慈」的模範,基督用行動而不僅用言語來為「仁慈」作大聲的疾呼,因為「仁慈」乃福音思想的基本成份。這不僅是遵守誡命,或是履行一種倫理上的義務:它也是為滿足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以便天主在祂對人的仁慈中得以啟示祂自己:「憐憫人的人......要受憐憫」。

()舊約聖經

()、在舊約聖經堙A「仁慈」這個概念有很長的,很豐富的歷史。我們需要回溯一下它的過去歷史,以便基督所揭示的「仁慈」能夠更清楚地發射出它的光芒。由於基督用言語和行動,來揭露天主的仁慈,他的宣講對象不但知道『仁慈』這個概念,同時,作為舊約天主的子民,業已從長遠的歷史中,汲取了有關天主仁慈的特殊經驗,這個經驗乃是社會性的和宗教團體性的,同時也是個人的和內心的經驗。

事實上,以色列乃是與天主立約的民族。這盟約被破壞了好多次。無論何時,當以色列民族覺悟到自己背信的時候──在以色列民族史上,不少的先知和人們有此覺悟──他們便呼求「仁慈」。這一點,舊約聖經可以給我們很多例子。下面是我們所能記起的較為重要的事件和章節:民長記的開始(31),撒羅滿王於聖殿落成時的禱辭(32),米該亞先知書的一部份(33),依撒意亞先知那令人安慰的保證(34),猶太人在流放時期的哀號(35),以及流放期後盟約的重訂等(36)

可注意的是,先知們在他們的宣講中,把人民因不斷犯罪而常提到「仁慈」與天主熱烈的愛的形象連在一起。天主是用特選的愛來愛以色列民族,極像人們對於自己配偶的愛(37)。為著這個理由,他赦免了以色列民族的罪,甚至他們的無信與背叛。當他看到他們痛悔和回心轉意之時,他便把他們領回到寵愛之中。(38)在先知們的宣講堙A「仁慈」代表一種愛的特殊力量,這種力量能戰勝選民的罪和不忠。

在這種廣泛的社會背景堙A仁慈是與個人在罪惡的低沈情緒中內心的經驗相關聯,或與個人在忍受各種痛苦和磨難時的內心經驗相關聯。肉體上的邢惡和道德上的邪惡,或說「罪」,使得以色列的子民們回歸天主而回天主乞求仁慈。達味就是因意識到自己所犯的罪的嚴重性而歸向天主(39)。約伯於抗命之後,在極端的不幸中歸向祂;(0)厄斯德爾於獲悉她的人民正受到嚴重的威脅之時,也歸向了天主(41)!在舊約聖經堙A我們還可找到很多其他的例子(42)

這種多方面的,屬於團體和個人的信念,是整個舊約聖經在無數的世代堙A用實例所作的見證,然其根源則為選民們於出埃及時的基本經驗:天主看見祂的百姓被淪為奴隸時所受的痛苦,聽到他們的呼號,乃決定拯救他們(43)。從吾主救人的行動中,先知們看到祂的愛和同情。(44)就是基於這個理由,以色列民族及其中的每一份子,都能確信天主是仁慈的,遇有任何危難,都可向祂求援。

    除了被淪為奴隸所受的痛苦之外,罪也構成了人的悲慘境遇。舊約人民在出埃及時,因崇拜金牛即已經驗到這種困境。天主自己戰勝了這種毀約的行為,當祂隆重地向梅瑟宣佈,祂是「慈悲寬仁的天主,遲於發怒,富於慈愛和忠誠」(45)。就是因著這個重要的啟示,選民及其中的每一份子,每當犯罪之時,都有力量及動因轉向天主,提醒天主有關祂自己仁慈的啟示(46),並尋求祂的寬恕。

    有此可知,天主自從選拔以色列為自己的選民開始,及把自己的仁慈以言以行表現世來;在歷史的過程中,選民們不論是遭遇不幸,或發現自己有罪,總是把自己托付給仁慈的天主。愛之微妙處都在天主對其選民的仁慈中被彰顯出來:天主是他們的父(47),因為以色列是他的首生兒子(48);天主也是以色列的新郎,薪娘的新名字就是先知所宣稱的「心愛的」,或「蒙受愛憐者」(49)

即使當天主被選民的背信所激怒,而想結束與他們的關係時,還是因為他對自己選民的體恤和慷慨的愛情,而克服了自己的怒氣(0)。為此,我們便會了解為什麼聖詠作者們原想歌頌至高的上主,而結果卻唱出對愛情的,體貼的,仁慈的,和忠信的天主之讚美詩(51)

從以上所說,可知「仁慈」不僅是有關天主的概念,它乃是整個以色列民族及其每一子女所具有的生命特色:仁慈乃是以色列民族與天主的親密交情的內涵,也是他們與天主交談的內容。就是因為天主與以色列民族的如此親密關係,在舊約聖經的每一本書堙A仁慈才被表現的那麼多釆多姿。在舊約聖經堙A對於「仁慈」本身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不易得到純粹理論性的答覆,不過「仁慈」這個用語本身已足夠告訴我們很多有關仁慈的題旨(52)

舊約聖經用了很多相關意義的名詞,來宣講天主的仁慈。這些名詞雖因不同的內涵而產生區別,但可以說,它們係從不同的方向匯集到同一的基本內涵上,藉以表達其豐富性,同時指出仁慈在不同的層面下與人有關。舊約聖經鼓勵因不幸遭遇而受苦的人,尤其那些為罪所拖累的人──正如曾經與天主訂約的整個以色列民族──應呼求天主的仁慈,並使他們能夠倚賴天主的仁慈:在他們失敗和失去信心的時候,舊約聖經提醒他們天主的仁慈。最後,每當天主的仁慈在選民團體,或個人的生活上,被彰顯出來之時,舊約聖經則感謝並光榮天主的仁慈。

這樣,仁慈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與天主的公義相比。它往往比公義更為有力,而且更有深度。即便舊約也這樣說:雖然公義表現在人身上,乃是一種真實無偽的德性,表現在天主方面,則為高超的成全境界,可是愛仍然比公義更偉大:愛更偉大是說它是首要的基本的。可以說,支配公義,若加以最後分析,公義係為愛服務。愛面對公義時所表現的優先和高超──這是整個啟示的一種記號──正是藉看仁慈而被揭示出來的。這一點在聖詠作者和先知們看來,是那麼清楚,以至於公義一詞最後變成了因天主及其仁慈所完成的救恩(53)。仁慈雖與公義不同,但並不與公義相對立。假如我們承認,作為造物者的天主之親自臨在於人的歷史上──正如舊約的歷史所顯示的一樣──業已把祂自己用一種特殊的愛,與祂的受造物連結在一起了。則愛,按其本性,便已排除了對於自己所曾一度獻身的人的仇恨與惡意:你不憎恨你所造的(54),這句話表明了,在天主與人及與世界的交往中,天主的公義與仁慈之間的關係,有何等深沉的基礎。這句話也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回到造世之初,天主造性的奧秘那堨h,才能找到這種關係的根源,及其懇切的理由。此種公義與仁慈的關係之根源及理由,在舊約的歷史背景堙A預告了作為愛之天主的全盤啟示(55)

與造世的奧跡相連著的,是蒙選的奧跡。蒙選的奧跡塑造了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亞巴郎則因著信德成為該民族的精神之父。不過,藉著這個歷經舊約與新約的民族,蒙選的奧跡變成屬於世上的每一個男人和女人,以及整個人類家庭。「我愛你,我永遠愛你,因此我給你保留了我的仁慈」(56)。「山可以移動......但我對你的仁慈決不移去,我的和平盟約總不動搖」(57)。這個曾對以色列民族所宣佈的真理,可視作一種對全人類歷史的透視。一種既存時間內,也是末世性的歷史透視(58)。基督也就是在這透視圖的架構之內,正如舊約聖經在多處所顯示的,在已預備好的場地上,把天主父啟示出來了。在基督啟示之末了,在他死難的前夕,倘對他的宗徒斐理伯說了如下可紀念的話:「這麼常久的時候,我和你們在一起,兩你還不認識我嗎?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59)

()浪子回頭的比喻

()、一種類比

在新約時代的開端,有兩個聲音晌徹了整個路加福音。這兩個聲音以一種有力地反應蚞蒤蚋竅鬤Е峈滲S有和諧,來宣講天主的仁慈。這兩個聲音也表達了與古經堛[義字有關的語意學的因素。瑪利亞進了匝加利亞的家,用她的全副心靈頌揚天主,因為天主的仁慈世世代代賜予那敬畏他的人。稍後,當她記起以色列的蒙選之時,她又宣講了那召選她的天主,在無始之始即已恬念茠漱窈O(0)。隨後,在同一屋子堙A當若翰洗者誕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匝加利亞祝福了以色列的天主,並光榮了祂,因祂實踐了向我們祖先所應許的仁慈,也記念蚐◥滲姜t盟約(61)

在基督自己的宣講堙A從舊約而來的天主的形象,變成更單純,更深奧了。這在浪子回頭的比喻堙A最為明顯。(62)雖然在基督的宣講堙A「仁慈」一詞沒有出現,但他用一種特別清晰的方式來表達天主仁慈的精髓。基督不像舊約聖經一樣,用術語來表達仁慈的內容,而是用類比使我們更加充份地了解仁慈的奧踵,它乃是一齣父愛與兒子的不肖和罪惡之間的深奧戲劇。

那個浪子從父親手堭筐了屬於他的一份家產,到遠方去揮霍。這個故事,可以說,乃是從失去恩寵和公義的原祖父母開始,以至每一時代的人所共有的故事。從這個觀點來看,這個類比可適用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這個比喻間接地觸及所有愛的盟約的破裂,每一恩寵的失落,每一種罪。這個類比較不像先知傳統堥獐丳j調整個以色列民族的背信,雖然浪子回頭的類比,也能夠包括這一點。「當他把家產揮霍殆盡的時候,浪子開始過窮困的生活,尤其因他離家後所僑居的地方、發生大災荒。在這種情形之下,浪子只好拿任何東西來充飢。即便他為當地一家人家所飼養的豬的飼料,他也要吃。可是連這個他也吃不到。

這個類比很明顯地係指向人的內心。浪子從父親手堜珣筐的家產,乃是物質財物。但是比這些物質財物更重要的,乃是他在父親家塈@為一個兒子的尊嚴。他失去物質財物時的處境,應當會使他覺悟到,他也失去了作為兒子的尊嚴。當他以前向父親索取家產以便離家之時,他大概沒有想到這一點。即使在現在,當他對自己說:「我父親家有多少傭工,都有飯吃,且有剩餘,而我卻要餓死在這堙v的時候,似乎也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把自己所失去的財物來衡量自己,覺得自己還不如父親家堛熄臚u。因為傭工目前還擁有那些財物。他的這些話雖然主要是表達他對物質財物的態度,不過在這些話的底下,掩藏了失去兒子尊嚴的悲哀。他意識到自己乃是一個不肖的兒子。

就是在這時候,他做了一個決定:「我要起身到我父親那堨h,並且要給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罷」(63)。就是這些話,更為深入地揭露了問題的本質。浪子因愚蠢和罪而陷入了物質生活上的困境,現在卻因茬o個困境,恢復了他所失去的(作為兒子的)尊嚴感。當他決心回到父親的家堙A請求父親接納他的時候──不是作為一個兒子,而是作為一個傭工──初看起來,好像這是因為饑餓和貧窮迫著他這樣做:不過,饑餓和貧窮的動機卻溶和茪@種更深的失落感:在自己父親的家堥僱為一個傭工,的確是一項巨大的屈辱,令人引以為恥。可是,這個浪子卻決心忍受這樣的屈辱和羞恥。他知道他在父親家堸ㄓF做傭工以外,別無其他權利。他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他完全知道,按照公義的標準,他該受什麼處罰,他還有什麼權利。以上的推理在於證明,在浪子的意識中心,已失落的尊嚴感,即與父親有父子關係的尊嚴感,已逐漸浮現出來。就是下了這個決心後,他才動身回家的。

在浪子回頭的比喻堙A「公義」一詞一次都不會使用過,正如在聖經的原文堙A「仁慈」一詞亦末被使用過一樣。可是公義與以仁慈表現出的愛之間的關係,是極為準確地銘刻在福音的比喻堛滿C越來越明顯的是,當愛必須超越公義的準確而過於狹窄的標準時,便轉變而成「仁慈」。浪子於耗盡了父親的財產以後──即回頭以後──堪受在父親家塈@傭工以謀生的處罰。他也許能夠一點一滴地重新存蓄一些物質財物,但永不會像他所揮霍的那麼多。這也是合於公義的,特別因為浪子不但耗盡了屬於自己的一份家產,同時也因自己的行為傷了父親的心。他既然自知自己的行為已使他喪失了作為兒子的尊嚴,這件事在他父親眼堣]不能是無關緊要的。它必定使父親痛心,它多少也使父親受到牽連。可是,做錯事的畢竟是自己的兒子,這個關係不能因任何行為而遭改變或破壞。浪子知道這一點。正因他知道這一點,他越清楚他所失去的尊嚴,而使他正確地重估他在父親家媮棬鄑ず炳o到的地位。

()、特別注視人性尊嚴

這種對浪子心境的精細描述,使我們準確地了解天主仁慈的含義。無疑地,在這簡單而深入的類比堙A那個父親的形象,正是向我們啟示天主就是父親。在這比喻堙A那顯示了父親內心態度的父親全部行為,使我們能夠在全新的綜合堙A在極為單純而深入的綜合堙A重新發現舊約聖經對仁慈的看法之各條線索。浪子的父親忠於父職,忠於其對自己兒子的愛。這種忠信態度,在浪子回頭的故事堙A不但表現在他對耗盡家產的兒子的回頭,表示立即的歡迎;同時在他歡樂的態度上,在慶祝兒子回頭的宴會上,此種忠於愛的態度,也表現得更為淋漓盡緻。他所備辦的慶祝宴會是那麼舖張,甚至激起了浪子長兄的反對和憤恨,因為這位兄長從未遠離他的父親,亦從不曾離家出走。

父親這種忠於父職的態度──這個特徵在舊約堿O用盟約的愛(hesed)一詞表之──同時也是用充滿虓P情的態度來表達。事實上按照福音所記載的,當父親看見浪子回來的時候,「他動了憐憫的心,跑上前去,撲到他的脖子上,熱情地親吻他」(64)。父親這樣做,的確是動了很深的情感,也可說明他對浪子為何這樣寬大。這種寬大卻激怒了他的大兒子。可是父親這種深情,應有更深的根源。可注意的是:父親知道,兒子最基本的善性,業已獲得保全,就是說,他兒子人性的善已獲得保全。雖然兒子已耗盡家產,不過他的人性卻被救回了。的確,我們可以說,他是失而復得。這可由父親對大兒子所說的話獲得證明;「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失而復得,應當歡宴喜樂」(65)。在同一章堙A即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堙A我們還可找到亡羊的比喻(66),和失錢的比喻(67)。在每一個比喻堙A所強調的也都是和浪子回頭一樣的高興。父親所忠於自己的,就是忠於對自己兒子的人性之保全;即對其人性尊嚴之保全。這一點最能說明,為何浪子回家時,父親會如此高興。

接下去,我們可以說,父親之愛子是出於其為父之本性。這個本性使父親不能不關心兒子的尊嚴。這種關心便構成了他的愛。這種愛就是聖保祿筆下所寫的:「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卻與真理同樂......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又「愛永存不朽」(68)。基督在浪子回頭的比喻堜猁穛{的仁慈,具備愛的內在形式,即新約聖經堜珘椌滿u友愛的聚餐」(AGAPE)。這種愛能夠深入任何浪子的心,任何人類的疾苦,尤其是任何形態的道德困境,直透人的罪根。一旦這種愛發生了功用,被憐憫的對象不會感到屈辱,確是失而復得,「恢復了本有的價值」。父親首先對他表示高興,因為他是「失而復得」,「死而復生」。這種高興表示一種「善」得以完好無缺:即便他是浪子,他仍然是他父親的兒子,也表示一種「善」業已失而復得。在浪子身上,這個善乃是有關他自己身份的醒悟。

在基督的比喻堙A父子關係發生了什麼變化,不可『從外面』來衡量。我們對於仁慈所懷的偏見,多半是從外面來衡量的結果。有時會有這樣的情形,倘用從外面來衡量的辦法,來看仁慈,我們會把仁慈視作施予仁慈與接受仁慈者之間的不平等關係。其結果是,我們很快得出結論,仁慈的行為是輕看接受者,有辱人的尊嚴。浪子回頭的故事也指出,事實並非如此:仁慈的行為是基於人是善的這個共同經驗。這個共同經驗使得浪子發現自己及自己行為的真相(發現真相對他乃是一種真正的謙虛);在另一方面,因著這個理由,浪子變成他父親的特殊的「善」:父親因奇妙地發射出真理和愛,很清楚地看出他已完成了一項善舉,他此時似乎忘記了兒子所犯的一切罪過。

浪子回頭的故事用簡單而深奧的方式表達了皈化這個事實。皈化乃是愛與仁慈之存在於世界上的最具體的證明。仁慈的真正而正確的意義,不在於深入地,同情地去觀察道德的、物體的、或物質的邪惡;倘仁慈能夠恢復失落的價值,從存在於世界及人身上的一切邪惡中擷取善果,則仁慈的表達可以說已做到正確的地步。假如我們所了解的仁慈,確如上述,則仁慈確實構成了基督救世訊息的基本內容,及其達成救世使命的主要力量。基督的門徒和信眾所了解的和所實踐的仁慈,也是一樣的。在他們的心堜M在他們的行動上,可以不斷地看到那特別為愛作證的仁慈,即為那不為惡所勝的愛作證的仁慈(69)。仁慈的真面貌需要不斷再予揭示。縱使很多人對仁慈懷有偏見,仁慈似乎是我們這一時代所特別需要的。

()巴斯卦奧跡

()、十字架和復活啟示了天主的仁慈

基督的救世訊息,以及他在人間的活動,是以十字架和復活作為結束。我們對於十字架和復活,應當深入了解──梵二大公會議特別稱之為巴斯卦奧跡──假如我們要表達有關仁慈這一真理的深度,一如它表現在救恩史上的深度一樣的話。當我們想到這一點時,我們必須向「人類救主」通諭的內涵,更靠近一步。假如救贖的事實,在人的幅度上,啟示了人前所未聞的偉大,因他竟然贏得了如此偉大的救主(0),同時救贖的神性幅度,能使我們,我要說,以具體和「歷史」的方式揭示愛的深度,此愛面對祂愛子所作之非凡犧牲,並不退縮,用以滿足造物主和聖父對人類的忠信。因為人是按祂自己的肖像而受造。自創世之始即在祂的聖子中蒙選,為獲得恩寵和光榮。

在基督的救世任務中,對愛和仁慈所作的啟示,其整個過程因耶穌的受難,甚至因受難以前的山園祈禱而發生了基本的變化。這位「巡行各處,施恩行善」(71),「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災殃」(72)的人,當他被捕,受虐待,判刑,鞭打,頭戴茨冠之時,當他被釘在十字架,在痛苦的刑罰中死去之時(73),似乎自己應受最大的憐憫,並呼求仁慈。就是在這時候,他特別應當從自己所曾經行過善,而從未接受其善報的人中,獲得仁慈的待遇。即便是他最親近的人,也不能把他從壓迫者手中解救出來。在他救世活動的最後階段堙A先知們,尤其是依撒意亞先知有關上主的僕人的話,在基督身上實現了:「因他受了創傷,我們便得了痊癒」(74)

基督是以橄欖園堣峖b加爾瓦略山上,可怖的受刑人身份向聖父說話──基督向民眾所宣講的,就是這位聖父的愛。他用一切行動來證明的,也就是這位聖父的仁慈,但基督,即使是基督,亦末被免去在十字架上之可怖的死亡:「為了我們的緣故,天主會使那不認識罪的,替我們成了罪」。(75)這是聖保祿寫的,只用幾句話把十字架的深度和救贖的神性幅度,都說盡了。的確,此救贖乃是天主聖德的最高度及具有決定性的啟示,天主自己則是絕對性的完美:祂是公義和愛的滿全。因為公義是基於愛,公義係從愛而來,朝愛而去。在基督的受難與死亡中──即在『聖父沒有放過自己的兒子,「為了我們的緣故,使他成了罪」』(76)這個事實上──天主表現了祂的絕對公義。因為基督經驗了苦難和十字架,正是為了人類的罪。基督的這個行動,甚至使公義滿溢,因為人的罪惡是被人而天主所做的犧牲予以賠補了。不過這個公義─按天主的標準的公義全由愛所引發,即從父及子的愛所引發,並在愛中滿結果實。正是為此緣故,揭露在基督十字架上的公義,乃是按照天主的標準。因為它由愛所引發,在愛中完成,產生了救恩的果實。救贖的神性幅度產生效果,不但是因它使公義克服罪惡,也是因為它使愛重新獲得了創造力,因看這個創造力,人又能夠接近從天主而來的生命之圓滿與聖潔。在這種情形中,救贖實包含了仁慈之最圓滿的啟示。

巴斯卦奧跡就是這種仁慈的啟示及其效用的極致。因為仁慈能夠使人成義,使人復義,即恢復天主自始所願意的,在人身上並藉著人在世界上所表現的恩寵境界。受苦的基督用特殊的方式對人說話,不僅對信友說話。非信友亦能發現基督與人類命運休戚相關的雄辯,以及他對人類的目標、真理,和愛心所作的無私的充份奉獻。可是巴斯卦奧跡的神性幅度,還有更深的意義。加爾瓦略山上的十字架,也就是基督與聖文作最後交談時所受釘的十字架,乃是聖父的愛之結果。因著這個愛,天主按照其永琲滬p劃,把依自己的肖像所創造的人,賜予世界作為一種禮物。天主,正如基督所啟示的,不但以造物者及萬有根源的身份,與世界保持密切的關係,祂也是父:祂與人的關係比祂與其他受造物的關係,更為密切。愛不但創造了美善,同時也使受造分享天主的生命;就是父、子、聖神的生命。因為愛的人渴望獻出自己。

加爾瓦略山上的基督的十字架,是豎立在一條奇妙的交通孔道上,就是在天主向人自我通傳的道路上。這條道路同時也是天主要人奉獻自己及世界給天主的道路,以便分享天主的生命,有如一個義子成了分享在天主內並發自天主的愛與真理的人。也就是人從永恆中蒙選作為天主義子的這條道路上,豎立了天主獨生子,基督的十字架。基督乃是「從光而來之光,從真天主而來的真天主」(77),他來是為天主與全人類所訂的奇妙盟約作最後的見證,也就是為天主與每一個人所訂的盟約作證。這個與人類一樣古老的盟約──它可以遠溯到造世的奧跡中去──也是以後與唯一的選民數度重訂的盟約,同時也是新的和不變的盟約,即在加爾瓦略山上所建立的,其對象不限於單一民族,以色列,而是向一切人和每一個人開放的盟約。

此外,基督的十字架,也就是基督救恩訊息和救世使命的最後一句話的十字架,還和我們說了什麼?它說明了十字架還不是盟約天主要說的話:盟約天主要說的話是在早晨,當女人們在先,宗徒們在後,來到受釘耶穌的墳墓,發現墓穴是空的,並首次聽到如下的訊息,「他已經復活了」的時候說的。他們要向其他的人重述這個消息,並為復活的基督作證。即便在天主聖子享受光榮的時候,十字架仍然存在。這十字架,藉茼漫顙鉹W的人子的作證,繼續不停地宣講天主聖文,宣講祂完全忠於對人的永琲熒R。因為祂「如此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會喪亡,反而獲得永生」(78)。相信受釘的子就是「看見父」(79)。就是相信世界有愛。相信這愛比任何個人的,全人類的,或世界上的那惡,更有力量。相信這樣的愛,就是相信仁慈。因為仁慈乃是愛的不可或缺的一面;它可以說是愛的別名。它同時也是表示愛情的特殊態度,使人能面對世界上的邪惡真相,這種邪惡在影響人,困惑人,潛入人的心中,能使人「喪生在地獄之中」(0)

()、愛比死亡更有力量,比罪更有力量。

加爾瓦略山上基督的十字架,也證明了邪惡勢力之強大。它對抗天主之子,對抗在所有的人類子孫中,唯一無罪的聖子。他之來到世間不受亞當違命的連累,亦末接受原罪的遺產。基督正是用他的犧牲,他的聽命,「聽命至死」(81),作為代價,使公義克勝了罪。基督本來無罪,「天主卻使他,替我們成了罪」(82)。公義也克勝了死亡,因為死亡從人類歷史的開端即與罪結為同盟。因茖漲黖L罪的,也只有他能─用自己的死亡─摧毀死亡者的死,公義才給死亡以重創(83)。就是這樣,基督的十字架,即那與父同體聖子受釘於其上,並因而歸公義於天主的十字架,也成為仁慈的一種根本的啟示,或者不如說,成為那在人類歷史上對抗邪惡根源的愛之根本的啟示:那惡根源就是罪和死亡。

十字架乃是天主對人最謙抑的俯就,即對人所視為最不幸命運的俯就──尤其是在艱難與痛苦之際。十字架就像是永桓之愛對人世最痛苦的創傷之安撫;它乃是基督在納匝肋的會堂堜珥z說(84),然後又對若翰洗者所派來的使者(85)重說一遍的救恩計劃的澈底完成。依照依撒意亞先知書所記載的(86),救恩的計劃包括對窮人,受苦者和監獄囚犯,盲者,受壓迫者,以及罪人等所作的仁慈之愛的啟示。巴斯卦奧跡克勝了人所生活於其中的層出不窮的罪惡之極致:事實上,基督的十字架使我們了解,邪惡之最深根源是耽溺在罪與死亡的上面。因此十字架乃成為末世性的記號。只有當末世的實現和世界決定性的更新之時,愛才能在所有的蒙選者身上,征服邪惡的最深根源。並結出生命與聖潔王國的果實及光榮不朽的果實。末世實現之基礎業已包含在基督之十字架及死亡堙C基督死後「第三天復活」(87)這個事實,成為他的救世使命的最後記號。這個記號使仁慈的愛對受罪惡所統御的世界所作的整個啟示,達於完成。同時它也是預告「新天新地」(88)的記號。那時「天主要擦乾他們眼上的一切淚痕,以後再無死亡,再無悲傷,沒有哀號,沒有苦楚,因為先前的都已過去了」(89)

在末世來到時,仁慈將顯示為愛。然而親在,在人類歷史中,即在罪和死亡的歷史中,愛必須顯示為仁慈,並以仁慈來實現。基督的救世計劃,或仁慈的計劃,成了天主子民的計劃,教會的計劃,十字架永遠是此計劃的中心,因為就是在十字架上,仁慈的愛達到其最高的表現。「在先前的事都過去了以前」(0),十字架仍然是若望默示祿堥銗L的話的參考:「看,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堙A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91)。當天主請求人對祕的獨生子,即被釘死的那一位,施予仁慈之時,天主是用特殊的方式,也把祂的仁慈表現出來。

基督,正因其為被釘死的那一位,乃是永不會過去的聖言(92)。他也就是那站在門口,叩著每一個人的心門的人(93)。他這樣做不會限制人的自由,反而要從人的自由回應中,引出了愛。藉茬o個愛,人不但與受苦的人子結為一體,同時也表示了我們對永恆聖父之子的「仁慈」。為著獲得仁慈,人自己也同時「施予仁慈」。人的尊嚴還能夠比在整個基督救世的歷程堜珣狴靰滿A即在藉茪Q字架所啟示的仁慈堙A更受尊重,更為高貴嗎?

總而言之,當基督說:「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94),不就是表示了以上基督對人的立場嗎?基督在山中聖訓中所說的「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受憐憫」(95),雖道不可以說是整個福音的綜合,即整個「奇妙交易」的綜合?這種交易就是救恩計劃的法律,是既簡單又堅強,同時又很易行的法律。我們從開始就證明這是「人心」之力所能及的事(能夠仁慈)。以上所引山中聖訓的話,不是也從同樣的角度,揭露了天主的深遽奧跡;即父、子、聖神三位不可探測的一體性,在三位一體的天主堙A包含了公義的愛,產生了仁慈,而仁慈卻又揭露了公義的圓滿?

巴斯卦奧跡是以基督為不可探測的天主奧秘之最高啟示。就是在這時候,耶穌在晚餐廳所說的話完全實現了:「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96)。事實上,父為救人的緣故,「所未加憐惜的」基督(97),及在十字架受苦而未獲人憐憫的基督,已在復活的時候,把父對他的愛,並在他身上對所有人的愛,圓滿地啟示出來了。「他不是死人的天主,乃是活人的天主」(98)。正因為基督接受了十字架,作為通往復活的道路,基督的復活實已揭露了仁慈之愛天主。為茬o個緣故──當我們想到基督的十字架,他的苦難和死亡時──我們的信仰和希望乃專注於復活的基督:我們所注視的基督是,「那一週的第一晚上......在門徒們所在的晚餐廳,他站在他們中間......向他們噓了一口氣說:你們領受聖神罷,你們赦免誰的罪,就給誰赦免;你們存留誰的罪,就給誰存留」(99)

這就是天主之子,在復活的時候,非常澈底地經驗到他所受天主父對他的仁慈。就是說,他所接受父的愛比死亡更有力量。也就是這個基督,天主之子,在他救世使命完成之時──或可以說,甚至在他救世使命完成以後──揭露其自己為仁慈之不涸竭之泉源;是那種從後來的教會救恩史角度來看,可以永遠被鑒定為比罪更有力量的愛。巴斯卦的基督,不論在救恩史上,或在末世論堙A都是仁慈的真正化身,也是仁慈的活記號。復活期的禮儀把下面聖詠堛爾靬韘b我們口中時,也就是基於這個信仰:我要永永遠遠歌詠天主的仁慈。(100)

(9)、仁慈之母   

教會在復活節禮儀中所說的這些話,充份地反映了瑪利亞在訪問匝加利亞的妻子依撒伯爾時所說的預言:「他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0)。這些話在基督降生之時,

即已開啟示救恩史的新觀點。到了基督復活以後,這個觀點不論從歷史角度來看,或從末世論角度來看,都是新的。自此以後,在人類的大家庭堙A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其數目有增無已;同時也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天主子民,身上帶有十字架和復活的記號,並蓋上基督巴斯卦奧跡的印記,這印記也就是瑪利亞在她的表姐門口所高聲頌揚的,有關天主仁慈的絕對性啟示:「他的仁慈世世代代於無窮世...」(0)

瑪利亞也是獲得天主特別而額外仁慈的人。在這一點上,無人可與她相比。同時,也是用格外的方式,藉茪漱蓱珧答瘧諡飽A她使自己之參與「天主仁慈」的啟示,成為可能。她所做的犧牲與她兒子的十字架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在加爾瓦略山上時,她就是站在這十字架下面。牠的犧牲是以獨特的方式,參與了「天主仁慈」的啟示。就是說參與了天主對自己的愛及盟約的絕對忠信。這個盟約乃是他從永恆即已決定,但在時間內才與天主子民,與全人類訂立的;瑪利亞所參與的啟示,乃是確定地在十字架上完成的。沒有人像被釘死的耶穌的母親經驗到十字架奧秘的那種深度,經驗到超越的公義與愛相遭遇時的那種動人局面:那是仁慈與公義的接吻(0),沒有人像瑪利亞一樣,如此深刻地把那奧跡接納到心中,這奧跡的確是救贈的神性奧秘,它在加爾瓦略山上,因聖子的受死以及瑪利亞的母心的犧牲,和她的「照妳的話成就於我吧」的承諾,而發生了效力。

因此,瑪利亞乃是具有對天主仁慈的奧跡之最高深知識的人。她知道這個奧跡所付出的代價。她知道這個奧跡是多麼偉大。在這個意義上,我們稱她為仁慈之母,仁慈聖母或天主仁慈之母,這個稱呼含有極深刻的神學意義,因為它表達了她靈魂上及整個人格上所作的特別準備,使她能夠從複雜的事件中,看出,首先是以色列民族,以後是全人類中的每一個人,按照至聖聖三的永恆計劃,世世代代(0)都分享了那份天主的仁慈。

以上我們所給予天主之母的稱呼,主要是描述她為受釘而又復活者的母親;為既得了額外的仁慈,而又藉著她在世的生活,尤其是在兒子的十字架下那一幕,嬴得了額外恩寵者;最後,作為暗中分擔其兒子的救世使命者,瑪利亞很特殊地被賦以一種使命,把天主的愛帶給人民。這種愛就是天主所要啟示的:這種愛,當它面對苦難,貧窮,失去自由的人,盲者,受壓迫者和罪人們時,獲得了最具體的表現。這種愛也就是基督藉茖抯遠N亞的預言,首先在納匝助的會堂(0),然後在回答約翰洗者的使者們的問題時(0)。所提到的。

這種仁慈的愛,尤其在與道德及肉體的邪惡相接觸時,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愛 ,正是參與了耶穌受難與復活的瑪利亞聖母之心,以獨特的方式所分享的愛。這種愛,在她身上,並藉著她。繼續不斷地啟示在教會和人類歷史上。這種愛啟示在聖母身上,因著她那母性特有的感覺,基於牠的特殊感受力,因茼o特別適合於那些最容易接受母親的仁慈之愛的人,而特別的有效。這是賦予生命的許多偉大基督信仰奧秘中之一奧秘。也是與降生的奧秘有密切關係的奧秘。

按照梵二大公會議的解釋,「在聖寵的境界堙A瑪利亞為母親的這種職份,一直延續不斷。從天使來報時,她以信德表示同意,又毫不猶豫地在十字架下堅持此一同意,直到所有被選者獲得榮冠為止。事實上,她升天以後,猶未放棄她這項救世的職份,以她頻頻的代禱,繼續為我們獲取永生的恩惠,以牠的母愛照顧她聖子之尚在人生旅途上為困難所包圍的弟兄們,直到他們被引進幸福的天鄉(0)

(六)他的仁慈世世代代賜予敬畏他的人

(10)、我們這一代的形象

她讚美天主時說:他的仁慈世世代代賜予敬畏他的人。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這一世代也被包括在天主之母的關注之中。瑪利亞的讚美詩,其內容是先知性的。因為它不但關心以色列民族的過去,同時也關心到地上天主子民的整個將來。事實上,所有生活在世的人都意識到公元二千年快要來臨,而深深地感覺到在歷史上正在發生的變化。

這一世代的人知道,我們是處在一個特別有利的地位:時代的進步提供給我們許多可能性,那是數十年以前所無法夢想得到的。人的創造性活動,人的智力及人的工作,便在科技方面及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產生了深遠的變化。人已有控制自然界的能力,並獲得了有關社會行為法則的更深入的知識。由於與日俱增的所謂普性感,對人類一體性的更為清楚的認識,承認在真正團結中的互相依賴性,渴望超越地理、國家或種族之限制,而與別人作兄弟姐妹般的交往之可能性等因素。他已看出個人與個人之間以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障礙與隔閡,正在日漸消溶或縮短。尤其是今天的青年們都知道,科技的進步不但能產生新的物質貨品,也能夠使知識廣為流傳。例如,在資訊及資料整理方面,進步之速使得人的創造能力大為增強,因而更易獲得其他民族的知識及文化上的資產。新的傳播技術會鼓勵人們對世界事務作更積極的參與,對各方面的意見作更廣泛的交換。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學上的成就,會幫助人更加了解人本身的富庶。雖然這些進步還是工業先進國家的特權,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使得所有人民和國家都能受益於科技的進步,已非空泛的夢想,因為它已成為普遍的政治的理想。

但是,不論那埵雀i步,那堳K有困難相伴而來。或者可以說,困難乃是進步的一部份。人們都知道,對於社會的成長,人不能沒有回應,而此種回應又是那麼不簡單,使人產生一種不安和力不從心之感。今天的世界所給人的印象,亦含有陰影和不平衡的一面,這一面亦不都是膚淺的。梵二大公會議的「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的牧職憲章」,雖然不是討論現代生活的唯一文件,但它乃是一項特別重要的文件。在這個文件堙A我們所讀到的有關「現代世界所患的不平衡,是與植根於人心的基本不平衡相連的。人乃是許多衝突力量的蜓E點。作為一個受造物,人有數不清的限度,但在其慾望和追求更高級的生活上,卻又感到不受限制。人類既為眾多慾念所吸引,故必須經常有所選擇,有所放棄。更糟糕的是,由於自身柔弱無能及向惡成性,往往做出本心不願做的事,又往往不做本心所要做的事。因此人覺得自己內心陷於分裂,社會上眾多的爭端便肇因於此」(0)

該憲章在序言的末了,這樣說:「......面對現代世界的發展,有日益增多的人,提出了在所有問題中之最根本的問題,並用銳敏的眼光,注視這些問題:人究竟是什麼?痛苦、罪惡及死亡的意義是什麼?何以人類作了許多進步之後,它們仍然存在?人類在付出佑大的代價之後所獲得的勝利,究竟有何益處?」(110)

在梵二大公會議結束後的十五年之中,我們這個時代的緊張及威脅的情況,是否略有改善?好像沒有。相反地,在牧職憲章堜珒y寫的緊張和威脅,僅僅是一個輪廓,並未把隱存在背後的危險深度,揭露出來。在這十五年之中,這些危險都更為清楚地暴露出來了;這幾年中所發生的事,以不同的方式證實了危險的存在,不容許我們再懷有以前所懷的幻想。

(11)、不安的來源

因此,在我們這個世界堙A受威脅的感覺正與日俱增。我在「人類救主」通諭媟~已說過了今天有一種與日俱增的存在性恐懼,係與所預期的衝突有關。這種衝突,鑑於今天原子武器的大量積聚,能夠變成部份人類的自我毀滅。但今天世界所受的威脅,實不限於人類如何藉軍事技術去毀滅別人這件事;他如唯物主義的社會──儘管它也宣稱尊重人文價值─視物質較人為優先,也能產生許多危險。當代的人害怕,一旦此種社會所發明的工具廣被使用,則個人、環境、團體、社會和國家會因別人,別的環境以及別的社會濫用其權力而遭到損害。本世紀的歷史業已提供了許多的例證。不論我們發表了多少次的人權宣言,即人在肉體和精神生活上的權利的保障,我們實不能說,以上的例證已成過去。

人懼怕外來的壓迫會剝奪其內心的自由,懼怕喪失表達自己所服膺的真理的機會,懼怕喪失自己所服膺的信仰,懼怕喪失服從良心的能力,而良心乃是他的行為的正確指導。凡此種種懼怕都是有理的。在現代社會支配之下的技術性工具,其本身不但含有因軍事衝突而導致自我毀滅的可能性,同時掌握此種工具而一心想要使用它的人,只要一有理由,方可「和平地」用以壓制個人,環境,整個社會以及整個國家。若要舉出例子,只要想想那屢見不鮮的苦刑,習常地被當政者用作控制及政治壓制的工具,即使屬下這樣做,亦不受處罰。

除了意識到生命所受之威脅外,人們還逐漸意識到另一種對於基本的人性更具毀滅性的威脅,即與人的尊嚴及追求真理與自由約權利,息息相關的那種威脅。

這種威脅的存在,是因人的良心受到極大的責備。因為一方面有富有的,擁有過剩物資的人民和社會,生活在富裕之中,抱著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態度;在另一方面,在同一的人類大家庭堙A卻有許多個人及團體遭受饑餓之苦。有的嬰孩就在母親眼前因饑餓而死去。世界上有許多地方,或在各種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堙A竟然有整個地區都生活在貧窮、物資缺乏及落後的情況堙C這個事實大家普遍知道。不平等的情況不但仍然存在於個人與個人及國家與國家之間,而且其惡化的趨勢有增無巳。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事,仍然日有所聞。為茬o個緣故,道德上的不寧,勢必加劇。非常明顯地,在當代經濟制度及物質文明堙A有一基本的或一連串的缺點,或不如說是結構性的病根,使得人類這個大家庭無法從極端不公道的情況中被釋放出來。

今天的世界是一幅充滿茼覂撽M精神上罪惡的圖畫。這些罪惡使世界陷入矛盾和緊張之中,同時對人類自由、良心和宗教造成極大的威脅。這就是為什麼當代的人感覺不安的理由。這種不安不僅是不幸的和受壓迫的人感受到,即使那些有錢、進步及權力在握的人,也同樣感受到。雖然也有不少的人想要了解不安的原因,想運用技術、金錢或權力所提供的權宜辦法,以謀對付,但在人的精神深處,此種不安絕非一時的權宜之計所能克服。梵二大公會議在分析此種情況時說得很對;這種不安與人類生存的最根本問題有關。它和人在世上的存在意識相關連,其不安與人及全體人類的前途有關;它要求有一個決定性的解決辦法,人類正被迫看去尋求這種辦法。

(12)、單有公義,是否足夠?

我們不難覺察到,在現代的世界堙A正義感業已大為覺醒;無疑地,這種正義感係針對不公道之存在於個人與個人,社會團體興社會團體,階級與階級之間;存在於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最後是存在於不同的政治制度以及所謂不同的「世界」之間。世界上之存有深遽而各異的潮流,其正確與否,按現代人的良心,要用「公義」的尺度去衡量它們,證明了現今瀰漫世界的緊張和鬥爭,其性質是倫理性的。

教會與當代的人對於各方面都合乎公義的生活,懷有同樣深沉而熱切的希望。對當今人民和社會所要求的那種公義的多面性,教會也不會疏於審察。這一點,由天主教在上世紀中,有關社會教理方面之大有進展,即可證明。基於這種教埋,乃有按照公義精神來陶育人良心的主張。此外,個人的事業,尤其是教友傳教事業方面,也是按照合乎公道的精神去發展的。

可是,我們也不難看到,往往以公義為出發點的種種計劃,本來應當有助於公義之在個人與個人,團體與團體,以及人類社會與人類社會之間的實現,可是在實行持,卻遭受了歪曲。雖然他們繼續呼籲公義,可是經驗告訴我們,其他相反的力量如輕蔑、憎恨、甚至殘忍等已較公義佔了上風。在這種情形之下,想要消滅敵人,限制敵人的自由,甚至置敵人於附庸的地位等願望,變成行動的主要動機。這種情形乃和公義的本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公義的本質是要在衝突的兩造之間,建立平等與和諧的關係。對公義觀念的誤用以及其實際上的曲解,顯示出人的行動,縱然以尋求公義為出發點,其結果卻能夠偏離公義何等遙遠─基督向那些忠於舊約信條的聽眾挑戰,並非無的放矢;因為他們的態度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111)。這乃是當時對公義的曲解。時至今日,我們卻仍然以此為公義的典範。事實上,非常明顯地,我們的人類同胞有時被毀滅了,遭殺害了,喪失自由了,或被剝奪去基本人權,都是因茤瓵蚺螂q之名(例如,歷史性的公義或階級的公義等)。由於過去和現今的經驗證明,單講公義是不夠的。單講公義甚至會導致公義本身之被否定或遭毀滅,假如那更有力量的愛,無法在各方面去塑造人的生命的話。有一句諺語說:「極端享受自己的權利,也就是極端侵害他人的權利」,就是歷史經驗的結晶。這句話並不減低公義的價值,亦不輕看基於公義所建立的社會秩序;它不過指出,從另一方面來看,合乎公義的秩序係由精神力量來決定,我們應從精神方面提取靈感,精神力量是遠較公義觀念為深遽的。

展開在教會面前的乃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畫像。因此教會也分擔了這一代人的種種不安。尤有進者,有很多基本價值,不但構成了基督徒道德的不容置疑的良好成份,同時也構成了全人類道德的良好成份及道德性文化的良好成份,對於這類基本價值的凋落,我們不能無動於衷:這些價值包括:對於自受胎之始的人的生命之尊重,對於不可拆散的婚姻之尊重,以及對於家庭安定性之尊重等。道德上的放任特別打擊這些人的生命與社會最為敏感的部份。與基本價值觀的失落相隨而來的,乃是人際關係中真理的危機,對於所說的話不負責任,個人與個人之間純粹功利的關係,真正公益意識的失落,以及對此等失落的滿不在乎的態度。最後有「非神聖化運動」往往轉變而為「人性的貶抑」:世界上倘無一物是「神聖的」,則個人和社會都要衰頹,不管它在表面上如何造作。

(七)從教會的使命中看出天主的仁慈

這一代人的畫像不能不令人感到深沉的憂鬱。但這畫像使我們重新想起因聖子降生而引發的瑪利亞的「讚主頌」:「他的仁慈世世代代賜予敬畏他的人」。我們今天的教會,因看不斷默想以上由聖神感動所說出的動人的話,並把這些話引用到今天人類大家庭所受的苦難上,不能不深深地意識到,她應追隨舊約和新約的傳統,尤其是耶穌基督及其宗徒們的芳,在善盡其傳教責任上,去為天主的仁慈作證。教會必須為顯示在基督身上的天主的仁慈作證,為顯示在基督的救世使命上的天主的仁慈作證。教會首先必須把天主的仁慈作為信仰的救世真理來宣講,然後設法把天主的仁慈引進到信友的生活堙A並盡可能地引進到一切善心的人的生活堙C最後,教會因茷鰻縣窈O,且始終信守不渝,有權利與義務去呼求天主的仁慈。當面對茼覂撽M精神上的邪惡猖獗之時,當面對看使今天人類生命的整個視野都罩在陰影之中的一切威脅之時,那就是教會應當祈求的時候。

(13)、教會明認天主的仁慈,並宣講天主的仁慈

教會必須明認天主的仁慈,並按照歷代相傳的天主啟示,宣講包含在天主仁慈堛漱@切真理。在這篇通論堙A我們至少已為天主仁慈繪出一個輪廓。天主的仁慈在整個的聖經和聖傳堙A則有非常豐富的表達。在教會的日常生活堙A有關天主仁慈的道理是表達在聖經堙A並在教會禮儀的讀經媕繸o萬古常新的回應。具有真實無偽的信仰之天主子民能夠認識這端道理,恰與許多熱心的個人及團體所顯示者無異。把天主仁慈的種種表現綜合起來,作成一個清單,當然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它們大部份是清楚地刻印在人的心靈深處。有些神學家肯定地說,仁慈乃是天主最偉大的屬性及最偉大的成全境界,這由聖經、聖傳和整個天主子民的信仰生活,均可獲得證明。這堜瓵蛈言境界,不是指在那神聖的奧秘堜狺ㄔi探測的天主本性,而是指那種成全及屬性,人在其存在的體驗中,可藉它以與生活的天主緊密地,頻頻地相遇。我們可以說,它與基督對斐埋伯所說的話,若合符節(112)。所謂「看見父」─即在信仰中看到天主──乃是在與文的仁慈相遇時,所感到內心的純樸與真理的體驗之一剎那。這個經驗與我們在浪子回頭的比喻堜疻橝蝔鴘漪萓。

「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113)。教會相信天主的仁慈,教會在其廣泛的信仰經驗中、在它的訓導中  在它不斷地默想基督、專注于基督、專注於他的生活和福、他的十字架與復活和他的整個奧秘中,在天主的仁慈內生活。在教會的活的信仰及訓導堙A任何足以構成「看見基督」的東西,都使我們更加接近「看見那望而仁慈的父」。當教會特別注意到耶穌聖心時,她似乎是以特殊的方式,明認天主的仁慈、敬拜天主的仁慈。事實上,正因我們在耶穌聖心的奧秘婸P基督接近,使我們能夠對父的仁慈的愛之啟示,加以深沈的思考──這一點可以說是啟示的中心,同時也是人性最可接近的一點──把父的仁慈之愛啟示出來,實構成人子救世使命的主要內涵。

假如教會表白並宣講天主的仁慈,又假如作為受託人及分施者的教會,帶領人民更加接近救世音的仁慈之源,那麼,這個教會便是度看真實無偽的生活──因為造性者和救世者最了不起的屬性就是仁慈。在這方面最重要的事,乃是經常默想天主聖言,尤其是懷茼釆籅熒N識去參與聖體,告解或和好聖事。聖體聖事使我們與比死亡更有力量的愛日益接近:「因為我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之時」我們不但宣報救世主的死亡,我們也宣佈祂的復活,期待祂在光榮中來臨(114)。聖體聖事原是為紀念耶穌基督,他在執行其救世使命之時,用言語及十字架把父啟示給我們。這個聖體聖事又為無盡的愛作證,藉虓R,他渴望永遠和我們結合在一起:約遠在我們中間,和所有的人作心靈上的會晤。告解或和好聖事是為每一個人,即便是受極大的罪過所困擾的人,清除心靈上的障礙。在告解聖事堙A每一個人均能從獨特的境況申,經驗到天主的仁慈。就是說,經驗到比罪更有力量的愛。這些話在「人類救主」通諭媟~已說過,但如今再回到這個基本的話題,仍然是很適切的。

正因罪存在這個世界堙A這世界又是天主所愛的─「天主竟這樣變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115)─天主本是愛(116),祂除了表示仁慈以外,不能用別的方式來啟示祂自己。這不但附合天主就是愛的最深奧的真埋,同時也與整個人的內在真理,以及作為人的塵世家鄉的世界的內在真理相附合。

仁慈既然是無限天主的成全境界,其本身也是無限的。父之決心歡迎回家的浪子,亦非人所能窮究其深奧。寬恕的決心和力量係由聖子所作犧牲的驚人價值中源源而來,因而也是不可限量的。任何人的罪都不能勝過這個力量,或限制這個力量。在人這一方面,只有缺乏善意,即缺乏販依和悔改的決心,才能限制這個力量。換言之,只有固執,反對恩寵和真理,尤其在面對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的見證時,才能限制仁慈的力量。

因此,教會宣告並呼籲悔改(皈依)。皈依天主常常就是發現他的仁慈。就是發現那耐心的與慈祥的愛(117),這種愛只有造性者與父才能有;這個愛也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118),在與人訂立盟約時所信守不渝的愛:祂直至讓望子被釘十字架,死而復活。皈依天主就是重新「發現」這位富於仁慈的父之結果。

對於仁慈的天主和愛人的天主之真實無偽的知識,乃是使人皈化的堅定而無盡的力量。這種販化不僅是內心的暫時行動,它也是持久性的態度,一種心靈狀態。從仁慈這個途徑來認識天主看天主的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地歸向祂。因此他們是生活在皈依的狀慰中;就是這種販依狀態,指出了在這塵世的旅途中,每一個男女最深的旅途性成份。顯然地,教會不但用教訓的話,最要緊的還是藉蚞蒤茪悒D子民生活的節奏,來表白由受釘而復活的基督所揭示的天主的仁慈。藉茈肮〞漕證,教會達成了天主子民所應負的使命。這種使命可以說是分擔或承繼基督自己的救世使命。

當代的教會深深地意識到,只有以天主的仁慈作為基礎,才能實現梵二大公會議所賦予的任務,而其首要的工作則是以聯絡所有基督徒為目的之合一工作。當教會正朝這個方向作種種努力之時,教會謙遜地承認,只有比使人分裂的力量更為有力的愛,才能產生合一。這種合一乃是基督向父所祈求的,也是聖神不斷地以「無言可喻的嘆息所代我們轉求的」(119)

(14)、教會努力實踐仁慈

耶穌基督教導我們,不但應接受天主的仁慈,並經驗天主的仁慈,同時也要以仁慈對待別人:「憐憫別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120)。從以上的話,教會認為基督要我們採取行動,因而努力去實踐仁慈。山上聖訓所稱道的八端真福,都是給我們指出皈化與生活革新的途徑。不過稱道憐憫別人的那一端,尤其富有勸說力量。人得到了天主仁慈的愛以後,他自己的內心也轉變為生活在愛人的精神之中。

這種真正福音化的歷程,並不是一勞永逸能實現的精神革新,它乃是一種整個的生活方式,也是基督徒聖召的主要而持久的特徵。它在於不斷地去發現愛,琱艀a去實踐愛德,視愛德為結合的力量和提昇的力量,不顧任何心理的或社會性的困難:事實上,這是有關仁慈的愛的問題,因為這種仁慈的愛,在本質上乃是創造性的愛。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上,仁慈的愛絕非單獨一方的行為,或單向的活動。即便在有些情形中,好像只有一方在給予並奉獻,而另一方只是接受和汲取(例如,醫師看病,老師教書,父母養育兒女,施恩者幫助需要的人),其實,給予的一方同時也是受益者。無論如何,他很容易發現他自己也是處於接受者的地位,他也得到了好處,經驗到仁慈的愛;他能夠發現自己也是接受仁慈的對象。

按照這個說法,受釘的基督乃是我們的卓越模範,我們的靈感和鼓勵。假如我們以這個模範作為我們行動的根據,我們便能夠謙遜地對別人施予仁慈。因為我們知道,基督會接納我們的行為,好像我們是對他做的一樣(121)。按照這個模範,我們必須不斷地淨化我們的行動和意向,我們的意向是把仁慈視作單向的行為,好像是給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倘使要真正地成為仁慈的愛,則當我們實踐此愛的一刻,必須深信,我們所施惠的人,同時也施惠給我們。假如缺乏此種雙向的和互惠的品質,我們的行為不能算是真正的仁慈行為;我們的販化,韌基督用言語和行動,直至死於十字架上,所希冀於我們的販化,還不能充份地在我們身上達成;他所敵示給我們的那種仁慈之愛的壯潤泉源,我們還末充份地分沾到。

因此,在山中聖訊堙A基督有關仁慈的人乃真福的說法,其意義遠比普通人有關仁慈的看法為豐富。普通人把仁慈視作單向的行為或活動,假定並保持施惠者與受惠者之間的某種距離。因此他們設法在人際關係和社會關係上,不講仁慈而單譴公義。可是,對於仁慈的此種看法,完全無視於聖經傳統中,以及耶穌基督在其救世使命中所說的。有關仁慈與公義之間的基本關係。真正的仁慈可以說是公義的最深泉源。假如說在人中作公平的財物分配,需要公義作仲裁的話,則只有愛(包括我們稱為「仁愛」的愛)能夠使人恢復其失落的人性。

真正基督化的仁慈,也可以說是人民之間最圓滿的「平等」的化身;因此也是最圓滿的「公義」的化身。因為在實踐公義之時,也要達到平等的目的。不過公義所產生的平等,其範圍僅限於客觀的和外在的財物,而愛和仁慈卻使人與人之間,在人本身的價值上發生關係,並以合乎人性尊嚴的方式彼此相對待,同時,藉「忍耐和仁慈」的愛(122)所達到的「平等」,並不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給予者因感覺他也從受惠者一方獲得益處而變得更加慷慨;同樣,受惠者因意識到接受人家的贈予也是一種行善,無形中促進了人的尊嚴感。這都使人與人間達到更深度的團結。

因此,為要按照極度尊重人性的精神,以及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來塑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仁慈變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假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純粹按照公義的尺度來調整的話,則以上的兄弟關係便無法達到。在人際關係的各方面,可以說,「公義」應由「愛」來加以大大的修正。這個「愛」,正如聖保祿所宣稱的,「是含忍的和仁慈的」,換言之,這個「愛」應具有仁慈的特性.因為「仁慈之變」實為福音及基督宗教的本質。此外,我們應記住,「仁慈的愛」也就是在「浪子回頭」(123)與「亡羊」、「失錢」的比喻埵漶A所描寫的那種至誠的親切與感性。為此,仁慈的愛在關係密切的人中間,是純對不可或缺的:就是說,在夫婦之間、在親子之間、在朋友之間,此種愛絕不可缺少;在教育及牧靈工作方面,此種受亦不可缺少。

可是,「仁慈的愛」之活動範圍,並不限於以上的幾種關係。教宗保祿六世一再地指出,在文化、社會、以及經濟和政治各方面所作的一切努力,均應以達到「愛的文明」(125)為目標。我們還應加上一句,面對看如此龐大而複雜的人類社會,假如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還是停留在「以眼還眼,以牙還牙」(126)的標準上,而不想用另一種精神來補足它,把這個標準作根本的改變,這種目標則永遠不會達成。的確,梵二大公會議也是引導我們朝這個方向走。因為它一再地說到,我們必須使這個世界更合乎人性(127)。並說,這個理想的實現,正是教會在現代世界所負的使命。假如我們把那構成福音救世訊息的「仁慈的愛」,而不僅是公義,引進到多方面的人際關係及社會關係之中,我們的社會才會成為更合於人性的社會。

惟當我們把「寬恕」的行為引進到一切人際關係的道德一面,社會才能更合於人性。因為寬恕是福音的本質。寬恕證明在這世界上,「愛」比「罪」更有力量。寬恕也是和好的基本條件。不但是天主與人之間的和好,即便是人與人之間的和好,也是靠寬恕才能達成。沒有寬恕的世界,不是別的,乃是一個冷漠而無感情的公義世界,假著公義之名,每人都要向別人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潛存在人性中的種種自私,會把生命和人類社會轉變成一套弱肉強食的壓迫制度,或把它變成群體與群體之間不斷鬥爭的場所。

為此,教會在歷史的每一階段,尤其在現代,應把在耶穌基督內所啟示的仁慈的奧秘,廣為宣講,並引進到人們的生活堙A且把這種工作視作教會最主要的責任之一。不但是對於作為信友團體的教會本身,可以說,即便對於整個人類,這個仁慈的奧秘,也是一種生命的泉源。它和人所能夠建立的生命不同,因為人自己總是暴露在三仇(128)的誘惑之下。基督訓示我們要永遠寬恕別人,就是因看這奧秘而說的。我們不是常常念他所教給我們的天主經,「求祕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嗎?得罪我們的人就是指那些以不良對待我們的人(129)。要表達這句話所描寫的和所要教導的生活態度有何深切的價值,實在不易。這句話教訓每一個人有關自己和別人的地方,實非三言兩語所能盡。意識到我們彼此都互相得罪,與聖保祿的勸諭「在愛德中彼此擔待」(130)所呼籲的友愛團結,是並行不悖的。這豈不是對人,對自己和封別人的一課,謙遜之德的教訓嗎!為在種種不同的環境中每天懷看善意共同生活的人,這又是何等有益的教訓!假如我們忽略了這一端教訓,還有什麼別的可作為人文計劃和教育方案?

基督非常強調我們必須寬恕別人。當伯多祿問他應寬恕別人多少次時,他用象徵性的數目回答說:「七十個七次」(131),意思是說,每次有人得罪你,都要寬恕。顯然地,這種如此慷慨的寬恕的要求,並不取消對公義的客觀要求。倘我們了解正確,可以說,寬恕的目標就是要達到公義。在福音的訊息堙A我們找不到任何章節,把寬恕或作為寬恕之源的仁慈,視作對邪惡、醜行、傷害或侮辱的縱容。在任何情形之下,寬恕的條件是,遭邪惡及醜行所傷害的人應獲得賠償,受侮辱者應得到賠罪。

這樣,公義的基本構架總是在仁慈的範圍內。仁慈則有能力賦給公義以新的內容,這個內容簡單而充份地表現在寬恕上。事實上,寬恕指出在公義所要求的「補償」和「休戰」的行為之上,還需要愛,這樣人才能肯定自己是人。為看使愛能揭露其本質,滿足公義的條件尤其不可缺少。在對浪子回頭的比喻加以分析之時,我們業已提醒大家,這時寬恕者與受寬恕者是在一個重要點上相遇──即在人的尊嚴或其基本價值上彼此相遇。這一重要點不能失落。肯定或重新發現這重要點,都是極大喜悅的泉源(132)

教會做得很對,它把斃@寬恕的真實性視作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無論是在生活和行為上,或是在教育和牧靈工作上。教會衛護寬恕的方法,就是看守它的泉源。這個泉源就是在耶穌基督內所揭示的天主仁慈的奧跡。

在最近的大公會議的許多文件堙A以及在許多世紀的傳教經驗堙A所提及的教會在各方面的使命基礎,不是別的,乃是「從救世主的泉源堜狳V取的水」(133):教會在照顧個別教友,個別的團體,以及整個天主子民的生活時,所需要的許多指導原則,都是由這奡ㄗ恁C「從救世主的泉源堥V水」只能在神貧的精神下才能做到。我們之要有神貧精神,則是支由主言行的感召。他說:「你們自白得來的,也要白白分施」(134),這樣,在教會生活和牧職的一切路途上──因為教會聖職人和分旅者的神貧,以及為吾主的偉大工作作證的整個天主子民的神貧──「富於仁慈」的天主已更為清晰地被顯示出來了。

(八)現代教會的祈禱

(15)、教會呼求天主的仁慈

教會宣講天主仁慈之真理,這種仁慈係在受釘而又復活的基督身上被啟示出來。教會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這個信仰。此外,教會又設法經由人而向人實施仁慈,教會認為這是必要的條件以便為今天和明天建立一個更佳的和「更合於人性」的世界。可是,不論在什麼時候,不論在歷史上的什麼階段──尤其在我們這個充滿危機的時刻──教會能忘記祈禱嗎,此祈禱乃是在各種邪惡困擾人類並威脅其生存之時,對天主仁慈的呼求。這正是教會在耶穌基督內的權利和義務:即教會對於天主和對於全人類的權利和義務。人的良心越是屈服在俗化的壓力之下,失去對於「仁慈」這兩個字的領會能力,以致遠離天主,把自己和仁慈的奧跡之間的距離拉長,則教會越有權利和義務「大聲呼求」仁慈的天主(135)。此大聲呼求應是現代教會的記號。這種呼求應指向天主懇求祂的仁慈。教會業已明認並宣示天主的仁慈確實在受釘而復活的耶穌基督身上顯示出來。就是說,已在巴斯卦的奧跡堻Q顯示出來了。巴斯卦奧跡本身含有仁慈的最完整的啟示,即愛比死亡更有力量,比罪和邪惡更有力量的啟示,就是把墜入深淵的人舉揚起來的愛,以及從巨大的威脅中把人解救出來的愛的啟示。

現代的人感受到這一切的威脅。關於這些威脅,以上所說的不過是一個梗概。現代的人往往很焦急地想要知道,有何方法可以解除使整個人類都捲入其中的世界緊張局面。假如現代人沒有勇氣道出「仁慈」這兩個字,或者因為他的良心毫無宗教內容,又找不到相當於「仁慈」這個概念,則教會更有必要說出這兩個字眼,不但用教會的名義,也是用我們這「代的所有男女的名義,說出這兩個字眼。

因此,我在本文堜珨〞漱@切有關仁慈的話,應當不斷地轉變成熱心的祈禱:轉變成一種呼求,根據人在現代世界的需要而呼求仁慈。但願我們的呼求能充滿有關仁慈的真理。這真理是在聖經和聖傳堨H及在歷代天主子民的真實信仰生活堙A業已有極為豐富的表達。讓我們就用這種呼求,有如聖經作者一樣,向不會輕看受造物的天主(136),忠於自己,忠於其為父的職責,以及忠於祂的愛的天主祈求。讓我們像先知們一樣,向那具有母親品性的愛祈求。這種愛,就像一個母親,會照顧每一孩子,每一亡羊;即便他們的數目很多;即使在這世界堙A善竟然為惡所勝;即便現代的人類,因其所犯的罪,堪當一次新的洪水浩劫,有如在諾厄的時代一樣。讓我們向父親般的愛祈求援助,這為父的愛是從基督的救世使命中顯示給我們。當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死而又復活之時,這個愛才達到了高k。讓我們藉荌繴向天主祈求,並記住瑪利亞讚主頌中的話:「祂的仁慈世世代代賜予敬畏祂的人」。讓我們為現時代的人懇求天主的仁慈,讓追隨瑪利亞芳表的教會,也要作人類精神上的母親,在祈禱堛穛{出她母性的關懷以及信心堅定的愛,因為就是在這種愛堙A才產生了對於祈禱的迫切需要。

讓我們在基督所安放在我們心中的信、望、愛、三德指導之下,呈上我們的祈求。這種態度也是對天主的愛,對這位現代人常遠離,視為陌生者的天主,以及人用種種方式宣稱是「多餘的」天主的愛。因此,以上的祈禱態度本身,也是對天主的愛,因為我們深深地感覺到,天主已被現代的人輕蔑地遺棄了,我們已準備與十字架上的耶穌同聲呼求說:「父啊!寬赦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做的是什麼」(137)。同時,這個態度也是對別人的愛,對一切男女毫無例外與不加區別的愛:沒有種族,文化,語言,或世界觀上的分別,沒有朋友和敵人的區分。這是對別人的愛──它渴望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類社會,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團體的真正好處;它渴望青年,成年父母和老年人的好處──這是為一切人毫無例外的愛。這是愛,或者不如說,這是為著每一個人的好處,驅除一切邪惡的熱切關懷。

假若我們同時代的人,不能分享那領導我們作為基督的僕人和天主奧跡的管理人(138)的信仰和希望,在歷史上的這一刻,為全人類祈求天主的仁慈,讓他們至少也要設法去了解我們所關切的理由。我們的關切是受對人類的愛所驅使,是為著保衛一切合乎人性的事物,而一切合乎人性的事物,按照我們同時代人的直覺,正受著巨大危險的威脅。基督的奧跡在啟示給我們有關人的偉大聖召時,指引我在「人類救主」通諭堨h強調人的無可比擬的尊嚴,又迫使我去宣報仁慈,此仁慈乃是在基督的奧跡堜珣狴靰漱悒D仁慈的愛。基督的奧跡也迫使我去祈求仁慈,尤其當我們接近公元二千年之末,教會和世界都面臨困難而危險的歷史階段的這個時刻。

因著受釘而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名,按照他那永留在人類歷史堛滷洏@精神,我們大聲祈求,願那在父內的愛,在歷史的這一階段堙A要再度地顯示出來:願此種愛,藉著聖子和聖神的工作,證明尚在現代世界,並比邪惡更有力量:比罪和死亡更有力量。我們這樣祈求是藉茖漱斷宣講「他的仁慈世世代代賜予敬畏他的人」的那一位的轉求;同時也是藉著那些業已完全實踐了山中聖訓:「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獲得憐憫」(139)。那句話的人的轉求。

為繼續把梵二大公會議決議案付諸實施,以便我們能夠看到教會自我實現的新階段──為蚖陘W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教會本身也必須不斷的意識到,在這個工作上,教會不可以為著任何理由,退回到自我封閉的狀態堙C事實上,教會存在的理由就是要把天主啟示出來,即把那允許我們在基督身上看到祂的父啟示出來(140)。不管人類歷史的阻力如何強大,不管當代文明的分裂多麼明顯,不管在人類世界堙A否認天主存在的力量是多麼巨大,教會與基督奧跡之間的關係,還要更加密切。這個奧跡多少年代以來一直隱藏在天主堙A但藉著基督終於在時間內與世人共享。

    我頒賜給你們宗座的福佑

一九八0年十一月卅日將臨第一主日,在位第三年發自羅馬聖伯鐸大殿。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附註

        弗二:四。

        參看若一:十八:希一:一。

        若十四:八─九。

        弗二:四─五。

        格後一:三。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廿二節。

        「論教會往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廿二節。

        弟前六:十六。

        羅一:二十。

        若一:十八。

    十一 弟前六:十六。

    一二 鐸三:四。

    一三 弗二:四。

    一四 參閱創一:十八。

    一五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一六 格後一:三。

    一七 瑪六:四,六,十八。

    一八 參閱弗三:十八:路十一:五─十三。

    一九 路四:十八─十九。

    0 路七:十九。

    二一 路七:廿二─廿三。

    二二 若壹四:十六。

    二三 弗二:四。

    二四 路十五:十一─卅二。

    二五 路十:卅─卅七。

    二六 瑪十八:廿三─卅五。

    二七 瑪十八:十二─十四;路十五:三─七。

    二八 路十五:八─十。

    二九 瑪廿三:卅八。

    0 瑪五:七。

    三一 參閱民三:七─九。

    三二 參閱列上八:廿三─五三。

    三三 參閱米七:十八─二十。

    三四 參閱依一:十八:五一:四─十六。

    三五 參閱巴二:十一─三,八。

    三六 參閱厄下九。

    三七 參閱歐二:廿一─甘五及十五:依五四:六─八。

    三八 參閱耶卅一:二十:則州九:甘五─甘九。

    三九 參閱撤下十一;十一二,甘四:十。

    0 散見約伯傳。

    四一 艾四:十七。

    四二 參閱厄下九:卅─卅二:多三:二─三,十一─十二:八:十六─十七:加上四:廿四。

    四三 參閱三:七。

    四四 參閱依六三:九。

    四五 出卅四:六。

    四六 參閱戶十四:十八:編下卅:九:厄下九:十七:詠八六(八五):智十五:一:德訓二:十一:岳二:十三。

    四七 參閱依六三:十六。

    四八 參閱出四:廿三。

    四九 參閱歐二:三。

    0 參閱歐十一:七─九;耶卅一:二十,依五四:七。

    五一 參閱詠一0三(一0二)及一四五(一四四)。

    五二 舊約聖經特別用兩種說法來描寫仁慈,每種說法各有其不同的韻味。第一種說法是用「盟約的愛」(hesed)這個名詞來表達「良善」的深度。當兩個人彼此以良善的態度相對待時,他們不僅互祝平安,同時亦忠於對方,這是因為他們有內心的承諾,也是因為他們要忠於自己的承諾。這是因為「盟約的愛」是以忠誠作基礎,所以它又含有「恩寵」或「愛情」的意思。雖然所謂承諾同時具有道德和法律的意味,但這不改變以上對於「盟約的愛」所下的定義。在舊約聖經堙A當hesed這個字用在天主身上時,它總是與天主同以色列民族所訂立的盟約有關。在天主方面,這個盟約乃是天主給以色列民族的禮物和恩寵。不過,既然是一個盟約,這就表示天主業已承諾要信守這個盟約,因此「盟約的愛」又取得了一個法律的內涵。在天主方面,只要以色列民族毀約,不信守它的條款,天主便無須實踐其法律上的承諾。但是,就是在這堙A當「盟約的愛」被免除其法律上的義務時,顯示了它的更深遽的一面:顯示其原來的面目,就是說,它是「給予」的愛,比叛逆更有力量的愛,是比罪更有力量的恩寵。

面對著無信的「我的女兒們」(參看哀四:三,六)天主的忠誠,簡單地說,也就是對祂自己的忠誠。這由hesed We met(=恩寵與忠誠)二詞屢屢相聯出現,可以為證。因為在舊約堙A這兩個字可視作同義字(參看:出卅四:六:撤下二:六:十五:二十;詠廿五(甘四):十;四十(卅九):十一─十二:八五(八四):十一;一三八(一三七):二;米七:二十)。「以色列家族,我作這事並不是為了你們,而是為了我的聖名」(則卅六:廿二)。為此,以色列民族雖然因毀棄盟約而滿被罪惡,不能基於法律上的公義,向天主要求「盟約的愛」;但他們能夠繼續,也不能不繼續懷荍き璈M信心去獲得它,因為盟約的天主是真正地要為自己的愛負責。這種愛的結果是寬恕和復義,就是重建內心的盟約。

在舊約的辭彙堙A用以界定「仁慈」的第二個字是rahamin。這個字與hesed有不同的韻味。hesed所強調的是對自己的忠誠以及對自己的愛之負責態度(這個態度具有陽剛的特性),rahamin按其字根係表示一個母親的愛(rehem=母親的子宮)。從母子之間的原始聯結點上,產生了母親與其孩子之間的特別關係,一種特殊的愛。我們可以說,這種愛完全是一種恩賜,不是報答,它乃是內心的一種不得不然的傾向,即內心的一種迫切的要求。它可以說是「盟約的愛」之陰柔一面,以別於其陽剛一面。在這個心理背景之下,rahamin影g所及可包括如下各種感情:良善、細心、忍耐和決心寬恕別人的那種瞭解。

當舊約聖經用rahamin這個字來談論天主時,它正是指向天主的以上各種屬性、依撒意亞先知書記載:「婦女豈能忘掉自己的乳嬰?初為人母的豈能忘掉親生的兒子?縱然她們能忘掉,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四九:十五)。這種忠誠而不能被打倒的愛,由於母性的神秘力量,以種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在舊約聖經堙G它表現為從危險中,尤其從敵人手堙A解救出來的救恩;也表現為對個人及對整個以色列民族所犯的罪的寬赦:最後它表現為決心履行其(末世的)諾言和希望,不論人對天主是否忠實。正如歐瑟亞先知書所記載的...「我要治療他們的不忠,我要從心堹k愛他們」(歐十四:五)。

在舊約聖經的用語堙A還有其他的說法,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同樣的基本內涵。不過上述約兩個名詞值得特別注意。它們很明顯地顯示出其原始的擬人化一面:在描寫天主的仁慈時,聖經作者所使用的名詞,都是取自當時人的意識和經驗。在七十賢士的譯本堙A所使用的希臘名詞便不若希伯來原文的含義那麼豐富:因此它不能表達原文的全部韻味。不過,無論如何,新約聖經是建立在舊約聖經的富源和深度上。

這樣,我們不僅已從舊約聖經──宛若一種特殊的綜合──承襲了各書堨峊H描寫天主仁慈的豐富說法,同時也承襲了一種特殊而明顯的擬人化的天主「心理」:祂的焦灼的愛,在與邢惡,尤其與個人及全民族的罪相遭遇時;便表現為仁慈。這個形象不是hanan這個動詞的一般含義可以道盡,它同時也有hesed和正rahamin的內涵。hanan一詞表達一個更廣泛的概念:事實上它係指「恩寵的表露」,包括經常的慷慨,慈善和憫人的性癖。

除了以上基本的語意因素以外,舊約聖經有關仁慈的概念,也是由hamal這個動詞的含義所構成,這個字可直譯為「饒恕」(一個被打敗的敵人),但也有「表示慈憫和同情」的意思,因此亦可譯為「寬恕」成口赦罪」。還有一個字是hus,表達憐憫和同情,但偏於感情方面,這些詞語出現在聖經的章節中很少用以指仁慈者。此外,我們必須注意在前面業已提過的hemet字:它的主要意思是「堅固」,「安全」(在七十賢土的希臘文譯本堙A譯

為「真理」)及「忠誠」,這些字義似乎和hesed這個字的語意內容都有關係。

    五三 詠四十(卅九):十一;九八(九七):二;依四五:廿一;五一:五,八;五六:一。

    五四 智十一:甘四。

    五五 若壹四:十六。

    五六 耶卅一:三。

    五七 依五四:十。

    五八 納四:二,十一;詠一四五(一四四):九;德訓十八:八─十四;智十一:廿三─十二:一。

    五九 若十四:九。

    0 這兩處所表現的都是盟約的愛(hesed),一方面表示天主信守不渝地向其子民顯示祂的愛,一方面表示天主對自己諾言的信守不渝,係表現在天主之母的母性愛上(參閱路一:四九─五四)。

    六一 參閱路一:七三。這也是盟約的愛含有「仁慈」的一個例子,正因在以下的句子堙A匝加利亞說到「天主細心的仁慈」,可見其含有「盟約的愛」的第二個意義,即「內心的仁慈」(rahamin拉丁文譯作Viscera misericordiae)。這是把天主的仁慈比作母親的愛。

    六二 參閱路十五:十四─卅二。

    六三 路十五:十八─十九。

    六四 路十互:二十。

    六五 路十五:卅二。

    六六 參閱路十五:三─六。

    六七 參閱路十五:八─九。

    六八 格前十三:四─八。

    六九 參閱羅十二:廿一。

    0 參閱復活前夕禮儀中的復活宣報。

    七一 宗十:卅八。

    七二 瑪九:卅五。

    七三 參閱谷十五:卅七:若十九.:卅。

    七四 依五三:五。

    七五 格後五:廿一。

    七六 格後五:廿一。

    七七 尼西亞─君士坦丁信經。

    七八 若三:十六。

    七九 參閱若.十四:九。

    0 瑪十:十八。

    八一 斐二:八。

    八二 格後五:廿一。

    八三 參閱格前十五:五四─五五。

    八四 參閱路四:十八─廿一。

    八五 參閱路七:二十─廿三。

    八六 參閱依卅五:五:六一:一─三。

    八七 格前十五:四。

    八八 默廿一:一。

    八九 默廿一:四。

    0 參閱默廿一:四。

    九一 點三:二十。

    九二 參閱瑪甘四:卅五。

    九三 參閱點三:二十。

    九四 瑪甘五:四十。

    九五 瑪五:七。

    九六 若十四:九。

    九七 羅八:升二。

    九八 谷十二:廿七。

   九九 若二十:十九-廿三。

    00      詠八九(八八):二。

    0    路一:五十。

    0    參閱格後一:廿一-廿二

    0    路一:五十。

 一0    參閱詠八五(八四):十一。

 一0    路一:五十。

    0    參閱路四:十八。

    0    參閱路七:廿二。

    0    教會憲章第六十二節。

    0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十節。

    一一0     「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十節。

    一一一     瑪五:卅八。

    一一二     參閱若十四:九-十。

    一一三     若十四:九。

    一一四     參閱格前十一:廿六;羅馬彌撒中的歡呼辭。

    一一五     若三:十六。

    一一六     若壹四:八。

    一一七     參閱格前十三:四。

    一一八     格後一:三。

    一一九     羅八:廿六。

    一二0     瑪五:七。

    一二一     參閱瑪廿五:卅四-四十。

    一二二     參閱格前十三:四。

    一二三     參閱路十五:十一-卅二。

    一二四     參閱路十五:一─十。

    一二五     教宗保祿六世訓導集(十三)一九七五年,第一五八八頁。(一九七五年十二月甘五日聖年閉幕詞)

    一二六     瑪五:卅八。

    一二七     參閱「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第四十節;教宗保祿六世之宗座勸諭「父的慈心」,尤其第一至第六節:宗座公報67(一九七五)第7~917~23頁。

    一二八     參閱若壹二:十六。

    一二九     瑪六:十二。

    一三0     弗四:二;參閱迦六:二。

    一三一     瑪十八:廿三。

    一三二     參閱路十五:卅二。

    一三三     參閱依十二:三。

    一三四     瑪十:八。

    一三五     參閱希五:七。

    一三六     參閱智十一:甘四;詠一四五(一四四)

    一三七     路廿三:卅四。

    一三八     參閱格前四:一。

    一三九     瑪五:七。

    一四0     參閱若十四:九。

 


網頁製作/校對:黃宇棋